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法學院老教授
『壹』 大學教授月薪多少 復旦老教授亮出工資條震驚眾人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近日,「大學教授亮工資條」的報道引發關注,復旦大學某教授月工資應發15335元,但實際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總數,為何到手的工資實際卻少了許多?這可是一位中國頂尖高校教授的收入!從教師亮出的工資條不難看出,代扣代繳部分包括養老金、失業金、醫療金、職業年金、公積金等費用,工資條還顯示,經上海市社保核定,自2017年4月起,代扣代繳的在職人員養老金、醫療金、失業金、職業年金按新標准繳納。而與此同期,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資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資過萬。這都是實實在在拿到手的錢!而據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2013年部分高校教師收入情況調查顯示,年薪在10萬元以下的教師佔比近一半,約47.7%,10-15萬元的佔比38.2%,20萬元以上的佔比不足5%,遠遠比不上其他行業平均工資水平。五險一金繳費比率大高校目前所實行的是績效工資制,也就是俗稱的「賺工分」。簡言之,這是一種以教學、科研工作量和院校收入為基礎,決定教師工資額度的分配製度。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這間接促使了教師工資收入的逐步分化。據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的測算,中國五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於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我國的社保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約為「金磚四國」其他三國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的4.6倍。當然,那些「五險一金」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會回到我們手中的。可是不管過幾十年後還能不能拿回自己的養老金,就算能百分之百拿回,並且拿回的錢也已經早也貶值。所以說,拿到手的錢才是硬道理。
『貳』 馮鈞的個人經歷
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現為人民大學法學院)。先後任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員,中共北京海淀區委黨校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北京政法學院(現為中國政法大學)院(校)長辦公室主任、兼任外事辦公室主任,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北京新四軍老戰士合唱團團員、《中國科學技術法律知識全書》編委、北京市海淀區婚姻家庭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1981年開始從事兼職律師(國家恢復律師制度後,國家批準的第一批執業律師),1986年入北京市第六律師事務所(北京市法大律師事務所)任專職律師。1986年在辦理內蒙古物資局北京供應站與深圳汽車工業公司購銷合同糾紛一案時,與其他律師合作,僅用三周時間,就把520萬巨款追回。先後受聘擔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冶金部黃金管理局、《中國學校衛生》雜志、《中國學生營養報》、《孩子天地》雜志、中國老教授協會等30個單位的法律顧問,協助聘方草擬、審查和修改有關的法律文書與合同,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共達2千餘萬元。近年來又被北京市昆侖律師事務所等三個合作所聘為顧問。自1992年以來,其傳略先後入選《中國律師大辭典》、《中國名律師辭典》、《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⑷、《共產黨人》等書中。1989年被北京市律師協會評為市級先進律師,頒發了榮譽證書,並榮登第四期《北京律師》光榮榜。1990年《法制日報》、《民主與法制》等報刊、雜志分別以《戰士、律師、歌手》、《與時代同步》為題報導了他的辦案業績。1993年被司法部授予司法行政一級榮譽章及一級金星榮譽章。2005年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劉尚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何盛明,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著名專財政屬學家。劉放桐現任復旦大學首席教授,著名哲學家。 王朝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研究會會長。
黃進,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著名法學家。張明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刑法學家。張卓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著名經濟學家。樊麗明,山東大學校長,著名財政學家。
(3)復旦大學法學院老教授擴展閱讀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共有教職工24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總數1500餘人,教授280餘人,副教授570餘人,博士生導師200餘人。先後聘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名、「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名、湖北省「楚天學者」22人,校聘海內外「文瀾學者」講座教授30名。
學校積極引進海外優秀師資,從全球著名學府聘請了多位教授擔任「長江學者」、「楚天學者」和「文瀾學者」,其中包括美國波士頓大學苗建軍獲聘該校首位「楚天學者」,以及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李海濤等。
『肆』 請問中國法學專業大學排名狀況
法學作為中國大學開設的十大學科之一,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下面是中國內地法學專業排名前十院校!
TOP1:中國人民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95)
中國人民大學,毋庸置疑,一定是中國內地法學專業的NO.1!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譽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面旗幟」。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是新中國誕生後創立的第一所正規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工作母機」和「法學家的搖籃」,成為引領法學教育的重鎮、凝聚國內優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溝通中外法學交流的窗口。
TOP2:中國政法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92)
誕生於1952年的中國政法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列入首批「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被譽為「政法人才的搖籃」。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是在原法律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政法大學的骨幹學院。學院設5個博士專業、5個碩士專業和1個本科專業,下設9個教學科研機構、38個學術研究中心,已成為我國理論法學和公法學教育研究的重鎮。其中法律史學和行政法學在國內具有頂尖的學術地位和一流的科研教學水平。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級特色專業!
