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電法導師
❶ 王家映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王家映,男,67歲,四川蓬溪人,中國地質大學地空學院教授、博導。1960年畢業於原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勘探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專業,後留校任教。
王家映教授長期從事電磁法和地球物理反演理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專長為地球物理反演和電磁法的理論與實踐。他承擔了多項科研項目,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餘篇,榮獲多個科技進步獎項,包括地礦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六項,四等獎二項,及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1993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
以下是部分科研項目摘要:
- MT擬地震解釋法(1984-1985)
- MT軟體(1985-1988)
- MT在鄂中坳陷的應用研究(1985-1988)
-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區電性特徵與深部地質構造的研究(1986-1989)
- 青海大柴旦-四川大足到MT研究成果(1986-1987)
- 南陽凹陷MT應用(1987-1988)
- 泌陽凹陷MT應用(1988-1989)
- 開封-靈壁MT成果報告(1989-1990)
- 中揚子地區電性結構進一步研究(1990-1991)
- 洞庭湖及波陽湖地區地電結構研究(1989)
- 西藏羌塘盆地MT研究(1992-1993)
- 過黃河MT試驗研究(1998)
- 水上及冰上MT工作方法技術研究(1990)
- 復雜地區MT工作方法技術研究(1992)
- 中揚子地區電性結構的進一步研究(1993)
- MT工作站研究(1993)
- MT擬地震解釋法的完善(1998)
- 基於小波分析的MT分析法(1997)
- BCT方法技術研究(1998-2000)
- 利用廣義VSP方法研究塔河油田透奧陶系碳(1999-2001)
- MT WORKSTATION FOR ITALIAN(1999-2000)
- 江蘇下蘇揚子區黃橋-如皋-通州地區差價1999度MT、CEMAP資料處理方法研究(1999-2001)
- 利用地震波散射特徵識別塔河油田(2000-2001)
- 鄱揚湖地區MT資料解釋(2001)
- 江漢盆地南部MT、CEMP資料處理與解釋(2001-2002)
- 塔北地區外圍油氣資源評價(2002-2003)
- 相控震探地雷達資料反演(2002-2004)
- 高階統計量及其在MT資料處理中的應有演究(2002-2005)
- 土密度測試儀(2003-2004)
- 關於'利用地球物理方撿測塔河油田奧陶系…項目論證設計(2000)
- 新疆塔里木盆地雅圭拉地區託付拉--三道橋區塊三維變速成圖研究項目設計(2004)
此外,王家映教授主編或參編了多本教材和專著,其中包括《地球物理學》、《石油電法勘探》等,為地球物理學領域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在1982年,他獲得SD-1型數字MT儀及軟體的石油部一等獎。1986年被評為武漢市科技新秀,並在1992年獲得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
❷ 礦田的研究歷史
冷水坑礦田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銀礦田,在國內及世界都享有一定聲譽。幾十年來先後接待了大批領導和專家學者來礦田參觀考察:時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的溫家寶曾於1985年4月8日來冷水坑礦田視察工作(圖1.2)。原地質礦產部部長朱訓(圖1.3)、宋瑞祥(圖1.4),江西省原常務副省長凌成興(圖1.5),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翟裕生院士(圖1.6)、吳淦國教授(圖1.7),南京大學顧連興教授(圖1.8)、中國地質科學院侯增謙研究員(圖1.9)等領導和專家學者都先後來礦區參觀考察。
圖1.2 1985年4月8日,時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溫家寶來隊視察
