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的教授
①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怎麼樣
物質學院與生命學院類似,側重於基礎科研,與醫院和公司進行成果轉化。
物質學院擁有2060研究院和大科學中心進行定向攻關,致力於大裝置和商用聚變裂變能等領域的轉化。
學院最近還擴展了高能物理理論方向和數學物理等新方向。
相較於信息學院中頻繁離職的理論和計算機科學家,物質學院的實驗室資產較高,建設不易,離職率相對較低,四青人才離職率極低,即便高待遇也無法留住。
學院青年人才比例高,現有35位青年人才獲得四青帽子,去年新增六個四青,今年至少三位獲得QQ稱號,比例超過國內頂級高校。
學院沒有帽子的青年人才也非常出色,很多是國內唯一懂某方向的專業人才,或該領域頂尖專家。
雙一流建設為學院提供了充足資金,用於招聘更好的博士後,教學投入佔45%,tenured後的教授致力於打造精品課程。
學院設有專門負責轉化的實驗室,按照大千人的規格運作。
楊培東院長時期,學院建立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品味,拒絕了部分媒體報道過的NS一作者和頂級院士子女的教職申請,這種氛圍在國內極為罕見。
學院正在爭取牛津院長全職回歸,並在陸院長的推動下,發起了PRL論文,同時有李儒新院士和張富春教授的深度參與,劉志院長在人才帽子建設方面作出努力,物理方向未來有望獲得國家級榮譽。
當前主要挑戰在於吸引高質量研究生,學院招人面臨困難,情況逐年加劇。
整體而言,物質學院的科研水平、師資力量、學術氛圍和大科學工程均與復交等頂尖大學不相上下,部分四青人才甚至有能力邀請頂尖學術期刊副主編進行報告。
對物質科學有興趣、希望成為專業人才的朋友們,不妨考慮物質學院,學院全職教師團隊在同齡人中排名上海乃至全國前列,是上海物質科學方向的頂級師資隊伍。
學院內相當數量的教師曾收到復交的邀請,足以體現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② 上海科技大學的電氣專業咋樣
上海科技大學的電氣專業還是可以的。
海科技大學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上海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市兩校」之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點高校,同時承擔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管理中心的職責。入選國家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學校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中區,以理工科為主,與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院所開展科教融合。專業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③ 陳震的人物生平
1958年6月出生,本科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後在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2003年受聘為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工學院講座教授。陳震教授從事的專業是計算力學和工程力學,主要研究關於材料和結構破壞的建模、實驗論證和數值模擬。陳震教授目前擔任該校工學院國際項目部主任,與美國、中國、香港、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項目交流與合作。他曾經是美國國家總統獎的獲得者,1998年被授予密蘇里大學工學院青年教師研究獎(每年僅授予一名教師);1999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職業獎(該獎支持最高級別和最廣泛意義的科研和教育);2005年獲得學校教授研究獎,2006年底,成為美國機械工程司學會ASSE院士(獲此榮譽的比例僅為百分之一)。
自1989年博士畢業以來,由陳震教授單獨負責或與他人合作的受政府部門和工業界資助的各種科研項目有三十餘個,他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成就在國際力學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到國外多位著名科學院院士和知名學者的好評。
陳震教授近年來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防部和能源部的支持下,通過對多重物理現象和多尺度破壞的建模與數值模擬,研究發現了某些工程材料從熱軟到熱硬可重復轉化的重要現象。基於三大數理方程的相互轉化關系和高速碰撞下波動與擴散的相互轉化,建立了多重物理現象的本構關系與破壞響應的多尺度數值模擬演算法——無網格MPM法。
美國著名雜志《土木工程》最近對他在模擬設計防爆結構的研究工作做了專題報道;他提出的基於應變梯度的非局部本構關系,被世界知名學者經常引用,對非局部力學的深入發展做出貢獻;他與合作者自1991年起開發了無網格演算法之一的物質點法曾被眾多學者引用。作為美國科學基金會納米多學科研究團隊的負責人,陳震教授正與合作者一起對超細顆粒金剛石薄膜在納米器件中的應用進行研究,這一創新成果將給納米器件的設計提供一個有效工具。陳震教授近年來在破壞波方面做出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他提出的材料破壞從連續到斷裂的過渡准則,以及從波動到擴散的轉換機制,被國際著名科學家稱為「一種與眾不同的分析和數值解法」。
由於大連理工大學計算力學在國際上享有的聲譽,陳震教授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便開始與該校進行合作,並共同參與建設了「計算力學與工程科學計算創新研究群體」。2003-2005年,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和創新團隊基金的支持下,陳震教授和我校工程力學系、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對多重物理現象的模擬和納米力學進行合作研究,研究成果在應用物理通訊雜志上發表。近年來,通過陳震教授與我校的共同努力,多次舉辦中美學術會議,特別是兩屆中美科學基金會的專題討論會,推動了中美兩國在多尺度計算模擬和生物納米力學與材料等世界科技前沿課題的研究。
④ 郭禮和的基本信息
1940年1月生,著名分子生物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現上海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1968年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生畢業,同年留所從事研究工作,後擔任原中國科學院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郭禮和教授幾十年來主要從事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領域研究工作,作為主要負責人和參與者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工作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參與的「家兔個體表達系統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他主持的「人生長激素基因工程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他負責的「DNA化學合成及試劑及研製」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郭禮和教授曾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中國科學院先進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先進科技工作者。發表論文有80多篇,培養近2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曾被上海科技大學(現上海大學)、華東華工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校聘為兼職教授。現為美國紐約科學院成員,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成員。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中國遺傳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