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自清潔博士導師
⑴ 黃林軍中山大學教授
黃林軍,一位1975年出生於廣東湛江的女學者,擁有博士學位,目前擔任中山大學的副教授,同時也是碩士生導師。她的學術生涯始於2003年,當時她在香港嶺南大學取得了信息系統方向的商學博士學位。她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統管理、風險管理以及EHS管理等方面,已經發表了二十多篇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參與和主持了多項科研項目。
在教學方面,黃林軍負責的信息管理、液化天然氣市場及風險、項目溝通與沖突管理以及EHS管理等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她具備全英文授課的能力,為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供了有力支持。自2004年起,她加入了中澳液化天然氣技術夥伴基金項目,為該基金在中國的培訓中心中山大學分部工作,致力於清潔能源天然氣的推廣、教育和研究。
在科研項目方面,黃林軍擔任了多個項目的負責人。其中包括從2005年開始的「建立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協作機制研究」,由廣東省外經貿廳WTO事務咨詢中心資助;還有國家基金面上項目「基於離線可信第三方的電子現金公平交易系統理論與方法研究」等。這些項目不僅涵蓋了信息管理、項目管理和液化天然氣管理等多個方向,也體現了她在這些領域的深入研究和實踐經驗。
總的來說,黃林軍教授在學術和實踐上都有豐富的成果,她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對推動我國能源管理和信息系統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⑵ 廣東青年五四獎章都花落誰家了
昨日,第二十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新鮮出爐。「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是團省委、省青聯授予廣東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本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活動於今年2月啟動,一批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的優秀青年和集體脫穎而出。按照相關評選程序,經過資格審查、初評、復審、考察、公示、終評等環節,馬學傑等11名同志、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特勤大隊等8個集體獲第二十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王倩等7名同志、廣東省公安邊防總隊第六支隊十三中隊等6個集體獲第二十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本次評選突出「新時代新青年」標准,要求積極擔當、奮勇建功「新時代」,展現廣東青年的良好風貌,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貢獻青春力量,為廣大團員青年做出表率。
第二十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個人名單
(按姓氏筆畫排序,共11人)
馬學傑 廣東省汕頭市順傑農機種養合作社理事長
馮瀟霆 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隊長、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運動員
江曉兵 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脊柱骨科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楊飛飛 富士康科技集團C次集團金機虎事業群模具機械加工工程師
沈 丹(女) 騰訊公司黨委副書記、公共政策部總經理
林浩添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袁浩然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城鄉礦山集成技術研究室副主任
黃德智 廣州啟源數控技術有限公司技術部主管、高級技師
黃建邦 廣東省公安廳網路警察總隊案件偵查科副主任科員
章秀銀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潘開廣 廣東合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第二十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獎集體名單
(排名不分先後,共8個)
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特勤大隊
廣州市少年宮雨後彩虹融合藝術團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團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鼻咽科
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永盛輪
汕頭市龍湖區呼援通社工服務中心
華南農業大學水稻育性發育科研團隊
陸豐市禁毒委員會辦公室
以上內容來自:廣州日報
⑶ 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的中山六院消化內鏡中心
是全國最優秀的內鏡中心之一,配備先進的消化道電子內鏡主機4套及電子胃鏡、十二指腸鏡、放大電子腸鏡等十餘條,擁有國內首家可經鼻超細電子胃鏡,中心內配有數字減影X光設備、大腸水療機等專科設備,大大地提高了腸鏡檢查的成功率及准確性。開展的無痛胃腸鏡受到了廣大患者的熱烈歡迎。對遠道而來,需及時做腸鏡的患者,該中心通過大腸水療,清潔腸道,無需患者住院口服瀉葯及等候時間,大大地方便了患者,滿足了患者的需要。此外,還擁有多層快速螺旋CT、彩色B超、800mA進口X光機、C臂X光機、數字化X光機、腦地形圖、全自動生化檢測儀、骨密度檢測儀、病理冰凍切片機、動態頻閃喉鏡、人體成分測量儀等大型檢查設備,有高壓氧艙、各種康復治療儀、燒傷疤痕治療儀及電視腹腔鏡等大型先進治療設備。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醫院)首任院長、博士生導師汪建平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全國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中華胃腸外科雜志》主編、《外科學》教材副主編、中華醫學會理事、廣東省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胃腸外科與營養支持學組組長、日本消化器外科學會員、亞洲造口康復治療協會理事及中國區主席。
⑷ 中國礦業大學和南昌大學哪個更好
中國礦業大學和南昌大學都很好,都是重點大學,兩者對比內容如下:
1、師資隊伍
中國礦業大學:
截至2019年5月,中國礦業大學有各類教職工3100多人。在1930餘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412人,副教授747人;博士生導師384名,碩士生導師993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70%以上。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江蘇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6個。擁有16名兩院院士(含外聘),1名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6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4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3人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
