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老師自殺
① 關於魯迅當時的生活背景!!!!急需啊!!!!
寫作背景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帶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於1927年出版。
三、 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
《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侯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侯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中國兒童可憐《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於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櫥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鎖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四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師、朋友和父親。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朴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身上,我們看到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異國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地想像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我們感到魯迅先生強烈的愛。
五、 藝術手法
1、 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 長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 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六、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之一 《五猖會》
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
「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者,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粵自盤古,生於太荒,
首出御世,肇開混茫。
就是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裡面了。記得那時聽人說,讀《鑒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於太荒」呵!…
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有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牆,天氣很晴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及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他們都等候著;太陽也省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來,那書走進父親的書房,一氣背將下去,夢似的就背完了。
「不錯。去罷。」父親點著頭,說。
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彷彿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
賞析——文章對自己從「笑著跳著」到感覺一切「都沒有什麼大意思」的心情變化寫的很細致,蘊含著對封建教育不動聲色的批判。我們也從文中看到,作者對其父親沒有一句譴責之詞,只是流露出對長輩不能理解一位兒童真實心情的傷感於困惑。
精彩片段之二 《范愛農》
到初冬,我們的景況更拮據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會來。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范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200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學,實在勤快得可以。
賞析——文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後的紹興換湯不換葯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范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范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贊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後的范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愛農心裡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後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後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② 我想知道關於中山大學永芳堂的傳說
背景1:
永芳堂是中山大學歷史系大樓,捐建者是80年代蠻紅的那個化妝品「永芳」的老闆,他是中山大學歷史系系友姚美良。姚永芳是姚美良的父親.
姚美良,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化妝品大王」,馬來西亞南源布莊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經理、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南源(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因病於1999年逝世,享年45歲。
故事1:老闆父親的墳墓
死前建:
永芳堂前面的那些偉人像,據說是那個永芳堂是一個老闆用他父親的名字命名的,建那些偉人像原意是守護他父親的.但是那麼多偉人的福氣,他老爸的命承受不起,所以建好沒多久就OVER了
死後建:
「永芳堂」立於中大最美的中區草地一側,潔白的、張揚的、線條的結構使它與紅磚紅瓦的其他建築格格不入。中大的建築,幾乎都沒有廣場,除了這里。所以,這里很搶眼。每一個進過康樂園的人,都會記得它。永芳堂是歷史系的系辦,上面還有個孫中山紀念堂。剛入學時,對這個名字毫無異議,永遠流芳嘛。後來才知道,這是生產「永芳F珍珠膏」的企業捐的,把企業名字冠了上去。再後來,才知道「永芳」原是那個企業老闆已去世的父親的名號。
死亡八字:
入面存放孫中山的衣冠冢,但是其實不是孫中山的,是永芳公司個老老闆的爺爺的衣冠。永芳堂的設計是好像一個墓那樣,呈八字型向兩邊伸展,還有賢人像若干守靈。傳聞有份起永芳堂的設計師等人,一年內全部死光。而且永芳堂剛剛起好的時候,八字型兩撇所指之處,草木皆死。有人話這座野是把中大風水全部拿光。
詭異風水設計:
而這點,也被愛校的老師們抓住,大罵前任校領導如何「賣校」,把好好的一塊地給人家立碑。也許因為這樣,所以,人們開始對永芳堂評頭品足了,說它像墳墓。而一些傳言也由此而來。
中山大學中區以大片整齊的草地宜人。《康樂謠》的上闋,調寄流行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說的是幾年前,有人策劃在中山大學中心地區蓋了一座靈堂式的建築,並公然以出資者先父的名字命名。18座銅像,以孫逸仙博士(中山先生)為首,在堂前小廣場兩旁整齊分列,活像是為堂主守靈的文臣武士。走遠一點,還可以看到墓冠式樣的樓頂。這一新造的「奇觀」,極大地傷害了中山大學師生和校友們的感情。永芳堂落成已經好幾年了,朋友們都說,好好的校園,怎麼會在中心地區原來景觀最好的地方,蓋了這么一座不倫不類的靈堂式建築。他們還問「永芳」是誰?等他們走近,赫然發現孫中山先生的銅像立在永芳堂一側,和其它17座銅像一起分列靈堂式建築前廣場的兩側,都說設計者太放肆了,實在太不像話。
在永芳堂案例上,我個人很難想像捐資人能有多麼高尚的人格。但是問題不在這里。
即使捐資人非常高尚,只是其他一些小人為了投其所好做了這樣的設計,而捐資人卻毫無知覺,那麼,究竟是誰批准這樣的設計的呢?這才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如果捐資人自己有這樣的打算,是否能夠實現,同樣要看學校主管和校長書記是否首肯。就這樣,香港老闆只捐出相當於在香港買一套比較好的公寓的資金,竟然就可以在中山大學中區大草地的景觀寶地,「為中山大學」建起一座靈堂式的建築,以其先父的名號,冠稱「永芳堂」,並且讓孫中山(逸仙)先生的銅像站在一邊,為該堂守護。那模仿南京中山陵、但是建成金字塔式樣的梯級,極盡建築學上「晉謁功能」之能事。
故事二:18銅人鎖護亡女
傳聞永芳堂下面有具女屍,是參與永芳堂建築的一個建築公司老闆的女兒。她名字里有個芳字,所以叫永芳堂,意思是芳永遠睡在裡面。更傳聞永芳堂時不時會傳出來女人聲音。
18守墓人,鏈斷人亡
永芳堂前面有十八個銅像,記不清具體是誰了,只記得林則徐,反正都是清末民初的先賢。銅像下是石基,上面還有些銅鏈。廣場正中有一大石,上書「十八銅像廣場」。於是,又有傳聞了:十八個像是十八個守墓人,石碑正是墓碑。而守墓人們守著的是十八個冤魂,只要銅鏈子一斷,就會有人死去。外面有18銅像,每個銅像有一個鎖鏈鎖住,如果有人發現了那一個銅像沒有鎖鏈的話就會有教授或學生死於非命。好邪們的。這兩年回去,鐵鏈已經解除了,貌似也沒什麼大事。不過晚上經過這片區域,總是有毛毛的感覺,大多數人都不敢從這里走……
