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學教授談數字
❶ 一級教授和四級教授的區別有多大呢
一級教授
一級教授是教授職稱中的最高級別,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其中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其中正教授崗位包括一至四級,副教授崗位包括五至七級;中級崗位分3個等級,即八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至十三級。各高校高級、中級、初級崗位內部不同等級之間的結構比例全國總體控制目標是:二級、三級、四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1 3 6;五級、六級、七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2:4:4,八級、九級、十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3:4:3,十一級、十二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5:5。被評定為一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泰斗級人物,即院士級別。按照規定,一級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達到相關的評定標准,故自然科學相關學科較多, 社會 科學和人文科學學科一級教授較少。
一級教授評定自1956年國家評定來,已經有半個多世紀 歷史 ,但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來,一級教授稱號逐漸淡出學界視野。自從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率先再次評定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後,「一級教授」這個名次再次在學界閃耀起來,緊接著山東大學等高校都開始聘任人文社科一級教授。自此文科教授也有機會進入到一級教授行列,成為人文社科領域里的「院士」。
設定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設立人文 社會 科學院士制度,造成了人文社科一流學者與理工科一流學者在津貼、住房、學術研究條件等方面待遇的較大差別,客觀上給 社會 科學發展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
2009年5月20日對於從事哲學 社會 科學研究的學者來講,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中國人民大學大學在哲學 社會 科學領域率先開展一級教授試點工作,14名人文 社會 科學學者被聘為一級教授,打破了一級教授崗位只能由兩院院士獲得的 歷史 ,意義非同尋常。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認為,所有的理念,都要通過行為來落實,通過制度來保障。對人文 社會 科學的重視也不例外。建設有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人文 社會 科學和自然科學同樣重要。要從制度層面來真正扭轉「重理輕文」,落實「四個同樣重要」,從而為人文 社會 科學的繁榮發展和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高校教學科研崗位普遍分為13個等級,最高為1級,最低為13級。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首次進行教師崗位等級評級。然而,在此之前能夠成為一級教授的均是兩院院士,人文社科類教授沒有機會獲得一級教授崗位。在哲學 社會 科學領域率先開展一級教授聘任的試點工作,是完善職稱評審制度的一種 探索 和努力
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看來,「聘任文科一級教授意義廣泛而深遠,有助於高校聘任教師工作更加規范化、完備化;有助於提升高校文科教師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助於改變重理輕文和人文 社會 科學內部重 社會 科學輕人文科學的風氣、傾向,從而能夠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報考人文 社會 科學,進一步改善人文 社會 科學專業的生源質量,也能夠吸引更多青年教師從事文科的教學和科研,進一步改善文科教師隊伍的結構和素質;還有助於實現 社會 公正、和諧,從而推動人文 社會 科學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工作者的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平等相處,進而全面推進中國教育、科學事業的繁榮。」
這一舉措的意義在於提高了人文 社會 科學學者地位,體現對整個人文 社會 科學的重視,鼓勵人文 社會 科學出大師級學者。以發表論文的數量多寡論高低、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的學術評價體系,制約了學術研究的深度和質量。消除「數字化教授」,是高校評價機制的一個導向。人文 社會 科學領域設立一級教授崗位,有助於建立何完善優秀人才的評價標准,對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意義深遠,也將給中國人文 社會 科學注入新的血液。
只有院士才是一級教授。
四級教授是正教授崗位的最低級。
所以,區別較大。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級教授與四級教授的區別,打個比方,一級教授如同珠穆朗瑪峰,四級教授如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為世界最高的高原,珠穆朗瑪峰則更高於青藏高原,傲驕的雄踞於青藏高原之上!
一級教授,不僅是中國專業技術職務的最高級別,也是教授中的最高級別(正副教授共7級)。
你說區別有多大?可以說,雖然大號都是教授,卻根本是不可「同日而語」,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上!
教授,在常人眼中多麼偉大的高級知識分子,可以稱為專家學者!
豈不知,教授之在高等院校,分為正副教授,正副教授竟然又分為1~7級之多,不恭敬的說哈,中國高校數千之多,教授那就是如「過江之鯽」,多著呢!
而一級教授,那可是教授群體中的「鳳毛麟角」,教授群體中的「王冠」,寶貝呀、稀罕著呢!
