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復旦大學某學院著名的倉教授
❶ 復旦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我只想到陳果,畢竟是網紅。但是聽到關於她負面消息居多,嗯,各方面的,我保持中立態度,因為消息這個有可能是加工過度了。對於她的課程我沒聽過,在網上被安利過,可惜真的聽不大下去了,可能覺得有些雞湯吧,我這個人又不大愛喝雞湯。但是有的時候人生艱難,適度喝喝雞湯可以幫你過得舒服些,感覺人生還有希望,那雞湯其實就是還不錯的~
❷ 臧斌宇的社會評價
被稱為 「老大」的院長
——訪復旦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臧斌宇教授
開 篇
說出來你也許不相信,復旦大學軟體學院里,上上下下都稱年輕的臧斌宇院長為「老大」——一個頗具威懾力卻又無比親近的稱呼。說起臧院長「老大」的由來,有段感人的故事。軟體學院是復旦大學最年輕的學院之一,2001年開始籌備。在學院創建期間,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苦——教職員工人手緊張,教學、實驗、辦公場地缺乏,資金也比較緊缺……唯一讓人欣慰的是,一百多名來自電光源、化學、數學、物理、中文、國政等院系的新同學即將轉入軟體學院。一個學院有了學生,就有了一切。然而,他們來自多個院系,分散居住在學校的各個宿舍區,給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學院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的不便。了解到這一問題之後,臧院長當機立斷,向學校積極爭取,以最快速度解決了學生寢室的集中問題,並親自為那些同學安排轉系轉專業的調動手續。因為學生原專業不同,進入軟院後,對新的學習生活有諸多不適應。
而臧院長不僅在學習上給與細心指導,還對他們的思想、生活付出了無微不至的關懷,經常與學生促膝談心,幫助學生逐步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他像一位父親,一位慈祥卻不失嚴厲的「父親」,把大山般、無私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予軟院的每個學生。在同學當中,「院長」並不存在,只有這樣一個人:一個可以和學生一起吃幾塊錢盒飯的「夥伴」,一個在大家困難時能夠給予足夠支持的「朋友」,一個在彷徨猶豫時會對你循循善誘的「前輩」。對這樣一個人,「老大」的稱呼似乎再貼切不過,於是慢慢在學生之間傳開,以至於有人問起「軟體學院誰是院長」時,學生會莞爾一笑,「我們只有『老大』」。「老大」是一種形象,也是一種精神,已深深植根在軟院的師生心中。很多人認為,大學生活與中學不一樣,學生與老師除了上課以外,平時師生之間接觸的時間不多,更不要說是領導。但軟院卻迥然不同,師生一家人,沒有上下級、領導與被領導的等級關系,只有「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的信念。這,就是復旦軟院人的精神。
這種精神的核心,就來自這位「老大」,或者說院長。臧斌宇院長是為響應黨中央大力發展中國的軟體產業的號召而從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回到復旦大學創辦軟體學院的。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軟體學院的組建,並且對各項事務都身體力行,得到師生員工的一致認可。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學院已經擁有本科生400餘人、軟體工程碩士400餘人,教職員工隊伍超過30人,初具規模。「我沒做什麼的,大家一起的功勞。」談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臧斌宇院長,一個計算機編譯技術專家,一個不善言表的人,對自己的工作如此評價。
離家 回家 建家
1983年,臧斌宇從蘇州第四中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著名學府——復旦大學,專業是計算機科學,從此開始了他對信息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1990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後,他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並於1996年師從國內著名的並行計算處理專家朱傳琪教授深入研究並行編譯技術,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他於2001年晉升為復旦大學教授,2002年成為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十多年來,他在並行化編譯、優化編譯、動態優化編譯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自行研製了並行化編譯系統AFT(Automatic Fortran Transformer);與Minnesota大學合作研製了並行化編譯系統開發平台Agassiz(目標語言為C、Fortran);並行化編譯的科研成果在1996年獲得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二進制動態翻譯器研究領域獲美國專利一項;在國際、國內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同時主持了眾多科研計劃,如「上海市啟明星計劃」、「Intel 大學合作計劃」、「Philips大學合作計劃」等等。除了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之外,臧教授還積極從事社會工作,擔任中國共享軟體聯盟理事、中國計算機學會系統軟體委員會委員等職務。這些豐富的科研、社會經歷為他今日取得的輝煌業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辦軟體學院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是臧院長開始他傳奇故事的第一句話。軟院創建的前前後後,臧院長經歷了「離家——回家——建家」的曲折過程。