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說大學老師
❶ 高曉松入職哈佛被嘲諷,他的有趣你沒懂
前天,高曉松正式在哈佛大學入職成為研究員,任職東亞語言與文學系。
在微博里,他曬出了工作證,有些激動地說,自己要認真做點研究,努力做個好的知識分子。
本是值得高興的事,誰知,粉絲的祝福還沒送完,爭議就來了:
這個「研究員」的職位,到底夠不夠「高級」?
有網友注意到,高曉松貼出的圖,顯示自己在哈佛的職位是associate,於是「科普」道:哈佛大學的associate要求是本科學歷以上,有系裡教授的邀請信,本人簡歷,英語水平聲明。待遇:永遠不發工資,不算哈佛大學雇員,不享受任何福利,每期至少三個月,可無限期延長,每五年院長評審一次。
本科學歷、有推薦信、不發工資、是臨時工……言外之意,去哈佛做研究員,門檻實在太低了,也值得說道?
其實,去年就有人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的圖書館見到了高曉松。
高曉松曬出的截圖里提到的FAS(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囊括了哈佛的本科、工程學院、進修學院,和最大的研究生院GSAS(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他在的東亞語言與文學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就隸屬於GSAS。
按照高曉松以往的經歷來看,他此次「訪學」,雖然無法確定是由學校外派,還是憑其他渠道,但至少可以確定,此行對高曉松沒有很高的學術水平要求,也與教授、研究生等學術職級無關,他只是去獨立做學習、研究的。
有人「看不慣他雲淡風輕裝X」,但喜歡他的人依舊喜歡。
不是每個人都像他,走過萬里路,去過幾十個國家,最大的愛好是滿世界跑著玩。
不是每個人都像他,讀過萬卷書,「成長的年代沒微博,也沒電視,收音機天天播《岳飛傳》,大家是讀書長大的。當時我家有好多書,走廊里都擺滿了書。」
很多時候,他就只在節目里坐著,拿一把扇子,談他去過的那些地方,談他遇到過哪些有趣的事兒,卻也值得玩味。
聊歷史,古今中外,任意一個話題,都能侃侃而談。
談世界盃,他能從足球強國的國旗,文化,歷史,講到它們之間的恩怨情仇。
《奇葩說》有一期話題,談到了生死:「痛苦的絕症病人想放棄生命,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高曉松的回答是,我會鼓勵你撐下去,但也尊重你的選擇,我要告訴你一句話:
你是那顆星星
我是你旁邊的這顆星
我的整個軌跡是被你影響
即使有一天這顆星星熄滅了
它變成了暗物質
它變成了看不見的東西
它依然在影響著我的軌跡
你的出現永遠改變著我的星軌
無論,你在哪裡……
把現場的嘉賓都聽哭了。
他自己說,聊這些話題的時候,就把東西串起來了,自己腦子里的知識,形成了一個越來越完整的結構,能感覺到, 自己在變得大而整。
曾經母親教育高曉松,說過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這話像釘子一樣釘在高曉松心裡,長大以後,他把它寫進歌詞。
很多人都問高曉松, 遠方有什麼?
其實他自己就做過解讀:讀書,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太苟且的人。 什麼叫「詩和遠方」?就是讓自己更遼闊。 讀書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一個過程。
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遼闊,這是高曉松很久很久之前給自己的定位。
△
帶刺的自由不羈
做研究員是為了更好地探索遠方,眼前的生活倒也不能過得無趣。
自拍淪為表情包這事,高曉松異常看得開。
他說自己一直是個活潑的文藝青年,只不過這幾年社交媒體發達了,才被別人發現, 但 從沒想到過顏值還能成為生產力。
「憑什麼只能長得好看的人自拍,我們就不能自拍?」
因為長相問題受到調侃,他反而很開心:「自從我開始發自拍,就沒什麼人罵我了,人家覺得你自己都把自己弄成這樣了我還罵你幹嘛?」
最後煞有其事地分析出了一個道理: 人不能高高在上,高高在上肯定要罵你的。
