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講時間加速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講時間加速

發布時間: 2025-04-03 19:20:53

❶ 彭林說禮的視頻簡介

《百家講壇》20111001 彭林說禮(一)什麼是禮
一談到「禮儀」,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禮儀,無論是書店裡有關禮儀方面的書籍,還是社會上的各種商務活動,幾乎都被打上了西方禮儀的標簽。而曾經在華夏大地上,盛極一時的「中華禮儀」,卻一度被人們忽略和淡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它的寂靜和沉默?又是什麼原因令它又次煥發出勃然生機,為當今的人們所關注?時隔千年的跨越,凝聚著儒家思想、經典智慧的「中華禮儀」,究竟有著怎樣的特殊魅力?它又會給我們的心靈深處帶來哪些啟迪和幫助呢?
《百家講壇》20111002 彭林說禮(二)學會稱呼
我們與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如何稱呼對方。可是在很多人眼裡,稱呼不就是直接叫對方的名字,或者你嗎?有什麼可講究的呢?在清華大學彭林教授他眼裡,「稱呼」雖然簡單,但裡面卻蘊藏著很大的學問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鬧出笑話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稱呼自己的配偶為「夫人」,這樣的稱呼有什麼不當之處嗎?看似簡單的稱呼中,究竟存在哪些誤區呢?
《百家講壇》20111003 彭林說禮(三)以情動容
在現在社會,無論是求職,還是參加各種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如何在短時間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多年從事禮儀研究工作,在他眼裡,舉止得體、服裝整潔,都只是表面的工作。在這些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而它正是人們取勝的法定,那麼這個法定是什麼?
《百家講壇》20111004 彭林說禮(四)穿出「精彩」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人穿衣服,雖然衣服不一定華貴,但是衣服和人很和諧,怎麼看怎麼舒服。而有的人穿衣服,怎麼看都有些別扭,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前者在著裝上符合一定的禮儀,所以衣服就能襯托出人的氣質。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穿衣打扮,要想體現出自身的氣質和修養,要遵守什麼樣的著裝禮儀呢?
《百家講壇》20111005 彭林說禮(五)我的位置在哪裡
在宴會上、在會場上,面對不同的人,我們安排座位時,應該遵循什麼原則,才能合乎「禮」的要求呢?那麼這個「坐相」和「站相」的標準是什麼?符合了這個標准,我們的「坐相」和「站相」就合格了嗎?在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看來,「坐」和「立」看似簡單,但要想做好它,絕非易事。它與我們自身的內在素質大有關系。那麼,在不同的場合,我們究竟該怎樣安排自己的位置呢?
《百家講壇》20111006 彭林說禮(六)恭敬的學問
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已經越來越普通,而真正會交往的人,不但在交往中,能體現自己的修養,還能彰顯個人魅力,讓人心生敬意。會交往的人,他能夠通過言行為自己增色,從而把事情做好。不會交往的人,往往是費力不討好。人際交往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用心體會。
《百家講壇》20111007 彭林說禮(七)做客的講究
出門會友,我們常常有禮相贈,為了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心意,我們究竟該送什麼樣的禮物,才是合適的呢?登門拜訪朋友或者長輩,在交談的時候,有哪些注意的事項?我們每一個人都出席過宴會,如果稍不留神就會失禮。那麼,在餐桌上、在宴會中,我們究竟該如何敬酒?就餐的時候,我們又該注意哪些細節呢?

