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生科院
A.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學什麼
他包含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兩個專業
生物科學專業: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是生命科學的一級學科,涵蓋了動物學、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十多個二級學科。該專業特別重視基礎理論學習,重視實驗技能培訓,強化專業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使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實驗技能,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和較強的動手能力。
該專業主要培養高水平的生物學科研和教學人才。學生畢業後,一部分免試推薦就讀碩士研究生,一部分可在高等學校、科研部門、醫葯衛生、海關、商品檢驗檢疫、食品、環保、園林、生物工程和政府機關等單位和部門,從事教學、科學研究、管理和科技開發等工作。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物理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生物技術、現代生命科學進展、普通昆蟲學、水生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植物資源學、生物拉丁文、生物防治原理與技術、動物檢驗檢疫、生物信息學、生物化學大實驗、現代生物科學實驗技術、計算機應用基礎等。
此外,按動物科學、植物科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生物防治與食品安全生物學等專業方向開出多門基礎性及應用性選修課程,供學生選修。
生物技術專業:
生物技術專業是在我校原生物 化學專業和微生物學專業的基礎上建立的。2002年6月,生物化學系獲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批准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技術專業也於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
在人才培養方向上,該專業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並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相關科目。在基礎理論教育方面,側重現代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內容,特別強調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及其實驗技術等知識的掌握,並依託生命科學學院強大的科研力量,鼓勵學生盡早到相關實驗室開展科研活動,積累科研經驗,為學生進一步到國內外深造,從事生命科學重要領域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應用研究方面,結合華南地區特點,著重向醫葯生物技術、微生物工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以及工農業生物技術方向發展。
該專業特別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除了要求學生具備廣泛、堅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外語和計算機基礎,使其能夠適應科學研究及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學生畢業後,相當一部分能進入國內外的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課程,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醫葯衛生、生物工程、食品化工、環境保護和相關的企業及政府部門從事科研、教學和生產管理等工作。
主要課程:生物學基礎(校級名牌課程)、細胞生物學(國家級名牌課程)、生物化學(國家級名牌課程)、微生物學(教育部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學(包括基因工程和動植物生物技術)、生物技術綜合實驗(校級重點課程)、生化技術原理、發酵工程、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等。
此外還有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信息生物學、結構生物學、腫瘤學基礎、生化制葯學等幾十門課程可供選修。
B.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全國生物專業中是不是最牛的
好像不是吧
C. 我想報考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生,這個專業的教學水平在全國排名如何
你還不如去考中科院的
D. 南開大學研究生院與中科院哪個好
他們為什麼嚮往中科院研究生院
科學殿堂培養創新生力軍
2010-09-15
本報記者 雷宇 實習生 劉貞 通訊員 賈寶余
夏日的清晨,華中科技大學南12樓。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全國招生咨詢會在此舉行。
一大早,七八個學生直奔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展台,一下把研究生部主任賈艷團團圍住,「我們下定決心要考你們所,因為我們的老師就是你們那裡畢業的。」年輕的面龐上,崇拜之情溢於言表。
