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老師於娟資料
A. 復旦腫瘤科醫生猝死時,女兒才20個月,生命為何如此脆弱
10月12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司佳逝世。司佳1978年6月生於上海。2006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曾師從周振鶴。2016年11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成功的夢。為此,十多年寒窗苦讀,留洋求學,換來了夢寐以求的「博士」學歷,找到了自己心儀合適的工作。但許多人為了打好事業的基礎,常常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於娟曾經這樣後悔:「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
健康和生命是事業的前提和基石。每個人都懂這個道理。但很遺憾的是,很多網友,一邊嘆息著這些年輕的早逝的生命,卻一邊又在重復著跟她們過去同樣的生活,他們的生物鍾總是沒有作息規律,他們的雙腳總是邁不出狹小的房間,他們的胃總是時大時小,眼睛總是充滿了血絲……
世事本無常,一切皆塵埃。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以上三名曾經的才女,卻以早謝的人生,給自己的父母、丈夫、子女留下了不盡的悔恨和追思。這樣的悲劇和不幸對於生者,是多麼大的不幸和悲哀啊!努力和拼搏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蘋果公司CEO喬布斯只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但這並不妨礙他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21歲與人合作創辦蘋果公司,三十多年來一直是IT界的風雲人物,這是一個常人在改變著自己不平凡的生活。很多東西,只有當我們快要失去的時候才倍感珍貴。生命如此,感情如此,親情也如此。在生死臨界點降臨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加點,給自己太多的身心壓力,買房買車的所謂需求,這些都是過眼煙雲。如果有時間,和相愛的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溫暖和幸福。漫漫人生路,欲速則不達。降低目標,減緩壓力,才能享受生活,這才是生命的本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生命是有限的,事業是沒有窮盡的。順其自然,量力而行,輕裝前進,才是對待生命的本來態度。一覽眾山小,是王者風范;沿途看風景,是生活的智者。敬畏生命,從健康生活開始。好好地活著就是事業,你信嗎?好好地活著就是成功,你信嗎?好好地活著就是幸福,你信嗎?好好地活著就是孝順,你信嗎?好好地活著就是稱職,你信嗎?答應我,我的朋友,以及看到這個回答的每一個讀者,為了父母、家人和孩子,請一定要保重身體,健康地活著。
B. 於娟的患病經過
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晚期,2010年1月2日於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2009年12月27日,長期自恃身體十分健康的於娟被確診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靂般震驚了這個家,她是家中的獨女,考大學讀碩讀博留學,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1歲多的兒子剛會叫媽媽,一切才剛剛開始,但是現實就是這么殘酷,醫生確診是乳腺癌晚期。
(2)復旦大學老師於娟資料擴展閱讀:
於娟,女,出生於1978年,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
2009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後,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熱議。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於娟辭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記」。
C. 復旦大學教師 於娟博士《為啥是我得癌症
於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本科就讀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後赴挪威深造,回國任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於娟有過一次令人痛心的求醫經歷。她在博客中寫道:「我曾經一度猶豫是不是把下面的文字寫下來,然而,我想若是不寫出來分享給世人,那麼可能會有更多的人上當受騙,被謀財,被害命。」那麼,她要告訴人們的經歷,究竟是什麼呢?
