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導航所老師
⑴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學術名人
寧津生教授,安徽桐城人,1932年出生於同濟大學測量系。他擔任過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教授是著名的大地測量學家,長期從事物理大地測量理論與方法的研究。50年代至70年代,他致力於我國天文重力水準的理論、方法和精度研究,完善了蘇聯專家為我國設計的天文重力水準布設方案。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開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為確定我國大地原點的地心坐標及橢球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80年代中後期,他重點研究局部重力場的逼近理論,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新技術項目和國家測繪科學基金項目180階和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我國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他目前主持的研究課題,是當前大地測量領域新的、代表發展方向的研究內容。寧津生教授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四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他編著出版教材、專著6部,翻譯出版外文文獻6部,發表論文50餘篇,其專著《重力與固體潮教程》、《地球重力模型理論》、《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分別獲得國家地震局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測繪局優秀圖書一等獎、國家測繪局優秀教材二等獎。寧津生教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生導師、荷蘭國際航天測量與地學學院(ITC)名譽教授,培養了大量博士和碩士。
劉經南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前武漢大學校長,湖南長沙人,1943年出生於重慶,中共黨員。他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劉經南教授是中國知名的大地測量理論和工程應用及其軟體和數據處理專家。中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專家,專注於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理論與應用及數據處理軟體開發等方面的研究,有顯著建樹。他解決了衛星定位技術工程應用中的坐標轉換模型選擇與評價、削弱高程誤差影響等理論與技術難題,開發了相應的軟體系統,滿足了石油勘探的急需。他主持開發了中國第一套商品化"GPS衛星定位數據處理"軟體系統,完成了數百項科研工程項目。他主持數十個大中城市控制網的設計、施工和數據處理,參與國家新一代空間大地網"國家高精度GPS網"的設計與實施,運用他提出的"逆推法",科學地確立了全國板塊運動趨勢,該方法受到地學界一致推崇。他主持的"隔河岩大壩GPS自動監測系統"的軟體整體設計和實施,在1998年防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先後獲得湖北省、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陳俊勇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寧波人,1933年出生,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1981年完成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衛星大地測量專業的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測繪界的第一位博士。陳俊勇同志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就和貢獻。他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我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詳盡研究,為後來形成的我國「1980西安坐標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擔任1975年我國珠峰高程計算組組長;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國首次民用地心坐標轉換參數並在全國採用;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於1980年通過並採用至今。他在建立、完善我國測繪基準、大地測量科技發展、完成國家重大測繪任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和技術指導工作。陳俊勇同志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是全國政協第七、八、九屆委員。由於他在測繪科學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李建成教授,1964年12月生於山西左雲。1987年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93年獲得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衛星重力理論專題研究組成員、地球重力場模型測評組成員、大地水準面研究中國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地球物理評審組副組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科學通報》《測繪學報》等刊物編委。李建成教授長期致力於地球重力場理論及其工程應用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特別在精密高程基準面建立與維持、高程測定模式現代化、全球重力場建模、衛星重力、海洋衛星測高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該領域主要的學科帶頭人和大地水準面工程化應用的主要開拓者。他解決了精密區域大地水準面確定的多項理論和技術難題,完成了從米級到分米級、到厘米級、再到亞厘米級三次精度跨越,已規模化推廣應用到我國100多個區域的大地水準面精化工程。他實現了「GNSS+大地水準面」的現代高程測量三維一體化技術體系和作業新模式,使GNSS技術具有直接測定海拔高程的能力,滿足了工程建設中各種等級、各種尺度的高程測量需求,克服了傳統水準測量效率低、山區難作業、不能跨海傳遞的局限性。他創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準面數值模型取代傳統水準標石建立並維持國家現代高程基準,實現了傳統高程基準建立和維持模式的根本性轉變,推進了我國現代測繪基準建設進程。他還提出了災區測繪基準快速重建方法,集成大地水準面精化、衛星定位、慣性導航與現代空間信息快速獲取技術,恢復建立了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區精密現代高程基準,解決了地震災區快速精準成像成圖中無地面控制的難題。他開展了全球重力場模型、衛星重力及海洋衛星測高技術的研究,突破了地面重力數據與衛星重力數據最優聯合及超大規模快速穩定解算等關鍵技術,研製了我國首個720階WDM2001模型,並應邀參加了國際權威EGM96和EGM08全球重力場模型的測評工作。在該領域形成了自主創新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為我國海洋測高衛星和重力衛星計劃及相關應用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他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測繪、國土、規劃、石油、水利、交通、航天、國防等領域,以及海洋學和地球物理學等學科。李建成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著作4部;培養了60餘名碩士、30餘名博士。他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光華科技工程獎(青年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等榮譽。他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榮獲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國際傑出科學家」稱號。2012年,李建成教授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此外,另有4名教師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12名學生獲得寶鋼優秀學生獎,16名學生獲得寶鋼港澳台優秀學生獎,獲獎人數在全國名列前茅。