這幾個學生的老師朱錦濤,2005年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後出國深造,培養單位是長春應用化學所,四年後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正教授,並評上了博士生導師,時年31歲,這在當下的高校實屬罕見。而「鍛造」他的母校自然也讓他的學生們無比神往。
事實上,這樣的場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年一度的招生咨詢會上屢見不鮮,曾經的畢業生往往就是當下報考的活廣告。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科院堅持「科研與教育並舉、出成果與出人才並重」的方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完善了與高水平科研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形成了以研究生院為主體和形象、以培養單位(中科院各研究所)為基礎和延伸、以各專業學院(系)為樞紐和平台的網路式教育體系,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我國研究生教育史上的多個「第一」。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曾經推出的《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顯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總得分和3個一級指標在全國研究生院中都排名第一。此前,南方一家教育評估機構對全國研究生院進行評估,連續三年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評為理科第一、工科第二,綜合第一。
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何在?連日來,中國青年報記者追蹤中科院幾代研究生,試圖從他們的考研故事和記憶里,探尋中科院研究生院獨特的「魅力」。
每天都能面對面聆聽大師的指導「這里的大牛太多了」
陳旭是中科院研究生院2009級研究生,培養單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華中地區某高校上本科時,學校里也有一位院士;但大學四年,只有畢業典禮上終於見到一次真容,耳提面命的機會只是一種奢談。
在中科院讀研不到一年,陳旭感慨在這里見到的「大牛」真多,「只要是上課時間,走進研究生院教學大樓,要是尋不到幾位院士正在講課,那才是意外。在任何一間教室,都有可能看到在講台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或者某個領域的知名科學家。」
中科院研究生院早年的畢業生,也有類似的感受。
「最難忘在研究生院有幸聆聽了多位大師的課程,受益匪淺。研究生院不僅聚集了各研究所的科學大師來任教,而且也匯集了中科院之外的名師來講學。像北京大學王憲君的數理邏輯、北京師范大學劉遼的廣義相對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梁存秀的德國古典哲學等。」清華大學教授劉兵,20世紀80年代就讀於中科院研究生院,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年那些名家所開的課程。
在中科院工作的300餘名兩院院士直接參與研究生指導工作。大師授課、院士授課已成為中科院研究生教學中的常態,僅2009年度共五周時間的夏季小學期,就有78名來自中科院各培養單位和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授課,其中包括51名兩院院士。統計顯示,直接走上研究生院講台為研究生講授基礎課或專業課的兩院院士,平均每年就有140餘位。
面對面聆聽大師的指導和教誨,對從全國各地高校走進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學子們來說,是經常的事情。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使中科院的研究生們倍感驕傲、自豪和「幸運」,也最令其他院校研究生感到「眼紅」和羨慕。
不僅僅是授課的師資,還有朝夕相處的導師。
中科院研究生院有著獨特的培養模式——「兩段式培養」,第一階段集中在研究生院北京集中教學園區進行一年的基礎課程和學位課程學習;第二階段在研究所跟隨導師進行論文研究和科研實踐。
中科院岩土力學所在讀博士紀文棟聽本科的室友講過一個故事。這位同學在一所重點高校讀研,到畢業聚會時,導師竟然叫不全前來道別的研究生姓名,因為這個長期東奔西走的「老闆」門下的研究生足足可以開一個中學的實驗班,「當時場面太尷尬了!」
這樣的場景讓紀文棟感覺很難想像。因為在他的印象中,在中科院讀研三年,幾乎天天都能在實驗室里看到導師的身影。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也是國內甚至亞洲規模最大的研究生培養機構,在校生規模超過3.6萬人,在外界看來這一數字無疑十分龐大。
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研究生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則算過一筆賬:這里的導師超過8000名,加上相當一部分碩士生在三年級就轉為博士生,其實一名導師每年平均只招收一個研究生。
即便是某些熱門學科專業的個別院士、「百人計劃學者」等骨幹導師,也最多隻可增加1至2個指標;中科院還規定,不管哪個學科、不論導師什麼資歷,在五年內培養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總數不超過9名。
「就導師而言,我們研究生院始終考慮到每位導師都必須有足夠的精力、時間、研究項目,要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負責。」白春禮院士說。
在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的實踐中,找到人生方向
新世紀之初,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京宣布,由該所研製的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款通用CPU「龍芯一號」投產成功,這表明我國已初步掌握了當代通用CPU的關鍵設計技術,結束了我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歷史。