❷ 求彭林說禮1-7 的演講稿






(一)什麼是禮
講禮,因為禮與每個人生活關系密切。每天要打交道,舉手投足,談吐,是不是合於禮,想繞都繞不開。講話處事過程中,有很多禮在。
我舉幾個例子,倆口子出門,在路上,遇到一個熟人,我們這個男同志要向熟人介紹自己的配偶,一般稱為夫人,對第三方稱自己配偶為夫人,對不對?再比方說我們請人吃飯,隔著桌子,從座位上站起來,跟桌子對面的人說王先生,我敬您。這個合不合禮?這里不管意識到沒有,每天行為舉止是合禮還是失禮?對方做得好,我們往往在細節上高看他一眼,說他修養高。
中華是禮儀之邦,禮與儀是一個方面還是兩個方面?古人分得清楚。像任何儀式,都有兩個方面,一是形式,像婚禮要拜天地之類是形式,設計都有思想在其中貫串,隱藏著深刻的思想在里邊,這是第二個方面,即內容。外面的形式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學。而裡面的東西不容易看到,容易被忽略,甚至把表面的東西看作就是禮。《左傳》有故事,魯昭公一次帶領外交代表團去訪問晉國,這時外交特別講究,到郊區時,到賓館,要下榻。東道主得派人來慰勞,這是郊勞。這個儀式標志著兩個國家外交開始了。休息過後,第二天國君要拜見。卿大夫也要互相拜見,舉行宴會。所有活動結束後,要回去了,東道主要盡地主之誼。得准備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這是贈賄。這是標志著外交的結束。這個過程中間,活動非常多而繁瑣。魯昭公沒做錯一個地方,不容易。晉國國君感慨,這是真懂禮的人。沒想到大夫女叔齊不屑,說他懂什麼禮呀。為什麼呀?女叔齊微笑說,這是儀,不是禮。禮對於我們是修身成為君子,對於國君是按道德要求去治理好國家。禮要求的就是這個。而魯昭公國內一塌糊塗,權力被三家大夫瓜分了,他被架空了,收不回權力,哪裡懂得什麼禮。
(季平子,用的樂隊人數超標,不合禮。魯昭公氣憤。結果,被季孫叔孫孟孫三家打敗,魯昭公落得悲慘的下場,為什麼呢?)
治理國家要用好人,魯國用人不當,因此要大亂了。自己要出問題了。可是弄不清應該做什麼,只考慮「習儀已亟」。說他懂禮,不是差得太遠了嗎?看來真懂禮的要數女叔齊,而不是魯昭公。像今天的課堂之上,學生向老師行禮,只有形式,沒有恭敬心。
(今天人崇尚自由,面臨一個問題,與周圍人關系不和諧了,為什麼呢?)
每個人都是有靈魂的生命,靈魂得管住,否則會出竅,怎麼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辦法。像西方人交給上帝來管。這是宗教文化,有萬能的上帝。在宗教文化中有理論,亞當與夏娃偷吃了禁果,上帝生氣,趕走了他們。進一步懲罰他們,訂了契約,規定將來你們的孩子,不管到什麼時候,生下來靈魂里就有邪惡,這個邪惡讓你想做壞事,所以認為人性是惡的。這是原罪,這種邪惡與生俱來,不學而有,是本能想做壞事。這樣的靈魂要不管,只能成為惡魔。要打入地獄,怎麼拯救靈魂呢?得信教,禱告,懺悔。他們把靈魂交給了上帝。
中國文化不同,沒有上帝,人性是善的。人有一個善良的本質在。這是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的東西。中國文化中,人的靈魂要自己管。而且要管好。拿道德來管。所以在中國,自古以來,講天理,講公道,講良知,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靠的是信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之至,親戚畔之。我們常看重有德無德。常罵人缺德,這是委婉的批評。這講的是德。道德又像空氣,看不出摸不著,又確實在,離不了。怎麼對人生對社會發生作用呢?古人把它轉換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為規范。比方說有道德的人會孝順父母,不是嘴上說,而是有規范,出門怎麼樣睡覺前怎麼樣,有無德只要看看這些行為就知道。每個系列可以操作與檢查,所以說「禮者,理也」。是按照道理理性來做。一天天地按這個做,道德就深入紮根,不是空的,道德就通過禮來實現了。按禮來做,行為就合於道德理性。否則背離了道德理性。從周代開始,禮特別多,正常人在小孩時就要學禮,見到長輩怎麼做,父母喊你怎麼做,規定得細致,小孩的行為都受到道德理性約束,後來是成人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這些是人生禮儀。通過各種禮儀的活動來感受人生,接受人文的熏陶,對我們特別重要。我們的靈魂要通過禮來自己管。
(看起來西方禮儀更實用,我們古代的禮儀太虛,怎麼看待呢?)
