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有多少博士生導師
『壹』 武漢大學的博導是誰
1. 張祖勛,珞珈山上的著名學者,以其在博導崗位上的卓越貢獻而備受尊敬。
2. 劉經南,在武漢大學擔任博導期間,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引領學子們前行。
3. 寧津生,這位在武漢大學留下深刻足跡的博導,以其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嚴謹的學術態度而廣受贊譽。
4. 李德仁,武漢大學的博導,以其在學術領域的卓越成就和對學生細致入微的指導而著稱。
5. 陳俊勇,在武漢大學擔任博導期間,他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對學術的執著追求,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學子。
6. 龔健雅,武漢大學的知名博導,以其在學術界的廣泛影響和對學生深厚的關愛而備受尊敬。
7. 譚崇台(1920年6月-2017年12月9日),武漢大學的人文社科資深教授,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對待西方經濟學的態度鮮明,主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8. 韓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29日),江蘇如皋人,生前為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不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更是法學教育和研究領域的巨擘。
『貳』 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師資力量怎麼樣
學院現有教師120餘人,其中教授30餘人,博士生導師近40人。學院有國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2人和「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3人,中國數學會「鍾家慶數學獎」獲得者2人,武漢大學「珞珈傑出學者」1人,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5人。學院現有本科生800餘人,碩士、博士研究生近400人。
建國以來,學院在函數論、偏微分方程、代數、概率統計、計算數學等領域所取得的顯著成果已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近年來,學院一批中青年教師在偏微分方程、多復變幾何理論、泛函分析、微分幾何與幾何分析、微分方程的控制論、隨機微分方程、大偏差理論、隨機過程、數論與密碼、動力系統、優化決策論、小波分析及其應用、偏微分方程的數值分析、多尺度建模與計算、不確定性理論、金融數學、生物統計、計算系統生物學等研究方向又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成果。
近20年來,學院已獲得國際阿提雅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近40項,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成果獎近20項。
2007年,學院「基礎數學」學科被評為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學院「數學」學科被評為一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基礎數學」學科被評為二級學科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
面對新世紀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將奮發圖強,勇於開拓,為建設一流的數學學科、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而努力奮斗。
『叄』 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和武大華科比哪一個更好
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即將在武漢成立,這將會是一座超實力的現代化大學,在武漢乃至全國都極具影響力的學府,是每一個學生都嚮往的,那麼和傳統的名牌大學武大和華科比,他們誰更好呢?
多大興趣,所以說,從生源上來看,就輸了一截。
再來看社會影響力。社會影響力主要就是企業對高校的認可度。就舉華科的例子來看,華為算是國內頂尖的企業了,華為每年招聘的應屆生中,華中科大畢業的就佔了一半以上。
就行成這么一個循環效應,大家都覺得華為牛逼,因為華為員工牛逼,華為員工有很多華科畢業的,華科的影響力也會提升。
同樣在省內最厲害的同濟醫學院,也進一步提升了華科社會影響力。武大也是一樣的,在銀行系統,金融系統對武大畢業的學子青睞度一直很高。
這種深度的社會影響力靠的是幾十年的幾代人打造出來的底蘊。這就比剛成立的中科院大學要強過不少。
至於學術上,這三者應該能形成競爭格局。
中科院大學(武漢)辦學規模
其實這個中科院大學武漢分校是整合省內的研究院。之前湖北省內就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還有軍工性質的701所,610所,船舶通信研究所,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等等。這些研究所的資源今後都會納入中科院大學(武漢)。也就是說,中科院大學武漢並不是從無到有,拔地而起的建設,而是一次資源整合。這就決定了今後的辦學規模不會很大,不出意外,應該是以研究生,博士生為主要的招生目標。
所以說,從辦學實力和規模上,對武大和華科並不會造成多大影響。
總之,中科院大學(武漢)能建成,對武漢的高校發展,對武漢打造成中心大都市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至於和武大華科的競爭,還需要再過30年見分曉吧。
中國科學院大學(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UCAS),是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科教融合、獨具特色的高等學校。國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經教育部批准,國科大從2014年起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科、碩士、博士三個階段的完整高等教育體系。
國科大實行「科教融合」的辦學方針,與中國科學院所屬科研機構在管理體制、師資隊伍、培養體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基於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優勢和高層次人才資源,國科大形成了由京內4個校區、京外5個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國的114個研究所組成的「大學校」。國科大設有數學科學學院等28個學院,另設有外語系和心理學系。截至2016年底,國科大在學本科生1058名;在學研究生4.54萬名,其中博士生佔51%;在學外國留學生1321人,來自89個國家,其中外國博士生873人,博士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特色專業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國科大已累計授予碩士、博士學位逾10萬餘人;在學研究生4.57萬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約佔50%。