鮮為人知的是,在「龍芯一號」年輕的研發隊伍中,中科院在讀研究生佔了一半以上。
蔡嵩松15歲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從一位大學同學的哥哥那裡得知「龍芯」團隊,奔著「龍芯」這個耀眼的名詞而來。而今他已在該研究領域小有名氣,而他在這里的一大批同學,早已成為跨國公司的青年才俊。
事實上,不僅僅是「龍芯」的研製,神舟飛船的發射、繞月探測工程、大型電子對撞機、上海光源等重大科學項目和工程中,都閃現著中科院研究生的身影。他們的身份雖然是學生,但已經活躍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
沒有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很難培養出高層次的創新型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擁有國家多項大科學工程設施,而這些大科學工程也由此成為研究生們成長的「沃土」。
此外,遍布各研究所的近60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70餘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0餘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眾多的重要科技項目也為學生的科研訓練提供了無限機會。
即使一些偏遠地區的研究所,同樣擁有魅力無窮的科研項目。
1995年考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李慶軍,如今已是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副園長。2001年3月,在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在世界上首次系統研究和命名了一種新的植物遠交機制——捲曲花柱性(Flexisty鄄ly),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其博士學位論文《山姜屬植物花柱捲曲性異交機制的研究》獲2004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他曾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他的這些工作都是在西雙版納植物園的土地上做的。
李慶軍說,這一切都得益於第一線的觀察研究,「植物也好,動物也好,它原來在哪個地方生長,它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在那個地方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資料,不然的話研究的結果可能就不那麼准確了,這些就不是在北京、上海的空調房裡能夠發現的。」
在中科院,像西雙版納植物園這樣,據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研究所還有很多,比如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要研究乾旱區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綠洲系統演化與綠洲生態農業等等,在這些地方實地研究得出的數據、結論無疑會更精準。
研究生的培養,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給研究生提供充足而且高水平的科研項目。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辦主任高隨祥教授看來,研究生有別於大學生,不應再滿足於單純地被「教」,僅僅被灌輸一大堆知識,而更應看重被「帶」,受到真正的科研訓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不僅精於「教」、同時也長於「帶」。
高隨祥介紹,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導師都是在學科前沿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不少人是各自學科領域內的學術領銜人物。他們緊跟學科發展步伐,最了解學科發展動態,最掌握學科發展方向,知道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做。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活動,由導師言傳身教,帶著你一步步地進入科研前沿,自然更易開竅。
「我想中科院培養研究生與高校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學生可以直接參與許多國家重大科研課題。這對於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中科院81屆研究生、中科院院士李國傑如是總結中科院研究生培養特色。
「這里的氛圍,就是要你全力以赴」
中科院研究生院沒有自己的本科生,這里聽不到照顧「本校生」的任何傳言,五湖四海學生融匯一爐,構成了一種中科院特有的文化氛圍。
在這里上學,還不用為生計發愁。提起選擇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初衷,中科院水生物所一位女同學說:「中科院的待遇不錯,在這里,我不必面對學費和助學貸款的壓力,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曾讓這位女生感到擔憂的是,讀了研究生,每個月的補貼根本不夠生活,但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不願意給家裡添負擔,讀書期間在外面打工兼職,會浪費大好時光。
當她真正走進中科院,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這里不僅待遇好,而且有嚴謹的學風、良好的學術氛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更加吸引她,「因為這些真正有助於我們的成長。」
