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林琦教授
1. 舉出我國近年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
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2、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
3、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誘導多能幹細胞,逆轉生命時鍾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領導的團隊2013年成功使用4種小分子化學物質,將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出後代。與克隆羊「多莉」的技術相比,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是更簡便和徹底的克隆方式。
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分化成為成體細胞之後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脫分化),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並將其重新定向分化成為有功能的細胞或器官,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通過藉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傳統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質誘導(iPS)的方法,體細胞被證明可以被進行「重編程」獲得「多潛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彌曾以病毒誘導法獲得iPS細胞,獲得2012年諾獎。而鄧宏魁團隊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術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義。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張林琦、香港大學陳志偉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陳凌的研究團隊三方合作,於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恆河猴體內的臨床前試驗研究,看清了預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該團隊發現這種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針對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細胞的免疫能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復制與傳播。
艾滋病被發現的30多年以來,已導致2500萬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萬感染者人體內的各類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該疫苗如能最終進入臨床試驗並證實有效,將對阻斷和減緩艾滋病毒通過
粘膜途徑感染(性接觸)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5、中科大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會呈現關聯性,影響其中一個粒子時,另一個也會發生反應,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物質傳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後青年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的團隊測出,量子糾纏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個數量級(可理解為30億公里每秒)。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自由空間量子物理實驗領域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基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進行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是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12年前回國組建實驗室,為中國在該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培養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偉院士與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2013年還實現了單個量子高維度存儲、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驗證等,繼續向著建立實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網路穩步邁進,幫助中國在「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這個未來戰略性領域繼續領跑全球。
量子糾纏現象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論基礎。
6、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這是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首次領跑世界。半浮柵晶體管(SFGT)作為一種新型的微電子基礎器件,它的成功研製將有助於我國掌握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從而在晶元設計與製造上逐漸獲得更多話語權。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Science)刊發了張衛團隊關於半浮柵晶體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論文。
新型晶體管可在三大領域應用 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器件半浮柵晶體管(SFGT)可應用於不同的集成電路、還可以應用於DRAM領域以及主動式圖像感測器芯(APS)。
7、世界首個存儲單光子量子存儲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前進了一大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這是量子計算機的基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8、天河2號世界超級計算機頭名
2013年6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成為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並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繼2010年「天河一號」首次奪冠之後,我國「天河」系列計算機再次登上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號再次蟬聯冠軍!
天河二號服務陣列採用了國產的新一代「飛騰-1500」CPU,這是當前國內主頻最高的自主高性能通用CPU
9、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能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脈沖星到達時間測量精度由120納秒提高至30納秒,成為國際上最精確的脈沖星計時陣,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
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分辯率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作為被動戰略雷達為國家安全服務。
基於FAST的強大功能,如果銀河系(直徑約為15萬光年)內存在外星人,他們的信息就很可能被發現。國際科研項目「搜尋外星人計劃」(SETI)的首席科學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裝設備,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號。
2. 中國艾滋病疫苗聯盟的CAVI的組織機構
主任委員:
邵一鳴研究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委員:
張林琦教授,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
委員:
曾毅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治所
孔維教授,吉林大學生命科學院
王佑春研究員,中國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
秦川教授,中國醫科院動物研究所
孫兵教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陳志偉教授,香港大學艾滋病研究所
盧山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中美疫苗研究中心
李琦涵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
沈心亮教授,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主任委員:
聞玉梅院士,上海復旦大學
副主任委員:
曹雪濤院士,第二軍醫大學
Alan Bernstein博士,全球艾滋病疫苗企業計劃
委員:
趙鎧院士,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強伯勤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
沈倍奮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
舒紅兵教授,武漢大學
唐宏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田志剛教授,中國科技大學
尹紅章教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徐志一教授,上海復旦大學
汪寧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
朱鳳才教授,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王若濤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
Saladin Osmanov,世界衛生組織
Bernard Mo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Bonnie Mathieson,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艾滋病辦公室
Larry Corey,美國華盛頓大學
Shui-Lok Hu,美國華盛頓大學
Gary Nabel,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Supachai Rerks-Ngarm,泰國衛生部
Ruth Ruprecht,美國哈佛大學
Robbin Shattock,英國倫敦大學聖喬治醫學院
Frank Plummer,加拿大公共衛生署
Wayne Koff,國際艾滋病疫苗創意組織
3. 清華大學醫學院現任領導
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現任領導團隊在各自領域內發揮著關鍵作用,共同推動學院的發展。施一公擔任常務副院長,全面主持院內的行政、人事、財務工作,並對重大決策進行指導。洪波作為黨委書記和副院長,負責黨委全面工作,同時協同行政工作,關注思想教育。劉剛,行政副院長兼葯學系主任,負責日常行政管理、人事、財務、後勤以及葯學系的學科建設、人才規劃、教學等全方位工作。吳清玉擔任副院長,領導醫學院「醫學、生物醫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左煥琮主管附屬醫院臨床醫學教學。劉清飛作為黨委副書記,專注於學生管理工作。周月紅則負責院黨委的教工與組織工作。王志華是北京清華醫院總執行長,致力於醫院的建設與發展。董晨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推動學術研究。張林琦作為院長助理兼基礎醫學系主任,負責科研工作,以及基礎醫學系的學科建設、人才規劃、教學等。王小勤是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負責該系的學科建設、人才引進與教學。張敬仁、吳勵、顏寧和祁海分別作為院長助理,在外事、教學、研究生招生、教學、博士後相關事宜和設備管理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張雅娟則負責醫學院行政辦公室的日常運行。此外,基礎醫學系由張林琦擔任系主任,吳勵和常智傑分別負責教學和科研;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為王小勤,而王廣志作為常務副主任;葯學系則由劉剛擔任主任。
(3)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林琦教授擴展閱讀
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立於 2001 年 10 月 25 日 ,首任院長由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兩院院士吳階平教授擔任。 生命科學和醫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領域最活躍、最有希望取得關鍵性突破的學科之一,為此,清華大學決定創建醫學院,這是清華為順應國家發展需要及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為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奮進邁出的極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