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國人民大學余虹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余虹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4-08 10:00:20

⑴ 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

一、中國文論與比較詩學
學術定位與研究特色:力求古今貫通,中西並舉,發現傳統學術中具有根本意義的問題,精確介紹和研究西方現代批評理論。站在中國學者的立場對西方文學理論做出獨特的闡釋,企望在對話中形成自身的理論特徵。
學術帶頭人與學術骨幹:
張雲鵬,男,教授,博導,復旦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致力於中西比較詩學研究。主要著作《盛唐氣象——中國美學思想與藝術審美規律》、《隋唐美學思想史論》等,翻譯出版《圖像時代》,參編《現代性讀本》(上下冊)等。
屠友祥,男,教授 ,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博士,以語言問題和批評理論為研究重點。著有《言境釋四章》、《修辭的展開和意識形態的實現》,譯《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尼采《古修辭學描述》、羅蘭·巴特《S/Z》、《文之悅》。
孫先科,男,教授, 博導,華東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專注於敘述學的研究,提出象徵化和符指化拓寬典型化敘事規范的問題。出版《頌禱與自訴》、《敘述的意味》等專著。
蕭開愚,男,教授,著名詩人、評論家。參與創辦並主編詩刊《九十年代》、《反對》,參編《中國詩歌評論》,出版詩集《肖開愚的詩》。被視為最早提出「中年寫作」概念的人。
張先飛,男,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其專著《形而上的困惑與追問》勾勒了現代中國小說的文體譜系,揭發史料的思想意義,對人道主義浸潤現代中國的過程做精細的「考古」工作。
二、西方文論與美學
學術定位與研究特色:以從古到今的西方美學和文論為研究對象,在哲學史、文化史、藝術史的大語境中,對重點人物、思潮、流派展開學術性翻譯和研究,形成若干優勢研究區域,如解釋學、後現代性、新媒介理論;並通過個案解剖的形式,分析西方文論、美學發展的狀況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探求四方文化精神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中國文論、美學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並結合中國文化傳統,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當代理論形態。
學術帶頭人與學術骨幹:
金惠敏,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博士。主要著作有《意志與超越》(國內第一部叔本華美學思想研究專著),《後現代性與辯證解釋學》、《媒介的後果》,譯《解釋學 美學 實踐哲學——迦達默爾與杜特對談錄》;主持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學理論基本問題與後結構主義批判》、《比較詩學》「闡釋與接受」卷、《西方美學史》第4卷,均屬學術界和理論界之重大課題。主編《西方思想家研究叢書》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
賀淯濱,男,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著有Towards a Typology of Love Dramas: Chinese Plays and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在方法論、戲劇形態學概念、對東方戲劇的語義和修辭批評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英文譯著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長生殿》)和Classical Chinese Poems through the Ages (《中國古典詩歌選譯》)在不少方面有別於西方漢學家的翻譯規范和程式,很好地傳達了原作的美感和韻味,展示了中國古典詩歌和詩劇的非凡魅力,並以充滿創見的註解傳達了中國詩學觀念,具有獨立的學術價值。
張清民,男,教授,北京大學文藝學博士。以西方現代美學思想研究為出發點,以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學科史研究為歸宿,力圖以新的理論質素激活舊對象的生命因子,尋繹文學理論發展的普遍規律,對文學理論應有的學科品位、發展方向進行科學檢測和預設。其專著《藝術解釋的向度》、《話語與秩序》及其主持的「比較詩學與中國現代文論發展研究」(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重點學科開放研究中心重點項目)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學科形成機制研究」(河南省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社會語境與文學理論形態生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均圍繞上述目的而展開。