圖1.3 2009年9月2日,全國政協原常委、原地質礦產部部長朱訓(前左二)來隊考察
圖1.4 1998年1月11日,原地質礦產部部長宋瑞祥(右四)來隊視察
圖1.5 2008年8月26日,江西省原常務副省長凌成興(中)到貴溪冷水坑銀海礦業公司考察
圖1.6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瞿裕生院士(前右)在劉建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前左)陪同下進行野外典型礦床研究
圖1.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吳淦國教授(右)與912隊徐貽贛隊長(左)在井下研究礦床構造
圖1.8 南京大學顧連興教授(左一)帶領研究團隊在井下進行礦體構造研究
圖1.9 中國地質科學院侯增謙研究員(右)在礦區考察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級地勘隊伍對冷水坑開展了大規模的礦產勘查活動,冷水坑礦田歷經近50年的地質找礦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勘查成果(圖1.10 至圖1.13)。自1966年秋,原地質部江西省地質局九一二大隊,現為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二大隊(以下簡稱912隊),據群眾報礦線索及縣志,發現脈狀鉛鋅礦以來,一直在礦田進行勘查工作,同時福建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長春地質學院、江西省地質局調研大隊及實驗測試中心、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力學研究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912隊所屬地質科綜合組、912隊典型礦床研究室及區劃組、物化探分隊、區調分隊等單位,在礦田內、外開展了不同性質、不同內容、不同手段的大量地質工作及科研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此外,冷水坑礦山作為野外科學研究基地,先後和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圖1.14,圖1.15)、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合作項目,共同進行相關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圖1.10 20世紀80年代的912隊「三八」女子鑽機組
圖1.11 1990年,《江西省貴溪縣冷水鄉鮑家礦區承包礦段銀(鉛鋅)礦勘察報告》通過儲委評審
圖1.12 物化探分隊職工正在進行野外電法測量
圖1.13 912隊歷年礦產勘查獲獎成果
圖1.14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吳淦國(左)、張達(右)教授與912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何細榮(中)在礦區調研
圖1.15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何明躍教授帶領研究生與912隊董光裕副隊長及技術人員交流
1966年起至今,912隊一直在礦田及外圍進行勘查工作。
1966年秋,912隊據群眾報礦線索及縣志,對銀路嶺一帶鉛鋅礦開展普查找礦工作。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在銀路嶺—銀珠山一帶發現了多處采礦古老窿、廢石堆、加工場地及古煉渣等采礦冶礦遺跡。隨後發現了含鉛鋅礦的破碎帶及鉛鋅礦脈。
1969年1月—1970年年底,912隊對銀路嶺鉛鋅礦進行了普查。
1971年,912隊提交了《貴溪縣冷水坑銀路嶺鉛鋅礦區普查勘探地質報告》(912隊,1971)獲得鉛鋅金屬儲量9萬t,伴生銀220t,並提出銀路嶺鉛鋅礦有進一步工作的價值。
1973年,福建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完成了1:20萬「光澤幅」區域地質調查、土壤、水系重砂、航磁測量,提供了礦區所處的區域地質背景資料。
1974年,912隊對銀路嶺鉛鋅礦進行綜合研究認為,在冷水坑地區內具有尋找斑岩型鉛鋅礦的成礦地質條件。
1975年夏,912隊再到該區開展找礦工作,查明銀路嶺、銀珠山、鮑家為大型斑岩型鉛鋅礦床。
1975~1984年,找礦工作重點從以尋找脈狀鉛鋅礦轉為以尋找斑岩型鉛鋅銀礦為主,逐步對近2km2范圍的冷水坑礦田開展勘查工作。
