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博士作為班級導師

博士作為班級導師

發布時間: 2025-04-01 05:24:56

1. 東北農業大學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作為一名大一動科學生,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便是我們動科學界的泰斗單安山教授,我先放一張我們單安山教授的圖給大家感受一下。


2. 哈爾濱工業大學木結構方向的博導有哪些求哈工大的知情人士解答!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鋼結構與木結構學科組博士生導師名單
沈世釗、張素梅、武振宇、祝恩淳、范 峰、武 岳、崔昌禹、王玉銀、支旭東

樊承謀教授:木結構「末代皇帝」
時間:2008-7-9 9:40:03 閱讀: 394 標簽: 木結構 樊承謀
樊承謀,1926年2月出生於溫州。畢業於甌江小學(現廣場路小學),1949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土木系。1950年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學完俄語之後,師從哈工大原蘇聯專家組組長卡岡教授從事木結構研究。
長期以來,樊承謀從事木結構及纖維混凝土的教學與科研,發表論文100多篇。曾任原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教務處處長、建築材料系主任等職。2000年該學院重新並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他任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標准化組織木結構技術委員會中國常駐代表、全國木材及復合材料結構標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曾主編《木結構》等高等學校試用教材,主編國家標准《木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6—2002、主編中國工程建築標准化標准《鋼纖維混凝土試驗方法》、主編建築工業行業產品標准《建築用竹材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方法》等。出版的專著有《木結構工程》、《鋼纖維混凝土應用技術》、《現代木結構》、《木結構基本原理》等。樊承謀在木結構的教學、科研長期處於停頓狀態的大環境下,始終堅持對木結構的關注和研究,被譽為我國木結構的「末代皇帝」。
樊承謀說樊家取得成功的秘訣來自認真讀書、認真做事。(陳莉莉/攝)
樊家在溫州市區八字橋一帶曾算大戶人家。清末,店員出身的先祖樊德臣,賺了幾個錢之後發奮讀書,考取生員。他勤儉節約,時常把布鞋夾在腋下走路,因此成了附近有名的「大腳」生意人。一個偶然機會,他發現了改建成內河小客輪的小南門一帶將有繁榮的前景,就買下了附近的大片土地,做起房地產開發生意,成為富有人家。
樊家重視教育,家族興旺,培育了好幾位名家。樊祖鼎是樊家第五房後人,是蘭州大學著名教授,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外語人才;樊承武是我國著名音樂指揮家,他出自二房老二。他是1959年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上海首演的指揮,蜚聲音壇。樊承武的大哥樊承謀也是有名的教授,今天他成了我們的采訪對象。
采訪對象:樊承謀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哈工大木結構研究中心原主任 博士生導師(以下簡稱樊)
專欄主持:金輝 本報記者(以下簡稱金)
「末代皇帝」的由來
金:國內木結構界的專家學者稱您為我國木結構的「末代皇帝」,那可是當年宣統皇帝溥儀的地位啊!其意思是不是說您是中國木結構研究的最後權威,或者說是木結構研究和運用在您手中壽終正寢,從此結束呢?
樊:這是一種戲說。我在廈門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後來在哈工大師從卡岡教授從事的研究也是木結構,畢業後仍一直從事木結構研究。木結構是指建築主要結構構件均採用實木鋸材或工程木產品的建築工程結構。我曾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主持編寫我國《木結構》等高等學校試用教材和國家標准《木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6—2002等,還出版《木結構工程》等木結構專著。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木結構能就地取材,較多地採用磚木結構。1958年大躍進時期,46%的工業廠房採用木屋蓋。到了上世紀70年代後期,結構用材採伐殆盡;國家又缺乏外匯,無力進口木材。我國木結構的應用和研究也就停了下來,我所長期從事的木結構成了「沒落」的結構,他們就戲稱我是我國木結構的「末代皇帝」。
金:上世紀80年代,木結構的應用和研究在國內停下來了,這是不是說木結構從建築結構用材中消失了,使您也「失業」了呢?
樊:是的,我「失業」了,而且所有從事木結構的人都轉行了,我當時也轉到了纖維混凝土專業。1986年我60歲,從當時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教務處處長的位置上退下來,由於學校的需要,到建材系做系主任,更多地做進行纖維混凝土結構的研究。但是作為國際標准化組織木結構技術委員會(ISO TC/165)中國常駐代表,我每年參加ISO TC/165的年會。ISO TC/165第十三次會議就是由我主持在哈爾濱召開。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開始進口輕型木結構住宅,建設部下文,由我主編完成國家標准《木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6-2002,列入了輕型木結構的內容,確保工程質量。至今輕型木結構住宅已建成數千幢。在我國停滯20來年的木結構終於復甦。為了恢復我國的木結構學科,雖然我早已年過古稀,但責無旁貸,不得不重操舊業,也可以說「末代皇帝」公然「復辟」。
金:不是說我國木結構用材砍伐得差不多了,連窗戶也只得「以鋼代木」,那麼國外是如何運用木結構的?
