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東南大學何平教授

東南大學何平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4-10 08:10:56

『壹』 辯題:外來文化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首屆中國名校大學生辯論) 正方:浙江大學隊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反方:復旦大學隊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 主席:姜豐 時間:1995年12月18日下午 主席:各位觀眾,歡迎收看由上海教育電視台發起並主辦的"首屆中國名校大學生辯論邀請賽"大決賽。在過去的六天中,蘭州大學、東南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八支隊伍分別進行了四場初賽和兩場半決賽,各隊都有出色的表現。今天坐在場上的兩支隊伍過關斬將,領盡風騷。然而究竟哪支隊伍將登上冠軍的寶座,還須經過最後一輪艱巨而又光榮的搏擊,當然,比賽之勝負是暫時的,而當今最年輕的一代知識分子的才華風貌和社會責任感將會長留在人們的心中。 現在,允許我介紹一下兩支參賽隊伍的陣容:坐在我右側的是正方浙江大學隊。他們的立場觀點是"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他們出陣的一辯是楊敏海同學,化工系四年級本科生;二辯是王健同學,生醫系四年級本科生,三辯是趙惟鎂同學,化工系四年級本科生;四辯是喻思成同學,機械繫二年級碩士研究生。坐在我左側的是反方復旦大學隊。他們的立場觀點是:"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他們出陣的一辯是況皓同學,國際政治系二年級本科生;二辯是朱正偉同學,社會學系三年級本科生;三辯是黃榮捕同學,法律系三年級本科生;四辯是何平同學,法律系三年級本科生。今天我們辯論賽的評判團由五位專家學者組成。他們是: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文學家余秋雨;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電影藝術家吳貽弓;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哲學家鄭杭生;前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法學家江平;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經濟學家張仲禮。感謝他們的光臨。 各位觀眾,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究竟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是困惑了古今中外無數哲人的問題,在今天,兩支優秀的辯論隊伍將就此展開詳盡的論述。正方浙江大學隊的論點是: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反方復旦大學隊的觀點是"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按照國際辯賽規則,雙方的觀點由抽簽決定。現在我們請正方一辯楊敏海同學首先闡述論點,時間是3分鍾,請。 正方: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在展開本場辯論之前,我們先來明晰幾個概念: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什麼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那麼什麼是外來文化呢?我方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今天,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利弊交鋒的辯題,利和弊從來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結果,從不是建立在猜測之上的可能性,因此衡量利和弊只能由事實判斷來得出。其次,利與弊誰大誰小,標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方認為用整體全局的眼光,發展辨證地來看,只要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這就是利大於弊。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外來文化的本身有其優劣之分,但是我們從來不都是取齊精華,去其糟粕嗎?我們從來不都是應該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嗎?我們從來不都是要做善於拿丕的新人嗎,因此,決下能用錯誤引進民族文化帶來的種種弊端來判定外來文化本身對民族文化發展的利弊大小。先讓我們為大家展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吧!在文藝復興的歐洲,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明使歐洲復興成為可能。優秀的義大利古典作品哺育了具有高度英格蘭民族性的莎士比亞。而中國呢,曾經與擁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遺產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的中國人卻在此後的閉關自守中備嘗落後挨打的教訓。