1978~1988年,江西省地質局實驗測試中心對礦田礦床物質組分及礦石技術加工選冶性能等,分階段進行了初步及詳細研究。並結合礦田的勘查工作,在礦田及其外圍開展了一些物化探工作。
1978~1983年,912隊物探分隊在冷水坑礦田及外圍完成了1:5萬「湖石幅」(912隊,1978~1983)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水系重砂測量等工作。配合該圖幅的區調進行的綜合物化探工作圈出了重砂擴散暈64處,地磁異常7處,土壤化探異常8處。在此期間,在區內還開展了1:1萬綜合物化探工作,圈定了地磁(ΔZ)異常3處,土壤化探異常4處。這些基礎地質工作不僅為研究礦田區域地質背景提供了較詳盡的資料,同時據此進行的區域地質背景和成礦地質條件的初步總結和研究;對礦田及外圍的地質普查找礦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979~1982年,由912隊與長春地質學院合作完成了《江西省貴溪縣冷水坑斑岩型鉛鋅礦區地球化學特徵》(912隊,1982),總結了礦區地球化學規律,為礦床成因類型劃分及礦體連接對比提供了依據。
1982~1984年,912隊專題組完成了《江西省貴溪縣冷水坑地區銀鉛鋅礦成礦規律及成礦區劃(1:5萬)研究》(912隊,1984)。
1984年,912隊提交了《江西省貴溪縣冷水坑礦區鉛鋅(銀)礦詳細普查地質報告》(912隊,1984),獲鉛鋅礦金屬儲量465萬t,伴生銀近6000t,其中獲得D級+地質儲量鉛186萬t,其中D級150萬t;鋅279萬t,其中 D 級224萬t;伴生銀6397t,鎘15793t、金49.52t。初步證實了冷水坑礦田為一特大型中低品位、礦化均勻、變化穩定、埋深較淺、易采易選的斑岩型鉛鋅礦床。
1983~1992年,查證了下鮑、營林、銀坑層控熱液型大型富銀礦床;新發現並初步評價了層控熱液型銀礦床(伴生金、銀、硫,具中型遠景)。1985年轉入詳查、勘探。相繼發現了下鮑、營林菱鐵礦型銀鉛鋅礦床,進而根據有用礦物不同組合及不同礦床類型將礦田劃分為鮑家斑岩型銀鉛鋅礦區、銀路嶺斑岩型及脈型銀鉛鋅礦區、銀珠山斑岩型及脈型硅化破碎帶型金銀多金屬礦區、營林碳酸鹽型銀鉛鋅礦區,組成了多位一體的特大型冷水坑貴金屬有色金屬礦田。
1985年5月,地質礦產部在冷水坑礦田組織召開了全國火山岩型金、銀礦經驗交流會議,原地質礦產部總工程師、地質科學院院長陳毓川先生主持會議。
1985~1986年,地質礦產部地質技術經濟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技術經濟研究室聯合組成專題組,對冷水坑礦田鉛鋅(銀)礦及銀(鉛鋅)礦進行了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研究工作,提交了《冷水坑礦田鉛鋅(銀)礦及銀(鉛鋅)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報告》(912隊,1979~1982),肯定了銀(鉛鋅)礦的經濟價值。
1988年,912隊提交了《銀路嶺銀(鉛鋅)礦勘探地質報告》(912隊,1987),經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C+D級銀金屬量664t、鉛+鋅金屬量13.42萬t;並提交了銀路嶺礦區103~112線0m標高以上勘探報告,獲得C+D級儲量銀664t,鉛53 412t,鋅80 847t;伴生銀53t,鎘550.4t。同時完成了《貴溪冷水坑礦田銀(鉛鋅)礦擴大遠景及金、銅成礦條件》(912隊,1986~1988)研究報告。
1990年,912隊提交了《鮑家銀(鉛鋅)礦詳查地質報告》(912隊,1990),經贛地發[1990]095號文批准C+D級銀金屬量3336t,其中C級2033t,共生鉛鋅143萬t。
1990年5月,912隊對鮑家礦區100~108線+180m標高以上,120~130線+50m標高以上范圍銀礦承包礦段進行了勘探。
1990年6月~1994年7月,912隊礦研室對冷水坑礦田進行典型礦床研究。1992年提交了《冷水坑銀礦地質研究報告》(912隊,1992);1994年提交了《江西省貴溪縣冷水鄉鮑家礦區
1994年,912隊提交了《江西省金溪楓山埠-貴溪冷水坑多金屬成礦區劃報告》(912隊,1994)。
在開展冷水坑礦田勘查工作期間,912隊對銀珠山礦區北礦段陸續開展過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土壤測量、磁法測量、槽探、鑽探等工作,1990~1991年對該區開展了普查工作,主要對礦區東部斑岩型礦體進行探索,獲得銀(鉛鋅)D+E級銀金屬量26.6t、鉛637.22t、鋅175.73t。
1995年,912隊內部編制了《江西省貴溪縣下鮑礦區銀鉛鋅普查報告》獲 D+E 級銀金屬量1585t。