你有心的時候可以看看,人像白天和晚上12點以後的排列順序是不一樣的。
又傳聞,子夜十分,永芳堂前,將出現會動的第十九座銅像,至今無人得見其真面目……
了解內情的職工知道,堂前廣場正中,原來是一個祭壇,已經蓋起來了,只因師生強烈反對,才改成後來「十八先賢銅像廣場」的碑石。靈堂的兩翼,是兩個尖劈,劈向校園的腹地。尖劈開外,是左右兩束各3棵直指藍天的大王椰樹,象徵祭奠「永芳」的常年不敗的兩束冥香。傳聞永芳堂的設計師們,建築物建好一年內全部死光了。而且永芳堂剛剛建好的時候,八字型兩撇所指之處,草木皆亡。有人說這座冢形建築是要把中大風水全部吸走。
永芳堂座下,原來是康樂園一口很好的水井。仍據傳說,當事人一定要爭這個地方,就是因為在廣東傳統文化裡面,水是財源的象徵,財源滾滾的意頭,當事人一定要爭。無法評價傳說的真假。可說的是,霍英東老先生此前熱心捐助,建了不少大樓,但至從永芳堂建成後,老人家說中大風水最好的地方給佔了,不但會影響校運,說不定還會連累他,於是從此別過,轉把金錢砸向華工。
故事三:數不清的樓梯
據說上永芳堂的樓梯,早上數階梯數和下午數的數目是不一樣的。 晚上的永芳堂確實有點陰森,遠看上去,點點黃燈下的確有點公墓的味道。但是,傳言也越來越多了。最早的一個是,一個女生發現,永芳堂前面的石階是數不清的,會變的。於是,很多人去數,答案也很多不同,越傳越神了。後來,傳成「上午數的和下午數的不一樣」。我也去試過,不過那地方實在太高、
樓梯又多又陡,不到四十就暈了頭,所以也沒數出來。據說,梯級數目,正是永芳老闆的年壽。
故事四:永不打開的正門
這里是歷史系博物館,平時也是很少開門的。永芳堂就是歷史系的大樓了,所以有很多偉人像阿,聽說是永芳堂的台階白天和晚上不一樣,沒數過不確定,中大最詭異的不是這個,人都要從側門走,傳說正門一開就要死人。
到我們那年代,傳得最多的是這個版本:永芳堂破壞了中大的風水,要死十八個學生才能把此運扭轉過來。這也是我最「相信」的一種說法。因為那幾年,確實年年有學生莫名其妙地死去,而且,學校也確實很「背」。不但在排名上前所未有地被華南理工超過,還只因校外的錄像廳在放《本能》,而被廣州日報強寫成《中大學生半夜跳牆看黃碟》,此冤名至今未被洗脫。可是,到我們畢業後兩年,據說18個的「名額」夠了,學校開始轉了大運,現在牛得很,成了「中國十大高校」。
附:
2、文科大樓
文科樓那個有一點是真的,現在正門已經改了,以前朝西,也就是對著永芳堂右邊那條棱正對著的那個方向,現在改朝南了,細心的同學能明顯看到改動的痕跡,舊大門上方有四個字『文科大樓』被揭掉了,還留有痕跡,挪到新大門的正上方,文科樓的正門是永遠不開的,因為每開一次,中大就會死一個教授。
有人話起樓的時候,挖到兩個小孩子的屍體,剛剛好那個時候,正門有開,有人在那個門口入去就會見到兩個小孩子在那裡玩,但是一轉身就不見了,而且不久就會感到給人在後面好大力的拍一下背脊,但是轉身是什麼人都沒有的……
在文科樓出面行經過正門,有人曾經見過有兩個小孩子在鐵閘同玻璃門後面眼定定地住出面……
3、領南堂
位於中山大學的正門主幹道路上面,把正門(南門)和後門(北門)正正地擋住,所以建築期間有不少民工死於非命,連設計的人也變成瘋瘋癲癲,於是請來術士看看風水,發現正門和後面直通,殺氣,涙氣在中大暢通無阻,此建築乃擋剎之物,但是設計有誤,使殺氣會聚在裡面,於是建築工程受拖延,出了人命,只有建築成玻璃外牆,才能擋回殺氣,也可以搞好中大風水 .
版本(1)--資料來源:我一個師姐口述。
東12原來是男生宿舍,那一年開學,一個大二的男
生從很偏僻遙遠的鄉下風塵僕僕回來,放下行李後就先去洗把臉。
但當他洗完臉回來後整理行李時,卻發現他帶回來的二千多元的學費不翼而
飛。
這個男生生長在很貧瘠的鄉下,好努力才考上中大光宗耀祖,
但卻為此家裡已經債台高築。這次的學費也幾經辛苦借東家
借西家拼拼湊湊得來的,當時這些錢對他來說,重要性大家可想而知。
發現錢弄丟了,他第一時間時問同宿舍的人有沒有見過,
大家當然說沒有,然後他還是不停地闡述那些錢的重要和無休止地懇求
人家把錢還給他,後來還給每個同宿舍的男生磕頭,
嚇得人家紛紛走出去不再理他(這樣一來,
就算真的偷了他錢的人也不好拿出來咯
。)然後接下來幾天,這個男生依然在懇求人家。
還發展到整棟宿舍樓。
每天象遊魂一樣流連於同樓每層每間宿舍,
走到人家房間門前都去問人家有沒有見過他的錢,
還跪在每間宿舍門前磕頭。
嚇得每個人都不敢理睬他,一看到他來了,就關上房門……
幾天後,他在宿舍上吊自殺。
接下來,就是很多怪事發生--
有男生在晾衣服的時候(宿舍的陽台上會有一些外伸的鐵枝
支架以給學生晾曬衣服),把褲子掛晾著,卻赫然發現自己褲子旁邊,
凌空懸著一雙腿,還象晾著的褲子一樣在風中輕輕搖晃……
夜裡都關門睡覺的時候,有人聽到宿舍門外有很奇怪的"咚…咚…咚…"的聲
音,
聽起來很象是什麼東西撞擊地面,好像~~`好像~~~`
好像那天那個男生的磕頭聲……
後來情況越來越嚴重,先是那個自殺男生原來住的宿舍
,繼而發展到全棟宿舍樓的男生都強烈要求搬走,校方也沒辦法
只好給他們都另外安排,於是東12就空著了。到了第二年有新生入學,
東12又再重新住滿了學生,但這些倒霉的新生,
卻同樣也看到奇怪的現象,聽到詭異的聲音……
版本(2)--資料來源:異度驚魂網
東12原來是什麼系的女生住的呢?我不知道,可是當一個女孩子自殺了以後
,問題就出來了……
那個女孩子為什麼要自殺呢?我也不知道.她從四樓跳了下來(四樓最高
啦,).