之所以去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盡量想寫下來是因為,無論從什麼角度分析,我都不應該是患上癌症的那個人。
痛定思痛,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哪點做得不好,所以上天給我開個如此大的玩笑,設個如此嚴峻的考驗。
一、習慣問題之飲食習慣
復旦女博士於娟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
1、瞎吃八吃
我是個從來不會在餐桌上拒絕嘗鮮的人。基於很多客觀原因,比方老爹是廚子之類的優越條件,我吃過很多不該吃的東西,不完全統計,孔雀、海鷗、鯨魚、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馴鹿、麂子、錦雉、野豬、五步蛇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除了鯨魚是在日本的時候超市自己買的,其他都是順水推舟式的被請客。然而,我卻必須深刻反省,這些東西都不該吃。
尤其我看了《和諧拯救危機》之後。選擇吃他們,剝奪他們的生命讓我覺得罪孽深重。破壞世間的和諧、暴虐地去吃生靈、傷害自然毀滅生命這類的話就不說了,最最主要的是,說實話,這些所謂天物珍饈,味道確實確實非常一般。那個海鷗肉,高壓鍋4個小時的煮燉仍然硬的像石頭,咬上去就像啃森林裡的千年老藤,肉纖維好粗好乾好硬,好不容易啃下去的一口塞在牙縫里搞了兩天才搞出來。
我們要相信我們聰明的祖先,幾千年的智慧沉澱,他們篩選了悠長悠長的時候,遠遠長過我們壽命時間的無數倍,才最終鎖定了我們現在的食材,並由此豢養。如果孔雀比雞好吃,那麼現在雞就是孔雀,孔雀就是雞。
2、暴飲暴食
我是個率性隨意的人,做事講究一劍在手快意恩仇,吃東西講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的食量聞名中外,在歐洲的時候導師動不動就請我去吃飯,原因是老太太沒有胃口,看我吃飯吃得風卷殘雲很是過癮,有我陪餐講笑話她就有食慾。其二,我很貪吃。之所以叫bluemm是因為在復旦讀書時候導師有六個一起做課題的研究生,我是唯一的女生。但是聚餐的時候,5個男生沒有比我吃得多的。
年輕的傻事就不說了,即便工作以後,仍然屏著腰痛(其實已經是晚期骨轉移了)去參加院里組織的陽澄湖之旅,一天吃掉7個螃蟹。我最喜歡玩的手機游戲是貪吃蛇,雖然功夫很差。反思想想,無論你再靈巧機敏,貪吃的後果總是自食其果。玩來玩去,我竟然是那條吃到自己的貪食蛇。
3、嗜葷如命
得病之前,每逢吃飯若是桌上無葷,我會興趣索然,那頓飯即便吃了很多也感覺沒吃飯一樣。我媽認為這種飲食嗜好,或者說飲食習慣,或者說遺傳,都是怪我爹。我爹三十齣頭的年紀就是國家特一級廚師,90年代的時候,職稱比現在難混,所以他在當地烹飪界有點名頭。我初中時候,貌似當地三分之一的廚子是他的徒子徒孫,而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我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想而知,我只要去飯店,就會被認識不認識叫我「師妹,師叔」的廚子帶到廚房,可著勁地塞。那時候沒有健康飲食一說,而且北方小城物質匱乏,葷食稀缺。我吃的都是葷菜。
其二就是,我很喜歡吃海鮮。話說十二年前第一次去光頭家,他家在舟山小島上。一進家門,我首先被滿桌的海鮮吸引,連他們家人的問題都言簡意賅地打發掉,急吼吼開始進入餐桌戰斗,瞬間我的面前堆起來一堆螃蟹貝殼山。公公婆婆微笑著面面相覷。我的戰鬥力驚人超過了大家的預算,導致婆婆在廚房洗碗的時候,差公公再去小菜場采購因為怕晚飯不夠料了。十幾年之後每次提到我的第一次見面,婆家人都會笑得直不起腰,問我怎麼不顧及大家對你第一印象。我的言論是:我當然要本我示人,如果覺得我吃相不好,就不讓我當兒媳婦的公婆不要也罷,那麼蹭一頓海鮮是一頓,吃到肚子里就是王道。
我在這里寫這些不是說吃海鮮不好,而是在反思為啥我多吃要得病:我是魯西北的土孩子,不是海邊出生海里長大的弄潮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光頭每日吃生蝦生螃蟹沒事,而我長期吃就會有這樣那樣的身體變化:嫁到海島不等於我就成了漁民的體質。
話說我得了病之後,光頭一個星期不到,考研突擊一樣看完了很多不知道哪裡搞來的健康食療書,比方坎貝爾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治癒癌症救命療法》等等,引經據典,開始相信牛奶中的酪蛋白具有極強的促癌效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冠心病、腫瘤、骨質疏鬆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最有利於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糧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雞、鴨、魚、肉、蛋、奶等。可憐躺在床上只能張嘴餵食的我,開始化療那天開始就從老虎變成了兔子。
