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1. 劉文的介紹
劉文,女,經濟學碩士,法學博士,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西南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長,公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財經大學「151工程」首期「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幹培養人選」,「四川省精品課程」《商法》主持人,成都市人民檢察院人民監督員。
2.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的學科建設
西南財經大學法律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分別於2004年、2006年獲准設立,是全國率先設立博士點的五個高校之一,學科研究水平居於全國前列。現有專兼職教師10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導師郁光華教授、甘犁教授、高晉康教授現招收法律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法律的經濟分析兩個研究方向法律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法律經濟學研究所負責法律經濟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法專業是法學院最早開設的本科專業(1987年),也是法學院最早獲准設立的碩士學位授權點(1998年)。現招收經濟法學方向博士研究生和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金融法研究、稅法研究和競爭法研究四個方向)。經濟法學充分整合校內財經學科優勢,於2001年分別與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和財稅學院成立了金融法研究所和中國稅法研究中心等跨學科研究機構。該學科現有專兼職教師 26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導師高晉康教授、魯籬教授、吳越教授和李毅副教授現招收經濟法學方向博士研究生。
經濟法學研究所負責經濟法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四川省重點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 西南財經大學民商法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於2000年獲准設立。現招收民商法學方向博士研究生和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民法研究、商法研究、知識產權法研究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等四個研究方向)。現有專兼職教師24人,其中教授11人。馬俊駒教授、高晉康教授、張家勇教授、吳越教授、姜玉梅教授、章群教授和江波博士現招收民商法學方向博士研究生。
民商法學研究所負責民商法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
3. 威武加菲——訪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振中
個人簡介:廖振中,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律師(2003年起執業),四川省國資委專家庫成員,四川省監獄局改制顧問,成都市傳媒集團新聞實業公司獨立董事。2000年本科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2003年碩士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2009年起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自2003年起一直在西南財經大學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商法、金融法。
記者∕倪亮 藍寧欣
說起廖振中的民法課,在西財的學生「法學圈」里可謂人盡皆知,其顯著特點就是每次開課都在學校的G座大階梯教室里。每個周四的下午,偌大的教室里幾乎座無虛席,不管你來自金融、會計還是保險;不管你是大一新生還是大二大三老鳥,都在這里有了交集。就像一股巨流,不管它的水分來自空氣、支流還是地底,都在向前奔襲的過程中以自己的頻率釋放著活力。
吃泡麵&1000米