樊:當中國的木結構停頓20來年時,正是國際上木結構發展最快的時期。國外已從實木結構發展到復合木材結構。木材加工從鋸切發展到旋切或削片,使出材率提高20%以上,復合木材也逐步從整張的旋切板膠合的旋切板膠合木(LVL),發展到採用製作膠合板的下腳料的旋切板條膠合的平行木片膠合木(PSL),進而又發展到用速生闊葉材的楊木削片膠合成層疊木片膠合木(LSL)。
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砍伐一株,種植兩株」的森林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科學採伐,所以北美、北歐90%的住宅採用輕型木結構。這才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的木結構。木材是可再生的資源,比起鋼筋和混凝土來,每生產一噸木材,只需要453kw的電力,而生產一噸鋼材需要3780kw,與之相反,木材的成長過程卻能吸收C02,可見,木材的使用是「惟一真正天然的可再生的建築材料」。木結構前景無量。
「末代皇帝」的起步
金:以此看來,木結構過去因為資源管理出了問題,使您成了「末代皇帝」,現在發達國家的做法很符合綠色環保,是很有研究前景的學科。您還記得當年是如何想到去研究木結構的?
樊:我1949年6月大學畢業,毅然從廈門回到剛剛解放的溫州。然後即去上海向東北招聘團報名,8月份受聘來到了沈陽東北財經委員會基建處當技術員。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投身於重工業基地的建設,次年被派往哈工大學習。學完俄語之後,被分配到卡岡教授門下。你可知道,哈工大共有67名前蘇聯專家,其中僅3名博士、教授,並且卡岡教授是前蘇聯有名的木結構權威,莫斯科土建學院的名教授。我能得到他的指導雖屬偶然,卻是我今生的榮幸。
在卡岡教授的指導下,我花費了一年多時間完成了《含水量對竹材理學性能的影響》的副博士論文。1958年導師將我的副博士論文帶到蘇聯莫斯科土建學院,經該院學術委員會討論通過,還通知我到蘇聯參加答辯之後便可拿到副博士學位。由於當時兩國關系的惡化,我未能成行。不過,我不管這些,仍把木結構研究作為自己的專業。我參加了中國第一部《木結構設計規范》文本的翻譯,因我的俄語水平不錯,最後由我定稿,質量甚佳,受到了建設部的表揚。1963年,我又參加了中國自行制定的《木結構設計規范》初稿的編寫。
金:真是名師出高徒,您導師是權威,所以您的研究起點很高,這對於您的研究大有益處。那麼您在溫州讀書時也是很優秀很出類拔萃的嗎,還有當年的記憶嗎?
樊: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小學生時就向《吹泡泡》刊物投稿,年底我的獎品是最多的,因為我的稿子刊出最多。我從小閑書看得比較多,對後來有好處。記得奶奶給我的零花錢常去買閑書,那時《一扣八折》舊小說叢書,我就有兩個書櫥。四五年級我開始讀《三國演義》,這一輩子我把《三國演義》讀了7遍,得益匪淺,十分喜歡。我的兒子出國深造,我沒有給他別的東西,就是送他一本《三國演義》。
我在溫州中學讀初中時,就接受黨的教育。溫州城區地下黨的馮增榮是我的同班同學,他介紹我讀《社會發展史》等革命書籍。我參加了溫州中學里的「五月讀書會」。1947年暑假回溫州時,我小學同班同學谷超豪(地下黨員)特地到我家,講了當時的革命形勢,引導我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浙南上海支部也及時給我提供信息,我回到廈大後,率先發動學生舉行罷課,廈大地下黨組織因此派人關懷我的進步,提供《大眾哲學》等書籍,讓我學習,正因為這部書,我懂得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學原理,樹立了參加革命的信念。
我在中學讀書時,特別喜歡英語,高中時我能把英語課本全部背下。林語堂先生中英皆精通,他曾將清代沈復的《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記得一個暑假,父親請了一個朋友教我學習英文,他叫我把英文的《浮生六記》背下來。我就關起門讀呀背呀,效果甚好。開學了,我們班級同學用英文寫作文,范崇照老師說惟有我的作文才是英文的構思。
「末代皇帝」的家族
金:你們樊家在溫州是個出名人的家族,如樊祖鼎、您和您的弟弟樊承武等都很有名氣,您覺得他們為何會取得成就,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樊:樊祖鼎是我的叔父輩,他的成就可大了。他是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曾任蘭州大學公共英語教研室主任、外國語言文學系副主任;甘肅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會長;中國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理事;甘肅省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理事等職。
他著有《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分歧》、《論簡練》等論文,譯著有《卡列布•威廉斯》、《敦煌水部式》等,還在英語教材十分匱乏的年月里編寫過《英語文選》、《英語泛讀》《化學英語文選》等14種教科書,為蘭州大學的外國語教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樊承武是我的弟弟,我們從小一起長大,他是有音樂天賦的。不過,他喜歡音樂受我父親影響比較大。父親樊作虞新中國成立前在五馬街開設溫州大葯房,曾為浙南遊擊縱隊提供葯品和無線電器材。建國後先在工商聯,後到民主黨派工作,成了國家機關幹部。他年輕時喜歡廣東音樂,我家不僅擁有二胡、琵琶、揚琴、風琴等樂器,並且父親還經常邀請朋友到家裡合奏,因而弟弟時常參與,耳濡目染。其實我也喜歡音樂,在廈門大學讀書時,我還是廈大學生民樂團團長。1951年弟弟去參軍,在朝鮮戰場創作的歌曲獲了三等軍功獎。1954年他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參加了上海歌劇院的創建,並擔任副院長。
總結他們的成功經驗,我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真讀書,而且做任何事情都認真。
金:其實不論是個人還是家族讀書是天下第一好事。如今您也到了耄耋之年,回顧您的人生有什麼感悟嗎?
樊:首先是樹立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其次是孜孜不倦地掌握知識;雖然機遇是第三位的,但非常重要,只有把握機遇才能成功。