劉 恪 ,男 ,教授,當代著名先鋒作家、評論家。已發表小說與理論專著五百多萬字,出版理論著作有《慾望玫瑰》(合著)、《現代小說技巧講堂》、《先鋒小說技巧講堂》、《耳鏡》;出版長篇小說《寡婦船》、《藍色雨季》、《城與市》、《夢與詩》,中短篇小說《紅帆船》、《夢中情人》、《牆上魚耳朵》等。劉恪以自身多年豐富的先鋒寫作經驗以及對小說理論的高度自覺,在我國小說詩學的道路上進行了具有拓荒意義的探索。
三、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
學術定位與研究特色:以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為研究對象,將藝術分析與社會學、主題學、文化學批評結合起來,探尋研究對象中富有現代意義的社會、人生、文化蘊涵。研究特點體現在,一是把話語形式與敘事方式的研究與社會心理問題相聯系,分析藝術構成的社會學內涵;二是探討作家創作心理及文學作品的文化蘊含,以及創作心理與文化精神之間的互動關系,總結文學的演進規律;三是把文學批評置於當前文化語境中,發掘文學中對人類具有支撐和提升意義的人文精神以及終極價值。
學術帶頭人與學術骨幹:
耿占春,男,教授,耿占春教授在詩學和敘事學兩個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研究。其詩歌理論研究專著《隱喻》出版後連續印刷5次,在國內學界反響良好。近年又從社會學、文化學諸角度研究敘事文學作品的構成機制及文體演變規律。出版《中魔的鏡子》、《敘事美學》、《改變世界與改變語言》等多種著作。2000年以來,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讀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多篇,有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刊物轉載,有關觀點被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徵引。相關學者如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比博教授、北京評論家白燁、學者余虹、上海張閎博士等對耿占春教授的批評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
何向陽,女,教授,何向陽教授為河南省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在文學批評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出版專著《自巴顏喀拉》、《12個:1998年的孩子》、《思遠道》、《夢與馬》、《夏娃備案》等。2000年以來,榮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冰心文學獎」、「河南省文學獎」、「河南省圖書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2004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有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讀書》、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選載摘編,社會效果卓著,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對她作過專題報道。
胡山林,男,教授,胡山林教授長期從事文藝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在接受美學和欣賞心理學方面尤為專長。近五年來,胡山林教授在《當代作家評論》、《寫作》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出版《文藝效果論》、《文學欣賞導引》、《心靈感悟:文學與人生》、《文學藝術與終極關懷》、《尋找靈魂的歸宿》、《文學與人生》等學術論著多種,主持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文藝效果論》,其專著《文學欣賞心理學》榮獲2002年教育部優秀論著獎。
高有鵬,男,教授,高有鵬教授專研民俗學和中國現代民間文學理論,文獻的理論探求和田野調查的實證精神兼具,有《中國民間文學史》等專著;獲首屆及第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兩項,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現代作家的民間文學觀問題」。
河南大學文藝學學科伴隨著百年學府的歷史嬗變,孜孜以求,薪火相傳,建構了凝重深厚的學術平台,一代代學人辛勤耕耘,使文藝學學科的研究形成了根柢扎實深厚,學風朴實嚴謹的鮮明特色。
「嵩岳蒼蒼,河水泱泱」,河南大學文藝學學科將秉承悠遠淳厚的中原文化傳統,承繼先賢學風,開拓新的領域,凝聚學術實力,使人文傳統弘揚恢張。