兩千年前有同樣的問題:「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一套話語要什麼用?子貢是孔子的高徒,幾句話說服了棘子成,見過老虎與狗羊沒有?虎豹與狗羊不同,在於身上的斑紋。假如我們把虎豹的皮扒下來,去掉花紋與狗有不同嗎?沒有了。動物外在的東西像花紋,有與沒有,代表不同的動物。我們看君子與小人也一樣,君子身上有類似於花紋一樣東西即禮。小人卻沒有。君子除了內在像虎豹一樣,外在也要有花紋一樣的禮。我們身邊有些富豪,我們卻認為是小人,所以君子一定要學禮。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君子」一詞似乎離我們有些遠了,不過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還常常會用到「德才兼備」這樣的詞,由此可見,即使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品德和修養依然是評價一個人是否有素養的重要標准,這和「君子」的評價標准基本吻合。那麼在中國古代,要想成為君子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孔子說過,我們身上有兩種東西,一是質,本質,像勤勞真誠孝順,這是質;二是文,現代社會與人交際,說話文雅,舉止有度,處事得體,讓人感覺舒服。一個人身上這兩種東西常不對稱。孔子說,「質勝文則野」,率性,給感覺是粗野,不講究;相反的是「文勝質則史」,一看到人就客氣讓你受不了,達頭了,為人不實在,做作,不實在。「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均衡發展,像老虎的花紋與體魄搭配得好,相得益彰。兩個都有,才能成為君子。所以,大家如果對人生還有期許,得學文哦。孟子也有話:「君子異於人者,在其存心也,」看你心裡存的是什麼,只存有錢,就成不了君子,有兩樣:「君子以仁存心」到一個地方就關注弱勢群體;「君子以禮存心」還得裝著禮。裝著愛會尊敬把兩樣存在心情里,慢慢就會成為君子。
(君子本指國君之子,後來最終成了有文化有修養的代名詞。)
要做君子,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願望。梁啟超做過講演,題目就是《君子》。說大學是要培養人格完善的人才,這個人格完善,周易六址四卦中就有五十三卦談到君子,要崇德,勉為君子;語默作止,都成為國民仿效的對象。南開中學出過兩個總理。校長曾對所有同學講,宋朝時,有著名教育家胡元,胡安定,痛感要培養人才,得從一舉一動開始,胡安定的學生走到市井中一眼能看得出是他的學生。是不是君子應該能看得出來,校長說,我們的學生要將來走到市井中也能看得出是南開的學生。這與梁啟超的寄語一樣。我們得有君子的規范,有君子的文采。今天算是開場白,下邊會把常用的東西一一介紹。

(二)學會稱呼
(我們與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如何稱呼對方。可在很多人眼裡,「稱呼」不就是直接叫對方的名字或者「你」嗎,有什麼可講究的呢?在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眼裡,「稱呼」雖然簡單,但裡面卻蘊藏著很大的學問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鬧出笑話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男性稱自己的配偶為「夫人」,這樣的稱呼已經司空見慣。可這樣尋常的一件事竟然不符合中國傳統禮儀的要求,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在稱呼自己配偶的時候,究竟還存在哪些誤區呢?)
