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四川大學教授
1. 吉林大學,中南大學,四川大學,東華大學,去哪個更好些呢
當然選擇川大!四川大學是由三所國家重點大學合並組建而成,是國家985、211首批高校,珠峰計劃高校,現任校長是岩體力學等領域的創新帶頭人謝和平院士。中國大學星級排名五顆星,口腔醫學為六星級專業,高校綜合排名第十,大學校友創富排名第六,工科排名第十四,理科排名第八,文科排名第七,被稱為文科五虎(北大南開南大川大復旦)研究生培養排名第九,研究生院綜合實力排名第六,學校教學經費投入15億(2009年)。擁有院士37人,973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重點學科及專業40多個,兩院院士有50人為川大校友,圖書館藏書量700萬冊,分為三個校區:華西(醫學部)、望江(本部和研究生院所在地,被稱為中國高校十大最美麗校園,裡面保存有民國時期特色的建築,學術氣氛非常濃厚)、江安(本科生的主要陣地,地中海風格的商業街、五星級配中央空調的圖書館、江安河貫穿其中、明遠湖鑲嵌綠洲、眾多國內外名人造訪的水上報告廳和迎賓樓、有中國高校第一長的江安長橋、中國百佳食堂的江安西園一餐、上過快樂大本營的奶茶西施等)
朱德、周太玄、吳玉章、童第周、柯召、張瀾、江姐、惲代英、楊尚昆、楊明照、朱光潛、吳大猷、蒙文通(國學大師)、繆鉞(國學大師)、戴秉國、巴金、郭沫若、韓三平、王小丫、鄭潔、晏紫、張靚穎、可米小子成員等曾在這里求學、授課,溫總理、成龍、柯林頓等名人在這里留下自己的足跡。曹順慶、周鼎(百家講壇主持人)、周毅、王紅等名師、學科帶頭人匯聚在這里。
在全國來說,川大的認可度、研究水平、辦學實力、就業率等都非常不錯。
從專業上看,口腔(亞洲前三)、臨床、葯學、英語、日語、基法、化學、化工、生物工程、電氣、計算機、軟體、製造、高分子、核工程、水利水電、新聞、宗教學、廣電、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考古學、理論經濟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金融學、旅遊管理、行政管理、數學、對外漢語、法學、皮革、土木、哲學等都在全國排在前列,專業方面可以通過轉專業和修二專實現大學體驗,川大開設的名師大講堂、人文大講堂、中華文化課等更是將學生的綜合素養有機結合,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
從地理位置看,川大雖然地處西部,但是成都發展迅猛,在中國影響力與日俱增,近200家世界企業500強落戶成都,江安校區所在成都市雙流縣也是國家百強縣,成都新區更是打造了中國乃至亞洲和世界的新奇跡,川大也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前進!五年新改革、小班教學的推廣、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實、國際交流的進一步深入,將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精神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四川大學 你值得擁有!呵呵
2. 阮籍為何不許兒子「作達」
嘉賓:謝謙、王紅、劉黎明
本期主講:四川大學教授 王紅
魏晉名士中,阮籍的狂放十分出名。《世說新語》「任誕」門有多條記載他嗜酒疏狂、倨傲不遵禮法的逸事,如居喪時大大咧咧當眾飲酒吃肉、在酒肆對美女飲美酒醉卧當壚美女身後等,在當時都稱得上很另類很出格。「簡傲」門第一則也記載在司馬昭的宴會上眾人莊重恭謹,唯有阮籍「箕踞嘯歌」,旁若無人。阮家有任放的門風,《世說新語》及《晉書》中記載的阮氏子弟大多言談玄遠,行事放達。阮籍侄兒阮咸(字仲容)狂放之態比叔父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以大瓮飲酒,與群豬共飲;在七月七日曬衣時以長竹竿挑起一條犢鼻褌(短褲)高懸在院子里;與姑母家婢女有私情,姑母離開時,他不顧身穿重孝(為母服喪),借了弔孝客人的驢子追回婢女,兩人同乘一驢而歸。他與阮籍同為「竹林七賢」群體的重要人物,叔侄間無長無少,肆意酣暢。
《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阮籍的兒子阮渾長大成人,神情風度都像父親,十分羨慕竹林名士的自由自在,也想「作達」(仿效放達行為)。他的經常醉眼朦朧的老爸這次卻特別清醒,不僅清醒,還極其專斷,立即拿出父親的威嚴說:「仲容已預之,卿不得復爾。」你們這輩有你阿咸哥哥一人就夠了,你不許參加進來!