國科大研究生教育通過集中教學校區的課程教學和研究所科研實踐的「兩段式」培養模式,實施「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和「院所融合的領導體制、師資隊伍、管理制度、培養體系」。
此外,中國科學院大學還實行了「跨學科課程兼修計劃」(簡稱Program-10),即針對北京的集中教學相關學院(系),利用每學年1000餘門各類課程開設的教學優勢,組織形成符合該校實際、具有該校特色的十個左右職業資質課程的培訓項目,使該校部分學有餘力的優良學生,在主修並能夠完成本學科專業及學位課程的同時,可跨專業選修另一個學科專業的職業資質課程(獲得課程結業證書或職業資格認證)。
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覆蓋了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和文學10個學科門類的39個博士一級學科、54個碩士一級學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覆蓋了工程(包括22個工程領域)、工商管理、應用心理、應用統計、翻譯、葯學、農業推廣、工程管理、公共管理、金融碩士等10個類別。
博士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系統科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畜牧學、林學、水產、基礎醫學、葯學、中葯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碩士一級學科(名單不全):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系統科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畜牧學、林學、水產、基礎醫學、葯學、中葯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師資力量
國科大擁有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截至2016年底,全校有教師3050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1721名,其中院士283人,博士生導師6432名。
『肆』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法學院分院概況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法學院分院概況如下:
歷史與成就:法學院於2001年開設法學專業,經過10年的發展,已經成功培養出超過千名優秀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體現了學院高質量的教學水平。
師資力量:學院的專任教師團隊均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包括2名博士、2名在讀博士、4名教授及2名博士生導師。部分教師還擔任武漢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員、顧問,或在律師事務所兼職,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學術背景。
教學設施:學院設施完備,擁有9個實驗、實踐、實訓基地,包括3個校內基地和6個校外基地。此外,還建立了法律綜合實驗室,內含模擬法庭、模擬仲裁庭、法學辯論中心與速錄技術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學習環境。
獎學金與獎勵:在外部律師事務所的支持下,學院設立了「金台法學教育基金」與多項獎勵,包括「金台青年教師教學獎」、「金台青年教師科研成果獎」、「金台優秀畢業論文獎」、「金台優秀社會實踐獎」等,旨在鼓勵師生在教學與科研上的創新與進步。
學術活動與競賽:學院在學術活動方面表現出色,曾成功承辦湖北省法學會、湖北省依法治省辦公室主辦的「湖北省獨立學院金台杯法學辨論賽」,並榮獲冠軍。這一成就展示了學院在大型法學教學與學術活動中的實力與影響力。
學生表現:學院的學生在各類考試中表現出色,如2009屆畢業生中英語四級通過率為96.7%,研究生錄取率為24.2%。2010屆本科畢業生在研究生錄取和全國司法考試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伍』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師資力量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現有在職教師104人。其中,教授27人(含博士生導師24人),副教授和高級職務研究人員40人,教師中曾在國外留學、進修、學術訪問、合作研究和講學的有25人,佔全院教師總數的30%以上。學院現有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40人,約佔全院教師總數的60%。在職教師中,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有5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教育部距世紀傑出人才基金獲得者3人,湖北省跨世紀人才工程入選3人。湖北省優秀老師4人。先後有多位教師獲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和武漢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教書育人優秀導師」等稱號。 本專業的前身為美國學者韋棣華於1920年創辦的武昌文華圖專,是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的發源地。2007年,本專業所在學科再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本專業被教育部遴選為「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並被評選為「湖北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專業」。
