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妻子女兒死亡鋼琴
① 失去妻子的流浪音樂家彈鋼琴的曲子是哪一首歌
Ryran.Tomson 畢業於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 曾是該學校音樂表演學院的教授 26歲生下獨女 其妻女死於1998年 隨後放棄工作 放棄畢生的學業 開始了流浪之路.
網上的新聞都是粘貼復制不走腦子,這首曲子我查了叫The begining(加拿大流浪漢鋼琴曲).
② 誰知道煙台魯東大學音樂系的郭任遠
郭任遠教授的所作所為應該被評為2014感動中國第一人。有時不要人等走了,大家才想起他。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還有一方凈土在這里。
郭老先生於2014年2月28日上午仙逝,享壽87歲
郭老1927年生於香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視唱練耳約會理事。早年在北平燕京大學音樂系學習,師從馬思聰,後赴法留學,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回國後長期任教於沈陽音樂學院,1993年起直到逝世任魯東大學音樂教授。
1982年郭老的父母在香港逝世,留下200萬的遺產,郭老將大部分捐給全國多家音樂學院,並設立了郭任遠教育基金。郭老把一生的金錢和精力都獻給了學生和社會,他的妻子兒女都在國外,退休後,郭任遠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再加上平時的授課費,生活可以過得非常舒適安逸,但他卻很吝嗇地生活著,把節余的錢捐贈給社會。在郭任遠家,除了鋼琴、電視、電冰箱、微波爐以外,就是書和樂曲。其中,400盒磁帶是他積攢了60多年的心愛寶貝。有人建議他,請個保姆照料生活。而郭任遠卻寧願自己照顧自己。
郭任遠吃飯比較簡單,飯桌上也見不到丟棄的一粒米、一丁點兒饅頭渣。夏天米飯餿了,他用涼水多淘幾遍,放進微波爐里熱一下接著吃。冬天,他把農村路旁丟棄的菜葉撿回來洗干凈照樣吃。這是郭任遠在60年代困難時期養成的習慣。紙箱上的膠帶封條通常用刀一劃就可以了,而他把膠帶輕輕地揭下來,慢慢地捲起來,收集起來貼樂譜用。
他的穿著也很簡朴,自己動手補衣服,雖有補丁卻很乾凈。走在校園里,從他的衣著打扮上,你很難看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許多人眼裡,郭任遠是個怪人,「他有錢,卻總愛穿打著補丁的衣服」。對此,郭任遠不以為然。他說:「我可不是故意這樣穿,而是不得不這樣。我現在身體大不如從前了,沒有更多的精力關照自己的穿著。好衣服需要保養,要掛好、洗好、熨好。現在我連拿衣服都費勁,覺得生活還是簡單點兒好。」其實,郭任遠不是沒有新衣服,每次參加音樂會,他都會穿上新衣服。
誰說小城沒有大師?真正的大師就是你從未曾有機會跟他交流,但他依然能夠影響到你,用他的行動,他的人格,他的精神......
3月2日下午,在魯東大學南區一套陳設樸素的居室里,兩束白色菊花靜靜地靠在一張小床上,相框里,一位穿著白襯衫的老者雙目緊閉,手指緊緊按住一排黑白鍵。
這是郭任遠一生重復最多的動作。2013年2月28日,這位中國視唱練耳界泰斗在煙台的家中去世。
郭任遠曾經教育出無數中國音樂界的優秀人才,一生為國家捐出幾百萬資產,但老人終其一生都過著勤儉樸素的生活。
2日下午,郭任遠老人的家中來了不少前來弔唁的學生和朋友。
這是一間看起來彷彿停留在幾十年前的客廳,除了兩架並排而立的雅馬哈鋼琴和兩架吊著的飛機模型,沒有幾件像樣的傢具,幾張課桌拼起的案頭上方,無數的舊磁帶、唱片和一摞摞樂譜擠在看上去站不穩的書架上。在另一件屋裡,老人的枕頭是自己縫的,衣櫃里的衣服和鞋子上也滿是補丁。
郭任遠人生最後的20年都是在這樣「極簡」的生活中度過的,「極簡」的另一面,是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給了音樂和孩子們。
「過完十五,他行動已經很不方便了,還在給學生們上課。」魯大學生李雪雙說,老人按琴鍵已經沒有力氣了,但他靠在鋼琴旁的一床被子上,斜著身子給孩子們上課。
「好像只要他活著,就得燃燒。」學生李莎說。
2月下旬,87歲高齡的郭任遠再也沒有力氣去摸鋼琴了。28日早晨8點半,郭任遠走完了一生。學生說,他臨走時臉上帶著笑容。
郭任遠的學生送來鮮花,為老師送行。
兒子>>父親內心強大,應該是幸福的