有這樣的笑話,經常有人講,有一位船客,上船後不知道幾點開,就問船老大,喂,這船,幾點開?船老大不理睬他。船老大就用篙敲了他一下,他還喊,船老大就把他打進了水中。他沒稱謂讓對方不舒服。這是專門的學問。今天這種稱謂問題成了失禮的普遍現象。有外來辦事人,常問人時用「哎」。稱謂失當更不對。
我有朋友的老婆進了閱覽室,學生要借雜志,權衡怎麼叫,叫老師嘛,不配,想了半天叫師傅。這位朋友聽出不尊重,反應快,轉過臉來說,叫我師傅,我什麼時候帶過你這個徒弟,學生趕快道歉。不知道職務與身份時,怎麼稱呼?孔子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可以稱大叔,大姐等。西方也說是兄弟,都是上帝之子。
(西方人稱呼對方可以直呼其名,包括孩子對父母的稱呼。在他們看來,姓名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已,就是讓人叫的。但在彭林教授看來,中國與西方不同,自古以來就崇尚「禮」的要求。那麼,按照這個要求,我們稱呼對方尤其是稱呼長輩時,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中國人的禮有這樣的話,自卑而敬人。卑是謙卑,無論跟什麼人打交道,都把對方放在第一位,所以有謙語,像北京話中的「您」,表達的就是尊重。自古以來就講究對人敬,對自己謙。像爵位里,作為敬稱,天子叫「君」,諸侯也叫「君」。後來把這個下移,用於一般人身上。古人寫墓誌銘,寫父親叫「府君」,女子叫丈夫叫「夫君」。「君」成了普通的對方「你」,像「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像「問君能有幾多愁」,這里君都是你。
還有公侯伯子男都可以尊稱。像許多國君稱公,可以用在生活中。像學者年輕人稱呼時也加公,從爵稱過來的。諸侯的孩子多,有繼承人是嫡長子,其他的叫公子。這個稱謂今天也用。開學術會時,介紹來賓會用某某先生的公子。女兒也一樣,女公子。這樣介紹比較雅一些。現在民間說是誰家的仔,一聽,意思沒錯,但是禮儀上不成體統。不尊重。像卿,古代大夫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叫卿,這是大臣里最高地位的,後來用來尊稱。電視里常能看到,皇帝稱愛卿。小說戲劇中夫妻也互稱卿,今天還稱卿卿我我。追起來,其實最早也是爵稱。還有建築,像天子叫陛下,「陛」本指台階。還有殿下,閣下。閣下也用得多,這也是敬稱。其實皇帝並非是陛下,是大臣謙稱,無法與皇帝平起平坐,只能與三重丹陛下的的人對話。再一層層傳上去。古代國君見面,中間有許多中介,有話要說時,就告訴介,一個接一個地介紹,一直到那個國君那兒。這叫陛下。殿下閣下都是這個意思。陛下是天子專用。低的叫殿下與閣下。稱自己為「在下」。現在沒了,這種稱呼保留下來了。章回小說叫看官,老北京跑堂的叫爺,看起來俗氣,但表達的也是尊重。廣東深圳看到客人來了,叫老闆。顯然表達的是尊重。還有像修飾詞,加「令」,古代是好的意思。像令日是好日子,好時辰叫令辰。「蒙蒙文王,令聞不已」。今天打交道時要注意,問人父母不能說老爸怎麼樣,老頭怎麼樣,這是玩世不恭,得說令尊大人令堂大人。孩子叫令郎令息。
(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正式場合,我們稱呼對方最應該把握的一條原則就是多採取敬語,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那麼反過來,當我們在向對方介紹自己或者稱呼自己的時候,又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有什麼講究呢?)