可是不知道怎麼搞的,頭居然直接撞在了一樓的窗檯上,一樓的那個房間全是血,
恐怖的是,那些血竟然洗不掉,只有把牆灰連同血一起鏟下來……
原來的東12的燈管是和其他樓的宿舍一樣是吊在天花板的,
一天晚上,那個房間有個女生晚上醒來,看見燈管在晃動,
她就覺得很奇怪,仔細一看……!竟是一個穿著白紗的女孩子坐在上面盪鞦韆
!現在新東12的燈管是貼著天花板的,就是這個原因.
終於到最後,沒有人敢再留住在東12,聽說東12空置封鎖後,
其他樓的人看過來,
卻依稀看到好像有人在裡面流連游盪。傳言越來越多,
校方逼於壓力,把東12拆掉。
另外一個宿舍的女生也有發現.晚上大家都睡覺了,但是有個女生很刻苦,
還躲在蚊帳裡面看書.忽然,她聽到窗外有"咯咯"的笑聲,她就抬頭看,
看見一個女孩子在窗外微笑著向她招手,這個女生嚇的臉色發白,
因為她是住在四樓的!
就這樣,事情越來越多,學校就不得不把東12的學生給搬到其他宿舍樓.
到我進校前就乾脆拆了它.有一個96的師兄就給我講過,他剛進校的時候,
東12還沒有拆,他就進去過,他說,站在宿舍大門門口就覺得有些冷,
是那種陰陰的冷,然後就似乎聽見走廊里有什麼動靜,但是聽不真切,
總覺得毛骨悚然的. 以上只是聽說而已,千萬不要信的說,呵呵,
否則今晚你的蚊帳外面可能就有……
4,廣州洪德路
在故事開始前我先說明,此故事可能引起大家的恐慌,不安。
洪德路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洪德路140號就是現在馬路面那間幼兒園的前邊,洪德五
巷到六巷之間。在1999年建內環路那時候已經被拆除。
故事開始在1981年,當時廣州X洋公司,就買了洪德路馬路邊這塊地,准備建員工宿
舍,不料在施工初期,打地樁卻怎樣也打不下去。既然買了地,就沒理由讓它空
置。於是就請左一個好厲害的師傅來看看是怎麼一回事。那師傅看完之後,就說,這
里的怨氣好重,有好多靈界的朋友,不想我們占他們的地方蓋樓。不過那間公司的領
導就沒怎麼理會,就要出重金,要那個師傅搞定那塊地。在一輪輪的拜祭。樁終於打
下了。然而,那個師傅臨走前就說,唉,住這棟樓的人,輕則整輩子貧窮,重則家破
人亡。
後來,位師傅的話就應了在3號(一梯七戶)房人的身上:
第一年住203的一位叔叔在10月的一日突然因為高血壓,暴斃身亡。
第二年住303的,職位好高,是一艘貨輪的船長,在途徑波斯灣的時候,遇上海
盜,被人亂槍掃死。
第三年住403的一個男孩,因為一次發高燒,燒得太厲害,不過幸好比醫救回,但從
此成了痴呆兒。整天拿著把菜刀!守在四樓梯間,嚇死死人了,每次經過都膽顫心驚
啊。
503是空置的。
以上的事都廣為流傳在整棟樓
在1990年10月2日603的一位啊姨在10.2白雲機場劫機事件上被活活嚇死。
接著就到703啦,703的男人大學畢業後,在地盤工作時,由於一節電纜掉落在他身
上,被活活電死。
以上的每一件事都發生在農歷9月份,即新歷的10月份,死者都比較年輕(21-36
歲)。當時曾引起了一陣恐慌,住803的連夜搬走了。掀起搬遷潮,在八樓更加是七
戶,搬得剩下一戶。整棟樓的住戶剩下一半都不夠。連收垃圾費的啊姨都說,我們這
棟樓太恐怖了。
120 140號樓下的商鋪更是非常非常的邪門,87-96年期間是我們上一代人的攢錢的
黃金時間,而且洪德路,當時的人流量好高,應該會好好攢才對,但在洪德路的
鋪,關完一間又一間,無論是理發店,夜總會,卡啦OK,布行。都先後結業,就連著
名的巴迪鞋店,佐丹奴、肯德基(被拆)都先後地結業。
另外,在洪德路的馬路面,則經常有車禍發生。如果不信的朋友可以在7月鬼節時去
看看,有不少人會響路邊拜祭。
到了1995年,就在95年10月某日,住在804的一個男的,不知道是不小心還是想自
殺,在陽台掉了下來,先掉到這貼作者家的晾衣繩那裡,然後掉在街上,當場死
忙。那條晾衣繩完全變形
1999年因為要建內環路,洪德路140號被拆。聽舊街坊們說,在拆樓的時候都死左好
幾個民工。到了現在,大家看一下洪德路是多麼的蕭條。連銀行,M記,K記都沒有
了,當然在那裡住的人不少,但總顯得好冷清。大膽的朋友,可以站在140號的舊
址,幼兒園的前邊,一到夜晚。就陰風陣陣
③ 王稼祥的後代
與原配生有一子王命先,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畢業後,留校當老師,文革中受迫害投河自殺 。
王命先有兩個兒子(王稼祥之孫)。一子王光龍邯鄲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王光龍,男,漢族,1945年7月生,河北臨漳人,1976年1月入黨,1969年7月參加工作,河北師大中文系畢業,大學學歷。
(3)中山大學老師自殺擴展閱讀