⑵ 人大教授余虹的死因

[轉帖]人大博導余虹自殺背後——曾在課堂稱自殺是勇者行為
沉重的翅膀

在中國人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余虹跳樓自殺的消息傳來後,本刊記者趕赴人大校園,試圖解開這個悲劇背後的謎底。

撰稿/陳統奎(記者)

一時間,一篇題為「一個人的百年」的文章四海傳誦,成為對生命禮贊的經典,因為它的作者以一種「非正常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跳樓自殺,更因為這位作者——余虹——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博導。時間定格在2007年12月5日13時,余虹在其居住的四季青橋世紀城小區10樓一躍而下,「在正午,一個尼采式的時間,他從高空墜落」。隨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發布公告:「經公安部門現場勘察認定:排除他殺,高墜身亡。」

並非沒有徵兆

12月8日,當記者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資料樓(文科樓),這里已經布置起紀念堂,121室,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會議室如今菊花燦放,黃的、白的,弟子親友、他供職過的院校敬獻的花籃、花圈擺滿四周。一台筆記本電腦藏在一個花籃背後,放出緩緩的哀樂。牆上懸掛的是一張巨大的「生活照」,逝者背對大海、閑適而堅決地站立在天地之間,天很藍,海很藍。「天和海之間是我的余老師,這份現實和堅毅背後,今天我讀出的是老師為人的態度,生的態度,死的態度。」一位弟子如是留言。

幾天里,同事、友人、弟子陸續從全國各地趕來,站在這張大照片前憑吊,送花籃的人多得數不勝數,組織者只好通知大家不要再送花籃。這時,紀念堂里只有文輝從(化名)一個人,他哭得很傷心,不停地用手擦淚。「我是余老師在上海時帶的第一個碩士生,後來又考進人大跟他讀博士,非常震驚,不敢相信這個事實。」文輝從停頓片刻,繼續說,「但又不是沒有徵兆,之前他兩次叫我上博客讀那篇《一個人的百年》。」文輝從現在認為,這是為師向得意弟子發送的信號,而他竟沒有覺察出來。

9月13日,余虹親自將這篇文章貼到自己的博客上,其中一段話被後來的紀念文章廣為引用:「這些年不斷聽到有人自殺的消息……聽到這些消息,我總是沉默而難以認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議論。事實上,一個人選擇自殺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裡知道?更何況拒絕一種生活也是一個人的尊嚴與勇氣的表示,至少是一種消極的表示,它比那些蠅營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個人樣地活著太不容易了,我們每個人只要還有一點人氣都會有一些難以跨過的人生關口和度日如年的時刻,也總會有一些輕生放棄的念頭,正因為如此,才有人說自殺不易,活著更難,當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種活。」

「假如我能及早覺察,余老師就不會……」30來歲的文輝從無比懊悔,無比悲痛。

無法公開的遺書

12月9日晚10點,記者在人大校園內的迦南美地咖啡屋等一個人。她是一名對余虹充滿仰慕之情的中文系研究生,又因聽過余虹的課,所以被同學推薦給記者采訪。余虹的「非正常選擇」打了俗世上的人們一個猝不及防,面對洶涌而來的媒體記者,人大文學院上下大都選擇了沉默。她一開始也並不樂意接受采訪,但後來主動約見記者,「可能我講述的是別人無法提供的視角」,「讓人不要執迷於一位『博導自殺』的聳動的干癟的新聞標題中,去胡亂臆測這裡面的八卦故事」。她不願意透露姓名。

她帶著一個暖水瓶走進咖啡屋,這是一個個子小巧的南方姑娘。她說自己消息閉塞,一直到周五(12月7日)中午才聽說,當時和同學在去食堂的路上,「同學跟我說余虹老師自殺了,我還沒反應過來,就不知所雲地重復了一句,余虹老師自殺了?他自殺了……你開玩笑吧」,她說自己實在沒有時間和准備來消化這個「驚天」的大消息,思維一度短路,直到吃飯時,在同學肯定的目光下,她才「恐懼地意識到老師不在了」。而且同學還告訴她,余虹老師還留下了一封遺書,裡面說他的死與任何人無關,是他自己的選擇。

這封遺書是警察在逝者身上發現的。遺書是留給文學院院長楊慧林教授的。在遺書中,余虹將人大的經歷稱為「最有意義的幾年」,他將全部藏書「捐給文學院」,而且在「祝福所有朋友」的同時,表示「如果有來世,願一起工作」。楊慧林在發給余虹教授親友們的信函中寫道:「我院師生聽到余虹教授離去的消息,都深感震驚和悲痛……讀信至此,無不潸然。」楊慧林委婉地拒絕了記者的采訪,並告知遺書不能對外公開,因為裡面涉及個人隱私,比如存款、汽車和房產怎麼處理。楊說,信是留給他本人交待如何處理後事的。院方對余虹的評價突出兩點,「深厚的學術造詣及率性自真的人格魅力」。