一級教授的聘用資格條件,也就是兩院院士和人文社科資深學者,即學術泰斗級才能達到。各高等院校沒有一級教授的定崗權和聘用權,一級教授由國家聘用。
一級教授,一般都是學界泰斗級人物。按照相關規定,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達到一級教授相關的評定標准,因而一級教授多為自然科學類的,一級教授人文社科類的比較少。
既使是二級教授,一般都是學界上臨近泰斗級的人物。二級教授基本上只有在相關領域取得重大貢獻者才能達到相關的評定標准,所以二級教授也是多為自然科學類的,二級教授人文社科類的也較少。
教授分為1~4級教授,副教授分為5~7級副教授,一級教授可以享有對應正省部級待遇,四級教授享有對應副廳局級待遇,差別也是很大的(見附表)。
四級教授,剛剛脫胎於副教授,才踏進教授的大門;也就是剛剛登上向珠穆朗瑪峰進軍的基地青藏高原,登上向珠穆朗瑪峰進軍的台階第一步,距離高聳在珠穆朗瑪峰頂的一級教授的神聖殿堂,還有不要說十萬八千里,也是相當的相當的遙遠,可能拼盡「洪荒之力」攀登才能登頂,絕大多數也可能只是「望頂興嘆」,終生難以到達!
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部分一級教授名單(新中國首批1956年,至70年代,基本未再審批。)
北京大學:
一級教授:馮友蘭 唐 鉞 熊十力 江澤涵 許寶騄 段學復 周培源 葉企孫 王竹溪 饒毓泰 胡 寧 傅 鷹 黃子卿 張景鉞 李汝祺 陳 楨 樂森璕 王 力 游國恩 曹聯亞(靖華)季羨林 魏建功 馮 至 朱光潛 向 達 陳岱孫 曾昭掄 翦伯贊(副校長) 馮 定 湯用彤(副校長) 金岳霖 尹 達 張青蓮 李繼侗 孫國華 鄭 昕 楊 晦 趙以炳
清華大學一級教授:章名濤、孟昭英、梁思成、張光斗、施嘉煬、錢偉長、張 維、張子高、馬約翰
從以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部分一級教授名單,可以看出一級教授的份量了吧!
附表:
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為你解答。
大學一級教授和四級教授的差距有多大? 在一名高校人事工作者的眼中,一個是王者,一個是青銅。 當然,青銅只是放在教授裡面來說的,而王者,是相對所有人來說的。
教授已經是教師系列的最高職稱,但教授之間水平層次也相差很大,所以,在設置教師崗位時,又把教授分為4個檔次,分別是教授一到四級(相應的,副教授和講師也分別被分為3個檔次)。
剛評上教授,即自動定為教授四級,這是教授的最低級,拿的也是教授中的最低工資。教師崗位的聘期一般是4年,也就是說,這4年如果沒有新的突出成績,都是按教授四級來聘用。
聘期結束後,學校會對教授的業績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可以續聘或參加競聘更高級崗位,考核不合格,則下一個聘期有可能會被聘為副教授三級崗位,相應待遇也將隨之降低。這就是高校實行的崗位聘用,能上能下,崗變薪變。
對於聘期內取得優秀成績的,可以直接競聘教授三級,甚至教授二級。這要看成績的層次。一般來說教授三級崗位占所有教授崗位的20%到30%之間,優勢學科相對更多,弱勢學科相對更少。三級教授的定位是學術帶頭人,有獨立的團隊,或者是國家級大團隊下面小團隊的負責人,或者必須獲得省級人才稱號或國家級青年人才稱號。很多學校三級教授崗位要求設置得比較高,甚至會出現有崗位但聘不滿的現象。這說明,大多數教授其實都屬於普普通通,靠時間熬出來的教授。而三級教授,已經是其中的優秀者了。
二級教授要求更高了。在人事圈裡有一句話,叫二級教授的水平決定學校的高度。因為二級教授的定位就是學科帶頭人,基本上一個學科1-2個人,不超過全體教授的10%。學科帶頭人就是這個學科里最有學術影響力,最有號召力的教授,能夠帶領學科其他老師爭取國家級重大項目、獎勵、能夠領導一個大的團隊或者創新群體。能聘到二級教授崗位的人,要麼是有長江傑青等國家級人才帽子,要麼就是國家重大專項的首席專家。他們既是科研的主力,又是沖擊人才頂峰的後備人選。