謙,是用在自己。是另一套詞語。像介紹到自己時,一定要用謙稱。自帝王開始都有。像《老子》說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孤寡都是少,表明自己德行不夠。這是謙虛的說法。不穀,指的是稻穀的谷,當善講,表示自己不才,不善。諸侯見到天子叫寡小君。妻子見到丈夫得叫小童。這都是謙稱。
(古代大臣,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特殊含義呢?)郭沫若把「臣」字說是眼睛豎起來了,臣指身份低。南面稱臣就是被俘。女子謙稱妾也是。謙稱是一種自我謙卑,壓低自己表示誠懇。最典型的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封信,司馬自稱「仆」。甚至自己稱為「牛馬走」。這是一種低調。還有鄭板橋,喜歡畫畫,最佩服的是徐文長,好畫青藤,鄭板橋就曾拿四十金換一幅畫,甚至有刻章,章上有畫,自稱是「青藤門下走狗」。鄭板橋這樣做與稱「牛馬走」一樣,是謙稱。這是低調的自謙。像說父親得說家父,母親叫家母。弟弟得說成舍弟。兒子說成犬子。這是中國人獨特的謙稱。中國人講低調,含而不露。問對方姓得問貴姓,回答得說,免貴姓某。甚至還說小姓某。問大人不能問幾歲,得問春秋幾何或者是高壽,回答得用虛度五十,這是中國人獨特的方式。
(按照「自卑而敬人」的原則,敬詞往往用於稱呼對方,而謙詞一般用於稱呼自己或者家人。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不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敬詞,哪些是謙詞而鬧出笑話。那麼,這些容易被曲解的詞都有哪些呢?)
一位老教授說,有學生鬧笑話,學生同學的父親去世了,同學去奔喪了,這位同學覺得情同手足了,得發唁電,一開頭說,「驚悉,家父不幸逝世」,到底是誰的父親去世了?如果是你的父親去世,發電給人家干什麼?給人家發的,就說不通了。也不能說是「我的家父」,這是你的,領回去就是了。
還有介紹配偶,現在生活中,介紹配偶的詞最亂。往往說,老婆,那口,我家裡的,太俗了。有說是夫人的。這是笑話的。我們去讀讀《禮記》,稱謂嚴格。天子配偶叫「後」,王後,太後。這是天子專用的。諸侯的配偶才叫「夫人」。現在要是稱夫人就是自大了。叫愛人行嗎?愛人是近代興起的稱呼。在漢字文化圈裡,愛人是情人。我們大陸稱自己的配偶為內人或者內子。這是古老農耕時代的叫法。如果女的介紹男的呢?外人?不能叫。其實,女的稱男的叫「外子」。這是通行的。

(三)以情動容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求職還是參加各種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如何在短時間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多年從事禮儀研究工作,在他眼裡,舉止得體、服裝整潔都是表面的工作,在這些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而它正是人們取勝的法寶。那麼這個法寶是什麼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彭林教授將同您一起關注傳統文化,關注中華禮儀,為您帶來《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彭林說禮之《以情動容》。】
