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四川大學姓雍教授

四川大學姓雍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4-15 01:06:51

『壹』 王叔岷的個人簡歷


王叔岷先生1914年出生於簡陽縣(今成都市東郊洛帶鎮下街),1933年,先生考入由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並的「國立四川大學」中文系,後又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就讀碩士,師從傅斯年、湯用彤等,畢業後留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王叔岷先生因1948年隨史語所遷台,國共兩黨分治,其在大陸的知名度並不高。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先生先後在新加坡大學、台灣大學、馬來西亞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等校教書,課余勤於著述,前後用17年完成巨著《史記斠證》,退休後完成集大成之作《莊子校詮》。
王叔岷先生1992年後幾次往返大陸旅遊,並於2000年獲台灣行政院文化獎後開始長住大陸,大陸文化界始關注先生的學術造詣,2007年中華書局引進出版了《王叔岷著作集》共15本。2008年8月,王叔岷先生仙逝於成都龍泉驛區其長子家中。
一 家庭境況
王叔岷先生家境書香小康,世居於龍泉山西麓的洛帶鎮,父諱增榮(1876-1950),字耀卿,號槐齋,晚清秀才,四川紳法班法政別科卒業,曾任四川高等法院書記官長,後任教於成都南薰中學,再與人合辦並任教於成都私立協和女子師范學校,晚年回鄉。太夫人張氏,諱厚坤。祖父諱澤銀(1851-1923),字松茂,一生慷慨好義,教子女以讀書為貴,清末至1921年被公推為洛帶鎮保正。1914年4月29日,先生誕於洛帶下街。當時川、滇、黔三省軍閥在成都至龍泉山一帶混戰,兵燹四起,每過鄉境,一夕數驚。三四歲時,耀卿公授以唐詩;七歲入私塾;十一歲入鎮上的高級小學(前身為鳳梧書院);十三歲隨父至成都,耀卿公親授《詩經》、《左傳》、《史記》、左太沖、陶淵明、李太白、杜工部諸家詩;暇時喜讀《莊子》、《史記》、《陶淵明集》,尤好《莊子》,先生學兼四部,蓋植基於此;暇則習七弦古琴,耀卿公重金購得明代連珠式古琴一張,請南北名師教先生彈奏,這也成為先生一生的雅趣。十四歲,先生考入成都華陽中學,在校好讀書,亦好運動,曾入選校籃球、足球隊。十七歲入聯合中學高中部(石室中學),與同儕結為「梅花五子」,別號孤鶴,其一生孤傲之性始現端倪。先生十九歲時以第一名考進國立四川大學中文系,受教於朱光潛、劉大傑、林山腴等諸名師。1937年與潼南縣雙江鎮望族楊姓女公子尚淑結為伉儷,川大校長張真如證婚,張校長之子即梅花好友張文達任儐相,朱光潛、林山腴等諸師長撰贈喜聯。
二 三位老師
日軍大舉侵華,國民政府退守四川,以重慶為陪都,先生雖心憂國難,仍潛志經典,每期考試名列第一,頗負文名。先生自認為文學根底皆父親所培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師,不肯與川大教授親近,1939年川大畢業時未能如願留校任助教。但因畢業前選修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川大客座教授徐中舒先生所教的《金石甲骨文》,甚得徐先生稱許。此時徐先生慰勉:「何不報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將成績單及平時所寫詩文一並寄去。」此乃先生一生進學關鍵。傅斯年素來擇人極嚴(王世襄先生未能進入史語所師從傅斯年,終身視為憾事),後來考慮是否留聘先生於史語所時,曾函詢徐先生意見,甚得稱贊。故先生十分珍視這次學術機遇,將徐中舒先生作為繼自己父親後的第二位老師。
先生報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初審順利通過。因戰事拖累了筆試,遂應邀任教於長壽縣的重慶聯合高級中學,假期再回成都應考。1940年9月得到時在昆明的傅斯年先生親筆錄取通知。先生與傅先生之緣分至此開始。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因抗戰附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0年12月遷四川宜賓李庄的栗峰,傅斯年先生為所長。先生於1941年秋整裝抱琴離家赴李庄,「李庄」,既含地名,又寓李耳與莊周,並為先生伏下一生的學術之緣。先生回憶第一次見到傅斯年先生的情景:「我將寫的詩文呈上,向他請教,他說說笑笑,學識之淵博,言談之風趣,氣度之高昂,我震驚而敬慕……既而傅先生問我:『你將研究何書?』答雲:『《莊子》。』傅先生笑笑,就背誦《齊物論》最後『昔者莊周夢為胡蝶』章,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傅先生忽又嚴肅地說:『研究《莊子》當從校勘訓詁入手,才切實。』怎麼研究空靈超脫的《莊子》,要從校勘訓詁入手?我懷疑有這個必要嗎?傅先生繼續翻翻我寫的詩,又說:『要把才子氣洗干凈,三年之內不許發表文章。』我當時很不自在,又無可奈何,既然來到研究所,只得決心下苦工,從基礎功夫研究《莊子》。」後來據任繼愈回憶,「傅斯年背後說王叔岷『有才性』。傅先生說的『才性』,是《世說新語》用的詞彙,指有史才,有史識,悟性好,並不是專指『才子氣』。那時傅斯年就發現王叔岷是個可造之材,著意培養,並用金條買了一部宋本的《莊子》,專給王叔岷用,用完鎖在保險櫃里。」先生師從傅斯年,在與遠在昆明的副導師湯用彤書信請教時,也得到要不持才自傲,須「痛下功夫」的勉勵。
