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精神
Ⅰ 大學生精神的本質特徵
大學在教育結構中處於核心位置。 在社會結構中,與教育相關的還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並存的系統,
有人把教育置於上層建築層面,歸屬於政治,也有人受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論斷的啟發,把它歸屬於經濟范疇。
從功能角度而言,教育卻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傳遞、創造科學文化知識是學校,特別是大學一貫的目標,
經濟和政治無法擔當此任,所以,大學既與社會生活相關聯,同時又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具有獨具特色的功能。
所以,我們認為,
大學精神應該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它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
/大學精神的內涵可以通過其本質特徵進一步展開,而對其本質特徵的分析又可以深化對大學精神的理解。
/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徵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
創造精神 創造精神是大學精神的主要精神,是大學存在的價值所在,是大學在社會有機體中保證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文化的繼承不能依賴遺傳,只能通過傳遞方式繼承並發展下去。
教育從一開始就成為傳遞和保留人類文化的重要手段。愛因斯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學校的,學校向來是把傳統的財富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與過去相比,這種情況更加適用與今天。由於經濟現代化的作用,作為傳統的教育的傳遞者家庭已經削弱。
因此,比起以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學校。大學教育通過確立教育內容,對人類文化進行選擇;通過編寫教材,對人類文化進行整理;
通過更新教育觀念,更新人們的價值取向,改變思維方式,實現文化的再生。從洪堡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後,科學研究成為大學的一個基本職能,現在大學的科研水平已經成為大學整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發明創造的過程。科學研究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標志著大學對社會的貢獻的大小。
如果把大學為社會培養的創造性人才稱為高素質的勞動者,那麼,大學的科研成果則是對社會生產力的又一直接貢獻,二者共同構成了大學的生產力與生命力的標志。
Ⅱ 當代大學生應該擁有的精神品質
當代大學生應該擁有抄以下的精神品質和素質:
一、政治思想道德素質。
二、拓展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
1、合理的知識結構。
2、掌握一技之長。
3、豐富的課外知識。
三、鍛煉培養適應擇業需要的實踐能力。
1、適應能力。根據客觀情況變化能隨機應變地適時調節擇業行為能力。現代社會是復雜多變的,要適應這種狀況,保證自己從學校到社會順利過渡就應該提高自己社會適應能力。
2、人際交往能力。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與他人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生活、工作中需要與許多人交往,這就難免發生矛盾。
3、動手能力。把創造思維變成實際的物質成果或是用生動形象的實踐過程呈現創造性思維的轉化能力。
4、組織管理能力。包括計劃能力、組織實踐能力、決斷能力、指導能力和平衡能力。
5、開拓創新能力。創新是民族進步、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源,一個重大的科技創新甚至能帶動整個世界的迅猛發展。
Ⅲ 大學生如何踐行中國精神
當代大學生弘揚民族精神需從各個方面做起。
其一,要培養民族精神氣質的 開放性,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世界文明的大道。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理解,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首先是要睜開雪亮的眼睛觀察外界民族的發展,以博大的胸襟正確對待外來民族精神,以我為主,洋為中用,善於吸收一切能為我所用的外來民族精神,有機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精神內涵之中。假如我們大學生對別的國家民族文明和制度沒有平等的認同、寬容,而是以一種狹窄的視野藐視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存在,其發展的情景只能是夜郎自大的封閉。我們不能忘懷鴉片戰爭帶給我們的恥辱和痛楚,造成這樣的悲劇就在於清王朝的故步自封,只局限於看自身國內的發展,眼光沒有放遠,那是趕不上先進發達的國家與民族的,民族精神更不能喚起。因此,我們必須在深入了解中國革命歷史的基礎上,去分析自己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將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與人類發展整體的命運,與整個地球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我們民族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從人類共同發展的趨勢中前進。
其二,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永遠是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在大學生中倡導愛國主義,樹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確立遠大志向和理想信念。
其三,做到自立自強、堅強剛毅、寬厚待人、積極進取、通於探索的良好品質和習慣。民族精神的指導思想就應該是:適應國內形勢發展要求,落實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堅持繼承、發展、創新相統一,結合文化特點,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學生的成長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愛國情操和不屈不撓奮斗精神的社會主義,民族精神的目標則在於:領會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內容是:重點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要有誠信尚德精神、團結合作精神、求真務實精神、尊師重道德精神等。其四,在校內積極開展社會實踐、社區援助、青年志願者服務三項活動,將民族精神切切實實貫徹到實踐行動中。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深刻的表現。它吸取了中華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源泉。它彪炳千秋,又與時俱進;它燁燁生輝,充滿活力。
中華民族精神延續、發展到今天,已是幾經滄桑,歷盡風雨。然而它自強不息的向上進取精神仍在,繼往開來的創造精神仍在。中華精神在新的歷史時代,將以新的姿態,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吸收容納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達到新的歷史高度。今天的大學生,站在時代要求的前列,將是有希望挑起祖國大旗的「脊樑」。民族振興的重任落在我們大學生這一代人的身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潮流中,我們努力高揚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堅定的步伐將在祖國燦爛的曙光中響起!
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把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極為重要的任務。通過宣傳教育和文學藝術等各種手段,在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大學生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把全民族的精神和士氣振奮起來,同心同德地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Ⅳ 大學生應該有的精神風貌是什麼
精神飽滿,慷慨激昂,堅持原則,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Ⅳ 現在大學生的精神追求是什麼
你想聽真話嗎?
答案是--- '沒有...'
即便有,那也是少只又少的人所能達到的境界.
而更多的人追求的無非是使自己在社會中立足,
成為社會中的一分子.
這樣的人哪還會想著什麼'精神滿足'?
Ⅵ 作為當代大學生自身具有最顯著的中國精神是什麼
第一,增強愛國的深厚情感。 新世紀的大學生應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並將這種愛國主義情感發展為愛國主義情操,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 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第二,確立報國的崇高志向。 大學生要在培養真誠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基礎上確立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要立報國之志,應該對祖國有正確的認識,包括對祖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刻認識。知國才能愛國,知之深才能愛之切。 第三,培養建設祖國的聰明才智。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