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心理學

大學生心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1-12 03:50:57

Ⅰ 適合大學生研究的心理學課題

適合大學生研究的心理學課題:

1、大學生學習控制感的因素研究。

2、大學內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元容擔憂。

3、中學生冒險行為與元擔憂。

4、大學生口語焦慮與元擔憂研究。

5、大學生的網路購物研究。

6、大學生網路成癮與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7、論激勵理論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

8、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調查研究。

9、大學生挫折心理的考察與疏導方略研究。

10、大學生抑鬱心理的考察與疏導方略研究。

(1)大學生心理學擴展閱讀:

課題來源:

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繼而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

2、在活動中發現課題。活動可以讓我們更多地了解情況,讓我們很多自身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被激發出來,這樣也可以形成課題。

3、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出課題我們在進行理論學習時,需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反思,使有價值的問題在思考中逐漸清晰起來,形成課題。

Ⅱ 適合大學生研究的心理學課題

適合大學生研究的心理學課題:

1、管理者人際溝通能力結構的研究。內

2、西方領導理論演變容綜述。

3、知識型員工工作滿意度的決定因素研究。

4、員工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與應用。

5、管理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6、勝任特徵研究進展。

7、組織承諾的研究綜述。

8、人格與工作匹配理論的研究與應用。

9、員工援助計劃(EAP)在高校中的應用。

10、災難的心理應對與心理援助研究。

(2)大學生心理學擴展閱讀:

心理學可能看起來純粹是理論和研究。記住,心理學既是一門應用學科,也是一門理論學科。一些研究側重於補充和增加更多的信息,以建立關於人類思維和行為的知識,而另一些研究則側重於解決問題,並將心理問題應用於現實世界的情況。

具體流程:

1、把握關鍵的時間節點。

2、管理好關鍵人物。

3、做好質量把控,研究方法、流程、被試選取等要准確。

4、發現問題及時控制和反饋。

Ⅲ 大學生實用心理學感受最深的課800字

,准備了如下計劃: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3、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4、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5、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就像一句話:我們無法左右天氣的變化課我們能控制我們的情緒。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知道影響情緒變化的因素有那些,這樣才可以對症下葯。首先影響情緒發生差異的有環境和認知。對於環境來說,我們可以努力避免生活在一個消極情緒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積極參加有益社會活動,廣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積極的生活環境。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冥想、音樂等在腦海觀念上改變不能改變的環境。而對於環境影響來說,積極觀念的改變是戰勝它的最好方法,而積極觀念的改變是要通過長期的陶冶來形成一種習慣或規律的,所以記住盡可能讓自己微笑吧。對於認知的影響,有一個正確的自我 認知和評價系統,保持心理平衡。 其次修正不良的個性是預防不良情緒所不可缺少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與自己期望的比較、與社會的比較或結合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我。
千萬記得要虛心接納,控制情緒。還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不良情緒壓抑過久或是某種情緒表現過激都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合理控制情緒的變化,巧妙地運用情緒來調節人體生理指標就會增進人的身心健康。現在治療癌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控制患者的樂觀情緒提高身體的健康,有時候甚至會有治療作用。不能不說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是其作用的。當消極情緒的確產生的時候也不用怕,我們可以再進行自我調節,使用音樂、運動、吃東西、哭等方法進行發泄。
我們要想做情緒的真正主人,就一定要記住,要敢於面對、知道如何面對、擁有能克服消極情緒的信心。心理課對我的作用是很大的,特別是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待解決。學好心理知識不僅能讓自己受益,同時也可以為朋友解決一些心理問題,何樂而不為呢?我愛生活,我愛心理課!

Ⅳ 大學生為什麼要學習人際交往心理學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人都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交往是必然的。

在社會心理學上,人際交往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從動態的角度說,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和物品交換,從靜態的角度說,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已經形成起來的關系,即通常所說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意味著大學生在校園內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為他們走向社會、進行角色轉換,進一步社會化作必要的心理、行動上的准備。

1、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人類的交往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任何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交往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大學生正處於個性成熟期,正常的人際交往對於了解和豐富自我,促進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類需要由低級到高級按序排列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其中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是人類所獨有的。交往需要是指一個人願意與他人接近、合作、互惠,並發展友誼的需要,它是精神需要的重要內容。

在大學生個人成長過程中,交往需要是很迫切的。也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青年期的大學生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為迫切。德國學者斯普蘭格說:「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青年時期有那樣強烈地渴望被理解的願望。沒有任何人像青年那樣處在孤獨之中,渴望著被人接受和理解。」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肯定自我價值,促進身心健康的一種需要。