這個人才頂峰就是一級教授。它的聘用資格就是兩院院士和人文社科資深學者,即學術泰斗。高校是沒有一級教授的定崗權和聘用權的,聘也是國家來聘。有多少符合的都可以聘,如果一個都沒有,那就一個都不要聘。一個學校有一級教授,說明學校有全職的院士,如果一個學校掛著一堆院士,但卻沒有一級教授,只能說明這些院士都是外聘兼職的。一級教授們的收入就不好說了,年入百萬千萬也不算事,而且院士能享受副部級待遇,有專門的醫療保健團隊伺候。
這下大家應該清楚了,一級教授和四級教授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四級教授相對於副教授講師而言,已經是比較牛了,但也只能算是學術生涯的半山腰。而一級教授,才是無數人仰望的頂峰。
以我們自己為例級教授和四級教授之間的差別還是蠻大的。我國教授有一級到四級,一級教授的人數較少,一般都是有名望的教授,二級,三級,四級人數漸次增多,四級是最基本的教授級別,不到四級只能是副教授。
副教授從五級到七級,七級是最起碼的副教授,七級也不到只能是講師。
教授的等級從解放後一直到現在都遵循這個制度,總之評審嚴格,晉升難度很大。各個學校的高級,中級的低級職稱人數配比一般是,(以我們自己學校為例)高級職稱包括正教授,副教授約佔30%左右,中級及中級以下職稱人數約佔70%。當然,各個高校由於等級不同,高級職稱和中低級職稱的人數比例也會有所不同,譬如復旦,交大之類的學校高級職稱的人數會偏多,中低級職稱人數也相應較少,完全看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
一級教授和四級教授的區別應從兩個方面去看:
一方面是工資待遇的差別,一級教授在教授中占的比例較小,除兩院院士外大多當屬在其專業領域中的領軍人物和有影響的人物。其工資津貼等待遇層次內不同高校不同身份亦差別不小,和四級教授差別更大了,但這種差別因情況復雜,不好用一個具體的數字來表達。
另一方面是地位甚或榮譽的差別,且差別很大,頂尖的科學家是一級教授,兩院院士是一級教授,即使是一般的一級教授往往是鳳毛鱗角的知名人士。而四級教授從量上說占教授總數的60%,雖說在學術上大多都有一些建樹,但與一級教授的地位相差甚遠。
當然對 社會 上大多數人來說,由於不了解那麼多,一說某某人是教授,往往不去計較是幾級教授,畢竟都是教授嗎!
回答不當,請批評指正!
在國內能上一級教授的人只有以下幾類:兩院院士,社科類學部委員,實力相當兩院院士或社科學部委員的行業泰斗。只有這些人才會是一級教授。在國內很多理工農醫院校,基本一級教授就是院士,如果不是院士的,也是業界實力遠超院士的老先生(有的可能因為年齡問題錯失院士,有的壓根就自己不願意參評院士)。
四級教授則是正教授里級別最低一級,屬於剛邁入正高門檻。在普通院校很多四級教授可能到了985院校勉強能上副教授(不是說水平不行,平台不給力,所以也難以做出成績)。但是,基本進到正高體系的教授,都是本校所在專業某項細分項目的骨幹或者潛力帶頭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是學術泰斗,業界大牛,一個是新進中青年業務骨幹。那麼區別有多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有些很明確,有些很模糊,甚至暗黑!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才能獲評獲聘一級教授。也是高教系列13級中的最高職級。老百姓常說:教授還有級?是的,但我說的很清楚的就是,它從新中國建國後的1956年開始,很平淡,到了2009年開始興盛,但不是高校老師一般很少有人懂這個門道。
而兩院院士幾乎全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頂級人物,所以一級教授才能匹配。其實這除了那點與2、3、4級教授相差並不多的宏觀職級工資,更在從事的自然科學領域地位更高,更該受人尊敬。但職稱卻都是教授。但就像袁隆平、鍾南山、張伯禮、李蘭娟再到屠呦呦(才評上)等老一輩院士專家,我們認為他們拿1萬多一個月,多嗎
至於人文科學,則一級教授鳳毛麟角。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那就難說,更難評了!