「他的課邏輯性很強。」這個學期,余虹在課堂上拋出的一個問題一直銘刻在女研究生的心裡,而且她一直想找機會請為師解答清楚,「他說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的國家,況且尼采又宣布說上帝已死,人生沒有信仰,只好寄託在藝術上,但藝術又是錯誤荒謬的,知識分子沒事幹了,怎麼辦?」這堂課後,余虹就因病缺課了幾個星期,她也就一直沒有機會向老師討教這個問題。11月的一天上午,在資料樓遇見余虹,「看到一個背影,已經有一點弓,但還挺精神的」。她叫了一聲,余虹轉過身來,她於是追問:「您怎麼沒來給我們上課?」余答說,病了,很抱歉。

女研究生抓住機會請老師回答那個終極歸宿問題:「您說現在人生沒有信仰,『上帝已死』,藝術又很脆弱,那麼,哪裡才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地?」不過,余好像有事,微笑地答復:「以後我們再探討吧。」

請尊重逝者的選擇

再後來,余虹還給他們班上過2次課,最後一次是11月20日,周一。不過,當時余虹已經不能站在講台上授課了,他出了幾個問題,然後坐在下面,請學生上去講,最後再進行點評,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結束「最後一堂課」。「看起來精神狀態還好,老師生病了,需要休息。」她說,老師這樣授課同學們蠻理解的。一周之後,學生們被告知,余虹病重了,課上不了了。再一周,課依然沒上,緊接著2天後,自殺消息傳來,文學院上下震驚。「難道只有一死才能成全美嗎?您用自己的生命踐履又一次給了我們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答案嗎,又證明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幾天以來,這位女研究生心情一直非常沉悶、痛苦,余虹似乎用生命來回答了那個終極歸宿問題,她不能接受這個答案,「您學識淵博,歷經憂患,看透世事,應該有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的啊?!」

在院方發給余虹教授親友的函件里,抬頭便寫道:2007年9月以來,我院余虹教授深受失眠之痛,逐漸難以進食,雖盡全力而未見改善。接著引述逝者的話說:生命本身是脆弱的,比生命更為堅強的是生命的意志;而生命的意志之所以堅強,有時正在於它可以主動放棄脆弱的生命。院方「希望社會各界尊重逝者的選擇」。

事實上,消息傳出,人們便紛紛猜測逝者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其實就連其最親近的弟子和親友都只能猜測,媒體報道出各種版本,有的說死於抑鬱症,有的說死於對終極歸宿的哲學思考。余虹的不少學生更相信為師是「選擇死亡來對人生終極意義做出回答」,「又一次證明了死亡之美」,暴露了當代知識分子對極致人格的追求過程價值空虛的危險。

生死轉念須臾之間

「在世界黑夜的時代里,人們必須經歷並承受世界之深淵。但為此就必須有入於深淵的人們。」這是余虹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話,由海德格爾寫在《詩人何為》中。有位西南交通大學的研究生回憶,今年6月,余虹赴蓉授課,談到了生與死的思考,「他給我們談到人大那些碩士、博士的自殺,談到馬加爵,趙承熙,談到中西不同的愛和寬容,談到宗教。他說,自殺是勇者的行為,是作為『人』的自己的行為,你的生命屬於你,你可以獨立自決,而不要盲目地將自己委託給他者。人死的方式是不同於動物的,自殺讓他們回到『自己』並守護自己的自由,成為『真正的自己』」。聽得這位研究生一時震驚,他當時還給朋友發簡訊說:「人大的余虹老師正在給我們談自殺。」豈料半年之後,傳來的消息更令他震驚。

余虹學生回憶說,周一,即事發2天前,幾位弟子去看望老師,「他的精神還很好」,於是感慨「生死的轉念只是天地上須臾之間的事情」。不過,這位學生也透露,事後文學院院長楊慧林曾對學生表示:余老師既不喝酒,又不罵人,心中自然有很多積緒出不來,長期的深度抑鬱。對此,楊告訴學生,他並不感到意外,「只是覺得來得太早太突然了」。