善交往者,往往能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很多。人在不斷擴大自己的社會生活范圍,接觸更多人和事物的同時能正確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只有在交往中,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通過他人的反應、態度和評價,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找出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才能合理定位自己,才能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從而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一個人與人交往越多,生活經驗越豐富,接觸的方面越廣泛,對自己的了解和評價就會更客觀、全面。同時,人只有置身於活動中,在不斷與人交往中,才會動腦思考,才會有問題解決,從而鍛煉和提高記憶力、思維力,甚至有所創造。

人在交往中還會學會更好地與人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現代不願交往、不善交往,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他們的綜合素質提高。如果長期缺乏交往,過於自我封閉,或常有不正常的交往,都會產生心理問題,嚴重的會導致個性變態,極不利於個體自身發展。

2、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是社會的人,相互交往是必然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要想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學會適應環境,學習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掌握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本領,獲得和發展自己的社會。

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這個社會化由外在教化轉為個體內化,而內化的幾種形式(模仿學習、主觀認同、認識加工、角色扮演)是離不開實際活動的,離不開人與人交往的。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缺陷與偏差,不能正常交往,是不能很好實現個體社會化的。

諸如畢業後,有的人在工作中盲然不知所從,不會與人交往,有的感到社會很陌生,難以適應等等,結果造成心理上一些障礙:學生不單把書本上的東西放到生活中檢驗,還要從生活中學到好多書上學不到的東西,與更多的人正常交往,很好地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健全自身。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巴克說:「人離不開人,他要學習他們、傷害他們、幫助他們、支配他們,總之,人需要與其他人在一起。」人際交往在歷史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個體社會化中占重要地位。現代社會對人才的交往能力要求愈來愈高,人際交往能力已成為現代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大學生只有參加到活動中,正常交往,才能獲得和發展自己的社會化。

Ⅳ 我對大學生心理學的看法 人際交往 適應新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識正處於逐步成熟的大學生而言,較之以往任何年齡階段,更容易產生思想困惑和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是多樣化的,這里僅就適應、人際交往、神經症問題等幾個方面作初步探討。

一、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

進入大學後,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個人角色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要求個體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在上述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改變,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如果個體自身改變與環境變化脫節,就容易出現適應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還會帶來其他心理問題,影響大學期間乃至今後的學習與生活。

(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與內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學新生要經過分離、過渡、融合三個階段的洗禮,才能真正適應大學生活。分離是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起點。青少年中學畢業後選擇了上大學,從離開家庭走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與家庭和昔日中學朋友的分離。分離意味著個體要重新定義與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間的關系。過渡是指新生適應新的自然的、社會的和精神的環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環境中形成了適當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會網路。在以上三個階段中,最為重要的是第二個階段──過渡。因為分離事實上是由入學而客觀造成的,而融入是適應的最終目的和結果,新生過渡期延續的時間長短以及他們在過渡期的狀況直接影響這一結果。因此,對於新生適應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過渡階段。

王登峰、張伯源認為新生適應的內容包括三方面: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對自己認識的改變。為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就要主動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學習方式,學會獨立地面對生活,從學習、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學會獨立處理。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是對大學新生的又一考驗,這既是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個體逐漸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轉化的必要條件。大學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際關系的內涵,學習與不同性格的個體相處,掌握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化解人際沖突的技巧。大學新生的社會比較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新的人際環境中,面臨著重新認識自我和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問題。新的自我的確立應建立在對自己的客觀認識與評價的基礎之上,這一過程可能是緩慢的,很可能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活之中,入學適應只是一個開端。

(二)影響新生入學適應的因素

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大體可劃分為兩類: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

1.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包括期待、應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前總會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有一定的期待,這種期待會影響他們入學時的適應。許多新生入學之後,理想的期待與現實生活之間產生很大差異,這成為難以適應新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理想期待與現實狀況的差距越大,個體的失落感也就越大。應對是個體在經受壓力過程中幫助個體維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個體為減少憂郁或壓力的認知或行為反應。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一些習慣性的應對方式,用來應對未來面臨的壓力情景。每個大學生都以自己習慣性的方式應對著環境的變化與壓力,應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入學適應過渡期的長短。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對理解新生入學適應有很大幫助。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同一性形成狀況直接影響大學新生入學後的學業和社會適應,同一性混亂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更容易出現心理與行為問題。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居住地環境等。有學者研究了新生與父母關系對入學適應的影響,發現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入學適應有更積極的影響。這種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表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主體;相互尊重各自的觀點;經常進行開誠布公的交流。很多研究都表明,社會支持尤其來自家庭的支持,在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來自一位長者或知心朋友的激勵和建議可能會使他們撥雲見日,更加積極地改變自我以適應環境。此外,大學生以往居住地與大學所在地語言、文化、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影響新生適應的因素之一。

