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電力電子教授
❶ 胡清的人物簡介
胡清,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在《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系統模擬學報》、《電機與控制學報》等期刊、以及國際期刊、IEEE國際會議發表科技論文40餘篇,主持或參加省級以上、市級科研項目及企業委託項目10餘項。
學科領域 科學學位:信號與信息處理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專業學位:電子與通信工程 教育背景 1989-1990年,華中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工程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班)。1990-1993年,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自動化專業)。2008年,廣東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控制理論及控制工程專業)。2002年6月獲得美國羅克韋爾公司2002年度羅克韋爾自動化博士獎學金。工作經歷 1984年-1989年,武漢銅材廠設備科、技改辦公室工作。2001年-2004年,廣東省科學院自動化工程研製中心進修及科研工作。2004年-2008年,中山大學進修及科研工作。1993年-現在,在廣東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2001年10月起任職副教授,2002年9月起為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信息與信號處理、電子及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❷ 張光昭學術作品(中文部分)
張光昭先生在學術領域有著豐富的成果,他的著作涵蓋了多個學科,包括光譜學、多媒體系統、計算機網路以及通信技術。他的早期作品包括1988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付里葉變換光譜學原理》,這本書深入解析了該領域的基本原理。1997年,他又與吳筠和劉星成合作,共同撰寫了《計算機網路》,進一步探討了計算機網路的技術應用。
在1991年,張光昭與丁漢屹和李宏合作的《電場互相關式毫米波付利葉變換譜儀》發表在《微波學報》上,該研究在毫米波領域具有重要意義。1997年和1998年,他與殷洪璽、楊淑雯合作的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光碼分多址技術和可調光正交碼編解碼器,對於高速計算機區域網和光碼分復用通信技術有獨到見解。
進入新世紀,張光昭的研究進一步擴展到了網路交換技術。2000年,他與林春光和劉亞社合著的《多平面ATM交換網路結構及其性能分析》深入剖析了這一領域的網路結構和性能。2001年,劉星成、張光昭和印鑒在《通信學報》上發表了關於Turbo迭代解碼停止判據的新方法。同年,趙慧民、張光昭和余順爭的論文探討了DMT中一種格型結構演算法的數字信號處理實現,為電子技術提供了實用解決方案。
最後,陳艷豐、丘水生、張光昭和伍言真合作的《不連續導電模式PWM開關變換器閉環系統的符號分析法》在《電子學報》上發表,展示了他們在電力電子領域的深入研究。這些著作不僅體現了張光昭的專業素養,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