余虹有兩度不成功的婚姻。其中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90年代中期,余虹在暨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那時他的前妻割腕自殺,他於是趕回四川在搶救過來的老婆床前伺候了半個月。這段個人生活在當時的暨大中文系被得沸沸揚揚,余虹的「有情有義」還為他博得不少女孩的注視。其後,余虹再婚,然後又離異,如今前妻在一所大學教書,兒子又留學美國,而余虹的父親早年去世,其母已年屆70歲,目前居住在成都,他便一個人在北京生活工作。學生們感嘆說,老師的心靈台階幾乎沒有人打掃,它太需要呵護了。余虹的一位生前好友便對記者說:「他是死於絕望,對自己的絕望,心靈的絕望。」

完美主義者的悲劇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人,展現在學生和親友面前的總是微笑和熱情。「余虹教授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裡?」記者詢問余虹生前好友、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教授陶東風。陶答:「開朗、樂意幫助朋友,是一個非常純凈的人,有人格魅力。」

用陶東風的話來說,余虹沒有按照完美主義的原則來要求他人,但是他卻用完美主義原則要求自己。對於余虹的死因,陶這樣分析:這個世界、這個俗世以及 沉重的翅膀

在中國人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余虹跳樓自殺的消息傳來後,本刊記者趕赴人大校園,試圖解開這個悲劇背後的謎底。

撰稿/陳統奎(記者)

一時間,一篇題為「一個人的百年」的文章四海傳誦,成為對生命禮贊的經典,因為它的作者以一種「非正常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跳樓自殺,更因為這位作者——余虹——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博導。時間定格在2007年12月5日13時,余虹在其居住的四季青橋世紀城小區10樓一躍而下,「在正午,一個尼采式的時間,他從高空墜落」。隨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發布公告:「經公安部門現場勘察認定:排除他殺,高墜身亡。」

並非沒有徵兆

12月8日,當記者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資料樓(文科樓),這里已經布置起紀念堂,121室,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會議室如今菊花燦放,黃的、白的,弟子親友、他供職過的院校敬獻的花籃、花圈擺滿四周。一台筆記本電腦藏在一個花籃背後,放出緩緩的哀樂。牆上懸掛的是一張巨大的「生活照」,逝者背對大海、閑適而堅決地站立在天地之間,天很藍,海很藍。「天和海之間是我的余老師,這份現實和堅毅背後,今天我讀出的是老師為人的態度,生的態度,死的態度。」一位弟子如是留言。

幾天里,同事、友人、弟子陸續從全國各地趕來,站在這張大照片前憑吊,送花籃的人多得數不勝數,組織者只好通知大家不要再送花籃。這時,紀念堂里只有文輝從(化名)一個人,他哭得很傷心,不停地用手擦淚。「我是余老師在上海時帶的第一個碩士生,後來又考進人大跟他讀博士,非常震驚,不敢相信這個事實。」文輝從停頓片刻,繼續說,「但又不是沒有徵兆,之前他兩次叫我上博客讀那篇《一個人的百年》。」文輝從現在認為,這是為師向得意弟子發送的信號,而他竟沒有覺察出來。

9月13日,余虹親自將這篇文章貼到自己的博客上,其中一段話被後來的紀念文章廣為引用:「這些年不斷聽到有人自殺的消息……聽到這些消息,我總是沉默而難以認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議論。事實上,一個人選擇自殺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裡知道?更何況拒絕一種生活也是一個人的尊嚴與勇氣的表示,至少是一種消極的表示,它比那些蠅營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個人樣地活著太不容易了,我們每個人只要還有一點人氣都會有一些難以跨過的人生關口和度日如年的時刻,也總會有一些輕生放棄的念頭,正因為如此,才有人說自殺不易,活著更難,當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種活。」

