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朱靜教授
① 朱靜是什麼職業
朱靜
朱靜,女,1938年10月10日出生於上海,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2年朱靜從復旦大學畢業後,進入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從事科研工作;1980年至1982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進修;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進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1997年至2007年擔任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2004年至200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成員;2007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朱靜長期從事材料科學和工程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教學和人才培養。20世紀60年代未至80年代未從事超高強度馬氏體時效鋼的合金化原理、強韌化本質等一系列應用基礎研究,80年代初開始電子微衍射研究,之後從事高溫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和技術、固體表面與界面、應力誘導相交、微量元素偏析特徵等研究。
中文名:朱靜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8年10月10日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主要成就: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代表作品:《高空間分辨分析電子顯微學》
性別:女
原籍:浙江杭州
人物經歷
1938年10月10日,朱靜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杭州。
1951年,朱靜進入上海市上海中學求學。
1957年,朱靜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
1962年8月,朱靜從復旦大學畢業;同年9月進入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從事科研工作(至1996年3月)。
1980年8月,朱靜通過數理化考試,被教育部和冶金部派遣為赴美訪問學者兩年,師從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衍射物理大師J.M.Cowley教授。
1982年8月,朱靜回到中國,繼續在鋼鐵研究總院工作。
1984年9月,朱靜再次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和物理系,擔任FacultyAssoc.Professor(至1985年4月)。
1995年,朱靜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6年4月,朱靜進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擔任教授。
1997年3月,朱靜擔任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至2007年1月)。
1999年,朱靜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至2015年)。
2002年,朱靜擔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和副主任等職(至2008年)。
2004年,朱靜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成員(至2008年)。
2006年7月,朱靜在日本東北大學任VisitingProfessor(至2006年9月)。
2007年,朱靜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成員(2004-2008)、技術科學部主任和副主任等職(2002-2008)。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紀60年代末-80年代末,在「馬氏體時效鋼沉澱結構及強韌化原理」和「鈾分離器用馬氏體時效鋼研製」中,朱靜主要採用電子顯微學方法確定了其中和Co-Mo交互作用相關的時效沉澱結構及相穩定性的演變、並提出和驗證了採用高彌散逆轉變奧氏體的強韌化作用、找出高溫緩冷後脆化的成因。據此確定的高鉬低鈦無硼合金化路線及熱處理制度在中國鈾分離機用鋼中實施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朱靜在美國用相干電子波微衍射的實驗及原理,發現和確定了有序結構單個疇界及單個原子面缺陷的性質,發表的原始論文被作為該領域開拓性文獻引用。她在金屬間化合物研究中,發現了TiAl的室溫應力誘導相變;發現加硼富鎳的Ni3Al晶界附近存在無序區有利其塑性改善;並用電子晶體學方法實驗和分析闡明硼在Ni3Al和Co3Ti中引起的不同的電子結構及其原因。她還帶領研究組從原子尺度系統研究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用的加Re單晶鎳基高溫合金蠕變過程的結構演變,揭示了γ/γ』相界的多種凸起結構的形成、位錯組態和分類;揭示和提出了在蠕變第二階段初期,Re元素偏聚如何和γ/γ』相界位錯的耦合作用,形成了Lomer_Cottrellcore結構,阻礙了位錯運動,延長了蠕變壽命;並揭示了在蠕變第三階段Lomer_Cottrellcore結構的解鎖。
朱靜的研究組自製原位裝置,利用原位電子顯微學方法系統的研究並測量了一維ZnO納米線的直徑尺寸和楊氏模量(彎曲和拉伸模量)之間的定量關系,提出了基於介觀力學的core-shell模型,採用球差校正電子顯微學方法從原子尺度驗證了納米線中心和表面弛豫層形成的芯殼模型,定量解釋和驗證了實驗獲得的一維納米線的尺寸和楊模之間的關系,表明在ZnO納米線直徑大於12納米時,介觀力學的成熟的理論仍然有效。她和學生們在硅納米結構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做出了有影響力的工作。