話說生死經歷換來的關於化療時候應該吃什麼的經驗,我會有空寫下來給大家分享,最好所有所有人一輩子都用不到,但是無論怎麼說,像我這樣切身體會的東西需要讓需要的人知道,免得像我這樣走彎路。
D. 復旦女博士於娟,不幸患癌,32歲臨終遺言:有3個簡單願望未完成
春秋冬夏,花落花開,世間萬物都有時間的期限。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最平凡、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的東西。
部分人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時間的寶貴和生命的意義,直到生命的最後才後悔不已,但這一切終將太晚。
放下貪婪和野心,學會知足,或許我們會活得更幸福。
有一名復旦女博士,用一生努力拚搏追求自己的抱負,卻換來癌症離世,生命盡頭才明白生命的意義,看透人生中的兩件事。
1978年,於娟出生在山東濟寧的一個普通家庭里,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父母從小就十分疼愛她,生活也是衣食無憂。
於娟從小就聰明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交通大學工業外貿專業錄取。
但考上復旦一直是於娟的夢想,為了夢想,大學期間於娟依舊刻苦學習。
在大學里,於娟遇到了一個男孩兒趙斌元,趙斌元身上的活力和男孩子氣讓於娟為之著迷,趙斌元比於娟大6歲,各方面都十分優秀。
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的好感逐漸上升,最終確立了戀愛關系。
大學畢業時,於娟參加了第一次考研,結果以失敗告終。
後來,於娟進了一家軟體公司上班,打算邊工作邊准備考研。
趙斌元畢業後選擇留在了上海交通大學任教,面對於娟的二戰考研,他選擇了支持,他不想讓於娟留下遺憾。
2000年,兩人登記結婚,為了在上海有一個家,兩人貸款買了房子。
2001年7月,於娟通過二戰,順利被復旦大學 社會 學院錄取。而為了碩博連讀,於娟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找課題、寫文章、參加各種社團活動。
2004年,學校給了於娟一個到挪威奧斯陸大學留學的機會,她不想錯失這個難得的機會,回家便和趙斌元商量,趙斌元知道於娟不會甘放棄這個機會,再一次支持於娟出國留學。
復旦博士學位畢業後,於娟留校當了一名老師。
2008年,於娟剖腹產生下了一個兒子,為了能夠更好地投身到教學任務中,還沒有到一歲於娟就給孩子斷了奶,她想在兩年之內當上副教授。
面對於娟的「不知足」,老天好像也要跟她開個玩笑。
2009年9月,於娟感覺自己腰經常痛,去醫院查也查不出病因,醫生也只是勸她讓她平時要注意休息。
12月底,於娟的腰疼於娟轉移為渾身疼,實在受不了的她在趙斌元的陪伴下去了醫院檢查,一去醫院,於娟直接進了急救室,在裡面一躺就是三天兩夜。
但奇怪的是,這次還是查不出病因,專家們針對於娟的病情做了開會討論,還邀請了醫院里各個部門的教授。
2010年1月2日,醫生最終確診為癌症,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骨髓,骨頭也出現了發黑,最多隻剩下2年多的時間。
趙斌元聽到醫院的診斷,當場懵了。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於娟會得癌症,而且已經是晚期。他此刻腦子一片空白,於娟才31歲,他們的孩子才2歲,這讓她無法面對。
趙斌元知道瞞不住於娟,最後還是將確診乳腺癌晚期的事情告訴了於娟,他要和她一起面對。
但此次於娟已經失去了做手術的機會,只能依靠化療和葯物維持生命。
每天2次的骨髓穿刺,14次的化療,讓於娟每天至少要嘔吐幾十次,甚至痛到暈厥。
同時,高昂的醫療費也壓得她們喘不過氣,2.5萬一支的針,21天就要注射一次;一萬多一盒的進口葯只夠吃一個療程。
為了給於娟治病,趙斌元賣掉了新房,老家的父母也把自己的老房賣掉了,一家人只能擠在一個出租房裡過日子。
很多網友在網上看到於娟的故事後,都無不感嘆,也表達了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看法。
有網友表示:
「人生意義,是認識了解自然世界本質,認清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最佳方式的選擇,達到物質與精神合理適度統一,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每個人的人生都在識人找人,找他人易,但人生認識,找自己太難,猶如尋天,但天其實就在自己心裡,每一個人心裡呀,匯集成大海,天意人心」。
也有網友表示:
「每一次的超負荷工作,都會在日後得到答案。人生路上慢慢地來,不要急著要答案。好好愛自己,事兒永遠干不完,但生命只有一次。」