「假如我能及早覺察,余老師就不會……」30來歲的文輝從無比懊悔,無比悲痛。

無法公開的遺書

12月9日晚10點,記者在人大校園內的迦南美地咖啡屋等一個人。她是一名對余虹充滿仰慕之情的中文系研究生,又因聽過余虹的課,所以被同學推薦給記者采訪。余虹的「非正常選擇」打了俗世上的人們一個猝不及防,面對洶涌而來的媒體記者,人大文學院上下大都選擇了沉默。她一開始也並不樂意接受采訪,但後來主動約見記者,「可能我講述的是別人無法提供的視角」,「讓人不要執迷於一位『博導自殺』的聳動的干癟的新聞標題中,去胡亂臆測這裡面的八卦故事」。她不願意透露姓名。

她帶著一個暖水瓶走進咖啡屋,這是一個個子小巧的南方姑娘。她說自己消息閉塞,一直到周五(12月7日)中午才聽說,當時和同學在去食堂的路上,「同學跟我說余虹老師自殺了,我還沒反應過來,就不知所雲地重復了一句,余虹老師自殺了?他自殺了……你開玩笑吧」,她說自己實在沒有時間和准備來消化這個「驚天」的大消息,思維一度短路,直到吃飯時,在同學肯定的目光下,她才「恐懼地意識到老師不在了」。而且同學還告訴她,余虹老師還留下了一封遺書,裡面說他的死與任何人無關,是他自己的選擇。

這封遺書是警察在逝者身上發現的。遺書是留給文學院院長楊慧林教授的。在遺書中,余虹將人大的經歷稱為「最有意義的幾年」,他將全部藏書「捐給文學院」,而且在「祝福所有朋友」的同時,表示「如果有來世,願一起工作」。楊慧林在發給余虹教授親友們的信函中寫道:「我院師生聽到余虹教授離去的消息,都深感震驚和悲痛……讀信至此,無不潸然。」楊慧林委婉地拒絕了記者的采訪,並告知遺書不能對外公開,因為裡面涉及個人隱私,比如存款、汽車和房產怎麼處理。楊說,信是留給他本人交待如何處理後事的。院方對余虹的評價突出兩點,「深厚的學術造詣及率性自真的人格魅力」。

「他的課邏輯性很強。」這個學期,余虹在課堂上拋出的一個問題一直銘刻在女研究生的心裡,而且她一直想找機會請為師解答清楚,「他說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的國家,況且尼采又宣布說上帝已死,人生沒有信仰,只好寄託在藝術上,但藝術又是錯誤荒謬的,知識分子沒事幹了,怎麼辦?」這堂課後,余虹就因病缺課了幾個星期,她也就一直沒有機會向老師討教這個問題。11月的一天上午,在資料樓遇見余虹,「看到一個背影,已經有一點弓,但還挺精神的」。她叫了一聲,余虹轉過身來,她於是追問:「您怎麼沒來給我們上課?」余答說,病了,很抱歉。

女研究生抓住機會請老師回答那個終極歸宿問題:「您說現在人生沒有信仰,『上帝已死』,藝術又很脆弱,那麼,哪裡才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地?」不過,余好像有事,微笑地答復:「以後我們再探討吧。」

請尊重逝者的選擇

再後來,余虹還給他們班上過2次課,最後一次是11月20日,周一。不過,當時余虹已經不能站在講台上授課了,他出了幾個問題,然後坐在下面,請學生上去講,最後再進行點評,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結束「最後一堂課」。「看起來精神狀態還好,老師生病了,需要休息。」她說,老師這樣授課同學們蠻理解的。一周之後,學生們被告知,余虹病重了,課上不了了。再一周,課依然沒上,緊接著2天後,自殺消息傳來,文學院上下震驚。「難道只有一死才能成全美嗎?您用自己的生命踐履又一次給了我們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答案嗎,又證明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幾天以來,這位女研究生心情一直非常沉悶、痛苦,余虹似乎用生命來回答了那個終極歸宿問題,她不能接受這個答案,「您學識淵博,歷經憂患,看透世事,應該有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的啊?!」

