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00字
Ⅰ 大學生心理論文1500字
這是我自己綜合幾篇論文寫的 ,可以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到你啊!嘿嘿 淺析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摘要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呈上升趨勢,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了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對如何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於「心理上的斷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卻面臨著高於其他同齡群體的多重壓力。近年來高校不斷出現因大學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惡性事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發揮其應有作用。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他們志向高遠,胸懷博大,能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圖偉業中,這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主流。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發生很大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使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心理問題走上極端的大學生呈上升趨勢。據教育部門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沒有緊迫感,適應困難。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沉溺於上網聊天或玩游戲,看武俠小說,學習成績不佳,進而產生厭學心理、考試焦慮。第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一些大學生尋求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找到交際的滿足,有的甚至染上網癮,迷戀於網路世界,自我封閉,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戀愛心理困惑。情緒和情感不穩定,情緒起伏大,情感變化快,戀愛不成或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第四,抑鬱心理。多呈現在特困生、學習困難與自我認知不良的學生中。第五,就業心理困惑。在擇業過程中心理准備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學生從眾心理嚴重。第六,意志不堅定。有壓力但動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恆,人生目標不明確,等等。 二、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大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有許多是在其早期成長過程中就埋下了種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部分心理問題來源於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一) 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行為發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王玉潔2004年對鄭州鐵路職業學院醫學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影響。父母的溫暖、關懷、體貼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獨立、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無助,辦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害怕被他人拒絕,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被愛的滋味的心理。父母過分干涉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父母懲罰嚴厲教養方式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和不安全感。特別是懲罰嚴厲教養方式易使子女喪失自尊,產生焦慮和強迫症狀。 (二) 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盧勤採用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09級新生進行調查表明:家庭結構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敏感、抑鬱、精神病性3個因子得分均具有顯著影響。寄居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的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鬱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更差。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鬱、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子女往往會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較,其心靈會蒙上一層陰影,很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使子女身心愉悅,心理壓力減輕,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不和諧家庭中,爭吵、溺愛、冷淡和家庭暴力都會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溺愛和暴力兩種家庭氛圍尤為突出。 (四) 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但影響有一定限度。 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經濟不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收入越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要承受更多的經濟和心理壓力,大部分貧困生由於經濟拮據、視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時又無力改變現狀,易產生敏感、自卑、抑鬱、焦慮、人際關系緊張等特點。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學生也可能與貧困生一樣出現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 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的意見及建議 常說心理素質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遭遇挫折出現心理危機時的療養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應重視大學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承擔教育義務。 家庭教育在個體成長中對個人素質的貢獻方式比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間相互交流中的潛移默化、相互浸染,這種印刻在內心深處的「素質」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家庭教育一旦出現誤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源於家庭」。