本專業是研究知識信息的收集、組織、管理與利用的專門學科。解決社會信息化、網路化與數字化進程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服務等一系列問題。培養掌握系統的圖書館學理論和方法,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管理科學知識,具備熟練地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組織、檢索、分析、評價和開發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圖書館、信息服務機構、政府機關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的信息部門從事信息服務及管理工作,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圖書館學基礎、目錄學概論、信息資源建設、信息組織、信息描述、信息用戶與服務、信息檢索、參考咨詢、圖書館與信息中心管理、數字圖書館導論、網站設計與開發、圖書館系統維護與評價、知識產權法、信息咨詢與決策、圖書館營銷與公共關系、知識管理、政府信息管理,以及學科平台課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信息系統、資料庫原理與應用等。
本專業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信息化建設所需人才,國內許多圖書館館長和圖書館學系(信息管理系)主任為本專業畢業生。隨著各行業信息化的發展,學生的就業面更為寬廣,畢業生連續多年供不應求。
畢業生可在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各省(市、自治區)公共圖書館、國家和地方的信息化管理與規劃部門、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信息中心、大型企業信息部門從事信息資源的處理、開發、利用和服務的業務與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研究信息的構成、分布和特徵,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設計與管理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信息獲取、組織、檢索、分析、評價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為科學研究和管理決策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
本專業培養具有信息管理學基礎、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掌握系統思想以及信息系統設計與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經濟、管理、數量分析方法、信息資源管理、計算機與信息系統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得到系統設計與管理方法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訓練,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業基礎課程:高等數學(A)、計算機基礎、信息管理學基礎
專業主幹(核心)課程:c語言與數據結構、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信息分析、計算機網路、Java語言程序設計、資料庫系統原理、信息組織、信息檢索、信息服務與用戶、信息計量學、信息系統、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市場營銷、信息政策與法規、運籌學、專業外語、知識管理、企業資源計劃等。
雙語課程:信息檢索、經濟學原理
特色課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研究進展、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信息資源獲取與利用 檔案學是研究文件與檔案的保管、整理、傳遞與開發利用的一般規律的應用學科,包括文秘與檔案管理、電子文件管理與數字檔案館建設、電子政務等。培養具有系統的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從事檔案與政務信息管理、信息服務及信息研究等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有:檔案學基礎、文書與秘書學、檔案管理學、涉外文秘(雙語課程)、電子文件管理、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電子政務概論、政務信息管理、檔案信息組織與檢索、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網頁設計與網站建設、多媒體技術與應用、數字檔案館概論、文獻編研、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文化概論、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檔案法規學、知識產權法、行政管理學等。
畢業生可在國家機關、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的檔案部門和信息中心從事文檔管理與信息管理,也可在三資企業與政府部門從事文秘與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還可以從事國家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組織、開發和利用工作。 編輯出版學是研究各類傳播媒介的編輯、出版、發行及管理的方法、規律與基本理論的應用學科。編輯出版學專業培養適應現代出版產業發展要求,具備先進的文化產業經營理念和市場意識,掌握系統的編輯出版學學科理論和專業技能、廣博的科學與文化知識,能適應出版業市場化、信息化與網路化發展趨勢的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出版學基礎、編輯學原理、書業營銷學、出版經濟學、書業企業管理、書業物流管理、書業財務管理、數字出版導論、多媒體應用技術、網路編輯、編校軟體應用、網頁設計與網站建設、Photoshop入門與提高、圖書裝幀設計、期刊編輯與製作、期刊廣告與發行、對外圖書貿易、世界書業導論、書業法律基礎、出版物市場管理、讀者學、出版文化、中國出版史、文獻編纂實務等。
本專業為國內最早創辦的同類本科專業,在出版業界和學界擁有廣泛影響。迄今為止,本專業已經為我國出版行業培養了6000餘名優秀人才,被譽為「出版業的黃埔軍校」。歷年來畢業生主要在出版社、雜志社、報社、圖書發行部門、書報刊對外貿易部門、音像出版公司、電子與網路出版機構、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編輯出版學科研與教學單位,承擔書刊選題策劃與編輯、出版項目經營、出版物發行等實務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教學與科研工作。
本專業學生畢業以後可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各省(市、自治區)新聞出版局、全國各大出版集團、報業集團、出版社和期刊社從事編輯、出版、發行以及信息資源處理、開發、利用和服務等業務與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本專業是為了適應網路時代對商務變革的需求而設置,主要學習有關電子商務的理論、技術及其應用知識。通過系統的電子商務基礎理論學習與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具有扎實的信息技術及經濟管理理論基礎,具備突出的專業技能,掌握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商務活動規律的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這類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能夠熟練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在商務問題並能對企業應用信息技術從事商務活動提出解決方案。