在院方發給余虹教授親友的函件里,抬頭便寫道:2007年9月以來,我院余虹教授深受失眠之痛,逐漸難以進食,雖盡全力而未見改善。接著引述逝者的話說:生命本身是脆弱的,比生命更為堅強的是生命的意志;而生命的意志之所以堅強,有時正在於它可以主動放棄脆弱的生命。院方「希望社會各界尊重逝者的選擇」。

事實上,消息傳出,人們便紛紛猜測逝者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其實就連其最親近的弟子和親友都只能猜測,媒體報道出各種版本,有的說死於抑鬱症,有的說死於對終極歸宿的哲學思考。余虹的不少學生更相信為師是「選擇死亡來對人生終極意義做出回答」,「又一次證明了死亡之美」,暴露了當代知識分子對極致人格的追求過程價值空虛的危險。

生死轉念須臾之間

「在世界黑夜的時代里,人們必須經歷並承受世界之深淵。但為此就必須有入於深淵的人們。」這是余虹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話,由海德格爾寫在《詩人何為》中。有位西南交通大學的研究生回憶,今年6月,余虹赴蓉授課,談到了生與死的思考,「他給我們談到人大那些碩士、博士的自殺,談到馬加爵,趙承熙,談到中西不同的愛和寬容,談到宗教。他說,自殺是勇者的行為,是作為『人』的自己的行為,你的生命屬於你,你可以獨立自決,而不要盲目地將自己委託給他者。人死的方式是不同於動物的,自殺讓他們回到『自己』並守護自己的自由,成為『真正的自己』」。聽得這位研究生一時震驚,他當時還給朋友發簡訊說:「人大的余虹老師正在給我們談自殺。」豈料半年之後,傳來的消息更令他震驚。

余虹學生回憶說,周一,即事發2天前,幾位弟子去看望老師,「他的精神還很好」,於是感慨「生死的轉念只是天地上須臾之間的事情」。不過,這位學生也透露,事後文學院院長楊慧林曾對學生表示:余老師既不喝酒,又不罵人,心中自然有很多積緒出不來,長期的深度抑鬱。對此,楊告訴學生,他並不感到意外,「只是覺得來得太早太突然了」。

余虹有兩度不成功的婚姻。其中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90年代中期,余虹在暨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那時他的前妻割腕自殺,他於是趕回四川在搶救過來的老婆床前伺候了半個月。這段個人生活在當時的暨大中文系被得沸沸揚揚,余虹的「有情有義」還為他博得不少女孩的注視。其後,余虹再婚,然後又離異,如今前妻在一所大學教書,兒子又留學美國,而余虹的父親早年去世,其母已年屆70歲,目前居住在成都,他便一個人在北京生活工作。學生們感嘆說,老師的心靈台階幾乎沒有人打掃,它太需要呵護了。余虹的一位生前好友便對記者說:「他是死於絕望,對自己的絕望,心靈的絕望。」

完美主義者的悲劇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人,展現在學生和親友面前的總是微笑和熱情。「余虹教授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裡?」記者詢問余虹生前好友、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教授陶東風。陶答:「開朗、樂意幫助朋友,是一個非常純凈的人,有人格魅力。」

用陶東風的話來說,余虹沒有按照完美主義的原則來要求他人,但是他卻用完美主義原則要求自己。對於余虹的死因,陶這樣分析:這個世界、這個俗世以及我們自己,本質上不可能完美。徹底「戰勝」(實際上是迴避)這種不完美的唯一手段就是離開它的寄生地,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我想這或許是余虹選擇離開世界、拋棄生命(因為任何生命都不可能不附隸於有瑕疵的物質世界和身體)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這種選擇絕非他的初衷。他曾經苦苦掙扎,但最後絕望了,只好離開這個世界,去天國實現他的唯美主義理想。