一個放達的父親卻堅決不許兒子「作達」,此中透露的消息真是耐人尋味。《世說新語》該條劉孝標注引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說「籍之抑渾,蓋以渾未識己之所以為達也」,一語中的。年輕的阮渾,只看見父親放達瀟灑,卻不明白父親為何放達,不明白放達背後的憂患傷痛。阮籍生當「亂」與「篡」的時代,在不正常的政治環境中「越名教而任自然」,向老莊之學尋求精神的暫時安頓之處,而乖僻的行為、疏離現實人事的放誕言論也不失為高壓政治下保全自身的辦法,亦痴亦狂的言行背後掩藏著深深的痛苦和彷徨。《魏氏春秋》說阮籍「常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這日暮途窮的慟哭,涉世未深的阮渾哪能理解得了!阮籍深藏內心的憂傷、恐懼與絕望,無可告語,無處傾訴,「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詠懷詩》)這種糾結,這種痛,如何能對兒輩說!
《晉書》本傳評價阮籍「外坦盪而內淳至」,他行為不合禮法,卻內心真淳,外在坦坦盪盪:母親去世照舊進食酒肉,食畢放聲號哭,直到吐血委頓,至性深情無人能及;醉卧酒家女側,愛美成痴,卻光風霽月,毫無肉慾的猥瑣,對美的追慕空絕古今。若無真淳的內心支撐而強欲「作達」,不僅只學了皮毛,還可能墮入一味縱欲享樂的惡道。這,大約是阮籍不許兒子「作達」的另一個原因吧。
3.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系所設置
學院現下設中國文學系、中國語言學系、新聞學系、廣告與傳播學系、影視藝術系、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等6個教學系,另設漢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史研究所、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新聞傳播研究所、廣播電視研究所、符號學與傳媒學研究所、新媒體研究所、西部廣播電視研究中心、文學藝術研究中心等13個科研機構。現有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學人類學、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戲劇與影視學、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14個教研室 。 序號 教研室名稱 所屬系別 系主任 教研室主任 教研室成員 1 文藝學 中國文學系 閻嘉 閻嘉(兼任) 馮憲光、傅其林、劉文勇、馬睿、任真、閻嘉、趙毅衡 2 中國古典文獻學 羅鷺 何劍平、劉長東、羅鷺、伍曉蔓、項楚、張勇、尹富 3 中國古代文學 黃勇 丁淑梅、何江南、黃勇、李瑄、呂肖奐、王紅、謝謙、張朝富、周裕鍇 4 中國現當代文學 陳思廣 陳思廣、馮勤、干天全、黃峰、姜飛、靳明全、李怡、毛迅、唐小林、張放、周維東、朱彤 5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邱曉林 曹順慶、劉亞丁、盧迎伏、邱曉林、王曉路、張怡 6 語言學及對外漢語 中國語言學系 譚偉 劉穎 杜曉莉、李宇鳳、劉春卉、劉穎、楊文全、朱姝、 Valeria Petrone(莉麗) 7 漢語言文字學 譚偉 顧滿林、郭萍、蔣宗福、雷漢卿、譚偉、王彤偉、肖婭曼、楊光榮、俞理明、鄭春蘭、周仁平 8 新聞學 新聞學系 操慧 操慧、陳雪奇、黃順銘、姜英、蔣曉麗、羅飛、吳建、徐沛、張玉川 9 廣播電視學 李宜篷 蔡尚偉、侯洪、李靜、李宜篷、歐陽宏生、魏薇、曾婭妮、朱天 10 廣告學 廣告與傳播學系 楊效宏 楊效宏(兼任) 曹邑、丁浩宸、黃海榮、劉平、彭虹、楊曉明、楊效宏 11 編輯出版學 白冰 白冰、陳翔、段弘、李苓、王炎龍、吳琳、張艷 12 戲劇影視學 影視藝術系 黎風 黎風(兼任) 曹峻冰、黎風、王彬、肖薇、易丹 13 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學人類學 李春霞 李春霞、李祥林、梁昭、徐新建 14 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 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 吳興明 吳興明(兼任) 陸正蘭、吳興明
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是依託於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以及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博士點,按照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規劃研究方向,實行人員優化組合,面向全國招聘人才而組建的新型研究機構。我校的俗文化研究一貫具有優勢。項楚的變文、歌辭、白話詩研究,其卓越成就為國內外所公認。其《敦煌文學叢考》獲原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一等獎,《王梵志詩校注》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一等獎。周裕鍇的俗文學和禪宗偈頌研究,在海內外學術界也很有影響,其《宋代詩學通論》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二等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三等獎。