先生幸得傅斯年先生親炙,蒙指點治學門徑,遂自校勘、訓詁入手,博覽群書,廣輯資料,漸入學術之境。先生一生為人、治學、處世,皆深受斯年先生之影響,故將傅斯年作為自己的第三任老師,兼及所敬仰的胡適之和蔡元培兩先生。先生1943年獲碩士學位,留所任助理研究員;1944年8月完成《莊子校釋》,凡二十餘萬言。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先生隨史語所復員南京,是年發表《莊子通論》刊載於徐復觀先生創辦的《學原》學報,深受學界好評。
幸先生與妻楊尚淑一生恩愛,不論求學或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講授,或避禍逃難離大陸赴台,都是胥相伴隨,未嘗須臾離開。後其妻於1977年不幸因肺癌病逝新加坡,親朋或勸續弦,先生不為動,其弟子林耀椿所撰《懷念王叔岷先生》中記錄了先生這樣一句話:「人一生只能結一次婚,債完了就不要再負債了」,其摯情如此。
1948年,傅斯年先生出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先生受台大中文系合聘任教,授《大一國文》與《斠讎學》。共事論學者有台靜農、洪炎秋、戴君仁、鄭騫、許世瑛、伍俶(叔黨)、毛子水、屈萬里、何定生諸先生。1951年先生開始教授《莊子》,既以《庄》解《庄》,又旁及相通之諸子百家,並引漢魏六朝唐宋各大家詩作為證,一時杏壇轟動,慕名旁聽者甚眾。先生在勤於著述和競於教學之外,不帶助手、不加入或形成任何學術團體,不擔任任何行政職務(唯有一次短暫例外),甚至拒絕參選院士,因此稍顯「默默無聞」。1959年以訪問學人赴美國哈佛大學遠東語文系一年,與洪業(煨蓮)先生論學甚歡,後得其推薦,於1963年受邀赴新加坡大學中文系任客座教授兩年。1967年赴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漢學系任客座教授。1972年轉赴新加坡南洋大學任講座教授,期間先生數度婉拒任何行政職務。1980年南洋大學(中文為主)與新加坡大學(英語為主)合並為國立新加坡大學,重組中文系時需要一位令兩校師生都信服的系主任,當局力請,先生逼不得已,短暫出任新的中文系主任,並創辦博士班。
先生總結出自己的治學經驗:校勘古書是一種小學問,可以幫助研究大學問;是一種支離破碎的小工作,可以幫助通大義、有系統的工作;是一種綉花針的工作,可以幫助大刀闊斧的工作;是枯燥無味的工作,卻有一種無味之味。從1965年起,先生共花了十七年的課余時間撰寫了300萬字巨著《史記斠證》。此聊舉《史記斠證》校《伯夷列傳》中一字千金的例子: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乃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關於『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句,從沒有人懷疑過。我們想,伯夷逃去,叔齊也逃去,各逃各的,怎麼兩弟兄隨後又在一起,同隱於首陽山呢?我們看,敦煌本『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這句,逃字作追,這就對了,伯夷逃去,叔齊追他,隨後自然就一起隱居了。《太平御覽》卷五百十四引這句話,逃字也作追,可以證明,到北宋時還有作追的本子。追字作逃,是涉上句『逃去』而誤的。」
劉本棟在《六十年來之史記研究》一文中對此書的評價是:「是書引證博贍,考辨精審。每一疑義,必求其至當而後已,使史公二千年來不白之旨,昭然渙然。可謂不僅有功史學,抑且嘉惠士林矣」
1981年先生自新加坡大學退休返台,寓居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館,並於同年九月回台大中文研究所任教。1984年自史語所退休,前後共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表論文近百篇;翌年起仍在台大研究所任課,開授《斠讎學》、《先秦道法思想》、《劉子研究》、《詩品文心比較研究》等課,並獲聘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咨詢委員。1987年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成立,函聘先生為榮譽講座,作兩次學術演講。這期間完成集大成之作《莊子校詮》。其中對《徐無鬼篇》中「一」字作解,可管窺其煞費苦心。