王稼祥,原名嘉祥,又名稼薔。安徽涇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1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從蘇聯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1937年初,受中央派遣前往莫斯科,向共產國際領導人介紹中國革命。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夏回國,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會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軍委總政治部主任兼八路軍政治部主任,中共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主任之職,協助毛澤東處理了大量有關黨、軍隊和抗日根據地的重要事務。
1942年領導延安整風運動。1943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並對此進行了初步論述。同年任中共中央宣傳委員會副書記,領導編輯《毛澤東選集》。1944年傷病復發休養。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④ 謝家榮的人物生平
1923年5月21日,謝學錦出生在北平一個學術和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父親謝家榮是我國地質科學的奠基人章鴻釗、丁文江創辦的工商部地質研究所培養的我國第一代地質學家中的佼佼者,我國礦床學的主要奠基人。母親吳鏡儂是安徽人,畢業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她出身名門,聰明美麗,質朴大方,擅長繪畫,愛好音樂,思想激進。
1898年9月7日,謝家榮生於上海市一個清寒的職員家庭。1910年小學畢業。
1913年,他在上海製造局兵工學堂附屬中學畢業後,來到北京。考入了農商部地質研究班(後改名地質研究所),這個地質研究所是一個地質專科學校。它的領導者和主要教員都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章鴻釗、丁文江和翁文灝。學校和老師們對學員教導認真、要求嚴格,使他們受到地質學知識的良好教育和地質工作基本功的嚴格訓練。謝家榮是同班30人中最年輕者,然而卻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成績一直很優異。
1916年,地質研究所結業時,只剩下22人,其中18人拿到了畢業文憑,都進入了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他們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工作者。中國地質學史上俗稱「十八羅漢」。他們中絕大多數成為中國地質界的骨幹、棟梁。當時年僅18歲的謝家榮,在這「十八羅漢」中成績卻十分優秀。
1916年,就發表了河北灤縣、江西豐城和江西進賢三個煤田調查報告,以後陸續有煤田地質研究成果問世。
1917年,即被選送留學美國,最初在加里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地質系學習。
1918年,轉入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作研究生。192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他立即回到祖國,仍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職。
1920年撰寫《礦床學大意》,系統闡述礦床學理論與實踐問題,開拓了礦床學研究領域。隨著礦產地質工作的深入發展,他從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礦床的分布和成因分類。
1921年初,謝家榮參加了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團,隨翁文灝、王烈等去甘肅考察。他們最初在蘭州附近作了一番調查研究工作。以後,翁文灝去震中區調查,派謝家榮穿過河西走廊去甘肅玉門調查石油地質。工作結束後,他發表了《甘肅玉門石油報告》這一初步成果。這是中國地質學家對該區最早的石油勘察活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1922年,謝家榮在其調查報告中論述地質構造對油氣生成及運移、儲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層的重要意義。他1930年發表的論著《石油》,是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最早的石油科學專著。 同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謝家榮被選為首屆理事會書記,並先後兩次任中國地質學會會長。
1923年,他發表了《有關中國地質調查所收到的第一塊隕石的成分和構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國隕石之研究》兩篇論文,這是中國隕石學最早期的探索。