俞理明教授、雷漢卿教授、張勇教授等也曾獲四川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獎。此外,近10年來,兩個博士點的青年科研人員開拓了民間信仰研究領域,發展勢頭迅猛,取得很大成績。1999年6月,根據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由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學科點對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規劃,對原有學術力量實施優化組合,建成了本所。並邀請國內名牌大學的傑出教授加盟,實現強強聯合,如清華大學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學的張湧泉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的董志翹教授皆是學壇翹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員少而精,大都承擔著本領域的國家或部省級項目,整體力量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目前本研究所由項楚教授任所長,周裕鍇教授、李誠教授任副所長。 漢語言文學研究所 成立於 1981 年,本所在漢語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學人類學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郭沫若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和散文的研究亦蜚聲海內外。其與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文系合辦並具體承辦的學術期刊《中外文化與文論》自 1996 年出版以來,在海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研究所目前承擔有國家、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與一般項目10 余項,所長馮憲光。 漢語史研究所 成立於 1990 年。含漢語史、文字學、漢語辭書 3 個研究方向,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在全國高校中居領先地位。近年來,該所創建並不斷健全了中古漢語語料、資料庫。研究所名譽所長張永言教授,現任所長為俞理明教授,成員有張永言、趙振鐸、向熹、蔣宗福、雷漢卿、楊文全、楊光榮等教授。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 成立於 1998 年,主要研究比較詩學、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中外文學關系。主要成員有曹順慶、楊武能、趙毅衡、徐新建、王曉路等學者,所長為曹順慶教授。 文學藝術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涉及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影視劇創作與製作中心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在藝術美學、中國古代藝術史、藝術人類學、藝術符號學、藝術文化設計等方向上形成了豐富的學術積淀和鮮明的自身特色,近五年來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在國內藝術學領域權威期刊《文藝研究》發表論文12篇,國際A&HCI檢索論文數篇。此外,本學科學者不僅先後獲11項國家專利授權和2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還多次參與金沙博物館、成都寬窄巷子等全國知名的重要文化藝術產業策劃。現任主任為曹順慶教授。 新聞傳播研究所 成立於 1994 年 12 月,其學術特色重在研究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和新聞史方面的實際問題,緊密為新聞實際工作服務並在報業研究方面頗具特色。首任所長邱沛篁教授,現任所長歐陽宏生教授。 廣播電視研究所 成立於 1995 年。該所所為高校師生科研、實踐作品成果提供及時發表、出版的機會,在「教學、科研、實踐」上開創了一條社會與高校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新路子。現任所長為蔡尚偉教授。 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創辦於2003年12月,是集研究、咨詢、培訓以及其他相關專業活動於一體的學術機構。中心的宗旨在於綜合發揮四川大學的學科優勢,聯合國內外有關學術力量,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和手段,面向地方與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和創新性的文化研究。承擔國內外重大科研項目、接受地方委託決策咨詢任務、培養和培訓有關專門人才。