「天地之養也一,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
《校釋》雲:『一字疑淺人妄加……』,案郭<注>、成<疏>固未達此養字之義,而一字決非淺人所加。一猶齊也,此齊長短之說,與《莊子》齊物之義密合。《淮南子· 原道篇》無一字,於義不備,當據此文補。因改寫此條雲:『案天地之養,與下文以養耳目鼻口之養異義。養借為羕,《淮南子 原道篇》養作永,義同。《爾雅 釋詁》:永、羕,長也。《大戴禮 夏小正》:五月,時有養日;十月,時有養夜。《傳》並雲:養,長也。養亦羕之借字,與此同例。天地之養也一,猶言天地之長也齊,一猶齊也。《淮南子 原道篇》:一度循軌,高註:一,齊也。蓋天地之長無極,故以天地之長言之,則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長、短俱齊矣。此齊長短之說,亦即齊物之理也。』以齊長短之理推之,則大小、多少、貴賤、壽夭、生死之理亦一矣,亦齊矣。」
後來的研究莊子的學者大都不能迴避《莊子校詮》,先生也被學界稱作二十世紀在《莊子》字意訓詁方面最權威的學者。
2008年8月30日,台灣大學文學院「王叔岷教授追思會籌備委員會」所撰《王叔岷先生行述》中這樣寫道:「先生一生不慕名利,與世無爭,偏愛老莊自然之道,長保恬靜自得之性,後雖年屆耄耋,而視未茫,發未蒼,齒牙未嘗動搖,門人咸引為美談。先生之學術,兼及四部,著述豐宏,而皆淵博精深,成一家言;古籍之斠讎箋證,尤為當世推重。七十年來,遍校先秦兩漢魏晉群籍,撰有專書近三十種,論文二百餘篇。其中《莊子校釋》、《斠讎學》、《史記斠證》、《諸子斠證》、《莊子校詮》、《列子補正》、《劉子集證》、《世說新語補正》、《顏氏家訓斠補》、《列仙傳校箋》等書,皆以斠讎學方法董理古籍之傳世名作。《史記斠證》、《莊子校詮》、《陶淵明詩箋證稿》、《鍾嶸詩品箋證稿》、《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左傳考校》等,更融校勘、訓釋、義理為一體,開啟「由實入虛」的治學途徑。嘗有《好學》詩自述:『由實入虛救破碎,虛由實得非空虛。誰能虛實為一體,魚躍鳶飛樂愉愉。』先生學博思深,晚尤圓融通達,淵沖醇粹,其引導沾溉之功,可謂大矣。」
先生最重情、惜情,治學之餘,不廢吟詠。其詩發乎深情,各體兼擅,尤精五古,神似靖節。有詩集《四餘齋詩草》、《南園雜詠》、《舊庄新詠》、《寄情吟》、《落落吟》、《隨感吟》、《倚紅小詠》、《論詩別錄》、《慕廬余詠》等多種行世,在海外有一大批讀者。
薪火相傳
先生雍容儒雅,待人溫厚,視學生如子女,教學不拘泥舊說,常有新解、又有系統。改作文,有一句好都要標出,頂批、旁批、總評,總是滿滿的,學生非常喜歡,常與先生親近傾談。先生課余忙於著述,學生想來又怕打擾,但只要有學生到訪,無不熱情接待,並常說「你們沒來我總是沒空,你們來了我就有空」。師生之間無話不說,甚於家人,凡經教誨者,無不如沐春風,終身感念。1982年先生因長期研案勞神,導致胃穿孔,於台大上課時暈倒;稍愈後先生仍不以為意,研撰不輟,撰寫《莊子校詮》期間,胃疾復發。弟子們爭先恐後輪班至台大醫院陪侍,其中不乏島內外知名學者教授。先生回台大後,因為身邊無人相伴,台大中文繫上過先生課的同仁相約,每星期三課後中午陪先生午餐,由大夥輪流作東,已退休的老學生也聞風而動,全體加入,這就是在台學界再度引為佳話,維持了二十多年的「三中全會」,先生之受敬愛,於此可見一斑。
1992年上半年先生無課,在女兒國瓔相伴下終返大陸一行。先生6月26日到北京,即與同學兼老友任繼愈、張政烺、馬學良相聚於國家圖書館。6月30日回到成都市郊故鄉洛帶鎮,卻發現舊家房園已分屬不相識之三家矣。1993年6月12日,由台大中文系編纂出版《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為先生壽,計集稿四十九篇,八十餘萬言;1998年5月6日,先生應邀參加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並在「漢學研究國際會議」閉幕致辭;2000年先生榮獲「行政院文化獎」,他將獎金六十萬元捐給台大中文系作獎學金,以鼓勵後進;次年6月28至29日文建會與台大中文系合辦「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中外學者發表論文凡二十一篇,同年8月台大中文系出版《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

『貳』 四川話的由來