TOP3:北京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90)
又名京師大學堂的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建立的學校。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並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學校由教育部直屬,系中國「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九校聯盟(C9)及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BBS、國際公立大學BBS的重要成員。
北大法學院成立1999年,擁有經濟法學、法理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刑法學四個國家重點學科,同時,作為國家法學一級重點學科,法學院在國際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法律史學、知識產權法學等所有學科都有很強的教學和科研實力、憑借梯隊合理的最好的法學師資團隊,北大法學院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創建世界一流法學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TOP4:武漢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86)
作為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武漢大學是與法國高校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是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武漢大學法學學科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創辦的湖北法政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改為湖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26年武昌中山大學成立,1928年改組成立國立武漢大學,法學院都是其中的重要院系。
法學院於2003年獲批國家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國際法學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憲法與行政法學),1個博士後流動站。中國唯一一個體育法學博士點建成並在2009年開始招收博士生。國際法學科特色和學術風格,初步形成「珞珈法學流派」,整體在全國的優勢明顯,在國際上也有重要影響。
TOP5:華東政法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84)
華東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主體,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系中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校、全國首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單位、五院四系成員、亞洲法律學會創始成員,被譽為「法學教育的東方明珠」。
學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擁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權,應用經濟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1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點、24個本科專業,以及法學博士後流動站;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法律史)、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一流學科、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各1個,2個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上海市特色專業建設點,偵查學專業為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TOP6:西南政法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84)
作為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之一的「西南政法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西南聯大」。
目前西南政法大學現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及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應用經濟學、新聞傳播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10個博士點、37個碩士點、6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和23個本科專業。
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學科評估中,該校法學一級學科位列全國前五強。在中國校友會網最新公布的2014中國大學研究生一級學科排行榜中,該校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5所高校的法學學科被認定為六星級。在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5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該校名列中國政法類大學排行榜第二位。
TOP7:清華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82)
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低碳能源大學聯盟成員。
清華法學院有高質量的本科學士學位教育,並且是法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科教育,按通才培養理念,只設法學專業。法學院的國際交流十分活躍,已與一批世界一流的法學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影響力。現在,清華法學院已經成為國內著名法學院之一。
TOP8:吉林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80)