中心以四川大學為依託,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由高校優秀管理專家、政府職能部門、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以及企業共同參與,以自覺推動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文化傳播為己任,致力於科學研究、學術交流與合作。現任所長王炎龍副教授。 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成立於2004年,是四川大學所屬的從事文化傳播與文化產業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管理決策理論研究的跨學科、跨院所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中心的宗旨是發揮各學科綜合優勢,深入研究世界文化產業特別是亞太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及走向,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思路與方案,提供有關決策咨詢服務,培養和培訓有關專門人才,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現任主任為蔡尚偉教授。 四川大學—四川音樂學院文學與音樂傳播研究所 成立於2009年,該研究所是為促進文學與音樂學科間的互動交流和交叉融合,實現跨學科研究與優質教育資源整合,為國家培養文學與音樂專業的高級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需要,經兩校共同協商而建立的一個學術研究機構。該研究所所長曹順慶教授,成員有四川音樂學院柴永柏教授、易柯教授、敖昌群教授、宋名築教授、甘紹成教授、胡曉教授等六位學者擔任副博導工作,通過合作方式聯合培養「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自2009年成立以來,該研究所圍繞「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制訂招生計劃和培養方案,開設相關課程。迄今,共培養了10餘名「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專業方向博士研究生,從2013年起,該研究所開始招收藝術學學位「藝術與文學」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騰訊新媒體研究所 2009年5月成立,是四川大學與著名IT公司、新媒體騰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研究機構,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新媒體的社會影響,依靠新媒體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策略等。現任所長為蔣曉麗教授。 嬌子創意產業研究所 研究所是整合四川大學校外內從事文化產業、廣告營銷及品牌傳播以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術力量和專家隊伍,進行創意產業研究、相關學術交流、組織合作攻關的高校學者與行業專家自由結合型的非正式編制的研究機構,也是發展四川大學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創意產業進行適時觀察與研究的機構。現任所長為楊效宏教授。
研究所的基本任務:適時觀察和注視當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我國創意產業的動態、尤其是我國在產業領域的創新理念、創新人才和創新模式的最新進展,並依此建立創意產業文獻資料和信息檔案庫。同時尋求與產業領域企事業單位和組織的合作,進行相關方面的科研課題和組織學術活動。
本所中長期目標是加強與產業領域內相關企事業單位與組織的合作,進行產業創新理念與實施效果的研究和創意人才的研究與評估等專業學術活動。今後的目標為擴展國家級或省部級研究課題立項,召開有國內外同行學者參加的學術討論會,加強與國內外創意產業領域研究機構學術聯系與交流,創辦學術刊物或專業網站,逐步成為在全國有影響的在創意產業領域的研究基地。
研究所的任務方向:為政府提供創意產業的政策咨詢;為創意產業企業提供市場策略咨詢;為創意產業市場發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為創意產業提供原創性的內容及成果。 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 2008年12月創立,隸屬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由趙毅衡教授主持。該研究所系統把符號學方法擴展至傳媒學、文化研究、敘述研究,以及中國典籍研究,拓寬了符號學運動的封面。 出版專業輯刊《符號與傳媒》(Signs&Media) 建立網站「符號學論壇」,編輯電子刊物《符號學-傳媒學研究動態》 編輯《符號學叢書》、《符號學開拓叢書》 出版《當代符號學譯叢》 開設符號學與符號敘述學課程,並招收碩博士
4. 四川大學里有什麼有意思的課
大部分有意思的都是中華文化,周鼎(中華文化歷史篇)和王紅(中國詩歌藝術專鑒賞)的屬課都相當不錯,曾經有人給我推薦過文新的姜飛、謝謙(中華文化文學篇),以及歷史系的周毅教授(西方文化歷史篇),不過我沒去聽過。
我自己是電子的,專業課沒啥好聽的,唯一的例外是嚴斌宇老師的計算機網路,他的課和他本人都相當有意思!他也會開文化素質公選課,思科網路技術,鼎力推薦!