當我們今天再一次站在世紀之交的廣闊舞台上,回顧幾個世紀的世界文化的廣泛傳播和交流的時候,我們驚嘆外來文化帶來民族文化怎樣的崛起和飛躍,我們相信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只有在與外來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才能夠突飛猛進,我們也同樣將相信,"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正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堅強自信和歷史價值的最佳體現。有道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為身在最高源。"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揚敏海同學。正方同學已經先聲奪人,接下來我們再聽聽反方的一辯況皓同學如何開篇立論,時間也是3分鍾,請。 反方:主席,各位,大家好!人類學家墨菲說過:"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是不同社會獨具一格的生活風尚和特徵,行為樣式和模式。從本尼迪克特到恩伯,從梁漱溟到錢穆,無不認為器物(制度)是文明,而文化只包括精神層面和價值體系。而對方卻告訴我們文化包括物質層面,這顯然是偷換命題。民族文化是指主權國家內主導文化變遷的民族精神和價值體系。外來文化是指來自本民族之外的價值觀念和思維體系。今天的辯題是全稱判斷,對方應該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在何種情況下,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利大爭弊。然而對方卻告訴我們要"取某精華,去其糟粕",這不是給外來文化加了一個選擇機制嗎?這顯然是第二次偷換命題。外來文化在魯迅看來不外乎兩種,拿來的和送來的。我們先看"拿來"。外來文化繁蕪雜陳,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可通約的部分無利弊可言,不可通約的部分,即使要拿來也必須通過化約機制,撇開這給辯題加了一個前題不說,有兩個結果我們應當看到:其一,族文化根基作徹底的改造,唯外來文化馬首是瞻,民族主體意識喪失殆盡,利弊得失不證自明;其二,將自成一體的價值體系,分解成被此割離的價值判斷,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是非標准,請問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調適力與社會穩定是利大還是弊大?接著再看"送來"。我們談一個問題不能離開問題發生的語境,馬克思認為當資本將世界連成一體的時候,"它將以自己的面貌改變整個世間。"它送來的只是鮮花和麵包嗎?不,歷史證明那不過是對民族精神進行外科手術之前的麻醉劑,其目的在於迫使弱小民族認同新的主子。不錯,我們今天的確引進了一些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文明,因為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離不開外來文明,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後冷戰時代,政治軍事的"硬權力"作為全球西方化的手段已經轉移給了文化這一"軟權力"的時候,對方同學,您還能堅持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嗎? 當我們走在街上,滿目亞歷山大、華盛頓;當我們拿起電話,曾那麼熟知的朋友變成ALLEN、MEIL-ISA;當我們的孩子告訴你廣場就是大廈、奧特曼才是英雄,這一切的一切並不是幻想中的未來,而是歷歷在目的現實。此時此刻,對方同學還能夠心安理得地告訴我們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嗎?夷不亂華,前哲之訓,存亡繼絕,列聖通規。綜上所述,我方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謝謝況皓同學。接下來我們請正方二辯王健同學發言,時間3分鍾,請。 正方: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文化的定義摘自《辭海》,而對方辯友卻用一個外國人的定義來進攻我們非常純正的民族文化。你們口口聲聲說弊大於利,卻用外來文化進攻民族文化,這合理嗎?(掌聲)我方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利大於弊,下面由我從文化交流的層面進行闡述。第一,文化交流是人類歷史的伴侶,社會發展的車輪。一位美國的社會學家說得好,"上到太空梭,下到北京街頭的糖糊蘆,無一不包括在劉刻之內/換句話說,文化交流也就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的總合交換。它的歷史作用,就是極大地推動了各民族之間文化的溝通與融合,從而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顯然這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利大於弊的。第二,從文化交流的歷史看,向來具有文明的與野蠻的之分,那麼對於以野蠻的方式來進行文化的侵略、擴張,我方的立場向來是一方面要堅決地予以抵制,而另一方面要積極地增強自身的兔疫力。如何增強?是封閉還是開放?當然要開放,只有開放才能揚利抑弊,只有開放才能使民族文化健康地發展。