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興是那個大學教授
『壹』 西北大學文學院的學科建設
學院現設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教學、戲劇影視文學3個本科專業,有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為國務院批準的首批碩士點,2003年又獲批為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審美文化史為2006年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專業,由文學院負責管理,中國語言文學於2007年獲批為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自20世紀80年代起,即在全國同類學科中享有廣泛而良好的聲譽,也是全國同類專業中較早獲得碩士授權點的專業。1990年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中國古典文獻學、電影學等4個專業相繼獲准為碩士授權點。在第10批碩士點申報中,中國語言文學被批准為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美學碩士點也同時獲得。 1988年,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被評為陝西省省級重點學科,2004年獲「陝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中文學科被整體列入「211工程」三期省級建設項目。2000年漢語言文學專業被確定為西北大學校內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名牌專業」,2009年被評為校級特色專業。2004年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獲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2008年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概論、古代漢語3門課被評為陝西省「精品課程」。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學評建中,我院的本科教學受到教育部專家組的積極肯定和高度贊揚。 西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是與本校的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文獻學及漢語言文字學等學科同步發展起來的。現有教師和科研人員4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0人,具有碩士學位者10人,博士生導師17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本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學科下設中國古代文學文獻研究方向,已招收博士生三屆。本學科相繼出版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著作,在全國有影響的期刊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主辦了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國務院古籍整理委員會、全國高校古委會以及陝西省政府和陝西省教育廳等不同層次的數十個科研項目,並有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及省部委的獎勵。
西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科的設立及學術研究的歷史,由來已久。粵自二十世紀初,新潮湧起,西雍亦與時俱變,陝西大學堂創設,迭經百年,不斷壯大。文獻學之教學與研究人才濟濟,成就輝煌,並形成經部文獻與史部集部文獻並重、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並重、人文文獻與科技文獻並重的學術傳統。高亨先生在先秦文化史及古籍校勘考據方面成果斐然。高明、蔣天樞等一批學界宗師亦曾先後傳道於此。
本學科成員參與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儒藏》精華本、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儒藏》編纂與研究」、《漢字形音義演變大字典》、《近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源詞典》等的研究,不久將結題面世。
本學科又與陝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聯合,共建西北大學文獻學科。該所為陝西省古籍整理研究的重鎮之一,所編《全唐文補遺》和《陝西碑刻》叢書,以及以吳敏霞研究員為代表的一批中生代學者,頗為國內外文獻學界倚重。雙方聯手,勢必會將西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西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肇端於1902年陝西大學堂所設「中學門」及「西學門」轄屬的「文語科」,歷經百年,不斷壯大。1923年國立西北大學時期,已設立了文學院。1924年,魯迅先生曾應邀講學於此。1937年抗戰爆發,西北聯合大學成立,其文理學院下設國文系。1939年,西北聯合大學復名國立西北大學,文學院為學校主要院系之一。1949年後,高等教育實行院系調整,撤消院級建制,遂又改稱中文系。1994年,為適應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學校在原中文系基礎上,成立了文學藝術傳播學院。2001年,學校恢復原文學院之舊名。
著名學者黎錦熙、羅常培、胡小石、曹靖華、楊晦、羅根澤、高亨、蔣天樞等曾在校執教;張西堂、傅庚生、劉持生、郝御風、宋漢濯、單演義、楊春霖等先生亦長期設帳講學於此;安旗、馬天祥、張華、劉建軍、張學仁、雷成德、趙俊賢、薛瑞生、薛迪之、楊昌龍、周健、曹汾、趙俊玠、房日晰、費秉勛、韓理洲、閻琦、雷樹田等仍筆耕不輟,新著迭出;王啟興、董乃斌、邊興昌、王富仁、同向榮、張中良、吳予敏、方兢、倪文東、牛宏寶等學者曾在本學科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知名學者何西來、王富仁、薛天緯、黨聖元、羅鋼、張永清,知名作家雷抒雁、賈平凹、遲子建,知名編劇及導演張子良、黃建新、周友朝、張曉春,知名新聞工作者馬利、萬武義等均畢業於本學科。本學科被學界和媒體譽為「唐代文學研究重鎮」、「作家搖籃」。
本學科現有在崗教職工69人,專任教師5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講師與助教20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32人(博士後7人)、在讀博士2人、具有碩士學位者18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博士生指導教師1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1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陝西省「四個一批」人才2人。