5.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有哪九位教授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副教授有:
一、李方元教授
李方元,男,1955年生於重慶,文學博士,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西南師范大學(現西南大學,1995-1999)和華中師范大學(2003-2008)兩所音樂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辦碩士、博士授權點評審通訊評議專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評審專家;現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會副主任,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專業教育委員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中國音樂史、音樂文獻學、音樂教育。
二、蒲亨強教授
男,漢族,1952年生於重慶,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音樂學系主任,文學博士。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審專家,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通訊評審專家。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新加坡道教學院榮譽教授。
長期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研究,曾赴美國密西根大學音樂院、香港、新加坡等地道教學院訪問講學,發表專著8部,合著3部,合譯著1部,論文百餘篇。
三、戴雄教授
戴雄,1956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音樂系,本科學歷,1985年去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學習,1987年回到學校。
現為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學聲樂教學與表演方向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第四屆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文藝家評論協會副主席,從事聲樂教學和音樂教育研究。
發表論文十餘篇。主編和參編音樂教材十部,完成省級、校級教學科研項目兩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重大科研項目《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組核心成員。
四、朱春鈴教授
朱春鈴:1961年生於重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審專家,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表演系學科帶頭人,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校藝術學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社會科學專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手風琴學會理事,中國音樂教育委員會手風琴電子琴學術委員。
五、羅卉教授
羅卉:女.重慶人,漢族,共產黨員。1957年6月生。現為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原西南師范大學音樂系77級本科生,1982年1月畢業留校任教。獲學士學位。1986年攻讀西南師范大學音樂系「聲樂教學與表演」專業研究生,1989年獲碩士學位。1993年6月被聘為副教授。曾擔任全國「金鍾獎」聲樂比賽重慶賽區評委,以及重慶市電視聲樂大賽評委,重慶市聲樂考級評委,全國英才選拔賽評委。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教育協會會員。,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黨委委員。西南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黨支部書記。
近三十年來,擔任音樂學院研究生及本科生的聲樂課程教學。一直兢兢業業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為祖國培養了一批批音樂教育人才。並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舉辦了五屆「教學音樂會」。受到了師生們與專家們的一致好評。曾發表論文、譯文、編寫教材等,在藝術實踐方面成績顯著,曾舉辦「獨唱音樂會」。多次參加全國、市、各類大型文藝演出,獲全國、省、市專業聲樂比賽獎。參加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國慶五十周年,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等大型演出中擔任獨唱,領唱。並由中央電視台、重慶電視台播出。
六、鄭茂平教授
鄭茂平:男,心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人。1995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聲樂表演與教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6畢業於西南大學心理學專業「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方向,獲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第七批國家級特色專業——「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範基地」負責人。
中國音樂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美學會會員,中國教育心理學會會員,重慶市音樂學特色專業負責人,西南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教育部認知與人格研究」重點實驗室特邀研究員,重慶市第二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多次被評為學校優秀教師,2005年晉升副教授,2006年遴選為「音樂審美心理」、「聲樂表演與教學」方向碩士生導師,,2011年晉升為教授。主要從事音樂心理學、聲樂、音樂美學、聲樂語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目前已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心理科學進展》等各種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主編、參編教材5部,專著4部。
七、李柯教授
李柯,1974年生於重慶。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前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現任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
自幼隨其舅及范紹台、楊寶智教授學習音樂,於1985年以專業第一名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後免試直升該院附中及大學。
2014年回到闊別了三十年的家鄉,被聘為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擔任小提琴教學工作及該院青年交響樂團的首席。
八、曾臻副教授
