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12 05:28:36

『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很有發展潛力和創造性的群體。大學生要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成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接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力棒,就必須既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品德修養,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沖突,而一些大學生又不能科學對待,且心理沖突調適能力較差,對心理咨詢難以啟齒,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產生心理煩惱和困惑,甚至出現心理障礙。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對心理沖突調適不當。大學生正處於知識儲備、潛能開發、就職擇業、交友戀愛的人生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很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沖突。由於一些大學生無法對產生的心理沖突進行調適或調適的方法不當,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嚴重地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系統地向我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傳授心理調適方法,介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從而促進我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課程在對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還指導我們加強對心理沖突調適能力的提高,使我們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課上老師指導我們建立真實的自信;由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學會健康地去「愛」;學會與他人相處;做好成功走向社會的准備。 結合生活實際,引導我們樹立「健康」新觀念,增強我們的心理保健意識 。「觀念」是人的思想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心理和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健康」是我們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人們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但一提到「健康」,總把它與「疾病」相聯系,認為身體無「疾病」就是「健康」。其實就人的軀體而言,「健康」並不難定義。現代醫學已足能鑒定和驗證:只要任何器官都沒有實質上的細胞病變,就可以說是健康的。但我們所講的「健康」,並不單純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說明,人作為一個整體,身體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約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屬於正常狀態,並對社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才能鑒定為「健康」。 因此,老師引導我們樹立「健康」新觀念,增強我們心理保健意識。在課堂講授中,特別強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衛生,保證自己的生理健康外,還要努力學習、加強交往、注重個人修養,確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為:(1)心理健康是保證生理健康的重要條件。(2)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大學生進行正常學習、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發展的保證。從現實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來看,作為新世紀的一代大學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外,還必須具有相應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意識增強,原有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擇業觀念以及道德規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想盡快適應社會,重要的一條是提高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 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實際,培養學生健全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人我關系的認識和評價,他在人格形成、發展和人格結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個體的認識、情感、意志都受其影響和支配。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狀況既是以往心理發展和健康狀況的反應,也是現階段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的新起點。因此,老師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實際,培養我們健全的自我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在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諸因素中,自我意識不健全既是構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裡不健康的重要標志。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最重要的是必須解除學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確的「自我觀」,培養其健全的自我意識。 為此,在教學中,老師引導我們:(1)正確認識自我,即對自己的優點、缺點要心中有數,對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計,做到自知之明。(2)積極地悅納自我,即積極地喜歡自己、肯定自己、無條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壞的、成功的和失敗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情緒和意志。只要一個人能正確地認識自我、積極地悅納自我,戰勝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發展的弱點,以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一切,就會在生活和學習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現,成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的未來的建設者。 結合實際,培養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緒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和人們的身心健康關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對健康影響最大、作用最強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動都以情緒為背景,並伴有情緒色彩。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對人的活動有增力作用,能激勵大學生刻苦學習,積極進取,樂於承擔社會義務,促進人際交往,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對挫折的耐受力,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而苦悶、抑鬱等不良情緒,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動能力,使人頭腦昏脹、記憶混亂、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學習效率降低,長期下去會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由於大學生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緊張,社會期望高、心理壓力大、學習負擔重、彼此之間競爭激烈,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特定年齡階段情緒活動特點的影響,個人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學習與戀愛的挫折、人際關系緊張等因素,極易導致不良情緒的出現與持續。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學會保持愉快的情緒,維護良好的心境,重視情感的自我調控,並向我們介紹一些調控情緒的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有自我意識調控、轉移調控、合理宣洩調控等方法。 針對學生個人實際,進行心理疏導和咨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學生的心理問題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個別差異。對於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師通過課堂講授給予系統講解、分析,指出解決的辦法。並對於個別存在的問題舉例說明,形象生動。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貳』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3000字

做自我分析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大家仔細的想想,最好用紙筆寫下來:

1.我是誰?

聽上去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其實還是要好好想想。

我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受過什麼樣的教育、地域和工作背景?這和看問題的角度、工作的動機、喜歡與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有很強的關系。

我是什麼樣的性格?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什麼?自己的性格優點是什麼?

我有什麼樣的生活和工作信念與理想?

我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具備能夠持續學習的能力嗎?具備自學的能力嗎?喜歡和人打交道嗎?平時喜歡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

我擁有什麼?還缺少什麼?這個方面的慾望有多強烈?

我的滿意度有多大?對生活質量、對工作環境、對同事的期望、對工作的強度等?

我有哪些興趣和愛好?這些興趣和愛好與我日常工作的關聯性有沒有?

我容易和人相處嗎?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我容易被影響嗎?我經常影響別人嗎?

我喜歡錢嗎?如果對錢這個東西沒有興趣的人,是不應該選擇來讀MBA學位的,因為MBA學位就是學習對金錢取之有道的各種知識和技巧的。是完全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比如教育學、物理學、化學、人類學等。

我喜歡自律和講原則嗎?