《禮記》裡面有一個《玉藻》,裡面說一個君子,在他平時生活的時候,他的體態非常舒緩,非常從容,可是突然通知他說有一個尊者,在哪裡等待要見你,這個君子聽到以後,馬上就整肅儀容,要調整自己的容貌,然後去見尊者,那麼下面的記載呢,非常精彩。他是從腳到頭三個字一句,「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庄」-《禮記-玉藻》。首先講腳,足容重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步履要穩重,要莊重,有些孩子給人的感覺輕輕佻,就是他的步伐是飄的,不是一步一個腳印,所以君子不重則不威,重首先立在足上。《禮記》裡面還提到在鄭重的場合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兩只腳要像車輪一樣,不離開地,這鞋子幾乎是擦著地朝前走。手容恭的意思是手要能體現你的恭敬,《弟子規》裡面講,就是說你跟人行禮的時候,古代相見要行拜禮。「拜恭敬,揖深園」-《弟子規》,作揖的時候要園要深,不能隨便的樣子,作揖要深園要恭敬,手的姿勢非常重要。
在拿東西的時候,《禮記》里規定的很清楚,在正式的場合要你拿禮品,或者接受一個禮品,那麼裡面叫奉者當心,接受人家送給我們的國禮,就不能隨便拿著也不能隨便拎著,一定要當心就是,心德位置。在古代如果是天子送你的東西,還要略高於心。走到哪裡一看很恭敬,這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那麼有的東西比較重就要提著,《禮記》規定手不能低於帶,低於帶,這東西就是擺在地上拖著走,叫提著當帶。現在我們的服務行業,窗口行業這個現象很普遍,不知道諸位遇到過沒有,我是遇到過,我到收銀台去交錢,完了以後,那個收銀的小姐,她把我的錢是朝外扔的,然後不理你了。
我看過轉播全國乒乓球比賽,女單決賽,那麼按照規定兩邊決賽運動員,首先要站在那裡,然後主持人介紹,今晚舉行的是什麼什麼比賽,參加決賽的是誰,那麼那位運動員出來很大家見面,結果那次那兩位運動員,都是我非常喜歡的運動員,為國家爭了不少榮譽,確實球技很高。但是修養略有欠缺,兩個都隨便站著,沒有恭敬謙卑的樣子。
目容端的意思是眼光要端正,做人要正直包括你站立的時候,身體要正直,你的心是正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 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體現我們一個人,體現內在德行的器官,沒有比眼睛更好的了。內心正的人眼睛是正的是清澈的,內心不正的人眼睛是瞢的是渾的。所以考察一個人,看他怎麼說看他的眼睛,他不敢看你或偷偷看你,這就是人焉廋哉。跟人接觸的時候最討厭的是他的眼睛不看你,醫院就是一個例子,從頭到尾他的眼睛都不看你。不看人是對人一種輕視藐視。還有就是政府官員,我也知道晚上去找不好,打擾人家休息,但是沒辦法誰讓你是領導呢,領導在看電視,一會評論電視一會評論報紙,極為不尊重,我只好告辭了。這叫什麼「心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有些領導和第一排的同志握手,和其他人說話,心不在焉走過場。我們的周總理對廚師和司機都很好,眼睛注視著你說話。
【從手到腳,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處處卻體現出人的修養和內涵。雖然這是幾千年前古人總結出來的禮數,但對今天的人同樣適用,那麼除了手和腳以外,《禮記》里對人的容貌還有什麼要求呢?】
口容止、就是在正式的場合不能發出古怪聲音,比如打噴嚏。我們現在的社會立他又出現了新的含義。我在學校講課也好,到外面單位講課也好,經常受不了的就是女同志愛吃零食,叫口香糖就是口容不止。聲容靜就是跟人說話聲音不要太大了,太大了就是噪音我們現在已經把噪音列為公害,有修養的人心很靜話不多,他的舉止很從容,我們有句諺語叫「寬廣的大和平靜,狹窄的小溪喧鬧。」我們去歐洲火車上地鐵里都非常安靜,有修養的人都不喧鬧,要不是安靜的坐著,要不就閉目養神。絕少有交談的,更沒有大聲說話的。頭容直,我們在學校里聽課各種姿勢都有,給人感覺精氣神不夠。氣容肅就是到一個大的場合,要絕對安靜的,就像屏住呼吸一樣。立容德就是在站立的時候,好想對方要送給你東西,你要恭敬接受的樣子。金庸就是個好例子,做的非常好。色容庄神色要庄嚴,不要嬉皮笑臉,如果你端莊了,就會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色。是不是我把這幾條都做的了,禮就算學好了呢?