曾臻:女,現年50歲。副教授。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後首批考入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琵琶專業。1982年1月畢業,獲學士學位。分配至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原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系}任教至今。
現主要講授:藝術概論,琵琶,古典吉他三門課程。
此外,還發表有散文、雜文、歌詞等,並有繪畫作品《晌午》入選重慶市婦女兒童書畫展覽。
九、張碚副教授
張碚,男,福建福州人。1959年3月1日出生。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全國社會音樂教育高級考官,曾任學院副院長。2002年7月當選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1978年9月考入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師從小提琴教育家胡惟民教授。在校期間曾多次赴京、滬等地求學,得到小提琴教育家熊天聲、李克強等人的指導。1982年畢業後,在重慶市歌舞團樂隊工作。1983年底調入西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工作,擔任小提琴教師。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西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半脫產學習英語一年。1987年9月到1990年7月在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擔任音樂學院曲式學、音樂作品分析課的教學工作至今。1998年9月到1999年3月參加西南師范大學骨幹教師英語課程強化班的學習,2002年9月到2003年1月在四川大學出國人員培訓部強化俄語學習,並於同年3月20日由國家出國留學基金委遴選為首批藝術類留俄訪問學者,派往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學習十二個月。師從博士研究生導師,米哈依.約瑟伐維奇教授。
先後在四川音樂學院學報上發表學術論文《格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結構研究》、《論普羅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結構特徵》等數篇。
十、王紅副教授
王紅,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副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協大提琴學會理事。1982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大提琴專業,現任教於重慶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表演系。西南大學交響樂團樂隊長。2006年第二屆全國愛琴杯大提琴比賽評委。
主要教學及研究方向及教學經歷:
大提琴表演專業教學,同時擔任音樂理論和室內樂合奏課教學任務。
十一、吳艷副教授
吳艷: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1963年生,文學學士。聲樂碩士研究生導師。1980年考入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系,1984年畢業。1988年考入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系助教進修班學習碩士研究生主要課程,1989年結業。2004年9月被教育部選送去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進修學習,2006年6月學習結業回國。
1984年畢業留校任教以來,教授了各種層次的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材。他們中有一些人在各種聲樂大賽中獲獎。2002—2004學年度被評為優秀教師。
1998年參加全國第八屆大紅鷹杯青年歌手大獎賽榮獲美聲唱法優秀歌手獎。參加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聲樂教學曲庫第(5)分冊演唱提示撰寫。發表論文6篇。
十二、劉子殷副教授
劉子殷,女,1962年生,副教授,音樂學聲樂教育與表演藝術方向碩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曾任西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研室主任。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重慶分會會員,重慶聲樂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重慶分會會員。
十三、陳蕾副教授
陳蕾:女,副教授,1964年9月出生,1985年畢業於西南大學音樂學院。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考級委員會評委,重慶市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理事,重慶市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
1981.9-1985.7,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學習;1985.9-1986.7: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鋼琴教學;1986.9-1987.7,天津音樂學院學習;1987.9-1988.7,沈陽音樂學院學習;1988.9-1989.7,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鋼琴教學;1989.9--1990.7,重慶北碚朝陽職業高中支教;1999.9-2000.7,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班學習;1990.9-至今,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鋼琴教學。1996年—2000年擔任96級本科年級主任工作;2002年—2006年擔任2002級成教年級主任工作。2008年榮獲德中同行歐米勒國際鋼琴公開賽總決賽優秀鋼琴育人獎;2008年榮獲東方青少年藝術明星推選活動重慶選拔賽優秀園丁獎;2009年榮獲東方之星藝術盛典優秀園丁獎;2010年榮獲第五屆香港中華文化藝術節國際音樂藝術大賽優秀導師獎。1999年11月指導96級學生鄒新參加99「珠江鋼琴」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比賽,鄒新榮獲本科組「五項全能」二等獎。指導09級學生劉詩詩獲「德中同行」鋼琴大賽重慶賽區演奏組銀獎、綜合素養組特金獎,「博蘭斯勒」杯全國鋼琴大賽青年組金獎,「國際音樂藝術大賽」(香港)公開組金獎、成人組銀獎、肖邦練習曲組銀獎等。
十四、劉之副教授
劉之: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81年7月畢業於貴州藝術學校音樂科,1984年9月考入西南師范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分配到貴州高等藝術專科學校(現貴州大學藝術學院)任教。1994年9月調至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1999年12月調入西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任教至今。在以上三所大學任教期間,擔任作曲技術理論系列課程以及鋼琴配奏等課程的教學工作。1995年5月獲湖南師范大學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藝術比賽一等獎,2001年8月獲文化部第二屆「蒲公英獎」創作銅獎,2008年作品《烏蒙古歌》獲重慶市首屆民樂大賽原創作品二等獎。2002年評為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代頭人後備人選。
十五、馮丹副教授