從對學院教學體制改革的緣由談起,臧院長用他簡潔的語匯講述了這段經歷。1999年,他參加了當時所在的計算機系課程改革小組的工作,因此有機會接觸到美國、加拿大等許多國家著名大學的計算機課程設置情況。他發現國外與國內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首先,國外課程體系比較完整,內容銜接合理。其次,學分制的實施也較為徹底。而在國內,課程體系不完整、教學內容有脫節的現象並不鮮見;而學分制的推進還僅處於初始階段。這些原因使得國內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水平與國外拉開了很大的差距,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中國軟體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因此,在1999年的計算機系課程改革中,他特意引進了國外一些課程和教材,採用了國外計算機學科的部分教學體制,對2000級計算機系學生的課程體系做出了改革。但這次的教學改革力度並沒有達到臧院長的預期要求,在他心中,始終期望能有一個更加自由的空間以實現他的教學理念。另外,人才培養的水平差距也體現在國內外科研水平的差距上,長期在高校工作的他,意識到科研體制的差異是產生這種差距的重要原因,但國外科研機構的體制究竟是什麼樣的,他並沒有機會去深入了解。恰逢2000年8月,英特爾中國實驗室有一個很重要的科研項目急需並行化編譯方面的專家,於是對他發出了邀請。經過斟酌,他決定辭去計算機系的職務,去了解國外科研機構的運作機制。
於是,2000年,臧院長「離家」去了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當時在他所工作的團隊里,他是唯一一個「國產」的架構工程師,其餘的都是外國人,這給他帶來了充分施展才華和交流溝通的空間。在英特爾公司的一年,他深入了解了國外科研機構的現代化管理體制,深切感受到英特爾公司濃郁的企業文化。臧院長告訴我們,國外企業十分重視每個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包括對一些技能的培訓,以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員工的聰明才智,同時盡可能保證每位員工都可以在企業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員工就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大」與「三小」的差異:在英特爾等國外知名公司里,企業的人事、財務、總務等工作被稱為「三小」,這些部門的宗旨就是服務,為技術、生產、銷售等部門服務。相反,這些部門在國內很多企業中都變成「三大」,權大,官架大,派頭大,沒有或很少有服務理念。
在英特爾公司一年的工作經歷使臧院長原有的改革信念更加堅定,改革想法更為成熟。但此時的他還沒有想到實施變革的機會——被他笑稱為「戲劇性轉變」的時刻正悄悄來臨。
2001年下半年,教育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下發《教育部、國家計委關於批准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通知》,復旦大學獲准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新的學院需要新的領軍人物,原信息學院的同事向王生洪校長推薦了臧院長。此時,他在英特爾公司已取得不少科研成果,所領導的項目小組成功完成多個課題任務,自己對公司也有了感情。但在和校領導的座談中,聽到校長談到軟體學院的辦學方針、辦學體制以及國際化辦學的想法時,臧院長毅然決定放棄在英特爾公司的優厚待遇,欣然接受使命。明知創業之難,卻「偏向虎山行」,「離家」一年,他又「回家」了,而且回的是一個尚處於構思之中的「家」。雖然此時的「家」幾乎「家徒四壁」,但他卻堅信,十多年的知識、經驗積淀以及一年的跨國企業科研經歷,一定可以把「家」建立起來。采訪過程中,臧院長說過的一句話,「在這里(指Intel公司)做得再好,都是為別人做。現在國家需要培養人才,領導信任我,以後我就可以為咱們自家人做事情了。」
到2001年12月,軟體學院開始籌建,臧院長正式走馬上任。
招生 引才 育人
沒有學生,學院無以為本,因此當務之急就是招生。按照教育部精神,可以從在校學生中招收轉系轉專業學生,於是臧院長立即組織人手開展招生宣傳,從策劃、設計到製作招生海報、宣傳廣告及宣傳彩頁一氣呵成,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發布信息:舉辦講座、張貼海報、散發傳單、校園廣播、架設網站、開設BBS專版等等,吸引了2000級各院系200多名學生前來報名。選拔考試安排在春節以後,根據成績擇優錄取了107人。2000年3月18日,軟體學院舉行開學典禮,首屆本科生開始上課,一所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開始了它的歷程。接著,學院又於同年開展了面向2001、2002級本科的招生,成功完成了招生計劃。9月,作為軟體學院辦學目標之一的國際合作辦學也塵埃落定:和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簽署了軟體人才聯合培養計劃,並招收了第一屆聯合培養學生。自此,學院的本科生培養體系基本完備。
成立軟體學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的復合型軟體人才,因此除了本科生教育,還需要面向國內、國際開展工學碩士、工程碩士的學歷與學位教育。於是,招收軟體工程碩士、工學碩士自然成為學院的一大任務。經過充分的籌備和宣傳,2002年完成了兩屆工程碩士的招生。用臧院長的話來說,2002年是招生年,一年內先後招進5屆學生,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今年,首次從全國高中畢業生中按照填報志願和高考成績招收了130餘名新生,標志著學院的招生工作走上了正規化的道路。