【關於人行為舉止,從頭到腳在《禮記》里,都是有比較詳細的記錄和要求,所以彭林教授認為,中國的禮是一個豐富細密的體系,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禮記》記錄了比較詳盡的禮儀規范,所以彭林教授認為,中國的禮有一個豐富而細密的體系,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把「禮」完善成熟。那麼是不是把這些都學好了,就把禮學到家了呢?】
這兩年微笑服務,幾乎被所以的單位認同了,但是怎麼微笑,微笑要真誠不能按露幾顆牙齒算。孔子非常討厭做虛禮的人,春秋時期社會很混亂,兒子把老子殺了,他也照樣舉行禮儀活動。
【 事實上,禮的外在形式很容易模仿,又最能吸引人們的注意,所以很多人往往在這個層次上下功夫,於是衍生出了人與人之間一些毫無內涵的虛禮,特別是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禮就更是表面的存在了。那麼在彭林教授眼裡,真正有內容的容貌禮應該有什麼樣的標准呢?】
《論語》裡面說「祭神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祭祀的時候,祭祀誰就好比這個人在。「孝子將祭祀,必有齊庄之心以慮事,以具服物,以修宮室,以治百事。及祭 之日,顏色必溫,行必恐,如懼不及愛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溫,身必詘,如語 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靜以正,如將弗見然。及祭之後,陶陶遂遂,如 將復入然。是故,愨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 術省之。孝子之志也。」-《禮記。祭文》,我們中國人禮不是講的外面的儀,禮是內在德行的內涵,儀是德行的外在顯示。

❸ 彭林的學術經歷

1949年10月生於江蘇無錫,1965年7月於無錫市第四中學畢業後,考入南昌航空工業學校現南昌航空工業學院,1969年畢業。南昌航空工業學校被停辦,改為國營贛江機械廠。他被分配在該廠摩托車總裝車間當裝配鉗工。1973年,由於彭林具有較好的文科基礎,被安排到子弟學校當老師,擔任中學歷史、地理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先後擔任過校少先隊總輔導員、團總支書記、代理教導主任。因工作成績顯著,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7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子弟學校任教共達八年之久。
1982年9月,由於子弟學校呂菊芬校長的鼎力支持,以及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鄭天挺教授之孫鄭光先生的幫助,彭林獲得了到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進修一年的機會。這是他的命運發生轉折的一年。
1984年,彭林以同等學力的資格,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師從趙光賢先生做中國古代史專業先秦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因學業優秀,1986年成為北師大僅有的兩名提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並擔任北師大研究生會主席。天道酬勤,1989年畢業,彭林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得到由著名學者楊向奎、張政烺、李學勤、劉家和、鄭昌淦等組成的答辯委員會的一致好評。
1989年彭林畢業留校任講師,1991年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同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7月,彭林作為優秀人才被清華大學引進,到該校人文學院思想文化研究所工作。現為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還擔任《中國文化研究》和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的編委。

❹ 用老公稱呼自己丈夫為什麼不雅誰提出來的,老公是對