2000~2001年,該區列入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江西貴溪銀坑-金溪饒家山銀多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區調查評價」范圍,通過大量調查工作,在冷水坑礦田及外圍圈出了麻地(AP1)、碧溪北(AP2)和冷水坑礦田(AP3)、小源(AP4)4個綜合化探異常,並圈出了陽泗坂、銀珠山、麻地、碧溪、銀坑等5個地磁低緩正異常。AP3異常為冷水坑礦田分布范圍,陽泗坂地磁低緩正異常與下鮑礦區主礦體重疊較好。勘查區內麻地(AP1)、碧溪北(AP2)綜合異常與冷水坑礦田(AP3)綜合異常相似,具有各元素重合性好、強度大、峰值高等特點,另外麻地地磁低緩正異常與AP1異常呈重疊之勢,上述異常顯示了區內具有良好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信息。
2000年,進一步加強了對F2推覆構造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認為 F2推覆構造不是向北西凸出的「弓」形,而是繼續向北延伸,並在距離礦田北面20 多千米的「鬼穀子洞」發現F2推覆構造,冷水坑礦田向北東方向尋找層控熱液型銀鉛鋅礦的構想初步形成。中國科學院翟裕生院士來912隊指導找礦工作並提出了建設性指導意見,認為銀珠山礦區北礦段尋找火山沉積-熱液改造型礦床有較好的前景。2005年在銀珠山礦區北礦段冷水河以北的小源村西施工了ZK13906 探索鑽孔,2005年5月設計批准實施,該孔於2005年11月26日終孔,在穿過F2推覆構造後,在下侏羅統火山岩中見有兩層厚度較大、品位較富的層控熱液型鉛鋅銀礦體,礦石類型與下鮑礦區相類似。該孔的施工及見礦,為在銀珠山礦區北礦段內進一步開展找礦工作奠定了基礎。
2001~2003年,下鮑礦區銀鉛鋅礦詳查被列為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下鮑礦區層控熱液型銀鉛鋅礦勘查取得了重大成果。探獲資源/儲量122 b+333銀金屬量1182t,其中122 b基礎儲量688t;低品位銀(333)81t,伴生銀(333)84t。共生鉛鋅金屬量:銀礦石中共生鉛82 447t、鋅107 900t;低品位銀礦石中共生鉛14 891t,鋅26 435t;鉛鋅礦石中鉛62 842t,鋅83 426t。伴(共)生金屬量2931 kg,共生鐵錳礦石量1010.62萬t,以及伴生硫466 906t,鎘1415t。
2002年,912隊對冷水坑礦田下鮑礦區銀鉛鋅礦開展了詳查工作,進一步擴大了銀鉛鋅的儲量,而且在礦區首次發現了金礦體,為礦區乃至整個礦田的找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03年,912隊提交了《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礦田下鮑礦區首采區段銀鉛鋅礦詳查地質報告》(912隊,2003),經贛地礦辦發[2003]35號文、贛國土資認儲字[2003]113號文批准資源/儲量(122b+333)銀金屬量640t,鉛+鋅金屬量35.70萬t。
2004年,912隊完成了《下鮑銀鉛鋅礦詳查報告》(912隊,2004)和《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礦田下鮑礦區銀鉛鋅礦130+1~144 線詳查報告》(912隊,2004),2006年由江西銀海礦業公司建成日處理礦石量1000t的采礦廠,開發冷水坑礦田下鮑礦區銀鉛鋅礦,這也是目前的主要開采礦區。
2003~2006年,銀珠山礦區鉛鋅銀(金)礦詳查被列為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由912隊組織實施,並於2003年7月申報立項。野外工作於2004年初啟動,2006年3月結束。2006年年初,江西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進行了野外驗收,對項目工作完成情況及質量成果給予了好級評價。2006年9月提交了《江西省貴溪市銀珠山礦區銀鉛鋅(金)礦詳查報告》(912隊,2006),江西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進行了評審,並以贛國土地勘函[2009]11號文印發《「江西省貴溪市銀珠山礦區銀鉛鋅(金)礦詳查中間報告」評審意見》予以通過。
2005年8月,912隊提交了《江西省貴溪市鮑家銀鉛鋅礦區100~120線擴大礦區范圍儲量地質報告》(912隊,2005)。
2006年,912隊提交了《貴溪市冷水鎮鉛鋅礦儲量地質報告》(912隊,2006),經贛國土資儲備字[2006]005號文、贛金林儲審字[2006]005 號文批准資源/儲量(333)鉛+鋅金屬量5.07萬t,伴生銀金屬量69t。