本專業課程分為4個模塊:公共基礎課程、計算機類課程、經管類課程和電子商務類課程。專業課主要包括: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資料庫原理與應用、網路技術基礎、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網站設計與開發、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財務會計、電子商務概論、電子商務經濟學、網路營銷、電子支付與商務安全、電子商務法規與倫理、信息化管理理論與技術及網路企業管理等。
畢業生可以在政府商務部門、企業以及商務網站從事電子商務的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從事電子商務的教學、理論研究及系統開發等工作。
『陸』 武大校友有哪些知名的人
武大校友有知名的人有:彭斐章、陶德麟、馬克昌、韓德培、馮天瑜等。
1、彭斐章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顧問,師從著名目錄學家艾亨戈列茨教授,從事圖書館學教育、教學、研究及教學管理工作迄今50餘年,主要致力於目錄學,社會科學情報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出版專著、主編、參編、譯著共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柒』 武漢大學醫學部的師資隊伍
師資力量
醫學部有一支教學醫療、科研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368人,副教授819人。有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口腔一級學科、基礎醫學一級學科、內科學、外科學、腫瘤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病原生物學、醫學免疫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耳鼻喉學、衛生學等),博士後流動站3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博士生導師185人,碩士學位授權點48個。病毒學和口腔生物醫學工程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學和口腔基礎醫學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並涌現了裘法祖、桂希恩、鄧子新、黃從新、劉君炎、樊明文、蔣明森等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在部博士研究生近600人,碩士研究生1400多人,本科生(含七年制長學制、八年制本碩博連讀)2700多人。醫學部從1986年起培養了來自美國、歐洲、亞、非、拉美等5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讀留學生近240人。金風玉露滋養盈枝碩果,武漢大學醫學部建部73年來,為國家培養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25000多人。
名家名師
鄧子新中國科學院院士
樊明文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桂希恩"2004CCTV感動中國新聞人物"、「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黃從新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中國獎2項瑪 莎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
博士生導師
基礎醫學院:
(生理學) 萬 瑜 萬 芪 司軍強 陳 雲 咼中茂 彭碧文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張百芳鄒 坤 武軍駐 武棟成 喻 紅
(遺傳學) 鍾 山崔宗斌 符 輝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宋 健 汪 琳 符 輝
(免疫學 ) 尹芝南 盧斌峰 劉萬紅 嚴 俊 楊萬才 張秋萍 黃傳書 章曉聯 董 晨 霍文哲鞠景芳
(病原生物學) 何 立 朱 帆 劉迎芳 伍欣星 孫曉平 孫桂鴻 李 暉 楊占秋 周 蕊侯 煒郭德銀董長垣 董惠芬 蔣明森 霍文哲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王 雄 劉金寶 劉麗江 何小華 汪長華 汪學軍 李銀萍李超英 孟祥志魏 蕾
(葯物毒理學) 樂 江 平 潔馮映紅 汪 暉 楊 靜
第一臨床學院:
(內科學)丁國華 於紅剛 鄧 濤 江應安 江 洪 吳天一﹡ 李紅良 余保平 陳繼紅 楊 波
羅和生 林國生 胡 克 唐其柱 夏 豪 郭瑞強 黃從新 黃 鶴 董衛國 龔作炯
蔣學俊 譚詩雲
(神經病學)盧祖能 李承晏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王高華
(皮膚病與性病學)雷鐵池
(臨床檢驗診斷學)李 艷
(外科學)王衛星 王志維 毛志福 劉世清 劉修恆 孫聖榮 張孝斌 張 傑 沈世強 陳謙學林 輝 楊嗣星 郭衛春 程 帆 彭 昊
(婦產科學)張 蔚 楊 菁 洪 莉
(眼科學)邢怡橋 沈 吟 謝立信
(耳鼻咽喉科學)陶澤璋 黃治物
(麻醉學)夏中元 夏正遠
(腫瘤學)於金明
第二臨床學院:
(內科學)王楊淦 任江華 朱尤慶 劉尚勤 吳小燕 李瑾 張睢揚﹡ 楊 炯 夏 冰 桂希恩 徐焱成
Marcia Petrini
(兒科學)趙東赤
(神經病學)章軍建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吳光耀
(臨床檢驗診斷學)龍行華 葉水清 劉松梅 鄭 芳 吳東方 周 新 周克元 塗建成 黎 健
(外科學)王行環 葉啟發 劉志蘇 江從慶 李世文 陳廖斌 鄭新民 張新華 趙金平 喻愛喜 蔡 林 譚 最 謝衛國
(婦產科學)張元珍
(腫瘤學)王艷林 王 堅 李 鋒 周雲峰 周福祥 謝叢華 熊 斌 李 雁蔡紅兵 黃利鳴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廖維靖
(麻醉學)王焱林
(急診醫學)趙剡
(重症醫學)李建國
口腔醫學院:
(口腔臨床醫學)邊 專 王貽寧 王家偉 龍 星 李成章 李祖兵 杜民權 張文峰 宋亞玲 陳 智范 兵 周 剛 尚政軍 趙怡芳 賀 紅 施 斌 黃 翠 蔣 滔 彭 彬 樊明文賈 榮 張玉峰
(口腔基礎醫學)陳新明 張遵義
葯學院: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丁 虹 鄧子新 王有為 王連榮 江中興 劉天罡 孫宇輝 何祥久 陳子林 陳 實 肖玉秀 余建清 楊昇平 張發明 周海兵 胡先明 洪學傳 洪 葵唐 奕 黃澤波 董春娥 瞿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