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背景
Ⅰ 中國大學重視大學生比賽的背景分析
你說的歷史背景可是為什麼要開設這門課程嗎?根據薩珀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大專學生處於職業生屬涯的探索階段,且正好跨越了該階段的過度期(18-22歲)和試驗承諾期(22-24歲)的兩個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大學生的個體能力迅速提高,職業興趣趨於穩定,逐步形成了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預期;而完成了職業學習和職業准備,大學生畢業後則會走上初次就業崗位,正式開始職業生涯。故此,在實驗承諾期內,許多大學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做出關鍵性的決策。所以,大學期間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階段,對大學生個人的未來職業走向和職業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Ⅱ 如何簡述「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背景」
一、就業形勢分析
隨著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大學生已經不是天之驕子,他們面臨著不得不降低身價,參與大眾化的就業,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時代。當今的大學生面臨多重選擇,同樣也承擔著多重壓力。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1、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
(1)大學生就業由精英走向大眾: 我們知道度量高等教育大眾化主要指標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就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我國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招:1999年的本專科招生量是157萬,研究生招生量9.22萬,到了2010年本專科招生量657萬,研究生招生量是53萬。高校招生量是逐年擴招。據統計到2010年高等學校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5%。
(2)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走向買方。
2004年畢業生280萬,2005年畢業生338萬,2012年680萬畢業生,近幾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率都在10%以上。我們知道供求關系對市場價格和價值有深刻的影響。當高等教育處在精英階段時,高等學校的畢業生供給小於需求,是大學生的賣方市場。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走向了買方。
(3)大學畢業生就業向第三產業傾斜
第三產業是以知識和高科技為支撐,像金融保險業、法律、審計、財會、投資、心理、出國留學等方面都屬於第三產業。隨著咨詢服務業、中介機構、文化教育業等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給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機會,對大學生充滿了吸引,許多大學生畢業後,不少人放棄原來的專業,大量轉移到第三產業。
(4)大學生就業形式由單一性走向多樣性。
過去我們的就業形式比較單一,畢業生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書,領取報到證,到用人單位就業,或者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報到證。現在的就業形式出現多樣性的特點。畢業生在畢業的時候可以選擇靈活就業。
2、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
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沖擊非常明顯。在此次危機中中小企業不斷減少,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有50%的外向型中小企業倒閉,勉強維持下來的企業也大面積縮減規模,大幅度裁員,一時之間出現了「失業潮」。
據專家預測,2010年前後是社會就業高峰時期,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1700萬,可是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提供新的就業崗位有限,每年大約1000萬個,有700萬缺口,缺口巨大,經濟發展環境不容樂觀。下崗失業、分流、登記失業、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形成幾股大潮,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壓力。
二、大學生就業難成因
1、傳統就業渠道吸納能力降低
2000年以前,政府、企事業單位是吸納大學生的主要渠道。可現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面臨精兵簡政,壓力很大。而我國中小企業比起發達國家較少,保障能力有限、機構不健全、工資待遇低,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有限。
2、專門人才素質未達標,造成崗位難得其人
