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南昌大學材料加工博士生導師介紹

南昌大學材料加工博士生導師介紹

發布時間: 2025-03-30 18:27:40

㈠ 我國焊接界僅有的4位院士,你知道嗎

我國焊接界僅有的4位院士,你知道嗎

院士,代表科技界最高的學術榮譽,每兩年增補一次,但焊接,作為以工程為基礎的領域,很難有原創的重大理論突破,因此2000年以來,一直沒有人再被評為院士,目前,焊接界僅有的院士,他們都是誰,什麼時候成為院士,你知道嗎?

焊接界院士名單:

我國焊接界僅有的4位院士名單如下:

潘際鑾: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

徐濱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

關 橋: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

林尚揚: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

潘際鑾:1927年12月24日生。江西瑞昌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昌大學博士生導師。1948年清華大學機械繫畢業,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繫研究生畢業。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材料科學與工程評審組組長、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60年代初試驗成功氬弧焊並建設成功我國第一座核反應堆工程,繼之研究成功我國第一台電子束焊機;70年代末研究電弧感測器,首次建立電弧感測器的動、靜態物理數學模型,並研製成具有特色的電弧感測器及自動跟蹤系統;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電弧控製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電源的多折線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掃描外特性控制電弧的概念,為焊接電弧的控制開辟了新的途徑。1987—1991年在我國自行建設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時擔任焊接顧問,為該工程作出重要貢獻。2003年研製成功爬行式弧焊機器人,屬國際領先水平。主持研究成功並獲獎的成果有:「QH—ARC法」獲國家創造發明一等獎(1984年)、「焊接用雙向激光自動跟蹤系統」獲北京市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1984年)、「ZD—30電子束焊機」獲國家科委、國家經委、國家計委等聯合授予的新產品創造二等獎(1965年)。此外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0),中國焊接最高榮譽獎(2001),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2001),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1)及三等獎(2001)。

徐濱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裝備維修工程及表面工程專家。1931年生人,1954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製造與焊接專業。任全軍裝備維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裝甲兵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少將,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副會長兼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表面工程分會副主任委員和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熱噴塗與堆焊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兵工學會焊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產學研設備工程開發推廣中心主任、徐濱士院士是我國設備維修和表面工程學科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國內首次大規模地將等離子弧噴塗技術應用於裝甲車輛薄壁磨損零件的修復,並建立了等離子弧噴塗工藝參數優化數學模型,獲1982年軍隊科技成果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系統地研究開發了電刷鍍設備、鍍液和工藝,以鎳合金鍍層代替槽鍍鉻鍍層,創造性地解決了國家重點工程設備和裝甲車輛現場修復的關鍵技術問題,並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高硬度裝甲鋼低溫焊修研究」獲1989年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採用優質高效高速電弧噴塗技術攻克大型艦船等鋼結構在海水中的腐蝕和電廠鍋爐管道熱腐蝕難關,並獲1997年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關橋:1935年7月2日生於山西省太原市。1953—1959年就讀於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學院焊接專業學習。1959年底再度赴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師從焊接結構專家尼古拉耶夫院士,回國後至今,在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從事航空特種焊接技術的工藝和設備研究及焊接力學的應用基礎研究。1990年,他當選為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1990—1995),曾任國際焊接學會(IIW)副主席(1992-1995)和該國際學術組織的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1999)。1994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副主任。

關橋科技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他建立了「低應力無變形焊接」理論,用這一理論指導「薄板構件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方法」的應力研究,榮獲國家發明專利。該技術應用於航空渦噴系列發動機的研製和航天運載火箭的生產,防止了質量隱患,解決了新型號研製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先後獲航空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航天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於1995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他在焊接力學和焊接結構完整性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樹。提出了「內拘束度」概念,發展了在焊接局部高溫、大溫度梯度、大應變梯度特殊條件下的「焊接瞬態熱應變雲紋測試技術」,用以驗證所開發的軟體;這項高難度的研究成果,把我國焊接力學研究推進到工藝力學研究的國際前沿,獲得航空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是我國航空焊接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開拓了我國航空特種焊接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新飛行器的研製和工廠技術改造提供了先進技術保證。80年代末,基於國際上材料加工領域中多學科交叉前沿發展態勢的分析,提出建立「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1998年,在他的倡導下,又組建了「航空連接技術」重點實驗室,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表彰他所作出的貢獻,先後授予他全國科學大會獎、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航空金獎和光華科技金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等多項獎勵。