第三,從文化交流的自身規律性來看,其中的一點就是外來文化往往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外來文化,民族文化處於一個封閉的體系當中,就好像茫茫大海里的一葉孤舟,失去了一個參照系,很容易形成一種封閉的文化心理觀念,這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第四,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是機遇,我們要充分利用;是挑戰,我們要正視現實。外來文化為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機,帶來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個外部參照系,這就是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然外來文化可能激起驚濤駭浪,也可能帶來民族的陣痛,這就是挑戰。可是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經歷過暴風雨洗禮的海燕會更堅強;經歷過 海浪沖擊的鵝卵石會更美麗,而繹歷過外來文化沖擊的民族文化會更加燦爛輝煌。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王健同學。接下來,我們再來聽聽反方的二辯朱正偉同學如何反駁,時間也是3分鍾,請。 反方:主席,各位,大家好!剛才對方一辯說,外來文化本身有優劣之分,問題是為什麼外來文化的優點就是民族文化的對症良方,而中外的缺點加在一起就會負負得正呢?我想再一次提醒對方二辯,錢穆先生也說,器物和制度是屬於文明的范疇。文明本身並無利弊可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對它進行價值判斷。而文化,作為精神價值體系,是沒有什麼先進、落後之分的。今天我們所討論的外來文化主要是指和民族文化不可通約的那一部分。因為可以通約的文化,比如說勤勞、勇敢,都是人類所共有的特性,並不存在什麼中外之分。(掌聲)在明確了基本概念之後,我們說,判斷外來文化是否有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首先是要看它是否有利於維護本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外來文化不請自來,或者是長驅直人,或者是潛移默化,其最終目的就是要用它們的價值體系取代本民族文化的價值體系。請問,喧賓奪主難道是利大於弊嗎?第二,是要看外來文化是否有利於維護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既然和民族文化不可通約,外來文化與必然產生民族文化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如果生搬硬套,強行嫁接的話,必然會破壞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同時,由於水土不服,對外來文化本身也會產生消極影響。請問,兩敗俱傷難道是利大於弊嗎?第三,是要看外來文化是否有利於維護本民族的社會穩定。如果我們一定要改造自己的環境去適應外來文化,那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說連民族文化安身立命的基礎都隨風而逝的話,那還談什麼發展與繁榮呢?請問,釜底抽薪難道是利大於弊嗎?最後,我要請大家想一下,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討論這個辯題。在後冷戰時期的今天,我們中華民族文化面對的是一種怎樣的外來文化。如果說。脫離了具體的語境來空談外來文化的利與弊的話,那還是不是。'跨世紀的思考"這個主題的初衷呢?馬克思·韋伯告訴我們,當今西方世界已經左右了資本主義生活,而西方強勢民族文化本身也已經充滿了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在跨國資本的支持下,它們通過商業浸透,採取超文化的強制手段來強行推銷自己,使其他民族的文化對它產生了路徑依賴,最終完全依附於它。我再一次請問,文化殖民難道是利大於弊?綜上所述,究竟是利多、弊多、何去何從,還請對方辯友三思而後言之啊!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朱正偉同學。接下來,我們請聽正方三辯趙惟楔同學的高見,時間也是3分鍾,請。 正方:雖然我們與對方辯友的觀點針鋒相對,但是我們卻都懷著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中華民族文化探求一條真正的發展之路,所以我首先想指出對方辯友發言中的幾點偏頗之處。第一,今天的辯題是一個事實判斷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中國展望下個世紀的時候,我們回顧的是人類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可是,對方辯友似乎對世界各族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歷史事實不感興趣,而陷入到一個歷史猜測的環境中去。他們似乎有這么一個觀點:如果歷史不是這樣發展,那麼現在會如何如何。我倒想請問,歷史是可以這樣隨隨便便假設的嗎?第二,要衡量利弊大小,就必須有一個標准,可是對方辯友到現在也沒有告訴我們,你們衡量利弊的標准在哪裡?更沒有告訴我們你們是如何得出弊大於利的?第三,對方辯友不談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作用如何,而對外來文化本身大作褒貶。我方從不否認外來文化本身良萎不齊,但是文化的融合不是灌香腸,民族文化更不是弱不禁風的林黛玉。我們不想把今天的辯題變成"外來文化的優劣論",我們更不想成為"全盤西化"的歷史罪人。其實,外來文化利弊之辯,早在我國近代史上已有過三個回合的交鋒,無論是從第