5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2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74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3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5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9人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3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3人獲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7人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
南昌大學: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本部共有教職工4362人(其中專任教師2524人,正副教授146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4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7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3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2人,國家科技部領軍人才3人;
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2人;有1名國家教學名師,1名「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學校近年來涌現了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鄒德鳳、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江風益、「江西省模範教師」王雨教授等為代表的一批愛崗敬業、立德樹人的師德典型。
2、院系現狀
中國礦業大學:
截至2020年4月,中國礦業大學設有22個學院(部),擁有63個本科專業。學校另有徐海學院和銀川學院等兩個獨立學院。
南昌大學: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擁有12個學科門類的126個本科專業,3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 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4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種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和29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5所直屬附屬醫院共有9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4)中山大學自清潔博士導師擴展閱讀:
中國礦業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5月,學校現有58個本科專業,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十三五」省重點學科、6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
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2個學科被評為A+,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學科被評為A-。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和計算機科學7個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
⑸ 華南農業大學宿舍內部圖片,華南農業大學宿舍條件怎麼樣環境好不好
華南農業大學 宿舍內部圖片, 華南農業大學 宿舍條件怎麼樣環境好不好上床下桌有個三格衣櫃...挺好的
可是宿舍沒風扇沒空調,每個人一個插座(一個雙孔一個三孔),如果住在離陽台近端,可能分到上邊還有一個插座的床位。
啟林(躍進)區宿舍比較好,五山(泰山)比較破,華山區比較少去,外觀挺好的內部不清楚。
只有啟林南有電梯,我一直覺得應該是因為這邊有藝術學院的妹子
一般六人間,每層樓最邊邊小間四人間。
宿舍一個陽台一個廁所一個沖涼房
位於 華南農業大學 東區,是廣東省教育廳主持建設的一個大型高校學生宿舍區。佔地230畝,2002年9月曾接納了來自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江西中醫葯大學、湛江海洋大型等多所高校的一萬二千餘名學生。2004年9月起全部入住 華南農業大學 的學生。配套設施有:芷園飯堂、第四教學樓、東區實驗樓、東區運動場、游泳池、醫療室、超市等。 華南農業大學 五山學生公寓由 華南農業大學 後勤服務集團負責物業管理,負責提供安全保衛、清潔、綠化、公共設施維護的服務,實行24小時值班巡邏。
華南農業大學 華山宿舍
該區於2011年完全建成,臨近第一、第二教學樓。該區每間宿舍住4人或6人,配備了洗澡間和衛生間,開通了校園網。每個學生均有獨立床位、書桌、書櫃及衣櫃。該區靠近華山運動場及華山游泳池,便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此外,還設有西園飯堂,擁有豐富多樣的餐飲食物供學生選擇。目前該區已有理發店、超市、奶茶店等便民設施,宿舍樓配有洗衣機,學生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
華山宿舍區環境優美,綠化很好。該區中心有個湖,叫「西湖」。垂柳環湖,魚系湖中花影,自是一番美景。
華南農業大學 啟林區宿舍
舊名躍進區,取名於大躍進時期,是華農最新的宿舍區。啟林區分為啟林南和啟林北兩個宿舍區,以荷園門口的俗稱「黑龍江」的小河為分界線。宿舍配備飲水機和電話,上層是床,下層是書桌和衣櫃,廁所和浴室分開,位於門口入門處。
啟林南、北均設有公寓超市、西點屋和其他商店。
啟林南操場擁有1個足球場和6個籃球場,一個網球場和兩個排球場。啟林北擁有6個籃球場。另每棟宿舍樓下都設有羽毛球場。
華南農業大學 是全國重點大學,是廣東省和農業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學。校園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譽的廣州市,佔地8250多畝,校舍總建築面積約137萬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荊校園」環境,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讀書求學的好地方。
