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學老師知乎
① 為什麼現在博士後工資比講師工資高
博士後年薪(明面上)比普通老師高是合理的,因為連這個都沒有就真沒人來了。
華工土交院前兩年已經徹底沒有師資博後了,往後博士進站統一按「特聘研究員」來安排。我恰好認識最後一個師資博後,當時交流是說轉正前華工一年給20w,深大一年30w但是沒聘上。兩年考察期過後不管能不能轉正,但是待遇轉為講師。我國大學正式編制如果我沒記錯的是事業編制,每個等級的編制都有對應的嚴格的工資標準的。只要有硬標准在,那麼有編制的老師們的工資就不會太高。至於後面能不能從講師升至副教授還得看個人造化。
很多孩子低估了編制帶來的福利的分量,也低估了博士後年薪的水分。
博士後,尤其是特聘研究員們,他們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來源於各類人才補貼和項目經費,由學校和院里掏的錢其實不是很多。但是他們的考核任務特別重,基本上是合同期內非升即走,而且淘汰壓力特別大,君不見前年武漢大學112個博後最後只有4人轉正。很多還被坑了不止一個合同期。簡直是血淚工廠。更可悲的是這種事情在現在985/211已經逐漸轉為常態了。
青年教師只有轉正了,拿到了編制,你才算真正在這個學校學院紮下根來,否則你永遠只是學校完成科研項目任務的一把槍。很多所謂的「高待遇」都是把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加到一起來忽悠你的。更不要說你在知乎上隨手都可以搜到老前輩們的血淚。什麼血淚?就連這部分錢,學校也不是像企業那樣痛痛快快的給你的,拖欠、不發論文不給那都是常有的事情。而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在正式有編制的老師身上,哪怕是剛入職講師。
② 為什麼博士後的年薪遠遠高於大學老師(剛入職)
博士後的工資水漲船高,我認為也跟近年來各地在打人才戰,打到白熱化有很大關系。
博士後作為35歲以下年輕人當中最有學識和學習能力的佼佼者,對每一個亟需人才、高校、研究所、創業創新基地等儲備建設的城市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而這個敏感的階段,恰好是人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的黃金年齡,能吸引一個博士後就增加了一份科研有生力量,留住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家庭。而每年全國畢業的博士(不到十萬)和出入站的博士後(兩萬左右)的比例仍然屈指可數,一個城市即使把當年全國所有願意進站的博士後都以20-30w的待遇納入麾下也花不了幾個錢,而帶來的收益比這多多了。所以總的來看,博士後目前的待遇變好了,跟現階段整個科研環境建設和全社會對年輕人才的愈發重視脫不開干係。
再來看大學青年教師的待遇情況,薪水低嗎?對於一個拿到博士學位,工作了好幾年的人來說,從整個社會上平均待遇來說確實不算高。我比對過我和我組里博士後的待遇水平,工資上來說確實差不多。多的可能是年終獎和課酬等(也就多幾w)。
然而,我的看法與很多其他的回答相似,看待大學教師的待遇,不能僅僅觀察它的薪水,還要觀察這份工作帶來的長期附加值,包括編制、工作穩定度、社會地位、其他潛在的福利等。最關鍵就是這份工作的穩定度和潛力,一個有編制的大學教師和一個三年就要出站未來還沒著沒落的博士後相比,吸引度不在一個數量級。
正是如此,大家還在擠破頭要進高校當老師。因為實際情況就是,工資與博士後相當,但其他的附加值遠大於博士後。But....現在入校要求實在不是隨隨便便能達到的,已經競爭到了變態的程度。。。因此,在國內選擇做博士後or大學教師從來不是一個兩選題。大部分做博後的人的心態基本上是暫時看無法做大學教師,找個薪水高、時間自由的博士後工作緩沖緩沖吧。
當然,這兩份工作都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就是工作時間相對自由。這點對於有小孩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太需要了。。。
一yang wind
③ 世界青年說里的tk11漢語水平有多高 - 知乎
孟天:在廈門大學留學七年,漢語幾乎沒有口音。
韓東秀:初中開始在中國留學,考入北京大學,漢語幾乎沒有口音。
詹姆斯:漢語水平在TK11中較低,但有顯著進步。
安龍:選擇漢語作為大學外語課程。
穆雷: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漢語口語良好。
布萊爾:漢語學習經歷不明,但在大連和香港長時間居住,口語優秀。
羅密歐:漢語學習經歷不明,口語一般,但憑借說話速度和學識加分。
吳雨翔:在廈門大學就讀本科和研究生,聽說通過了高級漢語考試。
韓冰:在南京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學習,普通話較為標准,口語好。
普雅:十餘歲來華讀書,遼寧師范大學本科和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漢語水平顯著提升。
大衛:自學漢語,考上北京語言大學,後轉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擁有俄語、英語、日語能力,研究不同文化文學,漢語水平高於多數外國人,口語幾乎沒有口音,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了解深厚,認識生僻字多,書法水平高。
韓冰的字秀氣,大衛的字較為好看,毛筆字比硬筆字更好。
總結,上述青年的漢語水平參差不齊,但大多數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大衛的漢語水平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