(三)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措施

以下建議和措施可以用來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1)盡快幫助新生了解、熟悉學校環境;(2)幫助學生養成合理的生活規律,學習、體育鍛煉、興趣和愛好兼顧;(3)以各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專業;(4)引導學生規劃自己大學生活和未來的發展;(5)組織新生、教師、高年級學生共同參與某一主題活動,幫助新生建立新的社會網路;(6)設計並組織針對新生的團體輔導計劃,讓新生能從中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7)告知新生獲得有效幫助的各種渠道(如校內心理咨詢門診等)。

二、人際交往問題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其他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調行為的互動過程。人際交往以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而且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學生身上存在著人際交往的障礙,他們自身也體驗到由人際交往引發的不適、苦惱和困惑。人際交往障礙會引發一系列不良情緒,如不快、不滿、失望、孤獨、煩惱、自卑等,嚴重者表現為行為上的自我封閉、逃避現實、抑鬱、焦慮等。

(一)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

1.認知原因

這里所說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以及對交往本身的認知三個方面。過高評價自己,過低評價對方,就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盛氣凌人、狂妄自大;相反,過低評價自己,過高評價對方,則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畏畏縮縮、自抑自卑。對人際交往本身的認識也同樣影響交往行為,如對交往的交互性原則認識不足就會導致交往中對某一方利害的過度關注。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常見社會認知因素有以下幾種。

(1)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指初次對人的知覺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鮮明、最牢固,並對以後的人際知覺和人際交往產生深刻的影響。由於受交往深度、個體的認知和情感等因素的影響,第一印象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容易限制對他人進一步的了解。

(2)暈輪效應,又稱光環現象,指在對人進行知覺時,判斷者常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擴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壞的整體印象。暈輪效應的最大失誤在於以偏概全,極端化的表現就是推人及物,即我們所說的「愛屋及烏」,容易產生對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從而影響人際交往。

(3)刻板印象,也稱社會偏見,指人們對屬於不同群體或特徵的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例如種族歧視和對「南方人、北方人」的看法,它使人在無形中戴上了塗有偏見色彩的有色眼鏡。刻板印象既有可以幫助人們簡化認知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認知對象特徵、有助於交往的積極作用,也有使人們的認識僵化和停滯、阻礙人們認識發展、對他人判斷錯誤從而影響人際交往的消極作用。

2.情感原因

在人際交往之中,個體的情緒反應應該是適度的,與引起情緒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並隨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情緒反應過於強烈或過分冷漠都會讓人感到難以接受。大學生情感豐富、心境易變,有時對人對事過於敏感,容易憑一時好惡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使得人際交往缺乏穩定性,產生各種障礙。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的不良情緒因素。

(1)羞怯,指因為害怕或膽怯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適。帶著這種心理去進行人際交往,就會產生莫名的緊張和不安的感覺,在交往過程中感到無所適從,從而使得自己在交往過程中處於尷尬的境地,正常的人際交往難以持續,出現障礙。

(2)嫉妒,指因失敗或某一方面不如別人所產生的羞愧、憤怒和怨恨等個體情緒體驗。有時候它對人的成長也有積極影響,但更多的時候是消極影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嫉妒心理一旦產生,就很難再以一顆平常心去處理與周圍同學的關系,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把這種感情色綵帶到人際交往中去就會產生一種不和諧的感受,從而使人際交往失敗。

(3)自卑,指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的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外界評價,但更多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有的大學生因為自卑而對自己持否定態度,交往起來比較吃力,害怕說錯話,擔心丟面子,長此以往,嚴重者容易產生社交恐懼症,使人際關系出現障礙。

3.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個體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的差異帶來交往中的誤解、矛盾和沖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導致人際沖突。一般來說,人們都不願和具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4.能力原因

人際交往是一種技能,人際交往中個體需要了解人際交往的原則,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方法,學會有效的表達與溝通等。一些大學生由於人際交往能力差,因而交不到朋友,久而久之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

1.培養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際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餘,人際交往成功且有效。要克服自卑和羞怯,就要學會坦然自若地面對交往,不怕失敗,不怕被人譏笑。要重視第一次成功的社交經驗,以此增強對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信心,從而逐步走上人際交往的良好循環。