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始創於1909年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暨附設農業講習所。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和 廣西大學 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並成立華南農學院,隸屬農業部主管;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1984年,更名為 華南農業大學 。2000年國家深化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學校由農業部劃歸廣東省主管。2004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學校現任黨委書記為李大勝教授,校長為陳曉陽教授。
在百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鮮明的辦學特色和「修德、博學、求實、創新」的校風,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繼續教育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體系。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有94個本科專業,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0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作物遺傳育種、農業經濟管理、果樹學和預防獸醫學5個國家重點學科,農業機械化工程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5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2個廣東省一級重點學科,4個廣東省二級重點學科和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900多人,教授、副教授10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獎勵計劃」特聘(講座)教授6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國家級人選5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博士生導師227人,碩士生導師838人。
學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致力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學校設有23個學院(部),現有全日制在校生4.2萬餘人,其中本科生3.8萬餘人,研究生4000餘人,來自44個國家的留學生107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0門、省級精品課程26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5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23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生物學)1個。學校形成了以丁穎創新班為突破點,以紅滿堂計劃、主輔修、雙學位、國際聯合辦學為主線,以平台加模塊為基礎的點、線、面相結合,分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成效顯著,目前學校共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提名論文6篇,論文學科涵蓋了農學、工學和管理學等門類。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
學校擁有開展科學研究的良好條件。現有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
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獸共患病防控制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畜禽育種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廣東)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葯性風險評估實驗室等6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9個,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3個,廣東省重點(工程)實驗室1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廣東省普通高校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分中心(廣州)、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農業部轉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廣東省低碳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和廣東省質量監督木材及木製品檢驗站均設在學校。
學校教學服務條件優越。圖書館藏書793.31萬余冊;校園網可與互聯網千兆高速互聯;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擁有先進的視聽製作、多媒體課件製作設備,可為師生提供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條件的各種手段;有直接為大學生服務的校內外語教學廣播電台、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勤工助學管理服務中心、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和學生活動中心;有16個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和456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建有三個標准塑膠跑道運動場和各類運動場地。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五大洲的25個國家的77所大學建立了校際聯系,並開展形式多樣的本科生、研究生聯合培養和假期交流項目;與港澳台地區一些大學的學術交流也日益加強。每年都有大批國(境)外學者來校交流和講學。學校先後派出大批骨幹教師到國(境)外進修攻讀學位或進行科研合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糧農組織(FAO)和世界糧食理事會(WFC)先後在我校建立了亞太地區蠶桑培訓中心和中國國際農業培訓中心。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華南農業大學 將堅持崇尚學術、質量第一的辦學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堅持學術立校、人才強校、特色揚校、學風塑校、和諧興校的辦學方略,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辦學方針,堅持農林學科創新發展、理工學科擇優發展、人文社科特色發展的發展思路,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農、工、文、理、經、管、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整體辦學水平居國內一流,優勢和特色學科與領域的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色鮮明、國際知名、國內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