1924、1927年先後於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執教。其間,出版《地質學》(與徐韋曼合著),並參與華南的區域地質和礦產調查。之後,謝家榮在德國進修。三四十年代,謝家榮熱心教育事業,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在50年代初的三年經濟恢復時期,他創辦南京地質探礦專修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生,進行培訓,為即將開展的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就出百餘名地質礦產科技人才,相當於當時全國地質人員的三分之一。
1925年,他赴德考察,回國後倡導煤岩學工作。
1926年,在新創刊的《地質論評》上著文論述了「鞍山式鐵礦」這一獨特的新類型,指出它有別於北美的地台型鐵礦和綠岩帶型鐵礦。同年發表了《中國中生代末第三紀初之造山運動火成岩活躍及與礦產形成的關系》的論文。抗日戰爭時期及以後,謝家榮主持礦產測勘處工作,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以及磷、硫等非金屬礦床都做了深入研究。發現或指導發現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鋁土礦、安徽鳳台磷礦、南京棲霞山鉛鋅銀礦、甘肅白銀廠銅礦等一批重要礦產,是我國發現礦床最多的地質學家。
1928年,謝家榮被借調到兩廣地質調查所任技正,又兼廣州中山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9年,他到德國考察與進修,先後在柏林地質調查所和弗萊堡大學攻研煤岩學與金屬礦床學。
1930年,他回國後,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正兼沁園燃料研究室名譽主任,該研究室為著名實業家金沁園捐款所建,專門從事煤炭、石油及有關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
1931年,謝家榮兼任清華大學地學系教授,並曾代理系主任。
1934年,發表《煤之成因與分類》。抗日戰爭時期,他主持礦產測勘處的工作,對西南地區的煤田地質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他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中國之石油》,著重討論了四川、陝西含油盆地的遠景,對西部地區的石油勘探提出建議。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主體遷往南京,留在北平的部分成立北平分所,謝家榮被任命為所長
1936年他編制了《中國各種儲油區域油苗、油頁岩及地瀝青分布圖》 ,發表《中國的成礦時代與成礦區域》一文,明確指出揚子區與南嶺區礦產組合的差異,將中國成礦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948年,他向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提交的報告中,論述了中國的鉛鋅銀礦床。他專門提到了中國與花崗岩侵入體有關的不同類型礦床。首先為磁鐵礦—黃銅礦型礦床,其次是產於寒武奧陶系灰岩與花崗岩接觸帶的接觸變質成因的輝鋁礦—磁黃鐵礦—黃銅礦礦脈。
1936年,他建議創辦了《地質論評》,並兼編輯主任。還兼任《中國地質學會志》編輯。對學會這兩本主要刊物(中文和英文)之出版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還與章鴻釗等一同設計制定了中國地質學會會徽。他還兼北京大學地質系系主任。他曾於1935年、1946年兩次主持了該學會的「葛氏(金質)獎章」之授獎儀式。
1937年,發表佳作《北平西山地質構造概說》,1961年的《中國大地構造問題》,1962年的《論中國大地構造格局》和1963年的《華南主要大地構造特徵》等論文反映了他對中國地質問題的總結和認識上的深化,也是對中國礦床學總結的理論准備。謝家榮是中國最早將地質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的地質學家,他運用地質科學為社會服務,為找礦服務,並引入經濟學,進行成本核算,按經濟規律辦事,是中國經濟地質學的先驅。
1937年在地質調查所《地質匯報》上發表《中國之石油儲量》,並將中國含油區劃分成陝北、四川赤盆地、准噶爾和塔里木四個區,含油地層為中生代的大陸沉積和海相沉積地層,還提到塔里木盆地「有海相之始新統及白堊紀地層,轉運宜於產油」,認為「此區亦頗有重視之價值」。
1940年6月,他去雲南,任敘昆鐵路沿線探礦工程處總工程師。同年10月,該處改名經濟部資源委員會西南礦產測勘處,謝家榮仍任處長。
