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醫院夏教授
❶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的第六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又名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簡稱中山六院),始建於1965年。2007年2月5日,廣州市政府將原廣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成建制整體移交中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醫院,SYSU-GIH)。
中山六院是一所以胃腸肛門為專科特色的綜合醫院,承擔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康復等任務,是中山大學教學醫院、廣東省及廣州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承辦《中華胃腸外科雜志》,內設博士後流動站、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天河區員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山六院坐落在廣州市天河區員村二橫路,位於廣州市城區中心地帶,毗鄰天河區政府、天河公園、珠江新城,與琶洲會展中心隔江相望。緊靠廣州市地鐵五號線員村站出入口、華南快速干線出入口,臨近黃埔大道和正在開發的花城大道、臨江大道,交通十分便利。
中山六院現有在編職工638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16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59人,有博士學位25人。各臨床科室齊全,開設內、外、婦、兒、耳鼻喉、口腔、中醫等12個二級學科和28個三級學科。編制床位303張,開放床位約460張。佔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業務用房2.6萬平方米。
新手術室
作為中山大學的臨床教學基地,中山六院承擔了多學科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國各地進修生的臨床教學任務,設有博士後流動工作站點;擁有一批卓有建樹的學術骨幹、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等。
中山六院消化內鏡中心是全國最優秀的內鏡中心之一,配備先進的消化道電子內鏡主機4套及電子胃鏡、十二指腸鏡、放大電子腸鏡等十餘條,擁有國內首家可經鼻超細電子胃鏡,中心內配有數字減影X光設備、大腸水療機等專科設備,大大地提高了腸鏡檢查的成功率及准確性。開展的無痛胃腸鏡受到了廣大患者的熱烈歡迎。對遠道而來,需及時做腸鏡的患者,該中心通過大腸水療,清潔腸道,無需患者住院口服瀉葯及等候時間,大大地方便了患者,滿足了患者的需要。此外,還擁有多層快速螺旋CT、彩色B超、800mA進口X光機、C臂X光機、數字化X光機、腦地形圖、全自動生化檢測儀、骨密度檢測儀、病理冰凍切片機、動態頻閃喉鏡、人體成分測量儀等大型檢查設備,有高壓氧艙、各種康復治療儀、燒傷疤痕治療儀及電視腹腔鏡等大型先進治療設備。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醫院)首任院長、博士生導師汪建平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全國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中華胃腸外科雜志》主編、《外科學》教材副主編、中華醫學會理事、廣東省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胃腸外科與營養支持學組組長、日本消化器外科學會員、亞洲造口康復治療協會理事及中國區主席。
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是中山大學醫科的發展戰略重點之一,其特點是以西醫為主、中西醫結合、防治結合,醫療教學科研一體化;其代表學科有食管胃腸外科、肝膽脾胰外科、結直腸外科、肛腸外科、消化內科、炎性腸病中心、腫瘤綜合治療科、消化內鏡中心和臨床營養中心等。胃腸肛門技術團隊實力雄厚、人才眾多、設備先進,能解決食管、胃、小腸、結直腸、肛門等外科領域的重大、復雜和疑難病例。胃、結直腸腫瘤、肛門直腸良性疾病的診治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胃腸肛門學術團隊共承擔各類研究項目15項,各級科研成果斐然。「直腸癌保功能手術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系列研究」榮獲200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和中華胃腸外科雜志是中山六院的三大支柱,與內、外、婦、兒等友鄰科室及麻醉科、手術室、SICU等配套科室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成為大學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技術陣地和學術平台。醫院與國外多個著名的胃腸疾病中心建立了長期友好的雙邊交流和合作關系,診療技術、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根據廣州區域衛生的規劃和中山大學發展戰略,按照衛生部和教育部關於三級甲等教學醫院標准,我院將用3-5年的時間,建設成為設置床位1000張,其中胃腸肛門專科設置床位400~500張,綜合學科設置床位500~600張,以食管、胃、肝膽脾胰、小腸、結直腸、肛門等的良惡性疾病診療為大專科特色的現代化綜合醫院,實現學科結構調整、服務模式創新、醫療資源共享,造福百姓和社會。
❷ 夏建川的介紹
夏建川,1960年5月出生,現為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治療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於哈爾濱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98-2000年在中山醫科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從事腫瘤遺傳學的研究;2000-200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Dana-Farber腫瘤研究所從事腫瘤遺傳學和腫瘤疫苗的研究。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20餘篇,獲得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6月回國,現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治療中心從事腫瘤的生物治療研究。現任《癌症》雜志編委,國家葯品監督局葯品評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遺傳學和腫瘤生物治療。
❸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位於廣州市先烈南路54號,佔地面積約890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5000平方米,是中山大學的附屬單位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953年,由嶺南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光華醫學院眼科組成的眼科教研室成立。1965年正式遷移並建立眼科醫院,至今已發展成為集醫療、科研、教學、保健和防盲治盲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