據2000年《洛桑報告》稱:在我國「合格工程師可獲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術人員可獲得程度」兩項指標,在30多個國家中均屬倒數第一位。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的弊端。世界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稱: 盡管中國每年有300多萬大學畢業生,真正適合到跨國公司工作的估計在16萬人左右。
3、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缺少用人自主權
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戶籍、編制各種指標和檔案管理等,都沒有進行根本的改變,人事部門對畢業生就業的申請報批手續過於繁雜,單位並沒有多少真正用人自主權,仍然需要向上級人事部門報批。
三、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擺正就業心態。校園招聘高峰為每年9—12月。不同行業背景的用人單位招聘習慣、不同類別的就業項目開始時間均有不同,要善於把握住求職的「黃金時期」。擺正就業心態,調整就業期望值。
2、優先選擇抗風險性強行業。不要一味地追求地域和薪資,以免出現剛就業就失業的尷尬局面。
3、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充分了解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各種就業服務資源,以及家人、朋友、校友及老師等各類社會資源,拓寬就業渠道,利用好就業信息,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應聘機會。
4、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四年級才開始准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礎。一年級了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要做好生涯規劃。
5、開展技能培訓。針對就業崗位的需要,學校在即將畢業的一年應開展應急性的培訓或實訓,使學生在就業前就能成為某些崗位的「熟手」。或者直接就到企業實習鍛煉。
Ⅲ 大學生簡歷中的教育背景應該有哪些內容
在簡歷中,教育背景一般也包括必有信息和可選信息。
1.必有信息:時間段、學校、學院或專業、學歷等。
2.可選信息:主修課程、輔修課程、成績排名、獲獎情況、研究方向、研究項目、交流活動等。
二、開始動手:明細如何寫
以下詳細介紹教育背景中的每個明細該怎麼寫:
(1)時間段:這里不得不強調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寫教育經歷的時候,要採取時間倒序。教育經歷一般從本科開始寫起,對於碩士或者博士來說,要先寫自己的最高學歷,然後依次按時間倒序。每段教育經歷都應有起止日期的年月,這有助於讓HR了解你的畢業日期以及看到你接受教育的成長軌跡。
(2)學校:便於HR能迅速識別你的學歷,如果就讀的是名校,校名可能對你應聘有所幫助,這種情況下,建議將學校校名加粗顯示。如果你就讀的是非名校,則可以不用加粗顯示。
(3)專業:如果是應聘專業對口的職位,那麼專業一定要加粗強調,若你是跨專業求職,有雙學位或者有相關的輔修經歷,那麼輔修的專業要加粗強調。
(4)相關課程:很多同學無論應聘什麼職位都會將大學中學到的所有課程列一遍,這其實是不正確的做法。一般來說,如果專業符合應聘職位要求,那麼可以不列課程,如果要列,那麼只列3、4門與職位相關的主幹課程,如果專業與應聘職位要求不符,但是有該專業的雙學位或者選修過相關的課程,那麼可以將相關的三、四門課程列出來,如果成績還不錯的話,還可以再標註上相應的成績,課程不宜列多,選擇相關的核心課程即可。
Ⅳ 大學生追求個性消費的背景是什麼
追求個性的背景,
思想上必是崇尚自由,
還須有一點點的經濟基礎。
Ⅳ 對於大學生自製力的研究背景
大學生的自製力還是比較差的,因為現在的他們剛剛成年,還沒有經歷過什麼社會壓力,對一些誘惑沒有抵抗力,沒有自製力!等後期步入社會,有了壓力,有了責任,自製力會大大增加!
Ⅵ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背景是什麼
當前大學生就業背景抄
1.中國高等教育躍居世界第一
中國高校在校人數在過去非常短的時間里翻了一番,2001年高校教育規模躍居世界第一。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在學人數位居世界第一。
2.大學生就業進入高峰
從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新階段。畢業生人數大增:
3、社會對大學生需求數量減少
以經濟增長7%計算,每年新增長的工作崗位只有800萬個,年度供大於求1500萬人。同時,農村還有1.5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社會對大學生需求數量減少,
Ⅶ 10人被評為2020年最美大學生,她們都有何背景
他們十個大學生,散發著他們青春的光彩,通過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如果他們真的有什麼背景的話,那就是他們學歷都在大學以上。
一名武漢大學臨床學院的研究生趙東。在2020年初的時候,武漢正面臨著危難時期,他選擇留下加入臨床診治中,連續奮戰了120天,治療了眾多新冠肺炎病人。雖然年輕,但是他已經把就醫生救死扶傷的職責刻在心中。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李海超也希望能夠通過海洋科技強國,所以他在科研中努力著。
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劉志卓,他的理想是想要讓沙漠都變成綠洲,充滿綠色。希望可以治理黃沙,讓那些西部地區的人能夠脫貧致富。
武漢科技大學的聞健他以前去西藏服役,現在又徵兵入伍。哪裡有需要他就去哪裡,他說他時刻准備著。
他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在專業發光發熱,都在為著自己的夢想努力前行。這就是年輕年輕人應該做的。敢追,又敢做,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