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扶
㈠ 精準扶貧怎樣扶在校大學生
2。要精準「除貧」,著力做好精準扶貧,確保應該扶貧的一個不落下1,著力把貧困內的「病灶容」消除,把精準扶貧工作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不該扶貧的一個不混入,著力把貧困的「病號」找准、扶到關鍵處,促進增收致富。要精準「治貧」、實的作風,確保真正幫到點子上、認真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要求,推動扶貧開發工作轉入可持續軌道,以嚴的要求、要精準「識貧」,著力把貧困的「病根」挖掉、精準脫貧各項工作
㈡ 大學生三支一扶的政策是什麼
說起三支一扶,其實就是大學生在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其版中,支權教計劃是指到師資緊缺的基層義務教育學校從事支教服務;支農計劃主要是到鄉鎮或農技服務部門從事支農服務;支醫計劃是到鄉鎮衛生院從事支醫服務。扶貧計劃到鄉鎮從事扶貧開發項目服務。
三支一扶的工作時限一般為2年。工作期滿後,自主擇業得同學,擇業期間享受一定的政策優惠。想要考公考編的同學,可以報考定向崗位,競爭比可是大大降低了呢。如期滿考核合格想考研,給有「三支一扶」相關經驗的人員加10分。
敲黑板,劃重點!工作期滿後,表現優秀的同學有機會直接轉成當地事業編制哦!
如果你成功考上三支一扶,是享有工作生活補助的,西部地區按每人每年3萬元給予補助,其中新疆南疆四地州、西藏自治區按每人每年4萬元給予補助;中部地區按每人每年2.4萬元給予補助;東部地區按每人每年1.2萬元給予補助。有條件的地方還為「三支一扶」人員辦理補充醫療保險,重大疾病、人身意外傷害等商業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中央財政給予新招募在崗服務滿6個月的「三支一扶」人員,一次性安家費3000元。
㈢ 什麼是三支一扶大學生
「三支一扶」大學生是指在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的大學生。
計劃的政策依據是國家人事部2006年頒布的第16號文件《關於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其目的在於為高校畢業生向基層單位落實就業問題提供具體的指導和保障。
「三支一扶」大學生服務期滿後,進入市場自主擇業。各地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和做好服務期滿的「三支一扶」大學生就業工作,採取多種形式,開辟多種渠道,積極為其就業創造條件。
(一)各級人事、教育、農業、衛生、扶貧等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就業崗位,制定鼓勵政策,積極吸納服務期滿的「三支一扶」大學生進入本系統工作。服務單位補充人員時,應優先接收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縣、鄉各類事業單位補充人員時,特別是鄉鎮中小學、衛生醫療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在補充專業技術人員時,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職位專門招聘這部分大學生。
(二)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碩士研究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自主創業的,享受各地省委、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實施意見》文件規定的優惠政策。
(三)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根據本人意願可以回到原籍或到其他地區就業,凡落實了接收單位的,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負責為其辦理相關手續,就業後不再實行見習期。凡進入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由接收單位按照所任職務或崗位比照同等條件人員確定其工資福利待遇,其服務年限計算為工齡,在今後評定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㈣ 大學生扶志和扶貧哪個重要
大學生扶志和扶貧哪個重要:
當然扶志更重要一些,因為扶貧錢給的再多也不回會嫌多,都考上大學了,答只要平時刻苦努力,一定能夠拿到獎學金、助學金,此外,國家提供免利息的助學貸款,課下還可以勤工儉學,可以做兼職,可以做一些小生意,假期去打工,大學生只要不是太懶,根本不需要扶貧。
㈤ 大學生扶貧貸款政策
可以,精確來扶貧資助對象是農村建檔立源卡貧困戶子女。 1、教育精準扶貧資助的對象為在普通高校就讀,具有全日制學歷教育正式學籍和我省戶籍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在普通高校就讀,具有全日制學歷教育正式學籍和我省戶籍的因災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貧的非在冊貧困戶子女,經扶貧部門按「兩公示一公告」程序審核後,進入貧困人口建檔立卡系統的可納入資助范圍(資助對象以下均稱為「農村貧困學生」)。2、無名額限制,可以提供扶貧手冊的學生即可納入資助范圍。二、資助標准對我省戶籍農村貧困學生,除享受原有的國家助學金外,新增以下資助項目:1.扶貧專項助學金,標准為1000元/生﹒年;2.免(補助)學費,標准為本科3830元/生﹒年、專科(高職)3500元/生﹒年符合以上條件的可以申請。
㈥ 大學生三支一扶是什麼意思
三支一扶:是指大學生在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
學歷:大學專科以上學歷,具有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專業知識。
參與方式:報名由省「三支一扶」辦公室統一組織,採取網上報名方式進行,6月上旬完成。
好處:為高校畢業生向基層單位落實就業問題提供具體的指導和保障。
三支一扶計劃的政策依據是國家人事部2006年頒布的第16號文件《關於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