四川話發源於上古時期非漢族語言的蜀語語和古巴語,迄今四川話的原始層中仍然保留了「壩」(平地)、「姐」(母親)、「養」(您)等來自上古時期古蜀語和古巴語的詞彙。 之後四川話便隨蜀地區的歷史進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斷地發展變化,先是秦滅蜀後,蜀地區逐步形成屬於漢語族但獨具特色的蜀語。其後在明清時期,由於大量來自湖廣等地的移民進入四川,蜀語同各地移民方言演變融合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的四川話。 上古時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與巴族兩個非華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國與巴國兩個獨立的國家,其不僅擁有各自獨立的語言:古蜀語和古巴語,還擁有被概稱為「蜀圖語」的獨立的文字系統。 古蜀語與當時的華夏語截然不同,與現今羌語、嘉戎語、彝語、納西語和土家語等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 。公元前316年,秦國相繼滅掉巴蜀兩國,逐步將中原華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區,並開始大量的向蜀地區移民,蜀地區出現了古蜀語和華夏語並存並用、相互滲透的局面。之後隨著秦漢時期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徙入蜀,並且在西漢末年形成了具有較為統一特色的蜀語。《文選》卷四載左思《蜀都賦》劉逵注引《地理志》中記載:「蜀人始通中國,言語頗與華同」,同時根據揚雄《方言》中的記載,當時梁益地區的方言與秦晉方言已經較為接近,表明此時的蜀語已經屬於漢語的一個分支。
西漢末形成的蜀語作為上古時期漢語族的一個獨立分支,其特點主要體現在聲調與詞彙兩方面。在聲調方面,陸法言《切韻序》有「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的記載。同時黃鑒《楊文公談苑》中稱:「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聲。春秋胥臣、漢雍齒旨是也。蜀中作上聲、去聲呼之,蓋蜀人率以平為去。」這說明此時蜀語聲調具有自身特色。而詞彙方面,此時蜀語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吸收了來自非漢語的古蜀語的詞彙。揚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歷史文獻中都記載了大量四川地區的特殊詞彙,來自古蜀語的詞彙包括「壩」(平地)、「姐」(母親)、「不律」(筆)、「養」(您)、「曲鱠」(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壩」、「姐」、「養」、「曲鱠」至今仍保存於四川話之中。 宋末元初,長達52年的蜀抗元戰爭使自唐以來經濟文化高度較發達的蜀地區遭受重創,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區有259萬戶(約1200萬人,佔南宋全國的23.2%);而到元佔領蜀之後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餘12萬戶(約60萬人,占元全國的0.7%),減少了約95%。 元末明初,在這種低人口背景下,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移民開始陸續進入蜀,形成了蜀歷史上的第一次「湖廣填蜀」大移民運動。中古蜀語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變,現今四川話由此開始逐步形成。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數較移民仍占優勢,蜀話也仍以宋元蜀語為基礎繼續發展 ,但已經與現今川西、川南一帶的老派四川話(灌赤片)較為接近。
根據明末清初成書的《蜀語》以及其它文獻的記載,明代蜀話音韻上的主要特徵包括:一、入聲仍然保留,獨立成調,但川東、川北地區的入聲尾(喉塞音)已經式微。二、平聲未分陰陽,因而明代蜀話中僅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三、[-m]韻尾已經消失,並入[-n]韻尾。這三個特點與此時的官話迥異,首先,依據《中原音韻》記載,北方官話早在元代就已經入聲消失,平分陰陽;同時北方官話中[-m]韻尾並未消失,因此蜀話與北方官話並沒有同步發展。另外從詞彙上來看,明代蜀話詞彙以單音節詞居多,表現出與南方諸漢語相類似的特點,這表明蜀話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漢語而非北方官話的影響。