為了實現學院的辦學目標,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必不可少的。鑒於軟體領域知識更新快、對人員素質要求高的特點,臧院長除了引進具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中老年教師外,還大膽啟用年輕教師,並給青年教師提供全方位發展的機會。學院的人事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為原則,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給每位教師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人才,始終是學院師資建設過程中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清華大學一位自控系畢業的博士,憑其博士論文的產業價值出任一家公司的CTO。當他聞知復旦大學軟體學院的情況後,慕名前來應聘。經過了解和交談,臧院長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竭盡所能誠邀博士加盟。這位博士希望繼續他的科研,為此學院必須提供非常充分的條件,都得到臧院長的一一拍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位博士最終辭掉了原來的職務,成為復旦軟體學院的一員。他的妻子,一個同樣從事IT業的出色女性,也和他一起落戶復旦。難怪在最近一次聯歡會上,這對博士夫婦發出感慨,「夫妻雙雙把家還,軟院就是我們的家」。
一年多來,以相對穩定、合理流動、專兼結合為原則,學院從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知名IT企業吸收了不少人才。臧院長高興地告訴我們,目前,學院師資建設已初步建立起相對穩定的骨幹層與出入有序的流動層相結合的教師隊伍管理模式和教師資源配置與開發的有效體制,一支學術造詣高、學緣結構良好、教學和軟體開發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正在逐步形成。
學生、師資已經有了規模,教學工作必須相應地提高水準。為此,臧院長在教學體制方面也付出了諸多心血。他著眼於軟體的系統級應用和企業級應用,提出課程設置應以分布式、異構平台上的高端和低端開發為核心,加強程序設計、演算法、數據結構、體系結構、工程管理等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訓練,吸收歐美知名大學課程體制寬度和深度並重的優勢,結合當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並把握產業發展的前瞻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分析設計能力和開發實踐能力。整個課程體系的設計不拘泥於流行工具的教授,而是要注重基本理論的吸收和思維方式、學習能力的訓練。除此之外,對於軟體工程碩士而言,還要注重方法論的講授、管理思想的提升,應以案例研究為核心,以軟體開發過程為著力點,促使學生勝任系統分析與項目管理的職位。
在教學方面,臧院長告訴我們,學院強調大信息量的授課內容、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和高強度的課後實習項目,培養學生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鍛煉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臧院長為提高教學質量,要求教師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並且建立了新教師試講制度、學生評議制度、教學督察制度等,一種全新的教學管理體制已經浮出水面。
除此之外,現代化的科研管理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也在臧院長的主持下建立起來,整個學院的工作全面鋪開。作為對一段時期工作的總結,今年7月,在杭州舉行的全體教職員工的工作會議上,臧院長提出了學院未來發展的三句話方針:「學科建設為基礎,工程碩士為重點,體制建設為保障」。
說完工作,臧院長又提到進入軟院的第一批學生,說現在學院事情很多,沒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在一起,還得找個時間補上,因為這是學院的傳統:專業導師全面貼近學生,對學生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導,讓他們從軟院畢業時能學到些實在的本領,樹立健全的人格。院長帶頭對學生給予的關懷,從學生的成果中體現出了它的價值。今年第一屆軟院學生進入IBM、微創、惠普、戴爾、索尼、畢博、寶信、復旦金仕達等多家知名IT企業實習,其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都得到這些企業的認可,它們都對復旦的學生表示出極大的滿意。這樣的形勢導致學生供不應求,例如IBM希望招聘40名實習生,但學院只能提供十多個,令公司意猶未盡。談到這里,臧院長臉上顯現出一絲欣慰,許久以來沉重的擔子似乎可以稍稍放下,長期的四處奔波也已略見成效。
家庭 賢妻 愛子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臧院長多年的執著追求,讓他獲得了事業上的豐收,但這只是「幸福的一半」。他的「另一半幸福」系之於他那溫馨和睦的家庭。臧院長愛人是學校物理系的博士,主要從事科研工作,而他們的兒子也已經7歲了。說起家來,臧院長臉上不禁流露出濃濃的愛意。他說,過去在並行所擔任科研工作的時候,還可以享受到家庭的樂趣,基本上可以平衡工作科研與家庭的關系。自從任職軟體學院以來,工作壓力很大,事務繁多,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可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兩個人工作一忙,孩子沒人照顧,自己總是弄得「臟西西」的,夫妻倆索性就把孩子的小名叫做「臧兮兮」。對於妻子的理解與支持,臧院長只說了一句話,「她知道我這邊脫不開身的」;提起兒子,父親的臉上再次洋溢出幸福和興奮。孩子小時候沒人照顧,夫妻倆就給孩子書看。孩子這點倒像爸爸,看起書來全神貫注,安安靜靜的。在談到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關系時,臧院長還是那句話,「軟體學院優先順序最高,科研其次,最後為家庭。」但臧院長也說,只要有空,他一定會和家人一起度過。閑暇時,還會陪兒子看看書,識識字。
結 語