民間傳言:民法總論上課之前,腹中飽飽的同學們常常看到餓著的老廖吃泡麵。大家很關心廖老師的身體,但也理解老師太忙的苦衷。也許不少宅男暗中默默把老師譽為知己,但殊不知,老廖實是一枚「菜譜在手、天下我有」的好男人,偶爾下廚三菜一湯,蒜白炒肉、肉末青豆、土豆排骨、清湯冬瓜,也弄得有香有色,能贏師母誇獎,敢上微博曬圖。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老廖和記者談到,「我很重視鍛煉,每天早晨游泳1000米,再跑步7、8公里。我統計過,每年365天,我起碼堅持300天左右,就算再忙,晚上10點多回家,我也要去把泳遊了,否則會感覺很難受。」
偶爾運動並不難,但堅持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前50天是最難熬的,到後來養成習慣就好了。」老廖如是說,「如果大學生不知道該干什麼,去跑步(或游泳)是不會後悔的選擇。」
第一名&愛旅遊
「@威武加菲」是廖振中的新浪微博賬號,11月22日0:11,他在上面轉發了一條微博:「為何近期法學女學生頻頻失聯?為何若干法學男生夜半慘叫?又為何夜半樓道電話不斷?是何事如此蹊蹺?是金錢?是仇恨?敬請收看今夜上演的人間慘劇之《司考出成績了》。」
司法考試出成績是個法學學生自黑調侃段子層出不窮的檔口,老廖也沒忘抓住機會幽默一把,但是當年,學生廖振中可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學霸」。四川省司法考試第一名,薄薄一紙成績單,想必浸滿了咸苦的汗水。
和所有真正的學霸一樣,老廖在干好學習和工作之外,有著自己獨特的讓學渣們為之嘆服的「愛好」:在地球上晃盪。老廖去過的地方相當多,根據記者對師母博客上博文的不完全統計,2009年到2012年兩年多的時間里,這對伉儷的足跡遍布了香港、希臘、法國、西班牙、奧地利、德意志、義大利、土耳其、埃及、柬埔寨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到任何一處的時間都在半個月以上。
「書本上只能拿到知識,但另外一種東西叫見識。知識和見識之間是無法相互取代的。比如埃及或者泰國曼谷遊行時你就在開羅廣場,就知道其實現場並不怎麼恐怖,這就是見識。但是去一個地方最好事前你對它有了解,這就是知識。比如說去伊斯坦布爾的話,你如果不了解十字軍、拜占庭、奧斯曼土耳其啊這些知識,去了就只會照照相、啥都不知道也沒意思,所以我建議同學們年紀大一點、知識多一點再去旅遊。」
一路有法&80分
1996年,市場經濟大潮中的中國邁過了WTO的門檻,經濟法學乘勢而起、方興未艾。18歲的廖振中否決了華西醫院的父母鼓勵學醫的建議,進入了西財法學系的經濟法專業。
「你可以這樣寫嘛,三分之一的稟賦,三分之一的運氣。加上三分之一的時代。」老廖說,「純粹是憑感覺,不清楚學術上的經濟法是什麼東西,但是聽到感覺還很不錯。」
碩士研究生時,廖振中拜入現任法學院院長高晉康的門下。3年後留校任教,之前上的正是高晉康教過他的民法,上課風格也「一脈相承」。記者采訪到法學院2011級法學的一位資深「廖粉」:「廖老師上課風格很幽默,適合本科生,但是在體系感上面比一些老教師把握差一點。」其實這也是很多「廖粉」希望民法更加完美的小心願。
針對這個問題,老廖和記者談到:「一般來說,教學兼顧三個東西。一個是激發學生對於這門課程的興趣,二是塑造一定的知識體系,三是形成能力尤其是自學的能力,這三個東西三位一體,相互照顧,就我個人而言,我教的民法課比較大而且內容很多,我們國家是大陸法系的民法,德國那一套,入手就較難。這種情況下我必須有一個權衡,如果我不講得稍微生動一點的話,一般同學可能會對這門課這個學科產生抗拒。這個同學的建議動了腦筋,我也在反思,是不是可能過多地照顧到了激發大家興趣,以後我的教學也要增強概念性和體系感。」
100分滿分,老廖最終給自己的課程打了80分。
法學&經濟學
D.N.辛哈說:「一個真正偉大、優秀和成功的律師必須具備以下素質:他必須掌握法律知識,並且是人類行為方面的專家,他必須是口才流利的演說家,機智的策略家、優秀的指揮官,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必須對人類生活的各方面具有廣泛知識;他必須對人和人的行為方式有一種內在的知識。」
廖振中看來,法學首先是一個站在研究生教育層次上的學科,它依賴於基礎性學科比如邏輯學、社會學、經濟學。同時法學也是實踐性的學科,要求本科階段除了讀書之外要有一定的實習經歷。
「另外我覺得法學和語文中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這些關系比較大。還有外語,因為法學中舶來品居多,和國外交流也比較多,不是一個可以關起門來做的學問,要求較高的對外交流的能力。」
「在任何社會起飛過程裡面法律肯定都是靠後的,進入一個大家都接受的規則社會,法律才能夠成為一個顯學。」
老廖在課上時常蹦出一兩句經濟學術語,有時候還帶上英文翻譯。被很多「廖粉」津津樂道的是,老廖曾將中國男女隨年齡變動的婚姻需求曲線畫出,並且從信息不對稱、機會成本、博弈論的角度來詮釋種種社會現象,分析女漢子的成因、對同學們的婚姻選擇做出建議,這個時候,老廖似乎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經濟學、社會學老師。
「現在政法和財經的界限已經不那麼涇渭分明了,如果一個法官,經濟的東西一點也不懂,在法院審案子都很難。法學作為一種思維、一種獨特看世界的角度,和經濟學有很多交融的地方。」
責任編輯:張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