明末清初,蜀地區再次陷入戰亂,人口銳減,之後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使四川人口構成發生劇變。就全川而言,移民運動之後四川土著居民僅佔四川總人口的約30%。但是,明末清初戰亂中,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壞程度相差很大,川東、川北地區受戰亂影響嚴重,而川南地區卻受影響十分輕微。當時還有大量川東、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區以及與川南毗鄰的滇黔北部地區躲避戰亂。 因而,川南地區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數可能較移民仍占優勢,其中又以峨眉、樂山、犍為一帶為最,從而使以宋元蜀語為基礎的明代四川話在川南地區仍然得到存留。與此同時,大量來自湖廣、江西、廣東等地移民進入川東、川北地區,從而使四川話內部產生了新派(川東、川北)與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現今四川話內部新老兩派並存的格局。

『叄』 百家姓裡面有姓辜的嗎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卞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麹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郤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 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益桓公 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於單於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鮮於閭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穀梁 晉楚閆法 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 況後有琴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終 經查 ,沒真沒有,但辜姓名人可真不少阿,雖然百家姓沒有收錄!比如:辜鴻銘---他中國文化史上的響當當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種語言,學貫中西,本世紀之初,當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們大力宣講西方文明的時候,他卻用西方人的語言倡揚古老的東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筆在極短的時間轟動了整個歐洲,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成為當時訪問中國的外國作家、政治家、記者的口頭禪。他創造性地向西方譯介了「四書」中的三部,即《論語》、《中庸》和《大學》。英文著作有《中國的牛津運動》、《春秋大義》等。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也國內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作為第一位致力於向西方介紹中國典籍、中國精神的人,辜鴻名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
其他諸如:
辜達權---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肄業(地下黨安排迎接解放而停學),72歲,副研究館員。退前為榮縣文化館館長。曾任沱江報社農業組、政文組副組長(負責人),主編《東風》副刊,任榮縣文化藝術學校專職常務副校長。現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榮縣分校教師,自貢市文聯第五屆全委會委員、榮縣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榮縣風翎文學會、榮縣書畫協會會長。四川省第一。二、三屆"文代會"代表,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四川省曲藝家協會、省群眾文化學會、省社科聯、自貢市作家協會會員;自貢市群眾文化學會第一屆理事,自貢市歷史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應邀參加解放軍昆明35010部隊書畫展、孫中山誕辰120周年川南書畫展、台灣川康愉榮州書畫展、"鄭和頌"扇面書畫展,參加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賽展、"中華世紀之光'中國書畫大展、"書堂山杯"書畫邀請賽均獲獎。有的作品被柳倩詩書收藏館、鄭和紀念館收藏。近年輔導的七名少年兒童在全國性少年兒童書畫大賽中分別多次獲金、銀、銅獎。主編過七種報刊書籍,發表文學作品二百多件,三件獲省級獎(十二集電視劇《百年震盪》與人合作)、九件獲市級獎。組織成立文藝團體六個,文藝輕騎隊一支(省群眾文化先進集體)。本人被評為省群眾文化、省群眾文化學會、市、縣先進工作者。被編入《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著作家大辭典》等七種傳、典、錄。