在幾代眼科專家的努力下,該中心在醫療服務、專業設置、學術水平、人才培養、人員編制、病床數和醫療設備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提升。1983年,眼科醫院被正式命名為「中山醫科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並獲副廳級建制。2001年,隨著中山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合並,該中心更名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心下設眼科醫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辦公室和眼科視光學系,是全國規模大、專業人員多、專業齊全、整體學術水平高、儀器設備先進的現代化眼科中心。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在醫療、教學、科研和防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國內復雜疑難眼病會診和治療的重要中心。中心在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包括獲得了多項國家級、國際合作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資助,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知名雜志上發表,並獲得多項科技成果獎。中心還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國際防盲組織等機構合作,開展查盲防盲治盲工作,深受基層群眾和醫務人員的歡迎及國際眼科同行的好評。
中心師資力量雄厚,是我國培養眼科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設有博士研究生導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此外,中心還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學術研討會,舉辦大型國際性學術會議,並與多個國家的大學、醫院和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中心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購置了國內外先進的儀器設備,引進計算機光碟檢索系統,開通信息高速公路,訂購了國內外知名眼科雜志,大大豐富了眼科信息的來源和交流。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科技人員在專業技術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多名專家在國內外專業機構中擔任負責人或委員,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威信。中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就,為我國眼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中山大學醫院夏教授擴展閱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國家重點大學——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始建於1910年,現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和國家愛嬰醫院,由院本部、黃埔院區和東山院區三個院區組成,是華南地區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的重要基地,素以「技精德高」在我國和東南亞一帶久負盛名,2004年被評為「香港人最信賴的中國內地醫療機構」。
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院領導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領導團隊由多位資深專家組成,共同推動醫院的發展和學科建設。
王深明擔任院長和黨委副書記,作為外科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是血管、甲狀腺外科學的學科帶頭人和首席專家。他還是中山大學血管外科研究中心和乳腺病診治中心的主任,擁有多個專業學會的領導職務,如廣東省醫學會血管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以及多個醫學雜志的副主編或編委。
顏楚榮是黨委書記和副院長,他在臨床教育和醫院管理領域也有所建樹,擔任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和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醫葯衛生委員會的理事,同時在倫理與文化管理和後勤管理專業委員會中擔任重要職務,也是《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的常務編委。
謝燦茂副院長負責內科學,是呼吸內科和MICU學科的首席專家,他在中國呼吸病學會中擔任多個職務,同時在廣東省醫院協會中擔任副會長,是多個國際雜志的編委和特邀審稿專家。
周燦權副院長兼東山院區管委會主任,作為婦產科學科的帶頭人,他還是中華生殖醫學學會和廣東省婦產科學會的常委,參與多個婦產科專業雜志的編輯工作。
陳旻湖副院長是消化內科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擔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主編或參與多個消化醫學領域的雜志。
劉小林副院長專長顯微外科-手外科,是顯微創傷骨科學科的首席專家,擔任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會常委和廣東省創傷學會副主任委員。
余學清副院長在腎內科領域有深厚造詣,是腎內科學科帶頭人和廣東省腎臟病學會主任委員,同時在國際上也擔任多個腎臟病學會的委員和客座教授,參與多個腎病專業雜志的編輯工作。
(4)中山大學醫院夏教授擴展閱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中山一院)是中國重點大學——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始建於1910年,現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和國家愛嬰醫院,由院本部、黃埔院區和東山院區三個院區組成,是華南地區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的重要基地,素以「技精德高」在中國和東南亞一帶久負盛名,2004年被評為「香港人最信賴的中國內地醫療機構」。
❺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是位於珠海市香洲區的一所現代化綜合性教學醫院。以下是關於該醫院的詳細信息:
- 地理位置與環境:醫院位於珠海市香洲區,緊鄰香洲灣畔、情侶路旁,環境幽靜且風景秀麗。
- 規模與設施:醫院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擁有現代化的醫療設施,包括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16層計算機斷層成像系統、磁共振成像系統等高端設備。
- 人員配置:醫院擁有職工1200餘人,包括正高職稱46人,副高職稱116人,博士生導師7名,碩士生導師42名,多名教授在專業領域成就卓著。
- 科室與服務:醫院臨床學科齊全,設有46個科室,其中臨床科室36個,醫技科室7個,門急診系統3個。可開放病床1300張,日門診量可達4000人次,年門診量44.6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4萬例,年外科手術1.3萬例。
- 醫療技術:醫院開展肝腎移植術、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冠狀動脈搭橋術等復雜手術,以及眼科、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領域的微創手術,具有微觀、微量分析檢測能力,可進行病毒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基因診斷等。
- 教學與科研:作為中山大學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臨床教學基地,醫院承擔著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學任務,並承擔著多項國家級和省市級科技項目,設有中心實驗室為科學研究提供平台。
- 交流與合作:醫院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與義大利米蘭大學、國際腎臟病學會等國際知名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為港澳台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患者和遊客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保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