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女大學生浴室意外死亡

女大學生浴室意外死亡

發布時間: 2021-01-15 22:23:34

A. 女大學生宿舍意外死亡。

最近也聽說了一些大學生宿舍意外死亡事件 主要還是自身原因吧!

B. 如何看待 10 月 14 日昆明女大學生李某草死亡一案「意外落水」這一進展輿論監督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人民日報》在今天早晨六點多發布了對昆明警方的采訪,報道援引警方的說法對李心草溺亡案進行了全面回應。根據報道,男子壓在李心草身上不是為了強制猥褻,而是為了幫李心草安撫情緒,讓其卧躺休息。男子扇耳光也不是暴力毆打,而是在徵得同伴同意後幫助李心草醒酒。更重要的是,李心草落水時,兩名男子都在車上,同學任某在酒吧內,三人均不具有作案條件。警方的初步結論是:李心草系意外落水,尚不構成刑事案件。
盡管《人民日報》很快刪除了上述報道,並且昆明警方也否認自己發布了新的通報,但一般認為,《人民日報》的報道披露了大量不為人知的案情細節,相關內容應該來自了解案情的警方人士,或許不是空穴來風。但鑒於目前屍檢還沒有結束,屍檢結論還沒有出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斷言案件「不構成刑事犯罪」確實為時過早。《人民日報》應該是感到相關說法不妥,故而很快刪除了相關報道。
此案確實還有許多疑點尚未查清,離完整的真相還欠缺許多拼圖。比如當晚李心草為何會連續三次飲酒?所飲之酒中,是否包含了興奮劑或者其他違禁成分?李心草是否有其他的生理或心理疾病?醉酒是否誘發或者加劇了李心草的這些疾病?扇耳光是否屬於正常的醒酒方式?李心草為何早早決定當晚不回宿舍並選擇第二天直接去教室?李心草的溺亡究竟是自殺身亡還是意外落水?為何計程車司機證稱李心草攔車回家卻被兩名男子阻止?「相約自殺」的說法又從何而來?兩名男子曾經威脅警方的說法是否屬實?這些都與釐清各方的法律責任密切相關,都需要警方的進一步查證。
不過,李心草是否屬於他殺最終仍取決於證據。任某是李心草大學同學,沒有證據顯示二人有矛盾或積怨。案發當天,正是任某邀約李心草一同逛街,也能證明兩人關系沒有大的問題。至於另外兩名男子,跟任某是好朋友關系,但跟李心草未必熟悉,和李心草見面可能只是偶然。《人民日報》的早前報道稱,當晚的監控視頻顯示李心草在飲酒過程中未與他人發生不愉快。綜合上述情節,如果既沒有過往積怨,又沒有臨時沖突,那麼殺人動機將是本案無法迴避的問題。而且如果是故意殺人,酒吧門口似乎並非理想的作案地點。
最終的調查結論無非是兩個:他殺或非他殺。《人民日報》早前的報道出來之後,網路上立即涌現了一股質疑此前輿論的聲浪。有人用「打臉」、「瞎帶節奏」形容某些媒體的質疑報道,甚至有人將矛頭對准了李心草的母親。且莫說現在還沒有最終的調查結論,即便李心草案最終排除了他殺的可能性,輿論的質疑依然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這些質疑,有關部門的調查就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深入。不要忘了,李心草去世至今已經一個多月了,而警方的工作組才成立不到幾天。很多質疑雖然不是真相,但很多真相卻離不開質疑。質疑之所以必要,不是因為質疑總是正確,而是因為質疑能推動真相,離真相最近。
平心而論,一個在讀大學生、一個花季少女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溺亡,多數家長都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更何況,如果李心草母親有關「相約自殺」的說法確系出自警方,那麼結合監控視頻中的諸多細節,家屬、網友和媒體提出的質疑都十分正常,並不過分。很顯然,在輿論發酵之前,警方並沒有給李心草家屬反饋足夠多的案情細節,也沒有消除李心草家屬心中的層層疑團。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沒有李心草的微博發文,如果沒有眾多網友的集體發聲,如果沒有媒體的跟進報道,真相可能仍在沉睡。在互聯網時代,沉默的真相有時根本不是真相。
有人認為,質疑會損害有關部門的權威。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在一些案件中,警方可能沒有什麼過錯。一片質疑之後,可能事實還是會回到原點。此時,質疑並不會削弱警方的權威。因為,經過充分質疑後仍能成立的事實比不允許質疑而宣稱的事實更能獲得公眾的認同。在另一些案件中,質疑讓更權威的調查得以啟動或深入,讓之前的錯誤得以糾正。此時,質疑更不會削弱警方的權威。因為一個能回應質疑、承認錯誤並自我糾錯的機關,遠比一個裝作永遠不會犯錯的機關更具有公信力。
還有人認為,質疑的人往往先入為主,帶有有色眼鏡。這種觀點是十分有害的。為反對而反對當然是要摒棄的,但監督的邏輯出發點就是懷疑,監督的主要手段就是質疑,如果不能懷疑或質疑就沒辦法監督了。公眾可以懷疑公權機關的動機,但公權機關不宜從動機論入手去面對公眾。在現代社會,質疑和回應是公眾與公權之間一種正常的互動方式。公權機關應當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公眾的質疑,以積極的行動回應公眾的質疑。只有在這樣的持續互動中,雙方之間的互信才能夠不斷累積。
李心草事件無疑是一起悲劇,相信有關部門一定會在法律程序內盡快為整起事件畫下句點。如果查實確系他殺或者他人負有法律責任,那麼就應當依法進行追究。如果最終排除了他殺或刑事犯罪,那麼也能減輕一點家屬的痛苦。不論哪種結果,輿論監督都在還原真相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歸根結底,有關部門不能總是在輿論發酵之後才「高度重視」。因為如果這樣的反應機製成為一種路徑依賴,那麼將會極大的加重互聯網的負荷,推高整個社會的治理成本。

熱點內容
老師對金融大學生的課堂評價 發布:2025-02-13 17:50:45 瀏覽:618
大學教授采訪問題 發布:2025-02-13 17:34:56 瀏覽:744
上海海事大學碩士宿舍 發布:2025-02-13 17:23:26 瀏覽:820
窮大學生4 發布:2025-02-13 17:14:00 瀏覽:456
澳門大學研究生電話 發布:2025-02-13 17:12:31 瀏覽:117
美國地理位置比較差大學 發布:2025-02-13 16:56:30 瀏覽:516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附近賓館 發布:2025-02-13 16:55:46 瀏覽:744
大學生神翻譯 發布:2025-02-13 16:47:44 瀏覽:387
河南理工大學專業目錄 發布:2025-02-13 16:42:05 瀏覽:220
大學生創業現狀與對策 發布:2025-02-13 16:41:57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