建於1946年的吉林大學,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著名學府,吉林大學法學教育和研究始自1948年。改革開放以來,吉林大學法學教育和研究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8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學法律系改建為吉林大學法學院。經過60多年的發展和奮斗,吉林大學法學院已經成為我國法學教育的重鎮和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我國著名的法學院之一。
TOP9: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80)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起源於1952年9月成立的中原大學政法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兼涵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
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民商法重點學科;在已擁有憲法與行政法學、法律史、經濟法學等多個部省級重點學科的前提下,2008年,法學學科獲得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殊榮。民商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分別獲得湖北省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稱號;此外,法學學科在全國「211工程」院校三期重點項目的申報上以全優的成績獲得廣泛認同。
TOP10:廈門大學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79)
廈門大學的法學專業很不錯哦,廈門大學是我國較早開辦高等法學教育的院校之一;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
廈門大學法學院已形成較為鮮明的學科建設和辦學特色。學院現擁有法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1個法律專業碩士(JM)學位點。國際法學為國家重點學科,自1993年開始一直是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掛靠單位和會長所在機構。在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的法學學科評估中,廈門大學法學院的辦學實力在全國法學院校中均排名第十。
『伍』 蕭蘧的生平經歷
1930年留學歸國,歷任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教務長,清華大學教授、雲南大學教授兼法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主要研究經濟學、國際貿易和金融,對黃金問題及其對策尤有獨到研究。與馬寅初、李權時同被選為中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三大台柱。
1944年4月,中正大學校長胡先輔辭職。蕭蘧經吳有訓再三推薦,接任校長。到任後,以農、工兩學院基礎較好、教授陣營整齊,特別是生物學系,一級教授有10餘人,具有相當優勢,而文法、理學師資力量必須加強,故而既團結老教授蔡方蔭(工學院院長)、周拾祿(農學院院長)、於易、陳清華(文法學院院長)、羅廷光、羅容樟等人,又聘請胡先輔為特別教授,先後延聘一批名流學者來校講學。當時中正大學處境極為艱難,仍增辦土木工程專修科。
1944年冬,日軍進攻贛中,臨時省會泰和各機關倉惶撤退,學校陷於慌亂,他強忍嚴重哮喘病痛苦,將學校遷往興國縣,與員工一道搬運圖書儀器。後學校遷至寧都縣,並將贛縣分校遷回校本部。
1945年8月,抗戰勝利,關於學校回遷地址,當時意見不一。他從長遠考慮,決定在南昌選擇校址。徵得省政府和南昌駐軍同意後,以望城崗原國民黨軍政部營房為校址。次年,中正大學在望城崗復課。其間,修整舊營房62幢,動工興建大禮堂、圖書館、實驗工廠等,充實實驗儀器設備,增設普通化學、熱力、無線電、電磁等實驗室。8月,按照教育部長朱家驊意見,利用暑假進行院系調整,增設理學院,新設數學、物理、化學3個系,將原附屬於農學院的生物系並入理學院。.為集中精力搞好大學本科教育,原設3個專修科停止招生。經調整,學校共有4個學院,學生1414人。
1947年2月,校內爆發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摧殘教育的護校運動。他辭職前往美國紐約,任駐聯合國代表團經濟顧問。
1948年底,由巴黎飛返紐約途中病逝。
『陸』 二本院校的學生有可能考上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嗎
只要夠努力,沒有什麼不可能。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位於直轄市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九校聯盟(C9)、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復旦大學—杜倫大學聯合金融研究中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 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創始成員,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單位,是一所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歷史沿革
折疊篳路藍縷
1905年,於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學學生脫離震旦,擁戴馬相伯在吳淞創辦復旦公學。校名擷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兩句中的「復旦」二字,本義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辦學、復興中華之意。馬相伯、嚴復等先後擔任校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復旦學生多數參加革命軍;加上經費停發,校舍又為光復軍司令部佔用,學校一度停辦。12月中旬,校長馬相伯、教務長胡敦復在無錫士紳支持下,借李瀚章大公祠為課堂,昭忠祠為宿舍,籌備復學。1905~1911年,復旦公學培養出四屆高等正科 ,畢業生共57人。
1912年5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學校、專門學校開學。一時各校紛紛籌備復課,復旦則因校址無著,經費困難,束手無策。孫中山先生在聽了於右任(時任臨時政府交通部長)匯報後,當即決定撥補助金一萬元。之後,復旦遷址徐家匯的李鴻章祠堂辦學。
1913年3月1日,復旦重新開學。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學界公祭宋教仁。復旦公學派人布置靈堂,校長李登輝、教師邵力子、蔣梅笙等在會上慷慨陳辭。不久,爆發「二月革命」,但這次革命迅速失敗。復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國外,學校經費補助又告斷絕。李登輝校長千方百計地開源節流,師生共同努力,終於使學校收支趨於平衡。在這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了復旦師生團結奮斗,精打細算,講究效率的傳統。