因此,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地承擔起大學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義務。 (二)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大學生子女能夠敞開心扉。 家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家長需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子女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子女的訴說,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使家庭真正成為大學生避風的港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強後盾和精神支柱。 (三) 針對大學生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家庭教育。 1、 更新教育觀念,讓大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大學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僅限於對知識的積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和創新,在於全面發展。因此,家長要提升自己對大學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觀念,而不能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要積極支持子女走出課堂,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為子女今後發展目標指明方向,增強其學習目的和動力,總之,家長既要關注子女專業學習,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 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在家庭中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應鼓勵學生廣泛交良友益友,通過學習增強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並遵循真誠、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際交往原則,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積極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家長應該認真去傾聽子女傾訴,並給予開導,幫助子女化解生活問題,也可以結合自身經歷向子女傳授交往技巧。 3、 針對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創建和諧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愛情觀教育上應開門見山,不應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應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經戀愛,家長不要沖動,要善於疏導,而不是一味責難,同時要加強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事業的關系,指導子女注意戀愛的心理和生理衛生,避免因性沖動而帶來嚴重後果。再次,要加強網戀教育,提醒子女增強安全意識,不要迷戀網路,不要輕信網路信息。 4、 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就業教育。 家長在學生選報專業時就應該開展就業教育,提醒子女結合自身愛好和機會發展需要選擇專業方向。同時,家長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以減輕子女壓力,並在財力方面給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長也應接受新的就業觀念,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並不意味著工作將不再變化,而是會隨著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因此,家長不應讓子女局限於工作的穩定和專業的對口,要讓子女深入接觸社會,最終明確自身就業方向。 (四)家長、學校雙方積極主動溝通,了解身心發展狀況。 家長要主動經常瀏覽孩子所在學校的網頁或學校寄發的有關通知,及時了解孩子大學的動態,與孩子的輔導員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到學校探望孩子,在於同學和老師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學校也要與家庭保持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引導,為家庭教育發揮作用提供條件。
Ⅱ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00字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Ⅲ 關於心理健康論文1000字以上
~~~做個參考~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著心理健康,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著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衛生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則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10月12日起,打造"五個一心靈工程",共建陽光心情--河北大學第五屆心理健康月活動已全面展開。為倡導同學們在活動月中"寫一篇心靈告白",河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舉辦以"回眸歲月歷程,告白心靈感悟"為主題的徵文比賽。本次比賽分為網上投票評論及專家審核環節,最終決出班級及個人一、二、三等獎,優秀學院組織獎。
Ⅳ 關於心理健康情緒管理,1000字論文 急求
寫作思路:論文的有關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經過檢查,再沒有什麼問題,把它裝成冊,再加上封面。
正文:
一、不良情緒帶給我們的思考
非洲草原上的牧民們經常會毫不費力地收獲到野馬肉,這是一種毫不起眼的小動物所贈。這種動物叫做吸血蝙蝠,它的身體非常小,依靠吸食動物的血來生存,並因此而得名。就是這種不引人注目的小動物,恰恰是野馬的天敵。
它在攻擊野馬的時候,經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十分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開始用尖尖的嘴去吸血。受到這種外來襲擊後,野馬立刻就開始狂蹦亂跳跳,一路飛奔起來,可是這種吸血蝙蝠卻能從容地吸附在它的身上,或者落在它的頭上,讓它始終無法擺脫,直到吸飽喝足獻血後才滿意的離開。而野馬卻往往在暴怒、狂奔和流血中死去。
對於這種現象,動物學家感到非常詫異。他們一致認為這種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喪命,那到底是什麼造成野馬死亡的呢?其實,造成野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野馬暴怒的情緒。
二、怎樣調控自己的情緒
大致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情緒調控:
1、發展正確的需要
需要是個體及社會生活必需的各項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是情緒,情感發生的基礎,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會引發肯定的情緒體驗,相反,那些不能滿足人的需要,或者說與人的需要相抵觸,相矛盾的事物,則可能誘發否定的情緒和情感,往往具有正確的傾向性,而不正確的需要則會把情緒和情感引入歧途。