你還可以問自己很多類似的問題,甚至可以做自我測驗,或者請別人來測驗你的耐性、熱情、激情、責任心等。詢問自己這個問題,可以對自己目前的和既往的工作和生活定位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這樣有助於對自己將來職業發展的籌劃。

2.我具備哪些先天和後天條件?

這些問題可以由自己來回答,也可以請朋友來評判。

我長相出眾嗎?可人嗎?端正嗎?令人煩嗎?喜歡爭執嗎?為什麼?(先天部分)

如果將人們分為不同的類別,我屬於哪種類型的人?

我的家庭(父母、姐妹、太太、丈夫和孩子)是什麼樣的?(先天和後天部分)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我怕什麼?不怕什麼?(先天部分)

我的教育情況和讀書喜好?(後天部分)

我的經歷給予了我什麼樣的烙印?對我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後天部分)

我天生善於傾聽?還是善於爭執?是內向型的性格?還是外向型的性格?

3.關於選擇MBA方面的

我為什麼要選擇MBA?是為了將來的高薪、為了更高的學歷、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通過學習成為業界高手?

我希望通過學習MBA可以使自己在哪方面得到提高?

我想選擇MBA的哪個方向?

我選擇MBA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

MBA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我是要達到大師級的水平還是普通的管理者的水平?

怎樣學習MBA?

4.通過MBA學位的學習,我想達到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和預期?具體化自己的目標:

事業上面?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長處設定自己的業務奮斗領域,相對能夠集中精力建立自己的專長。比如在市場營銷、財務管理、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等相對焦點集中的領域內注意自己的業務發展。

職位上面?自己對自身所具有的領導才能、影響能力、策劃能力的分析和估計,設定自己最佳定位的企業內職位,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要努力在這個方面建立自己的市場價碼。

財富上面?給自己勾畫一個財富曲線,在自己職業生涯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處在收入和職務的巔峰,即便是有,也是很小的概率存在的,要實事求是地為自己設定量化的奮斗目標。

社會層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並且力求社會對自己貢獻和影響的認可,對於職業經理人來說,這也是很重要的,對自己應該有哪些要求呢?自己又具備哪些能力來達到呢?

我的生命曲線(年齡、事業、財富、職位、社會地位等)如何形成?可以勾畫出一個綜合的曲線來觀察分析自己心目中的生命曲線,這個曲線在遇到各種事件的時候,都會有所偏離和重新定位,但是由於個人性格等天生素質的一定,每個人還是按照一定相關的規律性在運行,機遇是其中的很大因素之一。

我的事業、職位、財富等在我心目中的定位?每個人其實在這幾個目標的排列上有著不同的排列和追求,我自己不認為這里有太大的對和錯的區別,完全和每個個人的價值觀取向相關。

5.什麼會阻止我達到這些或這個目標?

我的各種個性上的先天特點。(情緒化?喜歡張揚?喜歡沉默?沒有耐心?喜歡單獨千事情?喜歡和興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共事?害怕獨立做事情?)

有沒有語言障礙和人際溝通障礙?

我的獨特做人原則和脾性有哪些?

碰到各種困難的時候我的態度通常會是什麼樣的?

我對接觸新的東西和知識有障礙否?或者對什麼樣的事情會可能有抵觸情緒?

6.我能否或如何克服這些阻力?

我是否在各種情況下能夠表現得意志堅定?

通過學習我是否可以提升自己的認識和起大的變化?

我是否可以通過注意自己的不足來達到一種境界?

我的做人信念是否允許自己來達到自己設定的各種目標?

我是否在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的情況下,可以長期堅持做下去?

7.用執著的精神和悟性達到自己選定的目標

從做事情和從事一件工作的時間長短來看自己的耐心程度?

對別人認為是不可能做成功的事情自己如何去看?

在自己的職業生涯和生活中是否有過獨辟蹊徑的經歷?

經常會出現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覺得有缺憾嗎?

對自己心儀已久的專業領域,如果沒有既往的經歷和學歷,有決心和能力去通過學習與實踐達到掌握和運用它的精髓部分嗎?

通過對自己各個方面盡量全面的分析,這時候來為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開始定位比較好。在老師問到職業生涯相關問題的時候,就不只是感性的認知,而是盡力用已經有的經歷來轉化成為自己的資本,將負面的東西轉化為正面的東西。讓考官感到你選擇讀MBA是職業生涯中一個合理的必然選擇。

在對自己進行深入的了解之後,再進行自我定位就變得相當容易了。但必須注意:自我定位並不是將自己包裝成韋爾奇或李嘉誠,而是按照考官對MBA理解、期望出發,重新塑造自我形象,關鍵是突出優勢,淡化劣勢。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整套展示給面試官的包括語言、行為、態度等全方位的策略。

學習MBA,就應該了解MBA人才的優秀素質或潛能。根據國內外的一些普遍認同的觀點,MBA的特質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來判斷,這6個方面是:分析表達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自信、勤奮;個性、氣質;智商和眼界;自我激勵。