1912~1916年,共培養大學預科畢業生十五人,中學畢業生一百五十人。其中知名的有張志讓、孫越崎等人。
1913~1941年,李登輝擔任校長,是復旦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在他任內,復旦發展成為一所聞名全國、有特色的私立綜合性大學,形成了從中學到研究院的完整辦學體系。
1917年,復旦開始辦理大學生本科業務,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復旦升格為大學後學生也逐步增加。
1918年,李登輝校長去南洋集資了15萬,在江灣置地,即是今天復旦校園之基礎。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復旦教師邵力子當時任《民國時報》總編,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傳真,立即告知李登輝及復旦同學,成立了上海市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堅持罷課、罷市,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並得到了孫中山的支持。
折疊草創奠基
1920年冬,在江灣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計有教室樓一座,名簡公堂(今復旦博物館);辦公樓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兩翼,改作圖書館,今校史館所在地);第一學生宿舍(抗日戰爭中毀於炮火,今相輝堂址)一座;教師宿舍一棟(已毀)。
1922年4月,大學部遷址江灣;中學部則留徐家匯原址,稱私立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議在理科設立土木工程系,內部分為道路、橋梁、建築等。該年秋,復旦在郭任遠教授建議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院,並開始招收研究生。
1924年,復旦學生為841人,教職員58人。
1928年,五卅慘案爆發,復旦學子自動組織義勇軍,積極訓練,准備投筆從戎。
1929年,復旦大學進行系科改組,增設新聞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時全校共有17個系,分屬文、理、法、商四個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復旦在李登輝校長主持下,召集全校師生開聲討大會,並成立軍事訓練委員會,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復旦同學在李校長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要求出兵抗日。11月20日,復旦一百多同學組織「義勇軍」,參加十九路軍抗日,被分配擔任後勤、宣傳、教育等工作。戰爭期間,復旦大學遷至徐家匯的附中繼續上課。
1935年華北事變後,北平學生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復旦同學立即響應,到上海市政府請願,反對華北自治。後又雲集火車站准備赴南京請願。蔣介石打電報給李登輝,李校長被迫去火車站勸阻學生,被同學們謝絕。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阻擾,復旦學生自己開火車准備去南京請願,但是鐵軌又被破壞。「我們修。」同學們修復鐵路後在無錫被阻攔。國民黨用武力將同學押解回滬。但京滬鐵路中斷四天,引起了國際的重視,反響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軍警當局包圍復旦大學,並從校外宿舍逮捕學生救國會幹部七人。下午,軍警又沖入校內,毆打師生,學生有力反抗,將軍警逐出校外。軍警在校外開槍,誤殺警察一人,反誣學生所為。26日上午,軍警進校搜捕,結果一無所獲。李登輝校長強烈抗議國民黨的暴行,29日召開臨時校董會,會後前往責問上海市長吳鐵城。吳承認發布復旦學生槍殺警察的新聞是錯誤的,保證以後決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國會也發表宣言,抗議軍警圍捕復旦學生。在各方面的反對和抗議下,國民黨不得不將全體被捕學生釋放,斗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下半年,李登輝校長在國民黨當局的陰謀下被迫離職,吳南軒繼任。吳南軒到任後,復旦愛國學生遭迫害,救亡運動被扼殺。
折疊抗戰時期
1937年1月8日,為了貫徹國民黨最高當局把復旦大學遷出上海的意圖,學校董事會召開第九次會議「擬在太湖流域另覓佳處」。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期間,民族資本家榮德生出資購買太湖邊土地一千餘畝,以促成復旦遷校。由於抗日戰爭爆發,這一遷校計劃未能實行。
1937年,復旦大學設有文、理、法、商四學院,十六系科。附設有中學、實驗中學各一所,義務小學二所。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日寇侵滬,戰火紛飛,復旦學生開學到校極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來滬,指示復旦大學、大同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四所私立大學組成臨時聯合大學內遷,大同、光華因經費無著落而退出,復旦、大夏組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聯大,「復旦大夏聯合大學」分二部分別遷往江西、貴州。11月12日,上海淪陷。江西一部聯大決定內遷貴陽與二部合並,師生長途跋涉,於12月底抵重慶。
1938年2月,復旦在重慶復課。3月,復旦、大夏兩校領導人在貴州桐梓會晤,決定取消「聯大」,各自在川黔兩省設校。該年復旦渝校有六十多名畢業生。
1938年2月,留滬復旦復課。這年暑假,復旦滬校有55名畢業生。
1938年秋,復旦渝校陸續增設史地系、數理系、統計系、農墾專修科、園藝系、農場、茶葉組、農藝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機轟炸重慶復旦大學,罹難師生共七人。由於校舍被炸毀,學校宣告本學期暫告一段落。1940年秋,復旦渝校建立農學院。
1941年11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屆一次會議通過決議,復旦大學翌年起由私立改為國立,由吳南軒任校長。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進駐上海租界。李登輝宣布復旦滬校實行「三不主義」,即不向敵偽注冊、不受敵偽津貼、不受敵偽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辦。在敵偽環伺的情況下,學校堅持不教日文。
1942年1月1日,中學部獨立,改稱上海市私立復旦中學(今上海市復旦中學),李登輝兼任校長。
折疊復員回滬