2006年6月,912隊提交了《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銀礦詳查報告》(912隊,2006),通過綜合研究在區內首次發現了厚度較大並與下鮑礦區相似的銀鉛鋅礦體,這一重要發現不僅對提高礦床的經濟價值有直接的意義,而且為在冷水坑礦田(老礦區)部署進一步找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008年,912隊完成了《冷水坑礦田及外圍找礦方向工作匯報》(912隊,2008)和《冷水坑銀礦田地質介紹》(912隊,2008)。
2006~2009年,912隊與江西省三明市天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對銀珠山礦區內的北部(小源礦區)進行了詳查。2009年提交了《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礦田銀珠山礦區北礦段鉛鋅銀礦詳查地質報告》(912隊,2009),江西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進行了評審,2009年7月22日以贛金林儲審字[2009]033號文對該報告的資源儲量給予了備案。同年還提交了《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礦田銀珠山南礦段鉛鋅銀礦普查地質報告》(912隊,2009)。
2007年,912隊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冷水坑銀鉛鋅多金屬礦成礦系統及隱伏礦預測研究」項目。主要研究任務為以冷水坑銀多金屬礦田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礦田銀多金屬成礦作用的研究,建立該礦田成礦的三維成礦模式,在綜合物、化、遙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該區的找礦模型,用以指導冷水坑礦田隱伏礦床(體)預測和區域上的找礦工作。
2011年,912隊完成了《冷水坑礦田儲量匯總》(912隊,2011)。
目前,912隊對冷水坑礦區外圍成礦預測工作正在有序開展,首批圈定麻地-燕山、五里山-東崗山、閩坑-嶺西、熊家山4個主要銀鉛鋅礦成礦預測區。經過鑽孔驗證,在冷水坑礦區東北部的麻地地區初步發現一大型銀鉛鋅礦床,為冷水坑礦區查找後續資源,擴大礦產儲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冷水坑礦田的發現到現今,歷經「脈帶型」鉛鋅礦、斑岩型鉛鋅礦、斑岩型銀礦、層控熱液型銀鉛鋅礦等幾個相互交織的找礦階段。
(1)「脈帶型」鉛鋅礦
1966年秋,912隊據群眾報礦線索及縣志,發現脈狀鉛鋅礦。主要成果為《貴溪縣冷水坑銀路嶺銀鉛鋅礦區普查勘探地質報告》(1971)。
(2)斑岩型鉛鋅礦、斑岩型銀礦
1975年,912隊查明銀路嶺、銀珠山、鮑家為大型斑岩型鉛鋅礦床,並於1982年結束鉛鋅礦詳查。主要成果有《江西省貴溪縣冷水坑礦區鉛鋅(銀)礦詳細普查地質報告》(1984),《江西省貴溪縣冷水坑斑岩型鉛鋅礦區地球化學特徵》(1982),《銀路嶺銀(鉛鋅)礦勘探地質報告》(1987), 《鮑家銀(鉛鋅)礦詳查地質報告》(1990),《江西省貴溪縣冷水鄉鮑家礦區
同時,層控熱液型找礦工作亦有所進展。
(3)層控熱液型銀鉛鋅礦
1983年開展銀礦普查,1985年轉入詳查、勘探。截至2002年,除已知礦區外,區內普查找礦的新進展、新發現不斷涌現。查證了下鮑層控熱液型大型富銀鉛鋅礦床,新發現並初步評價了營林層控熱液型銀礦床,新發現銀坑層控熱液型富鉛鋅礦床,伴生銀、金等,具中型規模遠景。
主要成果有《銀路嶺銀(鉛鋅)礦勘探地質報告》(1987),《貴溪冷水坑礦田銀(鉛鋅)礦擴大遠景及金、銅成礦條件》(1986~1988),《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礦田下鮑礦區首采區段銀鉛鋅礦詳查地質報告》(2003),《下鮑礦區銀鉛鋅礦詳查報告》(2004),《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礦田下鮑礦區銀鉛鋅礦130+1~144線詳查報告》(2004),《江西省貴溪市銀珠山礦區銀鉛鋅(金)礦詳查報告》(2006),《貴溪市冷水鎮鉛鋅礦儲量地質報告》(2006),《冷水坑銀鉛鋅多金屬礦成礦系統及隱伏礦預測研究》(2007),《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礦田銀珠山礦區北礦段鉛鋅銀礦詳查地質報告》(2009),《江西省貴溪市冷水坑礦田銀珠山南礦段鉛鋅銀礦普查地質報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