父親和我都是大學老師,父親是鋼鐵冶金專家,為了支援國家建設,重慶 雲南會澤 甘肅蘭州 內蒙包頭 安徽馬鞍山,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而他的故鄉是湖南湘潭,離韶山沒多遠的小山村。爸爸91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3級教授。99年63歲才退休,繼續干專家組和關工委,直到83歲。直到今天他仍讀書不止,有時還要看博碩論文。為啥?兒子我深深知道,技術工作和教育事業是他的信仰,而書籍是他的命根子。
我只是個2012年才獲評聘高級實驗師(副教授),7級職級(副高5~7級)。我仰望著父親和那些老一輩專家教授,我始終不敢放鬆腳步。他們是巍巍大山,他們是中國脊樑,而我雖年過天命,卻必須抖擻十二分精神,奮斗不止,否則我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他們的項背,而我身邊是我深愛的孫子和孫女。我必須勇往直前。
一級教授和四級教授,區別不在工資待遇,都發不了財,然而卻在你,為家國天下能做什麼,做過什麼,又正在做什麼
目前在高校評 教授就是四級,上一級一般人是不可能的。
看看人大的一級教授
2009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開展了首批一級崗位教授聘用工作。目前有一級教授:第一批( 方立天、劉大椿、紀寶成、吳易風、宋濤、張立文、李文海、陳先達、周新城、鄭杭生、胡乃武、黃達、曾憲義、戴逸)、第二批( 王利明、林崗、袁衛)、第三批(王子今、馮惠玲、吳曉球、楊瑞龍)
另外有的學校不叫一級教授,比如浙江大學稱為文科資深教授,只有十幾名,可見一斑。
華東師范大學稱終身教授,71名。每個學校不一樣
以前每個省的評選教授標準是一樣的,現在放開,好了,每個學校都不一樣,同樣的教授,要看學校, 985的副教授,恐怕放到非211就是優秀教授了。
你身邊一定有不少人是大學老師吧?他們之中誰是教授、誰是副教授、分別是幾級,這些事你可不一定知道 。所以,今天繆老師就聊聊大學教師的職稱,再以美國為例,說說中美教授職稱的區別吧。
一、國內現行的大學教師職稱
別看大家都是大學老師,人跟人之間的區別還真是挺大。大學教師的支撐從高到低有:
①教授 :共有四級,一級到四級。這一級是超級大牛,是科學院或者工程院院士水平,最低也得是准院士的水平。二級的層次比一級略低,但也是學術界大牛的層次了,差不多得有傑青或者長江學者的頭銜。
②副教授 :共有三級,五級到七級。
③講師 :共有三級,八級到十級。
這其中, 高級職稱包括教授和副教授總共七級,講師就是中級職稱了 。近些年,高校對青年教師還有不少擦邊的叫法,比如說特聘教授,類似於美國的tenure track制度。也就是說在考核期內不定級,3-5年之後再定級。
一般人會認為,在高層次大學裡面,評教授會比較容易 。繆老師需要澄清一下,事實真不是如此, 越是高層次的大學,面臨的競爭越大,所以真的沒那麼容易 。所以,一所高層次院校的副教授,水平可能比普通院校的教授還要高。
二、一級教授和四級教授之間的差別
作為教授級別中, 最高的一級和最低的四級,自然是相差甚遠。這區別主要體現在數量、地位、年資、學術貢獻、待遇等方面。
不同高校的各個級別教授數量比例是不同的,但是總體上二級、三級、四級比例為1:3:6,一級已經沒法用比例來說事兒來,畢竟院士級別那是鳳毛麟角。 從數量上說,一級教授比四級教授要少得多 。
從 地位 上看,無論是學術地位還是 社會 地位,一級教授要比四級教授高的多,具體體現就是:四級教授需要用教授兩個字給自己背書,一級教授是用自己的名字給教授兩個字增光添彩。
從 年資 上看,除非是學術奇才,而且運氣超好,一級教授的年齡都不小,畢竟需要一點點的做出學術成果,一點點晉升嘛。 待遇 上看,一級教授已經沒什麼花錢的地方了,你懂的。
三、美國的大學教師「職稱」
繆老師之所以在職稱上面加個引號,是因為美國沒有對標國內的職稱制度,只是為了方便拿來對比,才用這個字眼兒。
在美國, 剛剛進大學從教的phD,身份都是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 ,要經過幾年時間的考核期,才能確保教職,也就是上面提過的tenure track(准聘——長聘制度)。
如果 順利拿到穩定教職,基本上地位就是associate prefessor (副教授),我們可以理解成拿到來鐵飯碗,因為學校不能隨便開除你了。如果一切順利,你的 科研成果不錯,同行評議也挺好,就有機會拿到professor 。
一級教授和四級教授區別非常非常大,雖然看起來只是從一級崗位到四級崗位,但是其行政級別是從正省部級、副省部級、正廳級到副廳級,所以差別很大,可以說是天淵之別。
一級教授只有院士和人文社科資深學者才有資格聘用,一級教授都是學術界的泰斗,是由國家來聘,是人才的頂峰,也只有著名大學中才有頂尖級人才。二級教授要求也很高,是一所大學的一個學科的帶頭人,一個學科一般只有1-2個人,在大學里領導大團體搞科研項目,是搞科研的主力軍,他們的水平決定了學校的高度。三級教授占所有正副教授崗位的20%-30%,是學術帶頭人,一般是大團隊下面的小團隊的負責人,只有獲得省級人才稱號或國家級青年人才稱號的人才有資格聘。四級教授是教授的最低級,領的是教授中的最低級的工資,聘期四年,考核合格後才能續聘或競聘三級教授,考核不合格則可能被聘為副教授。