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生。台灣彰化縣人,祖籍福建省惠安縣。1940年畢業於台北大學政治學系,後到日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前身)做財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64年台「國防研究院」第六期結業。1975年獲韓國高麗大學榮譽經濟學博士學位。1992年5月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同年八月,他當選世界管理理事會下屬學術機構國際管理學院院士。
辜振甫是島內擁有頭銜最多、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在台灣經濟界及政壇上十分活躍。1990年美國《福布斯》雜志將他列入全球一百八十一個資產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之列。1998年列台灣百大富豪第十一位。

辜多良--- 農業 近當代 四川 辜多良,勞動模範。四川簡陽人。歷任共和村農業生產互助組組長、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生產大隊常支部書記,簡陰縣貧農協會副主席。1971年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四川省第三、四次代表大會代表。五十年代起帶領群眾改造低產坡地,實行糧、棉開廂套種,連年取得糧、棉雙豐收。1978年平均畝產皮棉200斤。1979年糧食平均畝產達到1476的。同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辜其一--- 教育/學術研究 近當代 四川 辜其一,教授。四川榮縣人。193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科。曾任成都蜀華公司工程師、四川藝術專科學校建築教授。建國後,歷任四川大學教授,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教育、建築系主任。專於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撰有論文《東漢石闕類型及其演變》、《敦煌石窟宋初窟檐及北魏洞內斗?述略》,合編《中國建築史》、《四川建築史》。

辜文興--- 政治 近當代 重慶 辜文興,男,漢族,1945年5月生,重慶江津人。大學文化,高級經濟師。197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畢業於四川師范學院中文系,分配到江津工作,先後任中學教師,公社黨委書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委常委,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1992年任四川省重慶市農委主任。1993年任中共四川省重慶市發常委、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1996年任中共四川省重慶市委常委、市政府市長助理。1997年任中共萬縣市委書記。1998年5月任中共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工委(萬州區委)書記兼開發區政協工委主任(區政協主席)。2000年1月當選重慶市政協副主席。

熱點內容
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陳宏輝 發布:2025-04-16 08:10:49 瀏覽:989
大學生演講驚艷美國 發布:2025-04-16 08:03:51 瀏覽:760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計算機博士 發布:2025-04-16 08:02:31 瀏覽:954
上大學不如 發布:2025-04-16 07:57:17 瀏覽:838
西南政法大學法制史章教授 發布:2025-04-16 07:55:42 瀏覽:425
寧波諾丁漢大學博士證書 發布:2025-04-16 07:53:43 瀏覽:359
美國的語言類大學 發布:2025-04-16 07:53:34 瀏覽:565
美國哈弗大學訪問學者項目 發布:2025-04-16 07:38:24 瀏覽:297
漂亮大學美術老師 發布:2025-04-16 07:37:38 瀏覽:803
大學城的優缺點 發布:2025-04-16 07:32:43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