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導師如何
李國強和王文梁老師就很不錯
有幾千萬的項目,學生實驗可以自由發揮,平時不會有太多的雜活,一般都是給博士做,碩士主要負責報賬,日子過得相對滋潤點,上班時間八點半到六點,一般不會加班。
拓展資料:
李國強於1982年7月畢業於天津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9月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9月至1985年11月擔任深圳華森建築設計與顧問公司助理工程師;1988年12月畢業於同濟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
1988年12月至1994年12月先後擔任同濟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1993年1月至1999年6月先後擔任同濟大學建工系副主任、系主任;1999年6月至2008年12月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2008年6月擔任建築鋼結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多高層鋼結構及鋼結構抗火研究室主任;
2013年6月擔任國家土建結構預制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10月當選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
⑵ 李國強的人物簡介
工作經歷:1985年7月至11月在深圳華森建築設計與顧問公司工作,任助理工程師。 1988年12月獲博士內學位後留校容工作,1991年聘為同濟大學副教授,1994年聘為同濟大學教授,1995年被評為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 1993年起任同濟大學建工系副主任,1995年起任建工系主任。
1993年-1994年獲英國Royal Fellowship資助,赴英國Nottingham大學訪問研究; 1998年獲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資助,於1999年至2000年間短期赴香港理工大學訪問研究; 2002年和2003年應邀分別赴香港大學和義大利Trento大學短期訪問研究; 2004年1月應邀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研究。
研究方向:
多高層建築鋼結構分析與設計理論;鋼結構抗火計算與設計理論;工程結構振動與檢測理論

⑶ 韓紹功確有其人嗎
真實的歷史里是沒有韓紹功這個人的,只是電視劇《中國遠征軍》的編劇所描繪的主人公。但是根據其中的故事,對應時代背景,韓紹功的歷史原型是二零零師少將步兵指揮官——鄭庭笈。
電視劇中的韓紹功是由黃志忠飾演,是一位經歷了大小各種戰役的上校軍官,電視劇《中國遠征軍》戰斗英雄的代表人物。
其歷史原型鄭庭笈,字竹齋,號重生,漢族,海南省文昌縣文教鎮美竹村人,中將,黃埔五期畢業,曾任陸軍榮譽第一師第四團團長、二零零師少將步兵指揮官、第五集團軍機械化四十師師長。
雲南昆明機場守備司令、新編第六軍副軍長兼八十九師師長、四十九軍中將軍長。曾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

(3)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李擴展閱讀:
歷史中的鄭庭笈,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忻口會戰,1939年2月任第5軍榮譽1師3團團長,參加昆侖關戰役,率部擊斃日本「鋼軍」將領中村正雄,1942年3月任第5軍200師少將步兵指揮官兼598團團長,參加遠征軍印緬抗戰。
4月任第5軍200師副師長,這里就是貼合電視劇《中國遠征軍》的內容。
根據遠征軍戰史記載,入緬參戰的200師下轄三個主力團,其中包括第598團團長鄭庭笈、第599團團長柳樹人、第600團團長劉少鋒。
在遠征軍向國內撤退途中,柳樹人率599團擔任後衛,途中遭日軍伏擊,以身殉國。598團團長鄭庭笈當時兼任師步兵指揮官,在師長戴安瀾殉國後代任師長,並於1942年6月被任命為師長。是比較接近電視劇的設定的。
⑷ 李立的人物介紹
李立,1973年抄5月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994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系,獲得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於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完成博士後研究。現任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從2005年執教同濟以來,李立以自主性的空間研究為支撐,在設計教學、理論研究與建築實踐方面取得了協同發展。他在設計課教學中發展出以「剖面優先」為特點的旨在提高學生空間認知能力的設計課系列教案,曾獲得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青年教師授課競賽一等獎與最佳教學設計獎。在研究工作中,他繼續著對中國社會的基本單元——村落空間認知、解析與優化的長期跟蹤研究,並主持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多項課題。他從2007年開始獨立的建築實踐,在公共建築設計尤其是博物館建築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場地特徵、公共空間營造、空間連接以及空間體驗是他的主要關注點。
李立曾獲得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銅獎、建設部優秀建築設計獎等重要獎項。
學科分類: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團隊: A7-設計基礎
教學與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築設計、城市設計、鄉村聚落形態

⑸ 李堯臣的介紹
李堯臣,男,1943年3月生,浙江寧波人。1965年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電站建築系,1981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固體力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87年赴美國Notre Dame大學航天與機械工程系留學,1989年5月再獲碩士學位,1991年5月獲得博士學位,又從事了18個月的博士後工作。1993年3月回國。1995-1997年在美國Notre Dame大學航天與機械工程系任訪問教授。現為上海力學學會和中國力學學會會員,同濟大學學報編委,同濟大學工程力學與技術系教授,工程力學博士點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