『貳』 歷史研究路育松博士

於艷茹博士學位被取消的話,那麼,她的碩士學位管用嗎

前天,北京大學歷史系相關負責人表示,於艷茹去年已經從北大畢業,針對她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發表的論文涉嫌嚴重抄襲問題,系裡會立即組織有關專家對其博士論文重新進行核查,如有抄襲情況,一經核實,將根據學校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根據《北京大學研究生基本學術規范》,「已結束學業並離校後的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間存在嚴重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一經查實,撤銷其當時所獲得的相關獎勵、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記者注意到,此《規范》的適用范圍包括「在讀期間存在學術失范行為的已離校研究生」。

據了解,於艷茹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2006屆碩士畢業生,於200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讀博士學位。2011年9月,於艷茹作為2011年度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國(境)研究項目」(第二批)資助對象,赴美國哈佛大學交流4個月。2013年7月,於艷茹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被指抄襲的論文發表時,於艷茹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在讀博士生。北京青年報

中國社科院教授王育成出生年月日

王育成,1951年生於北京,籍貫山東淄博,197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畢業,現為博寶藝術網銅器鑒定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先後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歷任助教、講師、館員、副研究館員。

1992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2000年任研究員;

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學道教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2016年1月16日,中國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育成和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在京舉行了婚禮。

歷史學博士就業形勢怎樣

歷史學博士就業形勢怎樣啊摘錄於網路 在國家對於學術型研究生的招生在減少,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不是不要這樣學術型博士, 而是需要量有限!倆字,烈士,不咋地,當當大學老師吧我打算跨專業考歷史專業的博士, 具體是歷史地理專業的, 昨天打電話詢問以前的導師, 他說現在的就業形勢也嚴峻,歷史是 冷專業的,就是博士以後也不一定好找工作,就是工作也很清貧的…… 文科專業多半不好 就業, 關鍵看個人,是專著於學術,就踏踏實實搞學術。

否則就要多找門路,關注社會需求, 多多補充各方面能力。 我已經碩士畢業了,就讀的院校是 211985,就讀的專業是一個國 家級的重點學科,現在找了個還不錯的工作,並放棄了讀博認識我的人,包括我導師在內 都叫我不要讀了,去工作,不然讀完後更難找。

現在碩士博士找工作,用人單位看重的是: 你有沒有關系,是不是男生,有沒有工作經驗,是不是黨員/學生幹部。女碩士博士是不是 結過婚。

特殊的地方如北京上海等有沒有當地戶口等其他的條件, 用人單位就很少在意了。 能力真的是沒有辦法用固定標准衡量的。

如果發 10 篇論文叫有科研能力, 那發 9 篇就不算 嗎我認識的很多很優秀的博士和碩士,都沒有找到工作,或找的很不好待遇,工作性質, 工作地點。 你能說他們都沒有quot能力quot嗎或許我現在說再多都沒有用, 等你以碩士博士學歷 找工作時,你就知道quot能力quot有多大分量了我想表達的意思是: 1 不要以為博士一定比本科好找工作,尤其是文科。

本科畢業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可以 通過在職委培等方式考研考博,最好不要脫產。那翟詰扔詼牟 液苡鋅贍艿貌懷ナА也不要以為博士一定能找到工作。

2 很多讀研讀博的人是為了學問而讀書的,但到了畢業找工作時,他們被高校和科研院所 拒收,找不到能再去做學問的地方了。特別是文科生,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社會現實脫節,不 能直接轉換為生產力, 很難把他們的平生所學去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而這些, 其實並不 是他們的錯。

本科生找工作,是萬金油,到哪裡都可以!但絕大多數就業質量太低,拿著微薄的工資替人 暫時打工, 賣完青春就完了! 研究生畢業好多進公司打工如華為等, 看起來很美, 工資較高, 但這業是吃青春飯,累死人,如集中營!工資含金量很低, 企業還不穩定!博士主要進國家 機關,事業單位,高校,研究所,都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工作!工資好象不很高,但含金量 高,穩定,工作沒有那麼累, 福利較好,可以干到老。 讀博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實力, 除非你是真的很強,3 年出來以後一定會有好的去處。

如 果不考慮自己的實力至少你家裡不需要你去掙錢來維持生活只是為了面子去花大量的時 間和金錢盲目讀博士真的是沒意思。在職的或者非科班出身的如果緊緊是為了一紙文憑並想 靠這張文憑在今後掙大錢,那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誰要是懷著這樣的心態讀歷史學的研究生 的話,今後是要受大罪的。 研究歷史很苦的。

如果能吃苦,也能苦中作樂那 OK, 如果不能, 三思! !比如就歷史學來說,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下,一個人的學術質量應該和他的生活質量成正比,至少不能偏離太遠,也就是說應該有必要的機制來「養「這些人(包括職業學者和正 在求學的未來研究者) 。畢竟沒有經濟上的獨立,也就沒有人格上的獨立;沒有人格上的獨 立,也就不會有學術上的獨立。

但在目前的環境下,這種理想的生存狀態較難獲得。 尤其是現在高校注重學統,看出身,查三代(主要是供過於求決定的) ,本科、研究生畢業 學校若不是 211 或者 985 的, 將來就業要受限了。

出身不好的學生即使將來考入了 985 院校, 將來就業也很難進國內名校(重點綜合大學、師范大學) ,除非關系比較硬。而進不了名校 教書和做研究,得不到較高、較多的各種資源支持,他們未來的學術之路將很艱辛。