例如,求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會令人熱愛學習,追求真理,力爭實現自身的價值,從而產生理智感,不合理的物質慾望則會讓人玩物喪志,只是一味的追求吃、喝、玩、樂等享受。
2、提高認知水平
人在認知外部世界各種對象和事物的時候,會先對刺激情境做出判斷和評估,確定何種事物符合自身的需要,何種事物不符合自身的需要。這種判斷和評估以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經驗為基礎。情緒過程必須建立在認知過程的基礎上,認知過程也往往在情緒過程伴隨產生。
由於過去的知識經驗約束著人們對當前事務的認知和評估,因此,要想培養健康的情緒,必須使自己獲得正確的認知,提高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提高之後,才可以用理智來控制情緒,避免不良情緒帶來的不良後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無論是在我們的生活、學習還是在工作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挫折來影響我們的心態和情緒。面對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境遇,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成為一門我們一生來學習和修煉的課程。好情緒是一劑良葯,它可以讓我們用理智的思維去面對眼前出現的種種際遇。
Ⅳ 求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一千字左右~拜託了~~
背景: 在我國3.4億未成年人中,一定比例存在心理問題,並且大都沒得到及時解決。其中28%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問題,3.9%是中度心理問題,0.1%存在重度心理問題。2002年11月,我國首次大規模自殺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每年有25萬人死於自殺,佔全國死亡人數的3.6%,而每年自殺未遂的人數達到200萬。 據調查,大學生中,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比例高達25%,構成心理障礙的比例約為2%~5%。 心理健康,日益得到關注。我國高校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進行探索,但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隊伍起步晚,數量奇缺,水平不高,求助者的求助條件(包括經濟支付能力)有限,因此,心理咨詢尤其是高校心理咨詢還處於初級階段。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職業化專業化 近年來,我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力推進職業化進程的同時,不斷探索提高專業化水平的方法和渠道,努力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實際工作等方面邁上新台階。 至2006年初,我省95%以上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並配備了專門的心理咨詢人員,70%以上的高校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或選修課,其餘各高校也都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龍江高校心理網」在宣傳、交流及培訓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省高校已有170名心理骨幹教師取得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書,一支職業化的隊伍初步形成。 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職業化進程與專業化水平的推進 我省高校的心理學背景相對薄弱,專業資源相對偏少、水平偏低,因此,職業化的程度和專業化的水平都亟待提高。在心理咨詢師培訓中,除按勞動部規定的教學要求外,每期都安排實用性的專題講座及考前專家輔導,為提高培訓質量並帶動更多的相關人員提高水平,舉辦了兩期全部由參加心理咨詢師職業培訓教程及習題集編寫的專家任教的「全明星」培訓班,該班特邀各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門領導及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參加。為提高我省高校心理教師專業化水平,我們經常組織高校心理教師參加心理咨詢技術培訓及到境內外交流、考察,同時邀請海內外知名專家來我省講學或舉辦培訓班。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工作已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積極的工作狀態,一批一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人員專業水平不斷提高並逐步形成特色。目前,我省一線人員多數掌握了心理咨詢基礎技能和方法,一批教師成為比較成熟的團體輔導的指導老師。 從工作層面,省委高校工委學工部與專業委員會經常到各學校檢查指導工作並定期進行全面檢查。各院校領導高度重視、扎實推進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科建設相結合,為提高學術水平、加強教師培訓,聘請專家來校講學或實質性參與心理教學、咨詢和研究工作。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院校都積極引進了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充實到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之中。 在工作與理論探索方面,廣大一線心理教師積極立項開展研究,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一大批教師取得省教學成果獎、科技進步獎、省高校教育科研成果獎,還取得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部分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項領域形成了自己的方向。 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望 1、抓好常規工作與建設,打牢心理健康教育基礎 從總體來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及幫助大學生有掌握心理調適道理和方法等基礎性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是「重在建設,立足教育」。在今後的工作中,首先要通過檢查、研討、榜樣引路等常規方法,不斷強化各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提高,促進各高校人員編制、條件經費等方面的落實,加速縮短落後高校與先進高校在工作意識、工作水平方面的差距。 2、集中攻關,著力解決工作難點或瓶頸問題 針對我省心理咨詢相對不足的情況,我們將通過組織省內專業骨幹,也包括吸納省外專家等方式,集中著力解決工作難點或瓶頸問題。如,針對大學生自殺問題,我們將成立黑龍江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委員會,各高校之間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經常開展專題研究,統一協調指導;我們還將比照科研招標、項目建設等方式,對部分學生網癮問題、厭學問題、特殊家庭學生的人格問題等進行重點攻關。 3、形成幾個小組或中心,進一步促進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鑒於部分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項領域形成了自己的方向並有所建樹的情況,我們將通過成立若干技術研究小組或中心的形式,相對集中專題研究心理咨詢技術方法在高校應用與完善問題。通過經常的研討,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對心理咨詢技術方法的理論更加深入,其應用更加嫻熟並符合學生實際,並使更多的人形成自己的優勢方向。