3. 如何評價武漢大學資環學院朱聯東

亦師亦友,可親可敬。

朱聯東,福建長汀人。具有海外博士學位,回國前擔任芬蘭瓦薩大學助理教授。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及省級人才項目等高層次人才計劃。

主要從事廢水培養微藻及污染環境生物修復等研究,在Water Res、Appl. Energy等刊物上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38篇(中科院1區19篇)。

SCI論文總引用次數2400餘次,5篇第一(通訊)作者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1篇入選ESI熱點論文,1篇入選封面論文。研究成果曾多次被芬蘭Pohjalainen、Ilkka等報紙頭版專欄介紹,先後受邀擔任Energy Environ等4本SCI期刊的副主編。

現任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級環境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班導,獲評2020年度「我心目中的好班導」。

朱老師作為2019環境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班導,在教學過程中有他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最重要一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們喜歡學才會去學。對於本科生來說,主要要把專業知識打牢,多學一下基礎知識,把知識面拓寬一點。

現在社會高速發展,技術的迭代更新很快,很多技術的內容,目前看起來很新,很漂亮,但是新技術一出來,舊技術很有可能就是一文不值,沒有市場。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基礎知識在發展過程中永遠占據著主導地位。

我們只有把基礎打好,在以後學習新技能、新技術時才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基礎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把基礎打牢,在之後才能融會貫通,把學過的綜合運用起來。

此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也很重要。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將來到了工作單位,具有創新思維的人往往優勢更大。如果學生能善於思考又有理論基礎,動手能力又強,無論將來做什麼工作都能夠很快地適應,並且能夠做得有聲有色。

最後,就是要有一技之長,現在社會的分工越來越明顯,社會上需要越來越多精通某一項的專才。全才萬里無一,專才每個人都可以達到。

學生要培養自己比別人的「長處」,你會CAD畫圖、你會數學建模、你會做實驗寫文章等,這些都是一技之長。擁有一技之長,你才能比別人更具競爭力。

專業課同學們的評價:

老師很平易近人,在做小組ppt展示的時候還為我們買了獎品,記得我們幾乎每個人的名字,講課很清楚,督促我們及時復習,很負責的一位老師。而且老師性格很好,講課氛圍很輕松,課下和我們交流也很多,相處模式很愉快。朱老師讓我第一次在大學感受到了班級的溫暖!東哥超棒!

老師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帶領大家學習,並拓展知識面「非常親切,亦師亦友」。專業課的同學都表示朱老師親切溫暖,既有淵博的學識又有溫潤可親的氣質。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熱點內容
大學畢業生會計專業 發布:2025-04-02 17:21:02 瀏覽:993
廣西大學電力系統分析考研幫 發布:2025-04-02 17:20:58 瀏覽:20
武漢大學研究生證圖片 發布:2025-04-02 17:20:18 瀏覽:696
怎麼看大學生戀愛 發布:2025-04-02 17:18:10 瀏覽:968
武漢大學醫學物理考研 發布:2025-04-02 17:13:09 瀏覽:336
湖北大學學生宿舍 發布:2025-04-02 17:12:20 瀏覽:201
在北京上大學戶口轉北京嗎 發布:2025-04-02 16:56:35 瀏覽:619
普通大學生簡歷 發布:2025-04-02 16:53:50 瀏覽:225
大學生零食店 發布:2025-04-02 16:41:26 瀏覽:377
大學生政治表現 發布:2025-04-02 16:35:41 瀏覽: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