2.認識自我,健全人格

(1)真誠。「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真誠的心能使交往雙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真誠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

(2)信任。在人際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胡亂猜疑,相互設防。信任他人必須真心實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理解。人際交往中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彼此能夠理解對方的意圖、情感、觀點、立場,交往才能不斷持續下去,人際關系才能變得融洽而深入。

(4)熱情。在人際交往中,熱情能給人以溫暖,能促進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靈。因此,待人熱情是溝通人的情感,促進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質。

(5)克制。與人相處,難免發生人際沖突,剋制往往會起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剋制是以團結為金,以大局為重,但不是無條件的,應有理、有利、有節,如果是為一時苟安,忍氣吞聲地任憑他人的無端攻擊、指責,則是怯懦的表現,不是正確的交往態度。

3.勇於實踐,提高人際交往技能

為了能和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相識、交往和相處,學習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話題,如何使談話繼續和中止,如何闡述自己的見解,如何提出批評,如何化解沖突,如何換位思考等。這些技巧可以通過書本、課堂、培訓等途徑學習,但主要還要在人際交往實踐中學習。只有勇於參加人際交往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際交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三、神經症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各國的調查資料推算,世界總人口中的5%~8%患有神經症或人格障礙,其人數是重性精神病障礙的5倍。對於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來說,神經症也是一種較為常見、較為嚴重的功能性心理障礙。

神經症不是某種特定的疾病類型,而是由於大腦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除癔症外沒有精神病的症狀,它主要表現為煩躁、緊張、焦慮、恐怖、強迫症狀、疑病症狀、心情抑鬱或分離症狀、轉換症狀等。它包括抑鬱性神經症、焦慮性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疑病性神經症、恐怖性神經症、癔症性神經症、神經衰弱等。它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各不一致,比較復雜,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徵。

第一,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社會發展步伐加快、人口城市化、人口居住稠密、職業競爭劇烈等因素與神經症發病有密切關系。例如,家庭不和、人際關系緊張、工作或學習過於疲勞以及某些突發的創傷事件等都可能成為神經症的誘發因素。

第二,神經症患者有不良的人格基礎。如某些癔症患者有表演性人格,強迫症患者有強迫性人格等。在此基礎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創傷,便會導致神經症的發生。

第三,神經症患者在臨床表現上雖有較多精神痛苦和軀體不適,但醫生檢查始終不能發現相應的異常體征,即沒有任何可以證實的器質性病因,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神經症症狀不能診斷為神經症。

第四,神經症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認識,感到非常痛苦,因而主動求醫或求助於心理咨詢者,喜歡訴苦及訴說軀體不適是神經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現。神經症患者常常對自己的病態過分擔心、疑慮,四處奔波,多次到醫院就診,要求做各種檢查。

第五,神經症除癔症的一次發作好轉較快外,其餘神經症的康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一)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以抑鬱情緒為突出症狀的一種心理疾病。抑鬱以憂郁和厭世心理特點表現出來,病人有凄涼感,常唉聲嘆氣,對人對事物失去興趣,常頭痛、心煩、多恐驚夢、乏力、腹瀉等。此病症嚴重時,人會感到強烈厭世,甚至有自殺念頭。

抑鬱症的臨床表現有如下特點。(1)抑鬱心境。這是抑鬱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徵。輕者心情不佳、苦惱、憂傷,終日唉聲嘆氣;重者情緒低沉、悲觀、絕望,有自殺傾向。(2)快感缺失。對日常生活的興趣喪失,對各種娛樂或令人高興的事體驗不到樂趣。輕者盡量迴避社交活動;重者閉門獨居、疏遠親友、杜絕社交。(3)無明顯原因的持續疲勞感。輕者感覺自己身體疲倦,力不從心,學習、生活和工作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者甚至連吃、喝、個人衛生都無暇顧及。(4)睡眠障礙。約有70%~80%的抑鬱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礙,患者通常入睡無困難,但幾小時後即醒,故稱為睡眠清晨失眠症、中途覺醒症及末期失眠症,醒後又處於抑鬱心情之中。還有少數的抑鬱症患者睡眠過多,稱為多睡性抑鬱。(5)食慾改變。表現為進食減少,體重減輕,重者則終日不思茶飯,但也有少數患者有食慾增強的現象。(6)軀體不適。抑鬱症患者普遍有軀體不適的表現。患者常檢查和治療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勞、睡眠障礙、喉頭及胸部的緊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腸胃脹氣、心悸、氣短等病症,但多數對症狀治療無效。(7)自我評價低。輕者有自卑感、無用感、無價值感;重者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有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感,甚至選擇自殺作為自我懲罰的途徑。(8)自殺觀念和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危險的行為。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常選擇自殺來擺脫自己的痛苦。(9)其他。一些患者還表現出焦慮、性慾降低、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嚴重的抑鬱症通常需要抗抑鬱劑治療,或同時配合心理治療。輕、中度抑鬱症通過單純心理治療可以恢復,多種心理治療都能夠有效地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能夠幫助病人分析他們問題的來源,教會他們如何去應付生活中各種誘發抑鬱症的事件,教會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提高生活滿意度,減少導致抑鬱的行為。認知治療和人際治療對抑鬱症有良好的療效。在認知治療中,重點在於幫助病人改變導致抑鬱的行為和思維方法;在人際治療中,重點是幫助病人改變人際交往中導致抑鬱的行為方式。

