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萊蕪
Ⅰ 她被譽為清華最美女教授,41歲還長得像少女,後來怎樣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遇到過一個競爭對手,他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不僅學習好、長得好、愛幹家務還不愛看電視。長大後,才知道這個孩子永遠活在父母的幻想中,但其實,生活還真有這么一類「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從小優秀到大,取的成績很多人一輩子都望塵莫及,比如我們今天介紹的清華最美女教授——顏寧。
但顏寧是個特例,她有自己的想法,她說「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誰說女人必須要結婚?婚姻和幸福感之間並不能畫上等號,而顏寧堅持著的人生未必就不快樂。
Ⅱ 清華大學張衛平籍貫
張衛平(章程),山東萊蕪人
張衛平(又名:章程)
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
1983年西南政法學院本科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年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
個人經歷
張衛平(章程),山東萊蕪人,1976年結束下鄉生活參加工作,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1983年本科畢業、1986年研究生畢業留校執教,1993年作為訪問學者赴日本留學,分別在東京大學法學部和一橋大學法學部學習研究,1996年任《現代法學》主編,1997年底離校去深圳某證券公司任職,1999年初調清華大學法學院任教至今。
1987年晉升為講師
1992年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
1993年從講師直接破格評聘為教授
1996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任職情況
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訴訟法研究會副會長、民事訴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學院客聘教授、最高人民檢察院帶教導師。
獲獎情況
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評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碩士學位獲得者;
1996年被司法部、勞動人事部授予英雄模範稱號;
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政府津貼獲得者;
1997年國務院、國家教委評為全國百、千、萬工程人才;
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評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
學術成果
(一)學術研究
率先提出了我國民事訴訟模式的轉換問題,並提出了以民事訴訟體制轉型為導向的,一整套關於民事訴訟體制、模式的宏觀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調整的理論與技術,形成了具有個人獨創性的民事訴訟體制及轉型理論。
(二)主要著作
獨著
1.《程序公正實現中的沖突與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
2.《破產程序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3.《訴訟構架與程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4.《探究與構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守望想像的空間》(自選集、法律出版社2003);
6.《轉換的邏輯——民事訴訟體制轉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4)
主要合著
1.《中國審判理論研究》(重慶人民出版社1991);
2.《破產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
3.《民事訴訟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4.《民事訴訟現代化與制度建構》(法律出版社2000);
5.《司法改革:分析與展開》(法律出版社2003)。
(三)論文
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主要有:
1.《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轉換與選擇之根據》(《現代法學》1996);
2.《訴訟標的及識別》(《法學研究》1996);
3.《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重述》(《法學研究》1997年);
4.《民事訴訟中的失權與正義性》(《法學研究》1999);
5.《自認制度及結構分析》(《清華法學評論》1999);
6.《再審事由研究》(《法學研究》2000);
7.《法院體制的非行政化—— 一種法院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
8.《事實探知的絕對化及消解》(《法學研究》2001);
9.《交叉詢問:魅力與異境的尷尬》(《中外法學》2001);
10.《中國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2);
11.《民事再審:基礎置換與重構》(《中國法學》2003);
12.《證明標准建構的烏托邦》(《法學研究》2003);
13.《起訴條件與實體判決要件》(法學研究2004);
14.《論訴訟契約化——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作業》《中國法學》2004年第3期。
Ⅲ 張小琴主持人丈夫
張小琴,山東萊蕪人,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央電視台《講述》、《心理訪談》主持人。
中文名
張小琴
國 籍
中國
學 歷
文學博士
性 別
女
Ⅳ 王友清的人物經歷
王友清,1981年生於山東省萊蕪市。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讀於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2003年推薦免試到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期間,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到香港科技大學做助理研究員;2008年1月博士畢業;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做高級研究員;2010年2月到北京化工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友清教授致力於健康信息學、容錯控制、過程監測等領域的研究,在間歇過程的容錯控制、人工胰臟的閉環控制、學習型控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統計到2013年7月,他已經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62篇論文,其中32篇被SCI檢索。
王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的獲得者,曾榮獲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頒發的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Survey Paper Prize,為中國首位獲得者,也是是IFAC生物和醫學系統技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期刊《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的編輯、十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分會主席或程序委員會委員。
◆ 2003年9月至2008年1月: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直博) ;導師:周東華教授
◆ 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本科)
◆ 2010年2月至今:北京化工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導)
◆ 2010年3月至今:美國Sansum糖尿病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Adjunct Senior Investigator)
◆ 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美國加州大學Santa Barbara分校(高級研究員,Senior Investigator);
合作導師:Francis J. Doyle III教授(IEEE Fellow, IFAC Fellow, AAAS Fellow)
◆ 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香港科技大學化工學系(Research Assistant);合作導師:高福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