中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水平與美國、印度、愛爾蘭等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國家在高校創辦軟體學院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通過人才培養促進中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提高整個國家的軟體研發能力,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並使軟體產業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之一。復旦大學軟體學院經過上下一致的努力,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已經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作為學院奠基人之一的臧斌宇院長也擔當了一個領軍人物的角色,功不可沒。
在采訪結束時,天色已晚,臧院長卻打開了電腦,說還要處理完一些工作後再回家。我們深深祝願,這位「老大」院長今後的人生之路更加燦爛,復旦大學軟體學院在他的帶領下,取得更加豐碩的辦學成果。
❸ 中國十大臭名昭著教授
01.許憲春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言論:
低收入群體可以出租閑置房或者用私家車拉活來增加收入
02.張興海
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
著名言論:
建議年輕人多進廠打工,鼓勵支持年輕人爭當產業工人,這樣才有助於製造業的發展,不能只考慮個人收入
03.丁佐宏
月星集團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常委、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商會副會長
著名言論:
66歲至79歲仍是中年,要鼓勵60歲以上初老群體再就業
,上班奉獻千年
04.董藩
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言論:
堅決不能取消預售制,因為預售制可以減少爛尾樓
05.陳浩
經濟學家
著名言論:
國內家庭平均總資產300萬很正常,現在誰家沒個50萬現金呢
06.黃有光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
著名言論:
汽油稅應該提高十倍,高油價、限制車輛使用,可以解決城市擁堵
07.某不知名專家
著名言論:
徵收失業稅,沒工作的要交錢
08.王福重
北大博士
著名言論:
農民不要用收割機割麥子,會污染環境
09.趙燕菁
廈門大學教授
著名言論:
適當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
10.李劍閣
經濟學家
著名言論:
我們不能提高勞動者的工資,低工資是我們的優勢,老百姓工資太高了,應該降到合理水平
❹ 復旦三傑有什麼來頭
1. 張維為,1957年12月出生於上海,籍貫江蘇南通,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他的學術生涯起步於技術工人,後考入復旦大學外語系,進而加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國譯員訓練班,並在外交部工作。
2. 金燦榮,1962年12月出生於武漢,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作為武漢市高考文科狀元,他隨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深造,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他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外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3. 陳平,1944年生於重慶,祖籍浙江鄞縣,是中國經濟學家、理論物理學家,自稱為研究經濟問題的物理學家。他曾任中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與社會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量子復雜系統中心訪問科學家。這三位教授在各自領域有深厚的學術造詣,為復旦大學乃至中國學術界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被尊稱為"復旦三傑"。
❺ 有哪裡知道復旦大學法學院陳梁教授的詳細資料嗎
陳良教授:1992年畢業於英國卡的夫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海商法協會理事,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兼北京大學海商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海商法和國際貿易法。代表性專著有:《提單免責條款及其對海運貨物保險的影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四月版。
發表論文:Seawothiness in Charter, Journal of Business Law,Benefits and Burdens of Third Parties under Exception Clauses in Bill of lading, Tulane Maritime Law Journ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marine enviromental salv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 To limit globally the sea carriers liability towards the cargo interests/cargo assureds, European Transport Law, 合著Halsbury Law of Hong Kong,Vol.18(1)(maritime law),Butherworth Publishers Ltd,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