馮丹(女,1963-)1984年7月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音樂系,1985年7月至1987年7月在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學習,現為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鋼琴教研室副主任、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重慶市音樂家協會會員、重慶市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考級委員會評委。
主要從事鋼琴教學工作,擔任本科、碩士研究生的鋼琴課及《鋼琴藝術史》專業理論課教學。曾榮獲西南師范大學「第四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編寫了《巴赫初級鋼琴曲集(教學版)》、《巴赫二部創意曲集(教學版)》2部教材,翻譯出版專著《鋼琴藝術三百年》,發表論文6篇,出版發行鋼琴教學CD《拜厄鋼琴基本教程——鋼琴與樂隊》。
十六、汪高原副教授
汪高原,男,漢族1964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副教授,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協考級委員會考官。1982年參加工作,曾任中學、中師教師。1986年考入西南師范大學音樂系,90年留校任教。曾在西南師范大學教學比賽中獲獎。
十七、趙飛副教授
趙飛:1957年6月生,女,漢族,祖籍山東昌樂。文學碩士,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1987年西南師范學院中文系大學畢業;1995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1978年—1988年就職於西南師范學院中文系;1989年至今,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執教。先後任西南大學文學院、音樂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長期從事中國音樂文學、藝術學、漢語藝術語音學及高校應用寫作等教學與研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
常年主講漢語語音、歌詞創作概論、中國歌詩鑒賞、應用寫作等課程。曾獲西南大學「優秀課堂教學獎」、「優秀教師獎」等獎項。
十八、劉方洪副教授
劉方洪:碩士研究生,副教授,重慶市學校藝術教育聲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音樂表演理論與實踐研究(聲樂)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國家普通話測試員,曾任音樂學院聲樂教研室主任。除教授本專業《聲樂》課程外,同時還擔任「課堂教學技術與藝術」、「教師口語發聲審美訓練」、「普通話語音」全校本科通選課。2008年7月榮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4年9月榮獲「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十九、段勇副教授
段勇,男,副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61年4月生,四川省敘永縣人。
1984年9月考入原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系,先後就讀於原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系和政治系,1988年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畢業至今一直在本校音樂學院工作,先後擔任政治輔導員、專任教師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西安音樂學院進修,師從王光耀教授學習視唱練耳教學法。
二十、黃君副教授
黃君,女,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音樂學碩士、心理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心理學會會員。本科階段就讀於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後被保送為本系中國音樂史方向研究生,師從劉鎮鈺教授。博士階段師從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張慶林教授,專業方向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自1999年到西南師范大學(現西南大學)音樂學院任教以來,主要擔任中外音樂史課程及音樂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曾獲2000-2002年度優秀教師稱號,獲2004年少數民族教育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發表論文多篇,《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音樂的後現代文化特質》一文榮獲中國文聯第三屆文藝評論獎二等獎。
二十一、周雪豐教授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學博士,曾任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客座研究員(由國家留學基金委選派、謝菲爾德大學人力資源部任命),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經遴選獲英國項目CMPCP獎勵、應邀赴劍橋大學講音樂表演研究)。
二十二、熊入靜副教授
熊入靜,1974年出生於重慶市。現為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擔任本科生的專業鋼琴課教學。
二十三、汪濤副教授
汪濤,女,出生於四川成都,中共黨員。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業領域為音樂美學、聲樂演唱。中央音樂學院、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後,德國DAAD學者。獨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項目等國家級、部級、局級及國際合作項目近十項,在《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人民音樂》等權威核心刊物獨立發表學術論文數篇,出版譯著一部(合譯),曾獨立獲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鍾獎理論評論獎、德國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Sandwich獎等。
二十四、胡曉東副教授
胡曉東,男,漢族,江西吉安人,中共黨員。中國音樂學院本科(2004)、中國音樂學院碩士(2007),中央音樂學院博士(2013)。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音樂學系副主任。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會員、亞太民族音樂學會會員、國際音理會(I.M.C.)會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
二十五、郝曉睿副教授
郝曉睿,男,1981年8月24日出生於重慶。現任重慶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提琴,中提琴副教授。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師從王進軍。之後2000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2003-2007年在德國國立曼海姆音樂學院獲得獨奏表演和樂隊首席2個碩士研究生學位,2007-2011年在全世界音樂學院排名第8的德國國立漢堡音樂學院獲得獨奏家博士學位。
二十六、陳若旭副教授
陳若旭,女,漢族,1986年出生於重慶。旅美鋼琴表演音樂藝術博士,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特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