林尚揚: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焊接專家,博士生導師。現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技術委員會主任。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專業2005年榮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授予的「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2009年7月榮獲IIW授予的「巴頓終生成就獎」;林尚揚院士40多年來—直奮斗在科研第一線,完成了20餘項重大課題,取得多項重大的科研成果,共獲國家及部委獎勵11項。60年代主持研究成功4種屈服強度400-600MPa低合金高強鋼埋弧焊及電渣焊焊絲,這些焊絲至今仍在生產中使用;70年代發明水下局部排水CO2氣體保護半自動焊方法,使我國水下焊接技術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80年代發明了雙絲窄間隙埋弧焊方法,解決了特厚鋼結構焊接的質量與效率的矛盾以及焊接自動化問題;90年代先後完成摩托車自動焊接機群和推土機台車架焊接機器人工作站的研製任務;2001年完成了科技部大功率固體激光焊接與切割技術和生產成套設備的科技攻關項目。

㈡ 楊湘傑主要工作與學術經歷

楊湘傑自1982年7月起,在南昌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及教授等職務,至今已有40年的工作經歷。他專注於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材料物理與化學領域的研究,並指導碩士及博士研究生。

2001年,楊湘傑被評選為江西省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同時在江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為獲得碩士學位的優秀代表。同年,他還榮獲江西省首屆青年科學家提名獎。

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推動下,楊湘傑指導的學生在國內外各類大賽中屢獲佳績。2004年,他的學生在第一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設計的「脈動式無極變速器」項目,獲得二等獎。隨後,該團隊在2006年的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設計的「人體脊椎校正儀」項目,獲得三等獎。

楊湘傑不僅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還得到了政府的肯定。2006年,他榮獲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這是對他在教育事業中突出貢獻的表彰。

在長達40年的教學生涯中,楊湘傑不僅在學術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經歷和成就,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㈢ 扶名福的人物經歷


1972年02月 江西省南康縣赤土十里小學、旗山小學教師
1975年02月 江西工學院土建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學生
1977年12月 江西工學院土建系施工教研室黨支部書記
1985年09月 浙江大學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8年01月 江西工業大學土建系工程力學教研室副主任、講師
1992年11月 江西工業大學(南昌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其中1993年10月 南昌大學 材料加工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
1995年01月 南昌大學建築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
1995年09月--1996年05月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1996年10月--1996年11月 省委黨校第一期中青年專家班學習
1998年10月 南昌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
2009年4月 南昌工程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
(其中1999年09月—1999年12月省委黨校市廳班學習,2002年09月—2002年11月省委黨校市廳班學習)

㈣ 柳和生的個人簡介

柳和生,男, 1965年7月生,江西都昌人, 1981-199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先後就讀本科、碩士和博士,隨後在浙江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曾赴美國和挪威高校和研究機構作訪問學者;「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江西省主要學科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江西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和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南昌大學教授和材料加工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先進材料制備技術專業博士生導師,南昌大學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和化工過程機械專業碩士生導師;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橡塑技術與裝備》、《教育學術月刊》雜志編委,全國橡膠塑料設計技術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 ;江西青年科學家,江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科技創業領軍人物,江西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和江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江西省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江西省青聯名譽主席;長期從事材料成型加工、機電一體化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 2 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作為第一作者和通訊(責任)作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90多篇,曾任上饒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現任東華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熱點內容
西安工業大學博士招生 發布:2025-04-01 19:21:14 瀏覽:99
2014黑龍江省大學生村官報名時間 發布:2025-04-01 19:08:49 瀏覽:369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李紅 發布:2025-04-01 19:04:37 瀏覽:992
人民大學博士招生簡章2016 發布:2025-04-01 18:50:31 瀏覽:545
專科類師范大學有哪些專業嗎 發布:2025-04-01 18:43:44 瀏覽:620
吉林大學機械老師 發布:2025-04-01 18:43:11 瀏覽:961
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名單 發布:2025-04-01 18:35:48 瀏覽:26
太原理工大學宿舍電話 發布:2025-04-01 18:30:01 瀏覽:936
多大學附屬 發布:2025-04-01 18:26:51 瀏覽:700
大學老師會教寫論文嗎 發布:2025-04-01 18:26:18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