(作者單位:黑龍江高校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 專家觀點 聶振偉 北京師范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所區別。德育與心理輔導是滿足學生思想、人格健康成長的不同需要,各有側重,互為補充,但又不可互為取代。德育是心理輔導的基礎,心理輔導是德育的延續,德育與心理輔導都需要尊重人的價值,重視個性的發展,都以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與社會適應能力為終極目標。個人的成長與自我實現是良好的道德品行與人格發展的共同結果。 金宏章 哈爾濱工程大學 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擁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存在著心理差異,從而在變態心理及心理咨詢方面必然也有差異,心理咨詢的本土化非常必要。心理咨詢方法本土化有三條路徑可走:改良和修訂是一條出路;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去尋找精神本質,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去創建新的療法是第二條出路;研究現實情況,即通過直接觀察當代中國咨詢對象的心理困難,觀察一些有效咨詢的實際過程,在不帶預定理論套路的情況下,實事求是地提煉和概括出新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則是第三條出路。 牟宏瑋、王萍 中國海洋大學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需要協同整合。各高校心理咨詢機構應盡快建立全校性的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系統,特別是對規模較大的學校,應從校內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網路的角度考慮,心理健康監護系統,既包括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制度的建立;也包括建立一個由不同角色的教師等人員組成的多層次的學生心理變化信息的暢達的傳輸渠道,以及有能夠較快反應的提供心理輔導服務的能力;還包括學生的自助機制,准確地說是指學生的互助機制
Ⅵ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00字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Ⅶ 求一篇《如何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800字
一、思路:
1、第一段提出問題。
2、第二段表明問題需要解決。
3、第三至九段闡述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4、第十、十一段總結。
二、《如何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向成年期轉變的時期,需要解決一系列的人生課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由於心理發展不完善等諸多原因,許多同學常常會出現內心的沖突,煩惱、焦慮、苦惱等消極的情緒。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長期持續的不良情緒還會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所以,怎麼去管理我們的情緒,成為當代大學生成長的必修課。那麼,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必須要有自我獨立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從生下來一直到高中畢業,我們都是處於父母無微不至的保護之中。上大學後,從小養成的依賴心理會讓大學生有一種茫然無措,做什麼事都無從下手的感覺,如果不強迫自己形成獨立意識,勇於決斷自己拿不定的主意,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容易發展成為心理疾病。
大學生應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組織」決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大小一般不會對人的進退產生多大影響。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校門,進入社會,了解社會,並逐漸適應社會。
大學生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大學生要善意地和他人相處,多一些真誠的贊美和鼓勵,不要輕易懷疑他人,甚至輕視、厭惡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見解強加於人,既樂於助人,也坦然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
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文藝和體育活動,能夠加強自己與他人的溝通能力,激發自己熱愛生活、自強、自信的熱情,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為自己減小學習生活中的壓力。
大學生要有自己合理的理想和目標。有一個明確的理想和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是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前提。大學生可以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制定出明確的、分階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奮斗目標,使自己在做出努力後,經常有達到目標後的成就感和欣慰感,從而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培養起良好的心態。
大學生應全面正確地了解自己,正視自己。對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觀的估價,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和目標,並適當留有餘地。無論工作多忙,每天都應留出一定的時間休息一下,「喘口氣」,讓精神上綳緊的弦有鬆弛的機會。
要學會心理調節。青年人工作、生活、戀愛過程中的煩惱是難以避免的,將憂愁痛苦強行積郁在胸,這顯然不妥。心情不好時,應盡量想辦法「宣洩」或轉移,如找知心朋友聊聊,一吐為快;或出去走走,上影劇院等。遇有大的委屈或不幸時,也不妨痛哭一場。
人一生中,每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都會遭遇一系列新的問題,都會遇到一些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新矛盾。人類成長智慧啟示我們:成長中的矛盾,正是推動我們進行新的學習、獲得新的適應能力的力量。本篇將擇要介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般問題。
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健康觀、人生觀,能掌握正確理解社會、文化與自我的方法,學會有效籌劃自已的大學生活,盡快適應環境,接受新的挑戰,以清醒的認識、積極的心態、頑強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7)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00字擴展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1、經驗標准,即當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已的健康,研究者憑自已的經驗對當事人心理健康進行判定;
2、社會適應標准,以社會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准,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健康的判斷;
3、統計學標准,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
4、自身行為標准,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