(1)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導航所老師擴展閱讀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學院位於江城武漢,學院創建50年來,銳於改革, 勇於創新,積極大力推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服務於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的重大成果,培養了一大批中國測繪事業的領軍人物,學院始終按照「高品質、國際化、創新型」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學院發展。
⑵ 羅志才主要論著
羅志才的主要論著涵蓋了地球物理測量、衛星導航、大地測量學等多個領域,涉及的文章包括:
1. 《高低衛-衛跟蹤模式主要技術指標的模擬分析與驗證》(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8,Vol.33(8):864-867)
2. 《物理大地測量學的設置與教學法研究》(測繪信息與工程,2008,Vol.33(3):47-49)
3. 《衛星跟蹤衛星測量主要技術指標模擬分析軟體的設計與實現》(測繪科學,2008,Vol.33,NO.3,146-148)
4. 《衛星重力梯度恢復地球重力場的時域法研究》(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7,Vol.32,NO.3,44-49)
5. 《物理大地測量學的實踐教學研究》(測繪通報,2007,No.12,70-72)
6. 《地球重力場的應用》(《現代大地測量理論與技術》,寧津生等編著,41-58,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7. 《多分辨最小二乘配置法初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6,Vol.26, No.1, 115-118)
8. 《數據解析度對最小二乘配置解的影響》(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6,Vol.26, No.4 Nov 2006, 45-48)
9. 《香港和深圳高精度地表模型HKGEOID-2000》(Marine Geodesy,2005,Vol.28,No.2,191-200)
10. 《基於多尺度邊緣約束的重力信號向下延拓》(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5, Vol.48, No.1, 74-80)
11. 《統一區域性高程基準》(測繪科學. 2004,Vol.29, No.2, 13-15)
12. 《我國省市級大地水準面精化現狀及技術模式》(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4,Vol.24, No.1, 4-8)
13. 《局部大地水準面模型混合方法研究》(Earth Planets Space, 2004,Vol.56, 419-427)
14. 《地形對確定高精度局部大地水準面的影響》(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3,Vol.28, No.3, 340-344)
15. 《高解析度厘米級局部大地水準面典型應用》(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3,Vol.28, 特刊, 100-103)
16. 《深圳市1km高解析度厘米級高精度大地水準面的確定》(測繪學報. 2003, Vol.32, No.2, 102-107)
17. 《香港精確大地模型HKGEOID-2000》(Journal of Geospatial Engineering, 2003, Vol.5, No.2, 35-41)
18. 《香港和深圳地球重力場模型評估》(Journal of Geospatial Engineering, 2002, Vol.4, No. 1, 21-30)
19. 《衛星重力梯度數據用於地球重力場精化研究》(中國工程科學. 2002, Vol.4, No.7, 23-28)
20. 《GPS技術監測高聳建築動態特性》(Geo-Spatial lnformation Science, 2000,Vol.3, No.4, 61-66)
21. 《GPS技術鑒別振動變形實驗研究》(測繪學報. 2000, Vol.29, No.2, 118-123)
22. 《GPS技術監測高層建築動態特性的模擬研究》(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 2000, Vol.25, No.2, 100-104)
23. 《衛星重力梯度向下延拓的譜方法》(測繪學報. 1997, Vol.26, No.2, 168-175)
24. 《重力梯度張量的球諧分析》(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 1997, Vol.22, No.4, 346-349)
25. 《衛星重力梯度邊值問題的准解》(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 1996, Vol.21, No.1, 1-8)
26. 《關於衛星重力梯度邊值問題准解的若干注記》(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 1996, Vol.21, No.4, 315-319)
27. 《衛星重力梯度邊值問題准解的球諧綜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 1996, Vol.21, No.2, 103-108)
28. 《重力-重力梯度邊值問題的准解》(地球物理學報. 1996, Vol.39, 增刊, 190-194)
29. 《衛星重力梯度向下延拓的頻域最小二乘配置法》(解放軍測繪學院學報. 1996, Vol.13, No.3, 161-165)
(2)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導航所老師擴展閱讀
羅志才,男,1966年12月生,四川隆昌人,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地球動力與大地測量。
⑶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的現任領導
學院黨委領導班子
黨委 書記:孫 萍
副 書 記:張朝龍
副 書 記:王中全
副 書 記:高振東
黨委其他委員:孫 萍 許才軍 李建成 鄒進貴 沈作霖 王中全 姚宜斌 徐亞明 高振東 郭際明 張朝龍
學院行政領導班子
院 長:姚宜斌
副 院 長:許才軍 鄒進貴 閆利 沈作霖
學院各系
測繪工程系 主 任:黃聲享
衛星應用工程系主 任:姜衛平
地球物理系 主 任:申文斌
學院研究所
空間信息工程研究所 所長:姚宜斌 副所長:李英冰
空間定位與導航工程研究所 所長:張小紅 副所長:王甫紅
測量工程研究所 所長:鄒進貴 副所長:張鵬
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研究所 所長:羅志才 副所長:張雙喜
航空航天測繪研究所 所長:閆 利 副所長:鄧非
學院重點實驗室及示範中心
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主 任:李建成副主任:羅志才
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主 任:李建成副主任:羅志才
精密工程測量與測量機器人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主 任:徐亞明
武漢大學災害監測與防治研究中心
國家測繪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主 任:花向紅 副主任:向東
學院黨政辦公室
主 任:楊克儉 副主任:施煥軍
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辦公室
主 任:汪志明 副主任:張群英
學生工作辦公室
主 任:毛旭東 副主任:徐暉 褚麗麗
學院工會
主 席:張朝龍 副主席:邱衛寧 楊克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