理論性、學術性研究生現在處於就業最低期。 歷史學本科和研究生三年、四年大幅度縮招或 者不招生(停招) ,才可以解決現在已經畢業但找不到對口專業和現在還在讀書即將畢業的歷史系學生就業情況。

要考文史哲研究生必須要看清現在的就業形勢,不要讀了三年,畢業時候因為找不到工作頭大,年齡大了再轉行很難,要是現在歷史研究生大都需要轉行,何不 本科時候就轉行呢? 教育部計劃到 2015 年把專業碩士(實用性、技術性碩士)招生比例提 高到 50以上,不是沒有原因的。對於要考歷史研究生的同學們,本人(本人歷史學科班 出身,今年研究生畢業,已經考了 7 場歷史老師招考,都沒進。

昆明兩場、山東中東部城區 5 場)建議你們慎重了。讀歷史學碩士和博士是件奢侈的事情,適合生活無憂的人去一直讀 下去,適合在職人員去讀。

近期有生活壓力的人讀研、讀博就是越走越窄,專業很難對口就 業,轉行都難呢。 你的判斷依然過於樂觀了, 在山東到中學就業的歷史研究生不到三分之一, 可能也就有五分 之一吧。

還有你說的很多部門和行業,根本不需要歷史,圖書館有圖書館學和檔案學,博物 館有博物館學,史志辦需要考公務員,而且一般是要求文史類,文科其他專業也可以報,我 考過。報社這個就更。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都有誰

蔡崇榜,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宋代史學。

陳廷湘,博士生導師,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

郭齊,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朱熹詩文研究。

郭聲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

何平,博士生導師,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中西文化比較,現代化,國際關系。

何一民,博士生導師,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導師,漢唐考古,西南(包括 *** )考古,博物館學,文化人類學。

李文澤,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

劉復生,博士生導師,宋史,西南民族史。

羅志田,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導師,古文字學。

石碩,博士生導師,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研究。

舒大剛,博士生導師,儒學文獻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導師,歐洲城市史,文藝復興研究,旅遊資源、旅遊人力資源開發。

楊世文,博士生導師,宋代歷史文獻,儒學學術,巴蜀文化。

楊天宏,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

楊振之,博士生導師,旅遊策劃、規劃,風景區管理與目的地營銷。

王東傑,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

張箭,博士生導師,世界中世紀史,中國中古史。

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是大學教師的職稱,級別依次從高到低排。

院長是行政職務,也就是所謂的「官」了。

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都是相對於研究生來說的崗位制度。

至於關系:

相對於教授這類的職稱來說,博導條件較高。博導一定是教授,但教授可能只是碩士生導師。

其他的,學科帶頭人自然是學術能力較強的人,所以通常是教授,博導。

院長也自然是學院里比較牛的人,所以往往是教授職稱。一流大學的校長是副部長級,往往都是院士。

魏承恩《史學大師許悼文》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簡單介紹許倬雲,讓讀者對傳主有一個初步認識; ②通過對許倬雲的評價,肯定傳主在史學界的地位和影響; ③交代作者對傳主的傾慕,為後文與傳主的接觸作鋪墊。

【《史學大師許悼雲》原文】 《史學大師許悼雲》 魏承思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我知道了許悼雲的大名。因為他的《漢代農業》是在美國攻讀中國史博士學位的必讀書,我喜歡這部書,於是我找到許先生的好幾部著作來讀,被他的淵博知識深深折服,最受啟發的是他嫻熟的使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治史。

那時候,只知道許悼雲是匹斯堡大學歷史教授,台[tái]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後來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學跟金耀基教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有一次提到許悼雲,耀基師說和他很熟,並說他每年都會來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過了幾個星期,許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聞訊後就讓耀基師的秘書幫我約了時間去拜訪他。在許先生的辦公室里初次見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談,沒有一點大師架子,許先生著作等身,除了專攻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之外,研究領域還涉及社會學、考古學、科技史、台[tái]灣史和中外歷史比較等。

他還對現實政治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撰寫了大量政論,結集出版的就不下十餘種,在台[tái]灣輿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好奇地問他何以有如此淵博的學識和廣泛的學術興趣,許先生就和我談起自己的求學經歷。