朱靜的研究組在鐵電材料研究中,闡明了弛豫鐵電體PMN(PbMgXNb1-XO3)中有序疇和納米極化疇的物理圖景,從原子尺度闡明了BST(BaTi(1-x)SnxO3)中納米弛豫極化微區的幾何、成分和成因,計算和分析了分別在PMN和BST中的Mg和Sn不能和氧雜化的共性及它們對形成弛豫鐵電體和增強壓電性的貢獻;第一次揭示和定義了准同型相界成分附近的PMN-PT單晶中的多層次疇結構;揭示了BaTiO3納米顆粒和薄膜的不同維度的鐵電特性尺寸效應,製作了BaTiO3納米顆粒的尺寸-溫度相圖,等。
2008年以來,朱靜在中國本土率先開展了球差校正電子顯微學-亞埃尺度的材料表徵技術和應用研究。她研究組開展了多鐵材料中鐵彈、鐵電、鐵磁的耦合效應研究和多鐵序參量的協同測量方法探索。在h-YMnO3單晶中發現了過去被認為不可能的對稱破缺,出現了非六瓣的疇結構,如兩態、四態、八態疇,疇核心處有刃位錯,和鐵電的渦旋疇核心相互耦合,引入不均勻的應變場,導致本徵的六態疇結構轉變為其他序參量的渦旋疇結構。她研究組控制氧分壓和選擇基_,生長h-YMnO3薄膜,調控並實現了在薄膜上形成與氧分壓相關的應變導致的自組裝面內周期疇結構;獲得了與應變調制相關的磁狀態,如鐵磁-反鐵磁共存、鐵磁-自旋玻璃態-反鐵磁共存。在高空間分辨定量測量磁結構方面,她研究組提出了用透射電子束定量測量具有佔位分辨、高空間分辨包括藉助於色差校正的原子面分辨的磁結構方法,並已在一些薄膜材料體系中實現了元素磁矩、軌道/自旋磁矩之比的定量測量;他們還提出了In-planeEMCD的測量方法,實現了用上述發展的方法定量測量試樣的本徵的磁結構;等。她研究組還開展了貴金屬基催化劑等材料的表面結構、應變、成分分布等研究。
2007年—2012年期間,以朱靜為首組成的產學研小組研發了中國高速列車空心車軸,「高速列車車軸材料、熱處理及製造技術」獲4項中國發明專利,於2016年分別獲創新大賽特等獎和「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金獎。
根據2019年7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官網顯示,朱靜在Science,PRL,NanoLetters,AdvancedMaterials,Angew.Chem,ActaMaterialia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約300篇。和合作者主編中國在分析電子顯微學方面的第一部專著《高空間分辨分析電子顯微學》及《納米材料和器件》,參與編寫了《材料界面結構與特性》《透射電子顯微學進展》《NanowiresandNanobelts-Materials,PropertiesandDevices,VolumeII:》等專著;獲國家發明專利六項。
根據2019年7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官網顯示,朱靜被邀請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和分會特邀報告三十餘次。
人才培養
朱靜建議同學們多聽一些報告,多參加一些講座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她強調學好基礎課程和培養實際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打好知識基礎,才能在將來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厚積薄發;而對於材料科學研究者來說,良好的實驗操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她認為網路資源十分豐富,是獲得知識的良好媒介,但希望同學們不要沉迷於網路游戲而荒廢了學業;她希望同學們能珍惜黃金般的青春歲月,充分利用清華的各種資源,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為祖國材料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朱靜認為:淡薄名利、團隊精神,這是我們現在非常希望的,我們自己應該這么做,我們也希望年輕人都這么做,伯樂也好、馬也好,還是怎麼提攜人才、培養年輕隊伍的問題。
根據2019年7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官網顯示,朱靜培養的研究生中,多位獲全國百篇、北京市和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朱靜先後擔任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研究所所長,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材料學會常務理事、科技部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理事會理事;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兼職教授;重慶市人民政府特別顧問,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首席顧問。
人物評價
朱靜是中國分析電子顯微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材料的顯微結構、缺陷、界面等的形成和演變及其與性能關系的研究,應用現代顯微分析技術在研製新材料和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中做出創新性工作。(清華大學評)
② 清華大學中科院院士有哪些(10個)
目前在清華大學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37人(其中外籍院士三人):
王大中
王光謙
王志新專
王補宣
王崇愚屬
盧強
鄺宇平
朱靜(女)
朱邦芬
過增元
吳良鏞
張希
張鈸
張光斗
張楚漢
李志堅
李衍達
李家明
李惕碚
楊衛
楊振寧
林家翹
陳難先
周炳琨
范守善
孟安明
姚期智
柳百新
費維揚
趙玉芬(女)
饒子和
顧秉林
黃克智
隋森芳
溫詩鑄
潘際鑾
薛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