1946年8月,復旦渝校師生回到上海。同年秋,投考學生達11000多人,錄取400餘人,復旦生物系設立海洋學組,是國內高校第一個海洋學專業。12月24日夜,北京大學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國兵強行姦汙。30日晚,復旦舉行「全校學生大會」,控訴揭露駐華美軍暴行,決定從12月31日起罷課三天。31日,復旦與其他各校代表開會,組成「上海市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聯合會」,並決定在1947年元旦舉行全市性抗暴遊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復旦同學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園經四川北路進行遊行示威。下午,遊行隊伍在外灘與十所大專院校、十六所中學同學一起共一萬餘人,沿南京路進行遊行示威。同日,復旦大學的33位教授,發表《正告美國政府的意見書》。這場抗議駐華美軍的運動持續到三月上旬,成為蔣統區人民斗爭的新高潮的標志。3月,復旦學生自治會進行改選,進步同學組成「五院聯合競選團」,反動學生組成「不談政治競選團」,展開了激烈的競選活動。「五院聯合競選團」獲得了壓倒的勝利。學生自治會競選一結束,復旦同學立即投入到三反運動中去。5月26日,在特務學生的指揮下,反動軍警在國權路埋伏,襲擊進步學生,這就是「國權路血案」。血案發生後,同學罷課,教授罷教,章益校長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辭職。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學生50餘人。復旦同學被捕去11人,由於爭議力量的努力,從7月8日開始,被捕學生陸續釋放。7月5日,李登輝老校長提出了「復旦精神」的定義,他對畢業生說:「…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也是你們的責任!」
1947年,復旦恢復招收研究生,是年春,經濟研究所成立,首屆招收研究生9人。至1949年春,研究生人數達97人。1948年,復旦向教育部申請設立生物研究所,從事醫葯、農業、漁業等問題的科學研究,獲准從1949年開始招生。
1948年底,國民黨教育部暗中策劃復旦遷校台灣,一千多名師生聯合簽名反對,這件事揭開了護校和迎接解放斗爭的序幕。
1949年,為了做好護校工作,以學生為主建立了防護大隊。 4月27日,上海警備司令部限令復旦大學在兩天內遷入市區育才中學。國民黨軍隊隨即進入學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復旦同學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軍,乘汽車進入復旦校園。6月20日,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軍管會任命張志讓、陳望道擔任校務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該年學校設有文、理、法、商、農五個學院20多個系(科)和經濟、生物兩個研究所。郭沫若、鄒韜奮、老舍、竺可楨、馬寅初等學者曾到校演講或任教。
折疊跨越騰飛
1950年,復旦大學的海洋學組並入山東大學,暨南大學的文、法、商三院,同濟大學的文、法兩院,以及浙江大學、國立英士大學的部分系科並入復旦大學。
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毛澤東主席為復旦親筆題寫了校名。
1952年2月,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成立,李正文任書記。
1952年秋,復旦大學的法學院、商學院、農學院調出,分別參與成立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和沈陽農學院;而華東地區的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金陵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學院、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關院系並入復旦大學,是年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盧鶴紱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調整中進復旦的,成為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全國重鎮,奠定了後50年學科發展的基本格局和師資基礎,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學府」的美譽。
1956年,復旦第一次黨代會召開。五六十年代,楊西光、王零領導的學校黨委支持校長陳望道狠抓教學質量,發揮老專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計劃、有重點地系統培養中青年骨幹教師。期間,復旦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都有了長足發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學科高原。1949~1966年,復旦培養的學生中有70餘人日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人數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躍進」,復旦大學理科新建了計算數學、力學、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學、無線電電子學、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等新專業。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學系。這些新專業的創建,標志著復旦開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綜合大學之路。
1959年,復旦大學被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1966~1976年,復旦大學成為「文革」重災區,教學科研受到重創。
1977年,復旦恢復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復招收研究生。
1978年,蘇步青出任校長、黨委委員,夏征農出任黨委第一書記,進行了一系列撥亂反正工作,同時倡導民主辦校,推動思想解放運動。
1984年,復旦大學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0所高校之一。
1993年2月,復旦大學提出了「追求優質,爭創一流,明確復旦作為高校國家隊的坐標位置」的發展大計,並逐步確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奮斗目標。
1994年,復旦大學通過由國家教育部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復旦大學題詞:「面向新世紀,把復旦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會主義綜合性大學。」
1999年,國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簽定共建復旦大學的協議,復旦成為「985工程」的首批建設高校。
