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大數理統計研究生導師
Ⅰ 林少宮的經歷
林老1922年12月出生於北京,祖籍廣東信宜市。他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經濟系,並於1947年赴美留學。林老在美國首先就讀於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1949轉入美國伊利諾伊(ILL.)大學,並於1952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在伊利諾伊大學讀書期間,在兩度同窗好友(重慶中央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杜度(北京大學教授)的引薦下,還結識了爾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迪利亞尼(F. Modigliani)和經濟學大師赫維茨(L. Hurwicz,榮獲1990年美國總統科學獎)兩位著名經濟學家。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莫迪利亞尼在去世前兩年出版的一本書中,還回憶了他們當時許多「有趣的共同經歷」;赫維茨為了他們之間「近半個世紀的親密友情」而於2000年來華中科技大學進行第三次訪問,並參加了林老領軍的數量經濟於金融研究中的成立典禮。作為伊利諾伊大學的學生,他得到其博士論文導師的如下評價:「相對其後來所處的環境而言,他堪稱伊利諾伊大學的一位傑出學生」。林少宮身前是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顧問、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林少宮教授不僅在理論上造詣深厚,出版學術著作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而且還在數理統計的實際應用方面推廣了正交實驗設計,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林老還「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的研究生,其中田國強、艾春榮、譚國富等,都已經成為知名經濟學家,並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由於他在理論、方法、應用和教學各個方面所取得的傑出成就,其事跡先後被收入《世界(教育界)名人錄》和《中國世紀專家傳略》等傳記叢書。華中科技大學也專門授予林老伯樂獎(此獎每年最多一名,至今只有十餘名教授獲得)和特聘教授。
林老獲得博士學位後,首先在俄亥俄州地頓大學任教,當時統計學界、經濟學界和數學界公認大師——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霍特林(H. Hotelling)教授希望林老能到他那裡去工作與學習,這本來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但國內有兩位他一向十分敬重的人物都鼓勵他回國工作。一位是他的姐夫——復旦大學數學系崔明奇教授,林老對數學、統計學以及後來對數量經濟學得興趣都與崔明奇教授的引導有重要關系,崔明奇曾在信中勸說:「國家現在不僅需要千百萬統計人員,還需要大量培養統計人員的學者。」另一位是他的叔父——時任新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的林礪儒先生,也就是那位被錢學森所盛贊的「北師大附中校長」。這位叔父一直都很關心林老,並教育他如何做人,他在信中說:「你回來,不知道有多少工作在等著你。」想到出國時「學有所成,報效祖國」的志願,在知心伴侶吳馴叔(國民黨元老吳忠信之愛女,蔣介石一生中唯一的一位乾女兒)的支持下,毅然於1954年回國。 實(試)驗設計是數理統計的一個專門領域,析因設計及其部分實施又是實驗設計中的極具應用性而比較抽象的一類理論成果(但鮮為人知,中外皆然)。20世紀70年代,林老推廣應用正交設計,在武漢市化工研究所便取得優異成績。其後,根據實際應用經驗,利用極差代替F檢驗,與呂梓琴合作,成功編制了「正交實驗極差臨界值系數表」,大大加速了實驗的分析與計算工作,在中國廣大工農業生產實驗中被廣泛採用,隨即被三機部編入《應用數學成果巡迴展覽》。林老除了撰寫農業正交實驗系列論文9篇,並獲得湖北省統計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外,還撰寫了大量其他領域的正交設計論文和一本專著。
改革開放伊始,林老便和中科院數學所張里千研究員在北京籌劃成立「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並任副理事長至1997年(因身在武漢,一直推卻理事長一職),後來被授予名譽理事長。林老為了使「現場統計國際研討會」能在中國舉行,1981年到美國(與張培剛老同行),特地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內曼(J. Neyman)(世界著名的數理統計學家,置信區間便是他提出的,不幸的是,他在接見林老2個月後便去世了)等5位數理統計學家進行了充分的溝通(為紀念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成立20周年,林老寫有生動的回憶錄「我是搞應用的」一文)。在工業實驗方面,林老從音素篩選到定向探索,再到優化推進,擬定了一套簡單易懂而又有普遍應用意義的模式,這一模式後來被引用到正交實驗的教材中。林老對正交實驗設計方面的研究,成果豐富而又集中,多屬國內首創,並獨具中國特色。通過全國和地方各級研究會的運作,1994年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在北京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正交實驗所創造得經濟效益達到30億元以上。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林老就在研究和教學中突出強調數學和經濟學的結合。許多人都感到驚奇,為什麼偏偏是華中工學院培養出這么一大批在國際經濟學界頗有影響的華人經濟學家?其主要原因在於,林老在培養研究生時,一開始就正確地處理了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關系。林老以前的學生都知道,國內現在流行的一些計量經濟學教材,林老20年前就開始用其英文版為學生授課。改革開放20多年來,林老在數量經濟學方面的著作就有10餘本(最早的一本是1985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優化數學要義》,然後又為商務、社科、上海人民、人大、首都經貿、中國經濟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出版社應邀寫稿,內容涉及到統計、計量、論文選、演講集、手冊等方面)。其中多次都是責任編輯和編審同仁現在北京等地找了許多專家,但這些專家總是一致推薦林老,所以這些出版界同仁又不辭辛勞地趕往武漢,懇請林老做點貢獻。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古扎拉蒂的《計量經濟學(Basic Econometrics)》一書,就120萬字,林老1998年整個暑假都躲在蘇州,奮戰數月方得以脫稿。