(二)強迫症

強迫症是以強迫症狀為核心的一種心理疾病。病人常有無法自我剋制的、重復出現的某種觀念、意向和行為,深陷其中而又無法自拔,因此,病人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安。

強迫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一般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強迫觀念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斷重復出現,明知沒有必要,但就是無法擺脫;強迫動作則是指病人為了減輕因強迫觀念所引起的焦慮,不由自主採取的各種相應的行為。其中,前者又可細分為強迫回憶、強迫聯想、強迫疑慮,強迫性窮思極慮和強迫性對立思維;後者分為強迫意向,強迫性計數、強迫性檢查、強迫性洗手、強迫性儀式等。

關於強迫症的病因,目前說法不一。但有一點研究者能達成共識,即此病與人格特徵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強迫症病人人格表現為:謹慎細心,深思熟慮,有很高的道德標准,總是過分地嚴格要求自己,工作喜歡有秩序、有條理,做事固執,動作刻板。強迫症與強迫型人格有密切聯系。此外,遺傳、心理社會因素、生化因素等也與強迫症密切相關。在遺傳方面,家系調查發現,患者的父母中有約5%~7%的人患有強迫症,遠較普通人群高。在心理社會因素方面,處於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生理發育迅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的不適應可引起強迫症狀的產生。工作緊張、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盡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長期緊張不安,最後誘發強迫症的出現。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擊等也會使患者焦慮不安、緊張、恐懼,誘發強迫症的產生,症狀的表現形式與精神創傷有直接的聯系。在生化方面,有人認為強迫症患者5-HT神經系統活動減弱導致強迫症產生,對此用增多5-HT生化遞質的葯物可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的治療主要是心理治療和葯物治療。心理治療除了進行一般性解釋、鼓勵、幫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療外,還可以進行精神分析、行為治療、森田療法等,每種方法各有側重。精神分析注重對患者人格特點和發病原因的探討,包括童年有無產生強迫症的心理創傷;行為治療側重從行為矯正和強化的角度,矯正強迫行為和思維;森田療法主張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帶著「不安」去做應該做的事。

(三)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和植物神經活動障礙的腦機能失調,常伴有運動性不安和軀體不適感。焦慮症又有急性焦慮症和慢性焦慮症之分。急性焦慮症臨床表現為病人在某一急性精神創傷後突然發病,莫名其妙地驚恐、心慌、出汗、面色蒼白、兩手發抖等。急性焦慮症的發作可以持續幾分鍾或幾個小時。有時發作過後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復正常;有時則使人經常處於一種緊張不安狀態,擔心此病會再來。慢性焦慮症臨床表現為心悸、煩躁、憂郁等。這種病人易緊張、易激惹,稍有刺激聲和麻煩事,病人就不能忍受,甚至大發脾氣,事後能有自知之明並有後悔感。焦慮症的具體症狀包括以下四類。(1)身體緊張。焦慮症患者常常覺得自己不能放鬆下來,全身緊張。患者面部綳緊,眉頭緊皺,表情緊張,唉聲嘆氣。(2)自主神經系統反應性過強。焦慮症患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常常超負荷工作。患者出汗、暈眩、呼吸急促、心跳過快、身體發冷發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3)對未來莫名地擔心。焦慮症患者總是為未來擔心。他們總是無來由擔心自己的親人、財產、健康。(4)過分機警。焦慮症患者每時每刻都對周圍環境的每個細微動靜充滿警惕。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戒備狀態,因而影響了他們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影響他們的睡眠。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焦慮症呢?對此,不同學派有不同的意見,至今尚無定論。研究者發現以下因素與焦慮症發病密切相關。(1)遺傳因素。遺傳在焦慮症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為15%,遠高於正常居民;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2.5%,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50%。有人認為焦慮症是環境因素通過易感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易感素質是由遺傳決定的。(2)人格特徵。自卑,自信心不足,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對輕微挫折或身體不適容易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是焦慮症典型的病前人格。(3)認知過程或思維障礙。研究發現,這類病人常把模稜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常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常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常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制能力。(4)生物學因素。焦慮反應的生理學基礎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普遍亢進,常有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過度釋放。軀體變化的表現形式決定於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的平衡。(5)應激事件發生。在有突發的應激事件刺激下,多出現焦慮症。有時輕微的挫折和不滿等精神因素也可為誘發因素。