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陶東風表示余虹的離世對他打擊很大,很多細節都來不及回憶,不過有一件事不需經回憶就跳躍出來。幾年前,陶東風買房子搞裝修,搞美學的余虹盡其力參與設計,結果「他對於細節的這種苛求常常讓我這個房主不勝其煩」。當然,陶東風也還記得今年3月間,余虹在參加自己的學生的博士論文開題時,大談「唯美主義」是一種「致命的美」,「難以抵抗的美」,「他說得那麼激動、那麼投入、那麼專注,令在場的所有人傾倒。我想,也許余虹就是為了這『致命的美』而生、而死。」

「許多學者自殺是因為那個動盪與壓抑的時代,許多詩人自殺與思想的無法表達與現實物質生活的不盡如人意多少有著關聯。但是一個學者、一個國內多所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重點學科文藝學帶頭人,有著我們這樣世俗社會所夢寐以求的光環與文化資本符號的學者,在今天意外的個體事件,不得不使我們對我們所生活的校園語境重新作出自我反思。我寧可相信余先生生前的自我行為與整個時代無關,與我們的命運無關,與我們所在的大學體制無關。」

正如陶東風所言,唯美主義者太累了。余虹的翅膀太沉重,他飛向了大地。
我們自己,本質上不可能完美。徹底「戰勝」(實際上是迴避)這種不完美的唯一手段就是離開它的寄生地,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我想這或許是余虹選擇離開世界、拋棄生命(因為任何生命都不可能不附隸於有瑕疵的物質世界和身體)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這種選擇絕非他的初衷。他曾經苦苦掙扎,但最後絕望了,只好離開這個世界,去天國實現他的唯美主義理想。

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陶東風表示余虹的離世對他打擊很大,很多細節都來不及回憶,不過有一件事不需經回憶就跳躍出來。幾年前,陶東風買房子搞裝修,搞美學的余虹盡其力參與設計,結果「他對於細節的這種苛求常常讓我這個房主不勝其煩」。當然,陶東風也還記得今年3月間,余虹在參加自己的學生的博士論文開題時,大談「唯美主義」是一種「致命的美」,「難以抵抗的美」,「他說得那麼激動、那麼投入、那麼專注,令在場的所有人傾倒。我想,也許余虹就是為了這『致命的美』而生、而死。」

「許多學者自殺是因為那個動盪與壓抑的時代,許多詩人自殺與思想的無法表達與現實物質生活的不盡如人意多少有著關聯。但是一個學者、一個國內多所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重點學科文藝學帶頭人,有著我們這樣世俗社會所夢寐以求的光環與文化資本符號的學者,在今天意外的個體事件,不得不使我們對我們所生活的校園語境重新作出自我反思。我寧可相信余先生生前的自我行為與整個時代無關,與我們的命運無關,與我們所在的大學體制無關。」

正如陶東風所言,唯美主義者太累了。余虹的翅膀太沉重,他飛向了大地。

⑶ 余虹的職務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方向為比較文藝學。
復旦大學文藝學與美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全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主編,
學術輯刊《問題與立場》主編。

⑷ 余虹為什麼退學

余虹沒有退學。余虹(1957.02-2007.12.05),暨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比較文藝學方向博士。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文藝學專業博士後。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文藝學與美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全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

熱點內容
2019年五邑大學研究生復試時間 發布:2025-04-08 18:42:12 瀏覽:248
武漢大學有多少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04-08 17:53:26 瀏覽:699
會計專業是大學嗎 發布:2025-04-08 17:52:36 瀏覽:222
北京大學水環境研究生 發布:2025-04-08 17:51:59 瀏覽:849
清水大學城 發布:2025-04-08 17:28:02 瀏覽:201
山東大學法律研究生導師名單 發布:2025-04-08 17:27:25 瀏覽:363
中國海洋大學博士樓出租 發布:2025-04-08 17:23:13 瀏覽:992
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 發布:2025-04-08 17:08:21 瀏覽:15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博士後好進嗎 發布:2025-04-08 17:04:04 瀏覽:393
大學城租房子 發布:2025-04-08 16:57:27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