無錫許家是江南世代的書香門第。許先生的父親藏書豐富,興趣廣泛。

許先生幼年患小兒麻痹而不便於行,就在家裡雜讀群書。抗戰後,他在家鄉的輔仁中學讀書,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飽學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隨父母到台[tái]灣,考取台[tái]灣中文大學外語系,第二年轉入歷史系,本科畢業後又讀研究生。當年的台[tái]大大師雲集,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去接觸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學派,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課題。

許悼雲受校長傅斯年器重,跟李濟學考古,根李總侗學古代史,跟董作賓學甲骨文,向尹耕望、錢穆、沈剛伯等問學。許先生說:「那時台[tái]灣的研究生教育和內地不一樣,不是一個導師帶一個學生,而是一個由三到五人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共同指導。

這樣就給我一個想當大的 *** ,因為幾個指導老師的治學思路都不一樣,他們在那裡各講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尋找自己的路子。」 後來他又到芝加哥大學去深造。

這所世界頂尖的學府不在意你讀什麼系,學生的課程可以自己設計。在那裡,許先生選課的范圍包括經濟學、中古史、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等。

選讀宗教學的只有他,老師照樣認真上課。他住院開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帶著書到病床前去教,一邊講,一邊討論。

聽到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討論現在的中國大學出不了大師,但不是先應該問中國大學有沒有這樣的教師嗎? 許先生說,他選修了那麼多似乎和歷史學不相乾的學科,「但我是拿歷史當材料看,拿別的學科當工具看,這樣就可以用各種工具處理材料。」 許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畢業後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台[tái]灣大學歷史系主任。1970年起擔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及社會系合聘教授,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杜克大學等校的講座教授,著有專著十餘種,論文百餘篇。

近年來,又常在中國大陸講學,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他是海峽兩岸和國際史學界公認的耆宿。

聽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師是怎樣煉成的。 第一次見面聊天,許先生就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可以說是我研究歷史的「一日師」。我去學校上課之餘,經常會去他那裡拜訪,聆聽他的教誨。

有一次,《明報》編務總裁高信疆聽我說起許綽雲在香港,就說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幫他約一起吃飯聊天。參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許先生夫婦外,還有耀基師夫婦和哲學家勞思光。

我在他們中間算是小字輩了。很多年過去了,當晚吃了什麼佳餚美味早已忘記了,但大師的風采則歷歷在日。

上一次見到許先生已經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tái]北,聽說他也在,就打電話約了時間去看望。

言談之中,他知道我跟隨南懷瑾先生在學佛,就說懷師早年在台[tái]灣時,自己曾跟隨殷海光去拜訪過兩次,因他的學問路子和南不合而沒有再去,但殷老師對他則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他把這段經歷寫進《許倬雲談話錄》里,稱南懷瑾是奇人,有吸引力。

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長王泛森博山聊天。他說,殷門弟子對這一說法大不以為然。

我說,十多年前就聽許先生說過,事後特地向懷師求證。老人家還興致勃勃地同憶當年殷海光光跟他學打坐的情景。

這也算為我尊敬的許先生辯誣吧。【許倬雲簡介】 許倬雲,江蘇無錫人,1949年赴台[tái],就讀於台[tái]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後半年學業,進入台[tái]大歷史系,後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學科博士學位。

先後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南京大學講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杜克大學講座教授、匹茲堡大學史學系退休名譽教授等職,代表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

熱點內容
天津財經大學校考報名時間 發布:2025-04-13 22:39:33 瀏覽:91
東京大學博士日本就業 發布:2025-04-13 22:30:46 瀏覽:295
女大學宿舍產子視頻 發布:2025-04-13 22:26:35 瀏覽:599
中國傳媒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生 發布:2025-04-13 21:30:10 瀏覽:291
西安石油大學考研輔導 發布:2025-04-13 20:30:19 瀏覽:176
大學生分期買手機好嗎 發布:2025-04-13 20:28:49 瀏覽:733
安徽財經大學教授工資待遇 發布:2025-04-13 20:26:31 瀏覽:394
一個導師能找多少研究生 發布:2025-04-13 20:21:23 瀏覽:196
江南大學考研錄取率 發布:2025-04-13 20:17:00 瀏覽:676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西區地址 發布:2025-04-13 20:12:14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