本學科現設有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審美文化史兩個博士授權點,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共8個二級學科)和美學、電影學、宗教學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另設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點。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教學、戲劇影視文學三個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審美文化史為省級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與陝西省「名牌專業」,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概論、古代漢語、影視作品解讀四門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陝西文學古今演變研究」為陝西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特色學科,「漢唐文化與陝西文學發展研究中心」獲批為陝西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近五年,本學科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項,國務院古委會及高校古委會課題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10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4項、省教育廳等科研課題22項;出版學術著作6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及文藝作品520餘篇;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24項、廳局級獎勵20餘項。
本學科主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刊《唐代文學研究》,主編《魯迅研究年刊》(1974-1992共18期);編輯「西北大學語言文學研究叢刊」,已推出四輯20種著作;協辦《陝西詩詞》、《小說評論》、《美文》。
『貳』 「三更津吏報潮雞」的出處是哪裡
「三更津吏報潮雞」出自唐代李德裕的《謫嶺南道中作》。
「三更津吏報潮雞」全詩
《謫嶺南道中作》
唐代 李德裕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
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作者簡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謫嶺南道中作翻譯及注釋
翻譯
嶺南道中溪流縱橫交錯,地勢迂迴曲折,置身其間,茫然不知身在何處。沿途隨處可見高大的喬木,綠樹叢陰下,溪流顯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膽,擔心遇上毒霧,碰著蛇草;為了躲避沙蟲,看見燕子銜泥也會急忙讓開。這里的風俗很特別,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雞就打鳴,每當漲潮,它還會按時啼叫,這時津吏就會通知鄉民潮汛要來了。這一切讓人一時難以適應,看著那鮮艷欲滴的紅槿花,聽著那樹上越鳥的鳴叫,想到想起家鄉,這謫居歲月何時是個盡頭,想起這些真是肝腸寸斷。
注釋
⑴嶺南:指五嶺以南的地區,即今廣東、廣西等地。
⑵嶺水爭:指五嶺一帶山勢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
⑶桄榔:一種常綠喬木,葉為羽狀復葉。蠻溪:泛指嶺南的溪流。
⑷毒霧:古人常稱南方有毒霧,人中了毒氣會死去,大概是瘴氣。
⑸沙蟲:古人傳說南方有一種叫沙虱的蟲,色赤,進入人的皮膚能使人中毒死亡。
⑹畲田:用火燒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後耕田種植。火米:指赤穀米。
⑺津吏:管理擺渡的人。潮雞:《輿地誌》說,「移風縣有雞……每潮至則鳴,故稱之『潮雞』。」
⑻紅槿:落葉小灌木,花有紅、白、紫等顏色。
謫嶺南道中作鑒賞
王啟興
這首《謫嶺南道中作》載於《全唐詩》卷四百七十五。下面是武漢大學古代文學專業教授王啟興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描寫在貶謫途中所見的嶺南風光,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寫山水,嶺南重巒疊嶂,山溪奔騰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盤旋,行人難辨東西而迷路。這里用一「爭」字,不僅使動態景物描繪得更加生動,而且也點出了「路轉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紆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嶺水」故意「爭分」造成的。這是作者的主觀感受,但又是實感,所以詩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緊接上句進一步描寫山間景色,桄榔、椰樹布滿千山萬壑,層林疊翠,鬱郁蔥蔥,一派濃郁的南國風光。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樹等常綠喬木的茂密,遮天蔽日,連溪流都為之陰暗。這一聯是從山水林木等方面選擇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來寫。
頷聯宕開一筆,寫在謫貶途中處處提心吊膽的情況:害怕遇到毒霧,碰著蛇草;更擔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蟲,連看見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這樣細致的心理狀態的刻畫,有力地襯託了嶺南地區的荒僻險惡。從藝術表現技巧來看,這種襯托的手法,比連續的鋪陳展敘、正面描繪顯得更有變化,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清人沈德潛認為這聯「一語雙關」,和柳宗元被貶柳州後所作的《嶺南江行》一詩中的「射工巧伺遊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一樣,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中的毒霧、蛇草、沙蟲等等都有所喻指。這樣講也不無道理。
頸聯轉向南方風物的具體描寫,在寫景中表現出一種十分驚奇的異鄉之感。五月間嶺南已經在收獲稻米,潮汛到來的時候,三更時分雞就會叫,津吏也就把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這一切和北方完全不同。這兩句為尾聯抒發被謫貶瘴癘之地的深切思鄉之情作鋪墊。
尾聯是在作者驚嘆嶺南環境艱險,物產風俗大異於秦中之後,引起了身居異地的懷鄉之情,更加上聽到在鮮艷的紅槿花枝上越鳥啼叫,進而想到飛鳥都不忘本,依戀故士,何況有情之人。此時自己遷謫遠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鄉,思念家園,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腸斷的地步。這當中也深深地蘊含著被排擠打擊、非罪謫貶的憤懣。最後一句是暗用《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鳥巢南枝」句意,十分貼切而又意味深長。這一聯是這首抒情詩的結穴之處,所表達的感情異常深摯。
全詩寫景抒情互相交替,顯得靈活多變而不呆滯,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謫嶺南道中作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59)年間,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後貶嶺南時所作。公元847年(大中元年)秋,李德裕為政敵所排擠,被貶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東都洛陽,不久再貶潮州司馬。公元848年(大中二年)冬,李德裕剛抵達至潮陽,旋踵之間貶書又到,這次以謬斷刑獄等罪名又被貶為崖州司戶。公元849年(大中三年)正月抵達珠崖郡。這首詩便是他在貶官途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