別以為向他人介紹妻子為「夫人」「愛人」就是文雅的表現,其實稱「夫人」有自大的嫌疑,「愛人」是情人的意思。「老公」一詞,在古代是太監的意思,稱呼丈夫應稱為「外子」。10月17日晚,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在東南大學為師生做了一場題為「禮樂雙修與走出『半人時代』的講座,他指出,現代人的很多習慣是有失禮儀的。這場原本囿於校園內的講座,一下子成了話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稱謂真的錯了嗎? 一語驚人,「老公」是太監的意思 「中華禮儀的四大特徵為敬、凈、靜、雅,我們表達敬意的方式體現在語言、容貌、服飾、進退、揖讓等方面。」彭林說,在敬語中,古代對稱謂很有講究。例如,丈夫向他人介紹妻子時,稱呼為「賤內」「內子」「妻子」「太太」。他認為,這些稱謂中,有的是書面語言,有的不適合正式場合用。最荒唐的是「夫人」,「在古代,諸侯一級的配偶才叫夫人。現在,用『夫人』這詞,是對對方的敬語,但是像『夫人』『閣下』『殿下』這樣的尊稱,只能由對方來說,不能用於自己,假如說『這是我夫人』,是一種自大、不自謙的表現。」 還有許多人喜歡用「愛人」稱呼妻子,但彭林表示,中國四大名著中沒有一部提及它,而在日本、韓國、中國、中國香港,「愛人」指情人。那麼,該怎麼稱呼呢?彭林說,一般稱呼為妻,雅一些的可以叫「內子」「內人」。 當然,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也常遇濫用,最常見的是「老公」。彭林介紹,在古代,這是對太監的稱呼。他說,《紅樓夢》第83回曾寫道:「門上的人進來回說:『有兩個內相在外,要見二位老爺。』賈赦道:『請進來。』門上的人領了老公進來。」彭林說,這里的「老公」,指的是在宮中伺候小姐的男性,就是太監的意思。「稱呼丈夫可以稱『丈夫』,這是平稱呼,也可以稱『外子』。」彭林建議。 不必糾結,語言就應該與時俱進 彭林的這番觀點,立即引發師生們的竊竊私語,一位教師調侃,「原來我們經常當公公。」但也有人認為,「內子、內人,有歧視女性的嫌疑。稱呼也是與時俱進的,盡信書不如無書。」 對此,蘇州大學語言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平認為,古時,因為女主內、男主外,女性一般不能出門工作,所以一般將妻子稱之為「內人、內子」,「但現在的社會風尚崇尚男女平等,社會分工與以前大不相同,再稱呼『內人、內子』,似乎不符合當下的社會現實。」 但也有聲音認為,這種說法無可厚非。南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張玉來認為,「內子」「外子」這些說法很文雅。「老公」是大眾通俗的稱呼,但在知識界很少這樣講,而且書面語中不會用。「一個詞語的運用是看應用語言的人的接受程度,大家都這樣用了,慢慢也就習慣了。」 汪平認為,語言的使用很難有真理,語言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有時代的痕跡。「語言是變化的,不能太保守。但在涉及一些規范用語時,我們要了解語言背後的淵源,有時候語言的發展也是社會約定俗成的。」 「這些稱謂,您身邊的年輕人能接受嗎?」面對現代快報記者的提問,彭林說,很多人受他影響,現在都很習慣這些稱謂。 寫信也有講究,用「敬啟」貽笑大方 平日與學生的書信交往,也常讓彭林哭笑不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將作業寄給他,信封上寫著「彭老師敬啟」。彭林說,「雖然學生想表達的意思是尊敬,但在這個語境里,是請老師恭敬地打開信件的意思。」那麼,給尊長寫信,信封怎麼寫才得體?彭林建議,可以寫「賜啟」或「俯收」。 讓彭林感慨的是,曾有一位文墨很深的外國教授給他寫過兩封信,一封寫著「彭林教授侍史」,另一封寫著「彭林教授行幰(xiǎn)」。彭林解釋,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孟嘗君會見客人,與之對話時,旁邊有一處屏風,後面有人記錄談話內容,這人的身份就是「侍史」。以後,「侍史」就成了助手的代稱。寫信的人自謙,表示這信不敢讓對方親自收,助手收下就行了。而「行幰」在古代是使者出行外訪時乘坐的車子,外面圍著的布簾稱為「幰」,「我當時在該國訪問,寫信人把我看作中國文化的使者,所以用『行幰』一詞,表示請車外邊的工作人員收下即可,都是謙退自抑的表達方式。」 傳統書信字字講究,例如你、我、他等口語化的詞,一般不許在行文中出現,要作變通處理,用「閣下」「仁兄」「先生」等稱呼對方;提及自己時,用「在下」「小弟」「晚生」等詞。提及第三方時,可以用「彼」「渠」表示。與對方溝通時,如希望對方認真考慮自己的意見,說「惟希亮詧(chá)」,尊重之中不失自尊。

熱點內容
大學實踐時間不夠 發布:2025-04-04 13:59:44 瀏覽:168
天津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要求 發布:2025-04-04 13:49:40 瀏覽:534
葯學專業考研大學211 發布:2025-04-04 13:46:20 瀏覽:142
內蒙古財經大學考研書 發布:2025-04-04 13:27:45 瀏覽:195
問大學輔導老師的問題 發布:2025-04-04 13:27:00 瀏覽:843
西南財經大學二本專業 發布:2025-04-04 13:23:38 瀏覽:741
三峽大學考研復試流程 發布:2025-04-04 13:23:25 瀏覽:965
鄭州大學新聞學考研率 發布:2025-04-04 13:12:56 瀏覽:463
復旦大學傅華教授簡介 發布:2025-04-04 13:00:03 瀏覽:920
鄭州大學2013年研究生錄取分數線 發布:2025-04-04 12:59:50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