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生物發酵教授
1. 袁景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袁景淇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知名學者,現任生物過程模型化與控制實驗室的主任,隸屬於自動化系。他的研究領域廣泛,主要包括化工及能源化工過程模型化、生物制葯生產的先進控制、生物神經信號數據挖掘以及生物醫療與分析儀控制器的開發。
1982年和1984年,袁教授分別獲得華東化工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後在1988年至1990年,他參與了中德聯合培養項目,並在德國國家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他的學術生涯中擔任過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控制分室主任,以及德國漢諾威大學化工所和比利時根特大學應用數學、生物計量學及過程式控制制系的博士後研究員。
自1999年起,袁教授先後擔任過華東理工大學自動化系系主任和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的博士生導師,還曾擔任過副系主任。他在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微生物學會擔任重要職務,同時還是《中國抗生素雜志》和《國外醫葯抗生素》的編委,以及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洪堡學者聯誼會的副秘書長。
袁教授在科研上取得了顯著成果,曾獲多項科技進步獎,包括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他的研究課題涵蓋生物發酵生產智能調度優化、生物制葯過程預測控制等多個領域,參與了多項國家級和國際合作項目。在教學方面,他主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如《過程式控制制》和《系統辨識》。
袁教授的科研項目涉及生物發酵、基因工程畢氏酵母發酵過程優化控制等多個前沿領域,他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多個國際知名期刊上,並擁有多項專利,為化工和生物技術的先進控制技術做出了重要貢獻。
2. 西藏靈菇的研究過程
(附)由南京農大董明盛教授主持的國家「863」項目「優良微生物發酵劑的研製與開發」(2002AA248041)研究成果「優良食品微生物篩選及功能發酵劑的研製」、「液芯包囊化微生物高密度培養技術研究與應用」於2005年10月11日在我校通過由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鑒定。鑒定委員會由來自江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奶業集團等單位的7位專家教授組成,江南大學張灝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史賢明教授分別擔任兩個成果的鑒定委員會主任。
課題組通過將PCR-DGGE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用於分析傳統發酵食品的微生物多樣性分析及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種群動力學,從西藏靈菇、四川泡菜和侗族酸肉等傳統發酵食品中篩選了10株具有特殊性能的菌株;以篩選的優良菌株為基礎,研製了4種新型組合發酵劑;構建了一種果粒(蘋果粒)為固定化載體的培養乳酸菌的方法;將生物胺的產生作為菌株篩選的安全指標,建立了一種改進檢測產生物胺乳酸菌的BAP平板法和PCR基因檢測方法。同時以ACA包囊作為生物微反應器構建了嶄新的微生物包囊化高密度培養技術體系;研製的包囊化乳酸菌發酵劑產品在4℃條件下貯存兩月,活菌體密度為1010cfu/g(濕基)以上(中試規模);包囊化發酵劑應用於酸奶生產的連續接種,可連續使用30天以上;液芯包囊發酵劑發酵牛奶成本比直投式發酵劑降低50%;包囊化藏靈菇發酵劑發酵的產品完整地保持了傳統藏靈菇發酵的風味,為傳統發酵食品的工業化生產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技術,將為中國發酵食品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原動力。
鑒定委員會聽取課題組的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仔細審閱了相關資料,經過質疑和充分討論,一致認為該課題研究成果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將「靈菇」做成切片後在顯微鏡下觀察,認定「西藏靈菇」就是開菲爾的一個品系。「西藏靈菇」(經過反復沖洗後應為不規則乳黃色顆粒)即為開菲爾粒,它是由特有的粘多糖類物質形成的網路,分有很多片層,不同片層分布有不同的菌相。開菲爾粒最大的特點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和抗污染力。開菲爾粒中的復雜菌相經長期的相互適應和協同使開菲爾粒形成了整體「戰鬥力」,能夠抑制雜菌和致病菌的滋生。特有的粘多糖能夠保護開菲爾不受外界微生物的侵染,像黴菌,侵染不到開菲爾粒內層,它釋放的酶也不能把片層分解破壞。如果我們將開菲爾沖洗干凈,自然乾燥,半年後再使用,它仍然有活性。遺憾的是,許多國家比如前蘇聯、日本、德國從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開菲爾粒,但時至今日,也沒有人為地仿製成功開菲爾粒。雖然許多國家也有工業化生產的開菲爾問世,口感和作用也與傳統的開菲爾基本相似,但是不能形成開菲爾粒。國內企業其實也有生產開菲爾飲料的,但是因為口感不適應等原因,老百姓不大能接受。對於民間所傳關於「靈菇」的注意事項中提到的「靈菇」必須用玻璃和陶瓷製品來盛,賈女士認為,這其實和煎煮中葯忌用鐵器差不多,因為鮮奶發酵成酸奶後,呈酸性,有一定腐蝕作用,會和活潑金屬發生反應。不過,遺憾的是,限於研究的范圍,賈女士和白博士只能給我們提供「靈菇」的種屬,對於它的葯理效應還不能做出詳盡介紹。
3. 陳騊聲簡歷
陳騊聲,這位傑出的科學家出生於1899年9月6日,地點位於福建省閩侯縣。他的學術生涯始於1922年,當時他畢業於國立北京工業大學的應用化學專業。
早期,他在1922年至1927年間擔任了山東溥益糖廠酒精廠的工程師,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隨後,他在1927年至1930年期間,先後在京師大學和中央大學擔任講師,以及勞動大學的副教授,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1930年至1934年間,陳騊聲的學術足跡進一步拓寬,他擔任了實業部南京中央工業試驗所釀造研究室主任,並在此期間獲得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的理學碩士學位。他還曾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院進修發酵化學,進一步深化了他的專業知識。
回到中國後,他在1934年至1937年擔任上海中國酒精廠的總化學師,同時也為上海交通大學進行發酵講座,分享他的學術成果。這段時期,他還兼任了多個大學的教授,如大夏、滬江、聖約翰和暨南大學,以及新亞酵素廠技術總監和華星酒精廠的技術顧問。
1950年至1952年,陳騊聲的學術活動轉向江南大學食品工業系,擔任教授。此後,他在1953年至1982年間,一直擔任上海第一地方工業局、上海輕工業研究所和上海工業微生物研究所的技術顧問,同時在復旦大學和上海第一醫學院兼任教授。
在他的人生晚期,他繼續擔任上海科技大學生物工程系的重要角色,1982年至1985年擔任系主任,1985年後成為名譽系主任。他的學術貢獻一直延續到1992年2月17日,他在上海病逝,留下了豐富的科學遺產。
(3)上海交通大學生物發酵教授擴展閱讀
(1899—1992) 工業微生物學家。是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生產、教育和科研方面都做出了成績。在酒精生產技術上,曾超過聘來的外國專家,並對改進中國傳統釀造技術和建立近代工業微生物新體系做出了貢獻。
4. 哪個大學的生物工程專業比較好
中國生物工程專業較好的大學名單如下:
生物工程專業通過學習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掌握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的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基本技能。培養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