在大學里被聘上教授很不容易,即使是四級教授,也是需要經過很多年的努力才能聘上,很多人一生能聘四級教授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❷ 數字人文的含義與實際應用論文
數字人文的含義與實際應用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數字人文的含義與實際應用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摘 要:
數字人文學科或許可以算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種類,也或許能夠算作是前史悠長的一門學科種類。數字人文學科是傳統人文學科里分生出來的一個分支,人文學科包含了歷史學、哲學、言語學、文學、藝術、考古學、音樂學等多個方面,而數字人文學科則是與現代計算相穿插的一門學科,具有代表性和學科融合性。該文從數字人文案例出發,分析了其在實際中的應用。
關鍵詞:
數字人文; 歐美人文發展; 前景;
1 、數字人文的含義示例
1.1、 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召開
2016年5月21日,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項目和北京大學數字人文建設與發展研究課題組共同舉辦的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在京召開。來自國內外語言、歷史、信息技術、圖書情報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相關問題展開了探討。
數字人文學科是一個正在快速發展中的文理穿插學科,其特性如同我國高校研究所對於近代數學的研究,基本上還處於比較啟蒙的階段,甚至這門專業在我國開設的課程也僅限於985以及211高校,其餘雙非高校基本上沒有開設這門專業課程。不過雖然這門課程目前比較冷門,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門課程必定會在以後的世界裡大放異彩。從現在世界數字人文研究的趨向來看,以下方面便是數字人文項目的特點以及時代前沿性的表現。
1.2、 城市數據的可視化表現
城市數據的可視化是數字人文學科應用特點的一個重要體現。這個體現曾在多個城市進行過聲勢浩大的研究討論會,可視化作為分析探索和交流的工具,已經成為了揭示復雜城市結構的原動力。然而,現在迫切需要彌合城市數據泛濫和決策者將數據有效地整合之間的鴻溝。城市數據可視化研討會希望對這一概念進行批判性評估,並討論數據和數據可視化如何服務和更好的了解,甚至能夠組織城市運行流程,並關注「以人為本」的觀點。這種觀點應該支持和提升利益相關者對數據的理解和應用——從政府、公司到公民。
2 、數字人文的實際應用
2.1、 與計算機的相互應用
在人文科學領域,計算機的最早使用也是最普遍的使用是對文學作品的一致性、合理化的詞彙表進行匯編。這些努力為廣泛的自然語言文本資料庫的廣泛研究和指導創造了潛力。但是到目前為止,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重點是機械技能,例如拼寫和語法。隨著存儲(如視頻磁碟)和計算機之間通信的飛速發展,人文主義者正在尋找一個充滿挑戰的、變化無常的學習和教學環境。斯坦福大學教授Eleanor Selfridge-Field受邀發表重要演講「visualizing the invisible:Tools for seeing music」,說明了音樂領域中,樂譜、樂曲和數字化工作的異同,並介紹了早期探索中前人使用機器自動記錄音樂翻譯音樂的嘗試。藉由音樂風格引出問題——音樂和人文變遷的路徑是否有重合之處。同時引出變遷中出現的其他問題,然後對音樂進行可視化展現的嘗試。並以可視化音樂為例,動態展示巴赫G小調賦格可視化播放效果,清晰地展示了四聲部旋律發展,從視覺讓我們看到復調音樂的規則與美麗。最後期待未來能有更好、更貼合音樂的可視化方式,期待可以促進音樂領域和可視化領域的共同進步。
這其實就是數字人文在我們其他學科領域中的'一個簡單推廣應用,據這個例子的原因就是為了把前面枯燥生硬的理論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題材,就像是稀奇古怪的蒙太奇等電影學理論,當真正搬到熒幕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數字人文這一頗具爭議的交叉學科其現今的發展狀況,從理論架構、方法設計到實際產出,都可以從這個研究項目中窺見一斑。「時光機」的創意最初來源於數字人文教席持有人和他的團隊:將大量歷史文獻進行電子化,並通過數據分析形成信息網路,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建模以還原出真實的歷史場景,並通過數字化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展示。而威尼斯也因其獨特豐富的城市人文景觀和持續一千年左右較為完整連貫的檔案保存傳統成為這一試點項目的首選城市。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很多大學內已經建立了跨學科的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國際上的數字人文研究聯盟也已經出現,各種數字人文主題會議在全球頻繁召開。相比之下,中國的人文社會學界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十分不足,研究方法和教學手段也都較為陳舊。面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創新的需要,將國外數字人文研究的內容、方向和前沿集中介紹給國內的人文社會學者以加快我國人文學科研究範式的升級和轉型已經顯得十分必要。