1942年10月,該處擴大為中國性的礦產勘測機構,去掉了「西南」二字,謝仍為處長。
1944年,他作為「丁文江先生紀念獎金」委員會主席主持了此獎金之授獎儀式。1934年,他與翁文灝、丁文江、李四光、竺可禎、葉良輔、張其昀、胡煥庸、曾世英等發起,在南京成立中國地理學會,並當選為首屆理事。他先後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委員會第1—4屆委員。謝家榮從事地質工作50年整,留下「等身著述」400多種。
1945年,他在《貴州煤田研究並特論其與古地理及地質構造之關系》一文,提出了煤田地質研究中的重要問題。20世紀50年代以來,謝家榮以其煤地質學理論研究和中國煤田地質實踐經驗陸續發表了多種有指導意義的論文、報告, 1954年發表《勘探中國煤田的若乾地質問題》。
1946年,謝家榮基於他對煤地質學的研究以及對中國大地構造、古地理和煤田地質的深刻理解,結合淮南煤田含煤沉積發育的「北型南相」特點分析,找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被地質界傳為佳話。這一隱伏煤田的重要發現,為兩淮煤炭基地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1948年,謝家榮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發表了《鈾礦淺說》一文,標志著中國鈾礦地質學研究的起點。
1950年,謝家榮根據他對中國礦產地質的實踐經驗,結合礦床學理論研究,就全國地質礦產勘探工作發表了許多有戰略指導意義的文章。 9月謝家榮被任命為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計劃處處長。他統籌考慮,將中國6大區地質勘探、普查或調查性質的隊伍分別予以編碼,如221為華北勘探第一隊,321為華東勘探第一隊,429為華中勘探第九隊,641為西北普查第一隊等等,使中國地質勘探工作初步納入科學管理的軌道。
1952年,地質部成立,他任地質礦產司總工程師。他著重於礦產分布規律的綜合研究,如對甘肅白銀廠銅礦的地質評價意見,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銅礦基地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
1954年,他調任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總工程師。對於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進行了相應的部署和指導,他與黃汲清主持編寫的《普查須知》是野外地質人員必備的工具書。
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他是首批學部委員之一。
1954年,發表的《中國的產油區和可能含油區》與1956年發表的《石油地質的現狀、趨勢及今後中國勘探石油的方向》以及1957年發表的《石油地質論文集》
1955-1957年間,謝家榮為三次石油普查會議准備了最主要的學術報告,指導了我國的石油普查。他與黃汲清專門提出並堅持當年部署了松遼盆地的石油普查項目。他反復多次地論述了陸相生油的理論的重要性,指出「只從相的研究絕不能決定生油層」,「大陸沉積生油的理論在我國應該予以很大的考慮。」他還指出「儲油層的確定和圈閉類型的研究,在目前石油勘探工作方在開始的中國尤其具有關鍵性的意義,為迅速發現足夠的新油田以滿足國家的要求,必須對此問題盡先研究,迅速予以解決。」為中國石油普查和勘探,為大慶等油田的發現提出了正確的戰術方針。
1956年,他發表了《中國礦產的分布規律及其預測》。
1957年,地質部地質研究所擔任副所長,他與孫雲鑄、黃汲清等一起擬定了逐步進行中國地質和礦產研究的總體規劃,並取得了若干成果。他本人發表了若乾重要論文與專著,如《中國大地構造問題》,《論礦床的分類》,《地質歷史中成礦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和承繼性》等等。他還指導了大批研究生,培養了不少高級地質人才。同年發表《火山及火山沉積作用在中國幾種礦床中的意義》。
1958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礦產地質會議上做了《中國礦產分布規律的初步研究及今後找礦方向的若干意見》的學術報告。之後,他幫助地質勘探隊找到海南島海口市附近的一處三水型鋁土礦露頭。
1964年,他任地質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礦產綜合研究室主任,著手編著《中國礦床學》。
1966年8月14日,「文化大革命」初期,由於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沖擊在北京自殺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