2000年4月27日,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並,成立新的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創建於1927年,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建院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改稱國立上海醫學院,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1995年通過211工程預審。)
2005年復旦大學百年華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賀信中稱復旦大學是「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校慶大會並致詞。國家郵政總局發行復旦百年校慶紀念郵票,這是繼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後中國第二次為一所大學百年校慶發行郵票。
2006年,「復旦」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
2007年,「復旦」商標(包括「復旦」二字和圖形標識)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教育類),復旦因此成為繼清華大學之後,中國第二所獲此殊榮的高校。
2009年,復旦入選國家「珠峰計劃」。
2016年9月29日,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揭牌,系復旦上海本部之外的首個院區。
2017年9月,復旦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柒』 中國法學院排名 ~以及中國最有名的法學教授 (請註明是哪個學校的) 求詳細解讀~
法學院沒有本科排名和研究生排名之分,一般是按照教學質量、教授的知名度、就業等等進行排名~~
另外法學院的各個專業的排名情況也很重要,特別是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注意專業上的排名
如武漢大學在國際法、環境法方面是在全國遙遙領先的
北大的刑法、行政法、法理學等等
人大的民商法
2010年全國大學法學院排名
1中國人民大學
2北京大學
3中國政法大學
4武漢大學
5清華大學
6吉林大學
7復旦大學
8中山大學
9廈門大學
1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1西南政法大學
12南京大學
13南開大學
14浙江大學
15華中師范大學
16華東政法大學
17山東大學
18北京師范大學
國內名校法學專業院校的不同發展歷程,學科發展的側重,特色。
一、老牌勁旅,雄風不減
昔日名揚四海的「五院四系」,堪稱法學界的老牌勁旅,他們欣逢盛世,在激昂奮進的發展中在法學領域獨領風騷,雄風不減。 據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提供的相關信息顯示,2006年法學專業全國各院校綜合排名中,脫胎於「五院四系」的9所高校中,仍有8所雄霸前八名的寶座。
中國人民大學——老牌法學強校,民商法實力最強
人大法學院是在作為「五院四系」之一的人大法律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老牌的法學強校,擁有憲法和行政法、刑法、民商法三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中民商法實力最強。名次 法學院系 一級國重 二級國重 一級博點 教授數 學術權威個數
1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是 4(1新增) 一批 69 王利明、陳衛東、高銘暄等16
2 北京大學法學院 是 4 一批 46 朱蘇力、陳興良、賀衛方等16
3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是 2 一批 100+ 馬懷德、卞建琳、徐顯明等14
4 武漢大學法學院 否 2 一批 36 余勁松、余延滿、曾令良等8
5 西南政法大學 否 2(1新增) 一批 50- 李開國、李昌麟、龍宗智等6
6 吉林大學法學院 否 2(1新增) 二批 29 張文顯、鄧正來、姚建宗、霍存福4
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否 1新增 二批 44 吳漢東、范忠信、覃有土等5
8 廈門大學法學院 否 1 二批 28 徐國棟、邱興隆、陳安、朱崇實4
9 華東政法大學 否 1新增 二批 30+ 何勤華、顧耕耘2(或有童之偉)
10 清華大學法學院 否 無 自審二批 26 張明楷、張衛平、王保樹等11
11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否 無 二批 20 公丕祥、李浩2
12 復旦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2二級) 23 李昌道、張乃根、章武生3
13 浙江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2二級) 16 林來梵、孫笑俠、胡建淼3
14 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 否 1 否(2二級) 13 沈四寶1
15 山東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3二級) 22 0
16 南京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1二級) 20 范健、李友根2
17 湘潭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2二級) 20 胡旭晟1
18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1二級) 16 葉必豐、鄭成良2
19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1二級) 14 司玉琢1
20 西北政法大學 否 無 否(0二級) 30+ 陳明華、汪世榮2
注1: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有十餘名返聘老教授。
注2:五所政法院系的專職法學教授數目只能毛估。
注3: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否新增二級國重還有待考察,表中均計現有學科。
注4:中國政法僅有二個二級國重,即評為一級國重——略顯牽強。
注5:中國政法等院系刑法未獲二級國重,吉林大學卻意外收獲之——難道張文顯發力?
注6:中南政法自稱有44教授,是否少計?
注7:清華大學法學院如獲得民商二級國重,其排名應攀升至第七位。
注8:本排名以重點學科和博士點的指標為主要依據,兼顧師資力量。
注9:清華大學法學院的一級學科博士點是清華大學依許可權自行審批的,非教育部審批。
注10:山東大學雖擁有三個二級博點,但無大腕,故排名相應降低。
注11:沒有博點的西北政法入圍主要是基於同情,另看重其教授數目較多。
結論1:從一級國重的比拼來看,人大、北大和法大已經是不爭的第一集團。
結論2:武大法學院與西南、吉大,以及其後的中南、廈大法學院、華東、清華法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構成了第二集團。
結論3:人大、武大(或許還有吉大)仍然憑老教授支撐,未來不容樂觀。
結論4:京外傳統政法院系日趨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