他的有趣,這么多年好像也沒變過。
一天,大學時期的高曉松興致沖沖地回到宿舍,「哥們今兒當了一回陳世美!」
結果上鋪的兄弟問,「陳世美是誰?幾年級課本里的?」
高曉松後來用「誇張」二字來形容室友的無趣。
之後,這個從沒看過課外書的室友每天都問高曉松一個問題。也引得高曉松在多年以後,因為一通和老同學的電話,就寫出了《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睡在我寂寞的回憶
你曾經問我的那些問題
如今再沒人問起
2009年,跑調的曾軼可在參加《快樂女聲》時受到極大的爭議,評委包小柏因為她進了20強,留下一句「她留我走」後就憤然離場。
當時還在美國的高曉松收到了電視台寄來的歌曲小樣,立刻飛回中國,到節目現場支持當時只有19歲的曾軼可,隔空與包小柏「對著干」。曾軼可被淘汰時,高曉松說,「回去好好休息,下周開工做專輯,我做你製作人,我挺你到底。」
他說,「 爭議 總會結束,只有感動會落地生根。 」
高曉松被曾軼可感動了。也毫不避諱地相信自己的音樂可以感動他人。
「所有反對曾軼可的人,他們一輩子寫出來的歌加在一起,還沒有曾軼可兩首歌有質量。」稍停頓一會,他又補充了句,「 更別說跟我比了。 」
有人說,高曉松在90年代寫了幾首校園民謠後,就沒什麼亮眼的作品。
但他對音樂的敏感與品位,還是讓人折服。
薩頂頂是中國首位被格萊美邀請的歌手,2007年,她的專輯《萬物生》入圍「最佳時節音樂專輯獎」,主打歌曲就是高曉松填詞的。
薩頂頂說,自己非常感謝高曉松,因為在沒人對這種音樂感興趣的時候,他第一個說「非常好」,而且找了很多詞作家來助陣,他也親自出馬,所以才有了之後的《萬物生》。
他做事,講究的就是隨性和從心。
高曉松說,如果我的錢只夠做一件事,在旅行和買房子之間,我會選擇旅行。
年輕的時候,是到一個地方,買一輛車。玩膩了再把車賣了,去下一個城市。
幫人彈琴,跟人賣藝,到處跑到處彈唱,到荷蘭、到西班牙、到丹麥……
他心中的自己,該是永遠隨性而自由的。
他每年給自己定一個掙多少錢的指標,指標完成了,剩下的時間便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
既痴情也無情
作為別人家的孩子,高曉松也早戀。高一時,他和當時的女友分手了。
女孩給了他一個日記本,日記本的最後一篇是絕命書,寫著「我要先去我們約會的每個公園都看看。」
嚇得高曉松以為女孩出事了。全校老師分頭去那些公園找,都沒有找到那個女生。
高曉松回家後告訴母親,那個女孩自殺了。
母親卻說:「放屁!她要是為你死,我早就為你死了。」
女孩果然沒有自殺,那天只是待在家裡。
後來在廈門流浪、做搖滾的日子,他又戀上了一個小姑娘。「 拉著手在夜涼如水的東邊社幽深小巷裡,接了10分鍾41攝氏度的吻。 」
沈歡是高曉松的第一任妻子。
1999年的7月3日晚,駕車在街上閑逛的高曉松,在對外經貿大學門口見到了沈歡。與所有俗套的才子佳人故事一樣,高曉松對她一見鍾情。
他的求婚,非常戲劇性。
樂評人李皖在《兩個高曉松》一文中回憶:
有次我們一起吃飯,旁邊坐著記者,高曉松一手抱著歡子(沈歡),一手給我看他腕上的傷,幾枚灰藍色的印痕,清楚刺激。這些印痕是高曉松向歡子求婚時,用煙蒂一次一次燙上去的。燙到第三次時,歡子同意了。
兩人從認識到結婚,不過四個月而已。 三年後,兩人分道揚鑣。
對「自由」的追逐讓高曉松看起來沒有「專情」這種品質。愛了,就轟轟烈烈,不愛了,便抽刀斷水,斷得干凈利落。
第二段婚姻,情定洛杉磯。正在迪士尼遊玩的高曉松,突然就向徐粲金求婚。當晚,兩人就去了市政廳領證。
美國結婚需要證婚人,兩人和另一對前來結婚的情侶,互相當了證婚人。就這樣,徐粲金嫁給了比自己大了19歲的高曉松,他們有了一個女兒。
2007年結婚,2013年離婚。高曉松的愛情沒能走過七年之癢。
離婚後的徐粲金把自己比喻成一個「大病初癒、死後重生的人」。「一切猝不及防,我像從童話世界被忽然扔進傾盆大雨,渾身濕透。」
後來她解釋,這種感覺不是因為懼怕別人的嘲笑和詢問,而是因為內心深處,無法接受婚姻失敗這件事。
她依然感激高曉松帶來的一切。
「當我遇見曉松,我充滿熱誠拼盡全力去愛。 他教會我認識這個世界,為我打開很多扇窗戶。」
和平分手後,兩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精彩。
△
胸懷不止遠方