對焦慮症可進行心理治療和葯物治療。精神分析學派、認知行為學派等從各自的理論出發,為焦慮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精神分析學派把焦慮症的起因歸結為壓抑的無意識沖突,所以,治療該症的核心就是幫助患者領悟他們內在心理沖突的根源。認知行為治療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例如,如果焦慮症狀與情境有關,則通過運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慮症狀由情境中的哪些關鍵因素造成的,然後運用「系統脫敏」的技術,降低患者對這些特定因素的焦慮程度;如果焦慮症狀游離於任何特定情境,則運用「放鬆訓練」來降低病人的總體緊張水平。此外,還可以幫助患者通過學習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術、直言技術),來提高患者面對各種情境時的信心。

Ⅵ 適合大學生看的心理學書籍

《我問心理學:行為背後的心理秘密》
《身體語言密碼》
《人性的弱點》
《心理學與生活》
這幾本書比較貼近生活,理論術語較少,可以通過人的表情行為來分析人的心理。

Ⅶ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與專業心理學的區別是什麼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與專業心理學的區別如下:

一、培養目標不一樣。

1、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

使學生掌握並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自信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心理整體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基礎。

2、專業心理學。

心理學專業專業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心理學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學習的內容不一樣。

1、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

圍繞學生在心理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識和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了解掌握和學習人際關系,適應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常識,以達到讓學生擁有豐富的心靈、健全的人格、快樂健康地成長。

2、專業心理學。

主要學習心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心理學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進行心理學實驗和心理測量的基本能力。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

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

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探討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三、面向的研究對象不同,廣度和深度也不同。

1、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以全體學生為主,是實用心理學的一部分,內容較為淺顯。

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智能訓練,學習心理輔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性心理教育等。

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懼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節與輔導。

常見行為問題,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如神經衰弱、失眠、神經性強迫症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

常見實現形式:心理咨詢、建立學生心理成長檔案、組織各種專題培訓、針對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同學為家長提出許多指導和幫助的活動。

2、專業心理學面向全人類,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研究內容深而廣。

專業心理學研究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面。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適用的心理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專業心理學研究個性心理(indivial mind),個性心理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合。包括個性傾向、個性特徵和個性調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現象的個別性一面。

專業心理學研究意識(consciousness),意識是指現時正被個人覺知到的心理現象。例如,我們在進行記憶活動時,能覺知記憶活動的目的、記憶的對象、採用的記憶方法、達到的記憶效果,甚至能覺知自己的記憶特點、改變記憶策略等,這樣的記憶活動處於意識狀態。

Ⅷ 大學生心理學中的 What是什麼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內學科,也是一容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心理學符號的含義: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 希望能夠幫到您。

Ⅸ 大學生學習心理學的意義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
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熱點內容
華陽大學吳文淵教授 發布:2024-10-31 19:19:02 瀏覽:993
大學生職業及就業指導 發布:2024-10-31 18:48:22 瀏覽:536
27歲本科生無工作經驗 發布:2024-10-31 18:28:07 瀏覽:547
電化學美國大學 發布:2024-10-31 18:23:40 瀏覽:552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與中科院對比哪個好 發布:2024-10-31 18:23:24 瀏覽:199
河南大學研究生導師遴選通知 發布:2024-10-31 18:03:02 瀏覽:486
本科生護理就業前景 發布:2024-10-31 17:50:14 瀏覽:440
美國大學數學博士 發布:2024-10-31 17:47:06 瀏覽:348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學院郭長青 發布:2024-10-31 17:45:00 瀏覽:839
石河子大學的專業分數 發布:2024-10-31 17:33:34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