目前,雖然因所屬院所、專業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將啟動的新的獎助體系,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年級碩士生每年最低的獎助金接近1萬元,高年級碩士生每年約1.8萬元,而二年級以上博士生的獎助金平均每年達到3萬余元。
讓中科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一學生蔡毅感覺自豪的是,自己所在的實驗室擁有價值昂貴的掃描電鏡,而且還有一台上千萬元的核磁共振儀器,有這樣配置的高校在全國來說都屈指可數。今年有10多家高校前來申請實驗時間,外校的學生要花時間精力奔波還要等空餘時段。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02級研究生趙環昱說,中科院有很好的科研硬體設施,尤其對於需要做很多實驗的工程類專業學生來說,這是很大的一個優勢。在一般的高校,學生可能有想法,但是硬體設施不到位,也沒法去做。在中科院,有硬體設施做支撐,又有導師的悉心指導,只要自己有想法,就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研究甚至獨立申請課題。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趙環昱總共發表了8篇論文,5篇SCI,1篇EI,1篇ISTP,1篇核心期刊。她還被國外的一個SCI期刊邀請評審論文,畢業時,她順利留在了近代物理研究所。
這里正在培育一種國際化視野和境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自2000年9月開始,「越洋」請來25位全球知名專家執掌教鞭,其中15人來自斯坦福、密歇根、德州大學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著名科研機構。如此強大的師資力量,令英國《自然》雜志感慨:「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紀文棟在所里兩年多時間,僅國際岩土力學學會主席、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漢斯教授就來過三四次,不僅宣傳國際前沿發展方向,而且講授「如何做科研、如何尋找突破路徑」,「同樣的話從大師嘴裡說出來感覺都不一樣。」
導師們由於工作需要,和國外交流很多,有很多的出國機會,因此,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在學期間出國參加學術會議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讀博士王志立說,自己所在的課題組,博士生五年當中至少有兩次出去的機會,有的人甚至機會更多,「參加幾次國際會議以後,眼界一下子寬了,思路也開闊了。」
當然,在中科院攻讀研究生,也需要超常規的付出。「想輕松就別來中科院」。蔡毅以前上本科時也經常幫本校讀研的師兄幹活,實驗室到晚上人就很少。現在在中科院,甚至周末的晚上,基本都是人丁滿堂,「一方面是科研項目太多;再就是牛人太多了,都想做出好一點的科研成果。」
令這個讀研不到一年的小年輕感到自豪的是,一個師姐博士馬上畢業,前不久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核磁共振會議上,做了15分鍾報告,這讓他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解除後顧之憂,提供最佳平台,營造公平氛圍,多樣化的國際化學習機會……一切努力的背後都是為了打造一種環境,「到這里來就是要讓你全力以赴去做科學家」。
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是中科院研究生院78級的學生。他說,自己當科學家的夢想是到了中科院之後產生的,以前對科學只是一種興趣,目標也是模糊的。讀研究生之後,「進中科院就是當科學家」的思想一下子進入大腦,而且這個目標一下子變得很近。
一組數據為中科院精心營造的環境提供了最好的注腳:
僅僅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間,中國科學院所培養的研究生中,就出現了40多位兩院院士。作為衡量博士生培養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1999年到2009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結果統計,中科院研究生院以不足10%的在讀博士生比例數,達到了平均16%以上的獲獎比例。
E.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生在哪個校區呀
我還真不太了解南開大學面科學院的研究生在哪個學校的校區。
F.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哪個校區
生物醫葯專業是和天津國際生物醫葯聯合研究院共同招生的,入學後做實驗是在這個聯合研究院里的,第一年的專業課是南開本部的老師給上的,以後基本和本部沒什麼關系了
G. 南開大學生科院生態學屬於哪個門類 急求!希望好心人幫助一下
生理生態學
:溫帶草地植物的抗逆性機理
受損生態系統
的恢復與重內建
恢復生態學
:內生容真菌-
禾本科植物
的
互惠共生
關系
土壤線蟲多樣性與植被退化關系
污染生態學
:土壤與
水體污染
的
植物修復
化學生態學
:
農業生態系統
作物間的
化感作用
機制
H.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喬明強怎麼樣
植物細胞器間遺傳信息轉移董色白艷玲*徐海津張秀明喬明強(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天津300071)摘要真核生物細胞質中有多種執行特定功能的細胞器,
I. 您好 我想考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生 想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復習參考資料是什麼考哪科