郭任遠的一生,有很多事被熟悉的人津津樂道,也伴隨著很多不解。1982年,父母給他留下200萬元的遺產,但是他前前後後把這些錢都捐給了各個音樂學院,魯東大學有多架鋼琴都是郭任遠捐助的。人生的最後幾十年裡,郭任遠的妻子跟隨兩個女兒都在美國生活,兒子也在澳大利亞,唯有他堅守著自己簡陋的小屋裡,陪伴著他的學生們。有很多貧寒的學生上郭任遠的課,都得到了他的資助。
3月2日,在父親的房間里,郭任遠的兒子郭強說起父親不住地流淚。「為了尊重父親,我失去了父親。」郭強說,自己的父親一生內心強大,堅持自己世界裡認為對的東西。他曾經想勸父親放棄這種堅持,跟他們團聚,停止教學過上有人照顧的生活,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尊重父親。
「我覺得父親在自己的世界裡應該是感到幸福的。」郭強說。
學生>>不在意穿衣吃飯對學生卻很上心
在魯東大學的校園里,很多人都記得這個常常穿著補丁衣服的郭教授。「第一次見的時候,還以為是一個拾荒老人。」學生李莎說,當時郭老師請她幫忙翻譯一篇《國家地理雜志》上的文章,兩人由此成為忘年交。
在李莎的眼中,郭任遠穿衣、吃飯都很不講究,「有時候用牛奶泡點飯,放了很久的飯還在吃」。
他最講究的應該是學生們的音樂學習。「郭老師應該是很嚴厲的。」李莎說,郭任遠十分愛才,近20年來,無數的學生在他的教導下考上國內一流音樂名校。郭任遠十幾年的鄰居劉澤隆說,郭任遠常常深夜還在作曲。
80多歲的時候,郭任遠還在堅持鍛煉身體。「他是個對生命充滿熱情的人。」李莎說,郭任遠喜歡騎自行車,天好的時候,他常常在魯東大學南門前的路上一圈圈騎。
兒媳是他當年的學生,回憶起公公,她很感慨,「郭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做人方面的。」
傳奇的一生
1927年,郭任遠出生於香港一個大富之家,母親希望他學醫,1947年他考入香港大學醫學系。
但最終,郭任遠選擇了自己更愛的音樂。他先是在燕京大學音樂系學習,師從馬思聰,後赴法留學,在法國國立巴黎音樂學院與法蘭克音樂院學習視唱練耳、和聲與鋼琴。建國後,郭任遠先後在沈陽音樂學院任教幾十年,後來他又成為了魯東大學的教授。幾十年來,郭任遠一直是國內視唱練耳領域泰斗級人物。
③ 西安音樂學院女大學自殺,生前疑似被領導騷擾,家長有何反應
西安音樂學院女大學自殺,疑似被領導騷擾,生前留下了一封遺書,透露了許多細節:
每一所學校都應該要緊抓實的師風師德建設,有良好的師德師風,學校才會有良好的學風和校風,對於師德失范的教師應該要一律踢出教師隊伍,凈化教育環境。
最後,女大學生如果遭遇大學教授或老師的騷擾,一定不能夠忍氣吞聲,不要害怕,要及時向家長反映真實的情況,要懂得勇敢站出來,進行相關的曝光,這樣才能夠避免更多的學生遭到傷害,也能夠把行為舉止不當的大學教授或老師繩之於法。
對此,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發表觀點和看法。
④ 悲器內容概要
正木典膳,東京國立大學法學系主任,55歲,是刑法學的名人,在整個法學界也是泰斗。他的生活充滿挑戰與曲折。戰時的政治理想受壓,脫身後,他師從恩師宮地教授,不懈努力,才取得現在的地位。然而,他的妻子靜枝卻與恩師宮地有不正當關系,後來與業務競爭對手富田私下交往,這讓整個家庭生活變得冷漠。
靜枝被診斷為喉癌,在病床上,正木與女管家米山發生關系,這種關系延續至今,對米山而言,她夢想成為正木教授的合法妻子。然而,靜枝去世後,正木教授的生活中出現了27歲的鋼琴家栗谷清子,她是英美文學教授的女兒。清子的出身與教養深深吸引著正木。初次幽會,他們前往中央教會,正木的弟弟正木規典在那裡擔任天主教祭司。在教會里,兩人激烈地討論了上帝與法律。走出教會,兩人沿著東京郊外的武藏平原小路行走,正木感到慾望萌生。他認為,一生的奮斗是為了正義,法律就是正義的代表。看著清子的熱情與年輕的生命力,他意識到自己人生路途的艱難,但無法回頭。他意識到,這是他追求知識與生活目標的寶貴機遇,他沒有理由孤高自傲,而使希望落空。因此,他不顧年齡差距,正式向清子求婚。這引起了栗谷博士的困擾,但清子愛著正木,最終兩人決定結婚。這一事件激怒了米山,她向法庭提起訴訟,指控正木非法侵害。事件在法院調解階段傳入大學,正值學生反對岸信介政府修改《警察官職務執行法》的高潮,加速了事件的傳播,最終成為社會大丑聞。女學生和部分家庭主婦紛紛譴責正木。面對社會的譴責,正木堅持自己的法學觀念,提出對米山的反訴,並指控女學生誹謗,毀人名譽。這一丑聞擴大為社會事件。對正木而言,法律就是正義,他始終堅持這一信念。然而,他的行動引發了社會廣泛的譴責,最終在譴責聲中,他失去了地位,也失去了清子,最後不得不計劃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