感嘆生命的網友說道:
「讓我想起老公住院時的那個病友!32歲因為高空墜落導致全癱!除了嘴巴能活動全靠別人護理!唉,人生吶,求得個平安 健康 已經是上上簽了。」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該被定義,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拿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劇本,至於我們該怎樣去演繹好劇情,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去努力。
不同的劇本有著不同的人生,有的劇本平淡,有的熱烈,有的幸福,有的痛苦。
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盡量去演繹好這部劇,盡量豐富劇情,直到結局。
2011年3月,於娟因為「病急亂投醫」,聽信了一位民間專治癌症的「楊神醫」,通過飢餓療法治療,反而加劇了病情的惡化。
在最後的時光里,於娟開始在網路上記錄自己抗癌的點點滴滴。
2011年4月2日,於娟迎來了她的32歲生日,這也是她過的最後一次生日,這天她做了化療,但效果很差,甚至出現了嚴重的缺氧和呼吸困難。
經歷了36個小時的搶救後,終於把她從死神的手中拉了回來,她在網路賬號上寫道:
「天氣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體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祝我生日快樂!」
直到生命的最後,於娟才明白生命的意義:有一個 健康 的身體和陪伴家人是多麼重要。
這場癌症讓她不得不放下世間的一切,所有的喧囂和浮華都遠離了她,只有一個身為母親、妻子、女兒對親人和故土最後的眷戀和懷念。
如果有時間,她一定會好好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不那麼拚命的去買房,追求名利,和相愛的人 健康 幸福的在一起,蝸居也可以很溫暖。
2011年4月19日凌晨,於娟還是沒能逃脫病魔的魔爪,帶著遺憾離世。
去世前的一個月,面對上海電視台的采訪。於娟說出了自己目前最大的三個願望:
「讓兒子有媽媽,父母有女兒,愛人有妻子。」
但此刻她再也無法實現這看起來不能再簡單的願望,我們痛心,然而我們卻無力改變什麼。
於娟從在網路平台記錄生活開始到她最後遺憾離世,總共記錄了近十萬字的內容,裡面全部都是她對生命的感嘆,對自己的悔恨,對世人的警告,點擊量超過了八百萬。
於娟生前的朋友張雪松,在看完於娟的網路平台賬號後,被裡面的文字深深震撼。
他做出一個決定,要把所有文字整理成一本書,然後出版,以此警告世人,讓更多的人醒悟。
2011年5月,這本書首次出版。
書中講述了於娟短暫的一生,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讓那些被蒙蔽雙眼的人醒悟,從此不再經歷遺憾。
人的生命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意義。
不要隨意揮霍來之不易的時光,不要辜負身邊愛你的每一個人,不要等到失去之後才後悔莫及。
-END-
今日話題: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功名利祿,還是平淡幸福地過一生?
E. 復旦大學女博士於娟死前出版的書
復旦大學女博士於娟死前出版的書是《此生未完成》。
2009年12月於娟確診版患乳腺癌後,寫權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買車買房買不來健康」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眾多媒體熱議。於娟於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眾多網友在網上進行追悼。一個年輕生命,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病中日記。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於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權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寫作。所有的浮躁沉澱了,所有的偽裝剝離了,所有的喧囂遠去了,所有的執著放下了。只有一個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兒、妻子、母親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在這個故事裡,很多讀者看到的不是於娟,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