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和柏林大學雙教授
❶ 什麼是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簡稱「同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高校;入選國家「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美「10+10」計劃,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單位,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國際綠色校園聯盟、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成員。
二,截至2019年11月,學校設有29個專業學院,9家附屬醫院。4個校區佔地3810畝,總建築面積181餘萬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18115人,碩士研究生12105人,博士研究生5766人。另有國際學生3575人
❷ 郭可大生平概況
郭可大,原名樂生,出生於1912年11月26日,江蘇省如皋縣豐利區吳陵鄉(現如東縣凌民鄉)。他早年求學於如皋縣和豐利小學,後考入江蘇省南通中學,1928年進入上海大夏大學預科,1929年至1935年在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深造,專業領域拓展至熱帶病學和寄生蟲學,1935年畢業後赴德國漢堡留學,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醫院實習,隨後在漢堡熱帶病研究所進修,獲得了熱帶病學和寄生蟲學證書,並深入研究病原性錐蟲、回歸熱螺旋體和腫瘤病毒,同時在漢堡大學醫學院專攻醫學微生物學,於1937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的學術成果豐碩,曾在德國《中央細菌學、寄生蟲學和傳染病學雜志》發表了兩篇論文,分別是《病原性錐蟲和回歸熱螺旋體在混合感染時的相互影響》和《休普氏纖維瘤病毒、粘液瘤病毒和嗜神經性牛痘病毒互相免疫關系的家兔實驗研究》。
1938年,郭可大創新了「濾紙片法梅毒絮狀反應」,這一方法廣泛應用於梅毒流行病學的普查,備受矚目,初次發表於《德國醫學周報》。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毅然回國,在廣西、雲南、陝西、四川等地從事醫學微生物學教育和生物製品研發,擔任過同濟大學醫學院、西北醫學院等多所學府的副教授和教授,以及中央防疫處的重要職務。戰後,他擔任沈陽醫學院細菌學教授,赴美深造,進一步研究醫學真菌學。回國後,他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任細菌學主任教授,為中國醫學教育和科研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可大服從國家安排,調至北京,任職中央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和真菌研究室主任,後轉至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擔任真菌研究室和克山病研究室主任。他的研究重點轉向醫學真菌和大骨節病、克山病的病因研究,發表了眾多論文,並參與了《秦氏細菌學》第三版的翻譯工作,以及6部專著的編著。郭可大還積極參與中國微生物學會的籌備和組織工作,擔任多個專業委員會的重要職務,為中國微生物學的發展做出了持久而深遠的貢獻。
(2)同濟大學和柏林大學雙教授擴展閱讀
郭可大,醫學微生物學家,醫學真菌學家。早年致力於醫學微生物學的教育事業。長期從事醫學真菌學、大骨節病病因和克山病病因研究。提出「克山病主因真菌毒素中毒學說」,受到克山病防治科研學術界的重視,目前仍為克山病病因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❸ 馮至的個人生平
1905年9月17日,出生於直隸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1912年,就讀於叔祖馮學彰創辦的一個私立小學,小學停辦後,在家中從父親學習《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的某些篇章。
1917年,在涿縣高等小學畢業後,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讀書,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開始寫詩。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學。
1923年參加文藝團體淺草社。
1924年,顧隨於上學期結束時受青島膠澳中學之聘任教,邀馮至去青島度假,從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島愉快地過了40多天。暑假後,聽魯迅講授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與詩人柯仲平相識。
1925年與友人創立沉鍾社,發表了許多詩與散文。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游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
1929年出版第二本詩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學德國,攻讀文學、哲學與藝術史。
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
1931年2月底,與梁宗岱在海德貝格相會。在宮多爾夫的課堂上認識了正在准備博士論文的維利.鮑爾,後來成為好友。馮至決定離開海德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學,開始研究歌德時代的文學。與陳銓相識,與北大同學蔣復聰、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國,1936年7月任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兼附設高級中學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德語教授。這7年間他的創作和研究都處於比較旺盛的時期,著有詩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及學術論文、雜文等。
1946年7月至1964年執教於北京大學西語系。
1948年7月4日,馮至去清華,最後一次見到朱自清。暑假期間,受楊振聲邀請,全家在頤和園內諧趣園住了一個多月。
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大學哲學討論會上做關於歌德的報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隨代表團出訪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並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1951年後兼系主任。著有《杜甫傳》,當時頗得好評。
1954年2月,訪問鞍山鋼鐵公司,同行者有吳組緗、黃葯眠、肖殷、戈揚等。6月至8月,與田間訪問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在柏林與安娜·西格斯、貝歇爾、布萊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談。是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9年10月至11月,與成仿吾赴民主德國,參加萊比錫大學550周年慶祝大會,會後馮至又參加席勒誕生200周年紀念會。
1964年9月調任現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工作。
1970年,7月,離開燕東園,遷居建國門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縣幹校。
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訪問聯邦德國,馮至為團長。重訪海德貝格,參觀海德貝格大學的日耳曼學研究室、東方美術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黃山療養。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參加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在作協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1982年辭去所長職務,改任名譽所長。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作協副主席。
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學獎」。
1987年6月初,與姚可昆、韓耀成赴聯邦德國接受聯邦德國國際交流中心藝術獎。5日,聯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接見馮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訪海德貝格。14日,應奧地利科學院邀請訪問維也納。18日,應民主德國高等教育部邀請,至魏瑪、柏林訪問。12月15日,聯邦德國駐華大使韓培德代表德國政府將聯邦德國最高榮譽的「大十字勛章」授予馮至。
1988年1月14日,與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參加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宮聯合舉辦的「詩歌一日」活動。5月16日,與韓耀成赴聯邦德國卡塞爾,接受達姆施塔特德意志語言文學研究院授予馮至的「弗里德里希·宮多爾夫外國日爾曼學獎」。25日回北京。
1989年4月25日,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國北歐文學學會會長。8月,首屆「馮至德語文學研究獎」在京揭曉。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協和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