為了及時跟蹤國際學術前沿,林老不僅通過海外弟子來了解數量經濟學的最新進展,還頻繁地國外著名學者來給我們講座,其中不少都是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包括J.J. Heckman,D. McFadden,R. Engle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前面提到的赫維茨、拉豐等國際一流經濟學家。1987年,林老等與美國學者共同組織並在武漢舉辦了「中美經濟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合編了回憶論文集「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Open Economic Policy」,於1990年在美國出版。林老堅持跟蹤經濟學前沿的原因是,他認為在經濟研究方面,信息與基本功同樣重要,沒有足夠的信息,就不可能有學術上的創新。為了讓我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能對國外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有盡可能充分的了解,林老於2000年聯系海外校友,在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數量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並根據田國強教授的倡議,借鑒武漢大學的經驗,創辦了經濟學-數學實驗班,以該中心為陣地,聘請國外一流經濟學家,來這里交流、講學或訪問,致力於經濟學前沿發展研究和現代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林教授還要求自己培養的學生中在北美取得一定學術成就的學者回校,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所屬領域的前沿進展。2001年,弟子田國強等十餘位海外知名學者邀赫克曼、拉豐等經濟學大師一齊來慶賀導師的80華誕,並將報告內容匯編成《現代經濟學與金融學前沿發展》(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此書立即成為國內學者和研究生十分偏愛的參考書。2002年6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克法登教授應邀來訪,並與林教授聯名設立「麥克法登——林少宮獎學金」。林教授為了讓國內學者能及時准確地把握微觀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特邀旅美學者艾春榮等合編《微觀計量經濟學要義》(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成為國內第一本介紹微觀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參考書。
Ⅱ 高等數理統計作者簡介
蘇良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商務統計與經濟計量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SanDIEGO分校(uCSD),經濟學士,師從世界級經濟計量大師Halbertwhife,CliveGranger,RobertEnglefNJamesHamilton。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涵蓋計量經濟學理論、非參數計量經濟學、半參數空間相關性分析與金融計量經濟學。其研究成果已在包括JounrndfofEconometrics、EconometricTheory、、StatisticaSinica、EconomicsLetters等國際核心經濟計量與統計期刊上發表十多篇。在國內核心經濟與統計期刊如《管理世界》、《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經濟科學》、《統計研究》、《數理統汁與管理》上發表文章十多篇。
蘇良軍現為國際新辦經濟計量雜志的創立編委,是國際EconometricSociety的會員,同時是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學術委員會成員。他的學術貢獻和研究在經濟學和統計學領域具有深遠影響。
(2)上師大數理統計研究生導師擴展閱讀
本書是為國內眾多商學院與經濟管理學院的統計學、經濟、金融、管理等專業的研究生與統計工作者精心編寫的統計教科書。本書結合國內外統計系、經濟系與商學院研究生數理統計教育的現狀,系統性地介紹現代統計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充分反映當代統計的發展,力求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本書既可作為統計、計量經濟及相關專業的教科書,又可作為統計與計量經濟工作者必備的理論參考書。
Ⅲ 張忠占的人物簡介
張忠占統計學、數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雲南大學數學系,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3年入選首批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1999年於日本九州大學數學研究生院取得理學博士學位。
從事數理統計及其應用研究,特別對生物統計和可靠性統計分析感興趣。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其他部級課題11項,與楊振海教授一起完成多項應用課題。 在可靠性統計分析和資料分析的自動化方面,於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與課題組一起開發了通用彈葯質量監控決策支持系統,1998年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幾年來,從事生物統計方面的研究,發表論文80多篇,出版教材和譯著6部,其中與王松桂、程維虎、高旅端教授合編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書入選北京市精品教材、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教材。
現為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副理事長(2009年7月起)兼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生物醫學統計分會理事長(2009年7月起),中國統計教育學會常務理事(2009年8月起),北京市統計學會常務理事(2004年5月起)。2006年入選教育部數學與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統計學分委員會委員,全國統計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2006年)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008年)負責人,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學院學位分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2004-2008),中國數學會概率統計學會常務理事(2002年10-2010年10月),北京工業大學應用數理學院院長(2002年-2010年),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目前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已培養4名博士,17名碩士,正在指導6名博士研究生和6名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