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物微納器件教授人才
A. 陳迪的個人簡介
陳迪,男,1961年出生,1978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於1980年國家公派赴德國留學,1986年和1990年分別獲德國漢堡大學化學系碩士和博士學位,1990-1992年在德國MicroParts公司從事MEMS微加工技術的博士後研究工作,自1993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學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目前任上海交通大學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先後主持和承擔了國防科工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教委、德國西門子公司和美國3M公司的四十餘項科研項目。開發出了新型X光掩模板制備工藝和新的非硅三維微加工技術-DEM技術,用微電子機械繫統(MEMS)技術開發出各種微流控晶元、植入式生物微電極陣列、MEMS集成探卡、微波定向天線和MEMS慣性開關等,應用於生物醫學、信息產業和國防等領域。發表論文一百二十餘篇,其中被SCI、EI收入論文七十餘篇,論文被引用270餘次,申請發明專利29項,其中授權16項,參與撰寫專著4本,主持出版《微加工導論》譯著1本。「非硅MEMS技術及其應用」獲2007年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微流控生化晶元的結構、製造、改性及其應用」獲2008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自然科學二等獎。目前其研究領域為非硅MEMS微加工技術、植入式生物微系統、微流控晶元和RF-MEMS等。陳迪教授是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分會常務理事,全國微機電技術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微納電子技術》、《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微細加工技術》《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B. 曹忠在研項目
在科研領域,曹忠教授積極參與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涵蓋生物感測、生物分子檢測、生物納米晶元感測器、含界面損傷納米復合材料、無線感測生物分析方法、手性殼聚糖納米粒子、新型烷基果糖嗪類葯物的研製、基因生物晶元研究、場效應晶體管的無線感測生物分析方法、理工科大學《分析化學》雙語示範性課程建設以及攜帶型有害物質檢測裝置等多個前沿科研方向。這些項目不僅體現了其在生物科學、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和教育科學等多個領域的深厚學術造詣,更展現了他在推動科研創新、培養下一代科研人才以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卓越貢獻。
在食品安全方面,曹忠教授主持了「食品中有害物質超靈敏檢測的微納生物感測分析研究」項目,該項目通過開發超靈敏的檢測技術,旨在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准確性和效率。通過微納生物感測器,可以快速、精確地識別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質,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在生物分子檢測方法研究方面,曹忠教授主持了「基於帽子狀金屬納米微球顆粒膜的新型局域化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生物分子檢測方法研究」項目。該項目創新性地利用新型局域化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技術,顯著提高了生物分子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為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診斷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
在生物納米晶元感測器研究方面,曹忠教授主持了「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光學生物納米晶元感測器的研究」項目。通過構建具有高靈敏度和選擇性的生物納米晶元,該項目為生物分析和生物感測技術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對於推動生物醫學、環境監測等領域的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曹忠教授還主持或參與了多項與納米功能膜修飾的無線感測生物分析方法、手性殼聚糖納米粒子作為靶向葯物載體的制備、新型烷基果糖嗪類葯物的研製、基於新型納米顆粒技術的基因生物晶元研究、基於新型場效應晶體管的無線感測生物分析方法、理工科大學《分析化學》雙語示範性課程建設、攜帶型有害物質檢測裝置等科研項目,充分展現了其在多學科交叉領域內的深厚研究背景和創新精神。
在教育科學領域,曹忠教授主持了「《分析化學》湖南省高等學校2008年省級精品課程立項」項目,該項目旨在建設具有示範性的《分析化學》課程,推動化學教育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化學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2)大學生物微納器件教授人才擴展閱讀
曹忠:男,40歲,理學博士,教授,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