2.2、 數字人文在歐美國家的應用
由於數字人文是近十年來新興的專業和研究領域,在這一方面,西方的研究要領先於我國。美國斯坦福大學和英國的倫敦大學都設有相關的研究中心來對這門專業進行相應的研究。雖說我國目前武漢也有研究中心,但是相對於歐美國家來說,我國的數字人文專業才是真正的起步階段。
對於數字人文的實際應用,歐美國家已經率先踏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文學方面的文本挖掘便是數字人文的標准體現。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國家,《紅樓夢》被立為中國四大名著,聲名廣為流傳,國內有許多的紅學會,專門研讀《紅樓夢》,因此許多國外學者也對其進行了研究和解讀。尤其是在我們的歷史背景中,《紅樓夢》的作者一直都不僅僅是曹雪芹。文學界普遍認為曹雪芹知識前八十回的作者,而剩餘的後40回並不是曹雪芹所作,而是另一個文學家高鶚所作。但是國外的數字人文專家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紅樓夢》總共120回都是曹雪芹所作,跟高鶚沒有任何關系。
接著,國外的數字人文專家將計算機與文學進行聯合,創立出一種新型的文學探究體系,通過對字詞的統計分析,他們認為曹雪芹和高鶚的文學風格是不太一樣的,但是回到《紅樓夢》的文本來看,這部《紅樓夢》都是採用的一種文學風格,這一研究體現出字詞統計分析已經成為一種特殊文學研究方法,特別是在作者鑒別和文學風格和文學流派分析上已經顯示出其強大威力。
為了提高電子文本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程度,計算機與人文聯合會,計算語言學聯合會與文學與語言學計算聯合會於1987年成立了文本編碼組,並隨後發布了多個文本編碼標准。這些標准主要面向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其目的是便於機器編碼和識別,提高數字文本的傳播、分析和教學效率,這樣就數字人文技術運用到了文學研究的方面,也非常有利於我們去進行更多的文學探究。
除了歐美國家對數字人文有較深的見解與研究以外,日本也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比較大的突破。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動漫是非常知名的,而在進行日本漫畫的創作的時候,總會涉及到一些人物運動的軌跡和模型,如何去完美地製作它,這也運用了數字人文的技術,他們利用計算機進行視頻捕捉、分析總結,然後規劃出人體運動軌跡的建模,將其體現在虛擬世界中,從而讓虛擬人物也能做到與真人運動幾乎一模一樣的姿態。這樣的應用在游戲開發和動漫文化的傳播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投資空間,國內也是非常值得去借鑒這樣的技術去提升國內文化產品的競爭力。
3、 結語
人文社會專家與理科專家的跨界協作共同研究現已成為一種風行趨向。從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數字人文研究史來看,數字人文學科的建造有多方面需求,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夠促進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交融,更好地獲得新生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柯平,宮平.數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徑與熱點領域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6):13-30.
[2] 陳方銳.美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項目評估研究及啟示[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7(6):96-99.
[3] 夏瑾瑾.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研究及啟示[J].河北科技圖苑,2018,31(5):5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