2019年3月19日,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了解到,2019年全國將招募2.7萬名「三支一扶」人員到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水利)、支醫和扶貧等服務。
(6)大學生扶擴展閱讀:
背景介紹:
2006年2月25日,中央組織部、人事部(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農業部、衛生部、國務院扶貧辦、共青團中央決定,聯合組織「三支一扶」
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關於做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服務基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經受鍛煉,健康成長,為促進農村基層教育、農業、衛生、扶貧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㈦ 什麼是大學生就業扶助項目
首先,對於復華民慈善基制金會能夠推行這個項目,我覺得這對我們大學生很有幫助.為了能夠切實地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基金會可以建立評價和監督體系,適時地實地具體以了解學生對經費的安排,及時地同學生保持聯系,並要求受資助大學生定期做總結報告,了解他們的發展情況,並樹立良好的典型,使得更多的了解大學生就業扶助項目。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受到華民慈善基金會大學生就業扶助項目支持的學生應該感恩圖報,在以後的工作還是生活中積極宣傳慈善事業,並應熱心幫助別人。在將來有能力的話,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壯大慈善事業力量,以形成更加完善的慈善體系。基金會也應當積極地宣傳慈善事業,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其中來,以便讓更多的人受益,將來再幫助更多的人,形成一個良性的愛的傳遞與循環,發揚愛的精神,履行愛的責任,讓這個社會充滿愛心,讓需要幫助的大學生得到幫助。
㈧ 精準扶貧大學生扶持政策是一萬是什麼意思
對貧困家庭在校生在國家原有生活費補助的基礎上,再進行補貼。小學、初中、高中學生補助標准分別提高到1890元、2160元、4050元,大學生給予每人每年1萬元資助。
教育扶貧工程。(烏蘭察布市)
我市將「扶志、扶智」相結合,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全程資助政策。
一是生活補助方面,對貧困家庭在校生在國家原有生活費補助的基礎上,再進行補貼。小學、初中、高中學生補助標准分別提高到1890元、2160元、4050元,大學生給予每人每年1萬元資助。
二是住宿補助方面,對貧困家庭高中寄宿生每人每年補助住宿費500元。
三是交通補助方面,對貧困家庭中小學生在市縣區所在地學校上學的寄宿生,每人每年補助交通費300元。
四是培訓就業方面。深入實施「雨露計劃」對未就業的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生,開展技能培訓和針對性強的職業教育,並多方面拓寬就業渠道。今年以來,全市累計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1.4萬人,發放教育脫貧資助金0.97億元,其中資助貧困大學生0.4萬人(包括低保資助大學生)。通過「泛海助學行動」資助2017年貧困家庭大學新生、殘疾學生和殘疾家庭新生每人5000元,共計資助929人。
(8)大學生扶擴展閱讀
除此之外大學生扶持政策還有「雨露計劃﹒圓夢行動」
「雨露計劃﹒圓夢行動」的資助對象是對應屆考入二本以上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低保)家庭子女;補助標准為每生一次性補助4000元。
「雨露計劃﹒助學工程」的資助對象是指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的一、二年級在校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資助標准為每生每年1500元(其中春節學期700元、秋季學期800元)。
㈨ 大學生扶老太被訛,你怎麼看這種事
「大學生扶老太被訛」這件事從個人來說,這和「出門走路被磚頭拌倒,住院花去了上次扶老太被訛的錢」沒區別,怕被訛不扶老太和怕走路被磚頭拌倒本質上也沒區別。
從哲學上來說,區別在於走路與扶老太兩種行為,路是要走的,對於自私的人來說,路總是要走的(身體有缺陷走不了路的人除外),但扶老太卻是可有可無的,這里的「自私」只是個中性詞,人會下意識對於對自身產生危害的事件產生躲避的想法,這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人類沒有這種「自私」,人類早淘汰於地球生物圈了,嗯,這已經涉及到生物學了。弗洛伊德心理動力論中「超我」的存在,意味著道德的產生,品德足夠高尚的人如果認為道德和走路、吃飯、睡覺一樣重要,那麼肯定是要去扶的,哪怕被訛了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
當然,上面提到的次數是不可能出現的,除非這位道德高尚的人智商有問題,因為扶了一次被訛,下次可以注意取證。現在手機這么方便,拍個視頻,也可以請身邊的人幫著拍個一下證據,既扶了人又不怕被訛,何樂而不為?法律永遠是保護人的,但人也要學會運用法律。它是規則,不是人,不會主動去幫助別人。自己不會使用,甚至不想著使用,而去埋怨它的不健全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希望現在這類新聞會讓人們產生保護自己的意識,但不是遇到老人不扶,而是講究一個扶的方法,也希望寫這類新聞的人要注意一下煽動性,是引導好心人如何進行助人為樂,還是讓有心人望而卻步,作為新聞記者,無論是自媒體,比如自己的微博,還是大平台,社會責任感都是該考慮的問題。實際上,如果更多的人能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扶摔倒的老人,「假摔老人」的數量必然會下降,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有市場才可持續發展。因此新聞記者出文案的時候,是要僅僅反映一種社會現實,還是在反映現實的基礎上出一把力,引導人們讓社會現實變好。這也是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