《奇葩說》第一季海選現場的舞台上來了一個清華的博士生,叫梁植。
他說自己本科法律、碩士金融、博士新聞學,希望導師給出意見,自己以後適合找什麼樣的工作。
作為導師的高曉松當場被激怒,他說一個名校生對於國家、社會沒有自己的想法,反而糾結於工作,沒有胸懷國家的格局,甚至直言「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問我們你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在高曉松的眼中,名校是「鎮國重器」,梁植拿到了畢業生的學歷,卻沒有做到一個名校畢業生胸懷天下的格局。
清華學子的選擇應是「胸懷天下,改造國家」,這是高曉松的執著。
雖然他也喊自己是「戲子」,但沒有一味地投身大熱的娛樂節目,而是做起了文化脫口秀。
別人都說這種節目不會紅,他卻堅持做,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的工作生活變得有趣一點。
「在互聯網時代,你們為了理想去奮斗,沒有時間讀書,那我來替你們讀,你們沒空聊天,我來替大家聊天。」
不僅如此,除了綜藝節目,他還在互聯網公司任「文娛戰略主席」、做書館,少年開始入行,摸爬滾打,輾轉在音樂、電影、電視、出版、互聯網,內容行業的各個領域,「對行業是有很多感情,為了行業更好,即使花很多精力,也覺得值得。」
在高曉松看來,這個行業應該更好,更向前進、更與時俱進,更被人尊重。「 一起努力能夠把這個社會、國家、世界向前推進,是個很幸福的事。 」
就像他在《曉說》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遠方。
一地雞毛與詩和遠方或許從不曾真正對立,就像月亮與六便士,彎腰撿便士也可以抬頭賞月,獨善其身時也可以考慮兼顧他人。
高曉松不是神人也不是大家,筆名「矮大緊」被無數網友戲謔為: 長得不高,臉大,穿衣服還緊,他的自拍更是慘不忍睹。
但也有人說:如果說高曉松外表的顏值來打分只有60分的話,那麼他內心中那個無比浪漫的詩意世界的顏值,配得上120分。
不得不說,這個拼顏值的世界裡,即使你可以拒絕吳彥祖的顏值,卻無法拒絕高曉松的才華。印證了那句「好看的皮囊有很多,有趣的靈魂卻難求」。
欣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理由,因為有趣,所以喜歡,僅此而已,但也夠了。
❷ 高曉松所說的,名校從鎮國重器變成職業培訓所,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奇葩說》有一期中,「清華男神」博士學霸梁植出場演講,一句話引來眾導師攻擊。
名校培養你,是為了什麼
高曉松火力全開,他說,你就應了北京的一句老話,「我干什麼成什麼,我啥也沒干,所以我啥也沒成。」
全程毒舌冷嘲熱諷,甚至以一句重話對梁植全盤否定:「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在這問我們你該找什麼工作? 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你追求詩和遠方,我糾纏於現實的苟且,但生活且如此,你能說我有錯?
❸ 李詠死因被曝光,高曉松說出真相,並不是死於癌症,這是真的嗎
李詠去世並不是死於癌症,這是一個謠言,《非常6+1》讓我們認識了李詠,他是央視中最與眾不同的主持人,沒有嚴肅的言語很多幽默的語言讓觀眾捧腹大笑。這就是李詠獨特的魅力,他陪伴了觀眾多年,把歡笑聲送入千家萬戶,然而工作的壓力把這樣樂觀的一個人壓倒。身患癌症的李詠暫停自己的事業,到美國接受先進的治療手段,但最後還是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李詠在美國舉行了葬禮,選擇陪伴在了女兒身邊,逝者安息,但之後就有消息傳出李詠的真實死因並非癌症。
這樣的行為真的是太可惡了,其實李詠的離開,就是因為疾病,因為利用的妻子哈文曾經出來說過這件事,所以大家也不要再胡亂的去猜測了,也要輕易的相信一些文章。李詠的離開,大家就默默的在心裡懷念就好了,人都已經去世這么久了,就不要在用這樣的新聞去騷擾他了,就像高曉松說的一樣,讓逝者安息,不要再打擾了。而對於這樣的行為,再一次表示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