轉一個哈~
我是一個省屬農業大學的學生,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08年考研考取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總分391,初試第五名,復試結束後總成績第四名。自己能夠考取同時也希望能給別人提供一點自己的經驗,希望更多外校的同學也能如願以償!
我大概是07年五月份左右定下來要考南開大學的,我本來是想考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後來鑒於我是農業院校的學生還是女生,所以就放棄了,後來聽了男朋友的意見定下來考南開大學。當時聽說南開的微生物不錯,但是聽說要考好幾本書,覺得不好復習,另外我本身還算比較喜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這個專業,所以就決定考生化專業了。最重要的是當時覺得生化只考兩本書《普通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相對於微生物的復習難度來講低很多(但是後來感覺微生物的復習也不是很恐怖,估計跟生化差不多)。然後買書,開始復習。
普通生物化學的復習主要有這樣幾種資料,第一,課本,最最重要的,因為生化考的很細,以小題居多,所以課本看的次數越多看的越熟練,打高分的機會也相對高了很多,我生化考了138分,跟課本復習的比較好有很大的關系;第二,真題,一定要好好看,好好做,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自己整理一下歷年考題比較願意考的知識點,每年都考哪些知識點,不過你可能會發現,每年所考的知識點不盡相同,覆蓋面很廣,從這點可以說明,看好課本的重要性;第三,課本配套的習題,相當好,歷年都會有考題從這裡面出,不過不多,大家不能完全寄希望於這里,光背這本書是很定考不上的,可以多做幾遍鞏固一下知識點,這樣一些小的地方就不容易錯過了,大題我認為可以背一下,會有一點好處的。第四,筆記,我當時跟南開的研究生買的筆記,倒是整理得很清晰,簡練,我覺得對於串知識點很不錯,但是如果全搞筆記也是行不通的。總之我認為,只要有這幾樣東西在手,再加上好好看課本,生化考高分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相對於考大生化的同學來說我們算是很幸運了。
對於細胞生物學來說,我認為除了把課本看細看透之外,多做一些習題是很重要的,即使不做,就是拿來看也對於答細胞生物學的大題也會提供很好的思路。從歷年的真題來看,細胞生物學的知識點相對穩定一點,每年都必考細胞周期,只是出題的角度不一樣,其他章節也有相同的情況,也就是說細胞生物學考的內容也幾乎都是比較重點的東西,不像生物化學那麼散,但是從今年的考試來看,大題比較穩定一點,但是小題感覺稍微有點偏,我感覺我是看過,但是沒把它當作重點的那些東西,並且還考了諾貝爾獎這類的題,這是以前從來沒考過的。所以可能細胞生物學有了點生物化學出題方式的傾向了,比較細,大家還是仔細慎重的復習比較好。但是我覺得多做一些練習冊裡面的習題,真的是很有好處的,我當時弄了好多版本的細胞生物學練習冊,肯定比光看書起作用。我也買了南開大學細胞生物學的課件,可以看看,大體整理梳理一下知識還是不錯的。
關於復試,今年復試一共三個項目,專業英語翻譯,實驗,面試。專業英語今年考的是關於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一篇文章,我個人認為好像是某本外國課本上的,所以難度適中,應該可以應付,如果你們的學校的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是雙語教學的話,我覺得都不用復習都可以,如果不是還是應該多看看專業詞彙,多看看跟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有關的外文的東西,這樣基本就可以了,這個項目好像給分不會很吝嗇,我好像差三分滿分,別人的情況可能也都差不多,只要大體能翻譯出來就差不多了。實驗是給你十個實驗讓你抽簽,抽兩個,然後你自己選一個,不是完整的實驗,只是一個完整的實驗的一部分,本可做過的基本實驗基本能包括在內,所以也不用過分緊張。面試,我覺得南開的老 師很好,很和藹,而且不是很咄咄逼人的,讓你面試起來很舒服,很放鬆。我當時有個老師問了我一個專業問題我一下沒答上來,她還跟我說沒關系別緊張,慢慢想,後來我想起來了,答對了,那個老師微笑著點了一下頭。大概7個老師一起面試,首先自我介紹,用中文,然後老師問本可做過什麼實驗,然後老師會針對你做的實驗提問一些問題,比如原理阿,什麼的。我被問到了PCR中鎂離子的作用是什麼?什麼是Tm值兩個專業問題?我是學生物技術專業的,老師問我只不知道最近生物技術方面有沒有什麼新的發明?還問我07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是什麼?畢業設計作的什麼?然後用英語問的來南開讀研究生有什麼計劃?我只被問了一個英語問題。面試是按照名次進去的,排在前面的人可能問的時間長點,但是排在後面的就可能短了,不是因為排在後面的要被刷掉所以問的少,而是時間關系。隔一天所有成績就都會公布出來,復試之後名次會稍微有變動,不過不是很大,我覺得只要復試不出大問題,都會錄取。今年分數線是350分,有50個人過線,有43個人參加復試,最後錄取了33個人。沒被錄取的還可以參加醫學院的復試,總之,只要你不是太差,南開不會不要你的,我認為,南開還是很公平的,
J.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和泰達生物技術學院有什麼區別
泰達生物技術學院掛的是南開的牌子,是南開的一個二級學院,理論上是和生命內科學學院是同一級別的容,但相對獨立性更強,主要做的是基因組和生物信息學方向的東西。泰達的科研水平和條件基本跟生科院差不多,地處天津的郊區,從市區到那裡經過很多的麥田,那裡雖然比較荒涼,生活不太方便,但比較清凈,環境比市區好(是在郊區)。不過要是在那裡生活幾年也肯定很郁悶,畢竟沒有生活在市內方便。
泰達考研用的是生命科學院的卷子,也是自主化線,跟生科院的復試線一樣。復試的筆試也是在生科院進行的,面試是在泰達本部,由泰達的導師決定錄取與否。
生物信息學也一樣,一般泰達的學生第一年要在本部學習專業課知識,屬於生科院管理,第二年開始去泰達做實驗。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