1,分析表達能力。分析表達能力如何完全是通過觀察得出判斷的,也是面試時最容易被面試官識別判斷的。如果回答問題簡潔明了,切中要點,分析問題層次清晰、有深度,這方面的能力會自然體現出來的。因此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直接說自己「有較強的分析表達能力」,而應完全留給面試官來檢驗,甚至必要時適當自謙一下,效果可能會更好。

2,領導管理能力。這方面能力的體現也是比較客觀的。例如考生已經成功地較長時間擔當領導者或是管理者,或者成功地組織過某些大型活動等,則具備一定地領導管理能力是不言而喻的,這時考生要做的就是如實敘述自己的一些領導和管理經歷,但切記不要變成自我吹噓,謙虛一點更好。而如果考生還從沒有過擔當企業領導者或管理者的經歷,則一定要坦誠,絕對不能憑空捏造,因為到底有沒有過類似經歷,面試官能輕易地看出來。這個時候應該從其他側面來展示自己的領導和管理潛質,記住只需簡單說明自己確實有潛在的領導和管理能力即可,否則只會令人厭煩。

3,自信、勤奮。自信這個抽象的特徵往往也是通過語言、行為可以判斷出來的,所以應避免直接說自己很自信。可行的方式是技巧性地表現自信的其他層面,如樂觀、積極的形象和態度,對人對事所持的開放式的態度,接納不同意見的胸懷等。至於勤奮的特徵,通過短短的面試是看不出來的,需要考生自己去主動表達。但這種表達同樣不應是「我確實很勤奮」式的自我宣言,而要用一些生動的事例來間接反映,例如在工作繁重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堅持一年之久來復習備考等等。

4,個性、氣質。氣質如何,更多地是一種感覺,考官憑借面試能有一個大體判斷,對於考生也就比較難於臨時塑造。而個性方面的多數特徵則不容易在面試中觀察出來,所以考生應該主動訴求,通過直接描述或間接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意志力、堅定性、正義感、風險意識和對困難的態度等。

5,智商和眼界。考官對智商的檢驗,一方面可以通過考生回答問題的反應速度、機智程度等作個簡單判斷,另一方面也依靠考生自己的說明。當然最好不要直接說自己智商如何高,而要實證說明,如學生時代獲得什麼優異成績、重要獎勵,特別是競賽方面的獎勵;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創造活動;幽默感和豐厚學識等。而眼界則通過考生對事物或事件的分析所處的高度和深度來加以體現,它建立在知識的廣泛性和智力的獨創性以及廣闊的胸襟等等基礎上,沒有實力是無法展示的。因此眼界是一種很高的要求,不要試圖用技巧來證明自己的眼界很高,眼界只能用實力證明,偽裝不得。

6,自我激勵。自我激勵也主要是通過考生自己的描述來進行判斷的,而要說明這一點並不難。通過具體的經歷來說明個人具有的遠大目標,對個人目標的明確程度和信奉及執著程度,對新的挑戰的渴望,強烈的求知慾望,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等,都是體現自我激勵的方式。

『叄』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4000字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摘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著心理健康,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著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衛生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則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

我們時常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六、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編 呂建國 四川大學出版社

《大學生心理輔導》主編 蘇巧榮 蘇林雁 浙江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教程》主編 王貴林 陳洵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肆』 求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2000字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內與他們所處容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伍』 求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論文

■李曉麗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摘要]
[關鍵詞]
目的:了內解當前大學生心容理健康現狀。方法:本研究用SCL-90自評量表對河南省部分高校學生進行調查,並通過個別訪談深入了
解。結果:研究表明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普遍存在,952名大學生中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的有197人,總陽性發生率為20.69%,而且9項心理
症狀比正常成人嚴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抑鬱、偏執。結論:通過分析,本研究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表現為:一、對「健康」的認識欠缺;二、學業困擾;三、人際交往障礙;四、情感的困擾。
心理健康學業人際交往情感
有全文與我索取

『陸』 求一篇《如何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800字

一、思路:

1、第一段提出問題。

2、第二段表明問題需要解決。

3、第三至九段闡述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4、第十、十一段總結。

二、《如何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向成年期轉變的時期,需要解決一系列的人生課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由於心理發展不完善等諸多原因,許多同學常常會出現內心的沖突,煩惱、焦慮、苦惱等消極的情緒。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長期持續的不良情緒還會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所以,怎麼去管理我們的情緒,成為當代大學生成長的必修課。那麼,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必須要有自我獨立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從生下來一直到高中畢業,我們都是處於父母無微不至的保護之中。上大學後,從小養成的依賴心理會讓大學生有一種茫然無措,做什麼事都無從下手的感覺,如果不強迫自己形成獨立意識,勇於決斷自己拿不定的主意,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容易發展成為心理疾病。

大學生應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組織」決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大小一般不會對人的進退產生多大影響。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校門,進入社會,了解社會,並逐漸適應社會。

大學生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大學生要善意地和他人相處,多一些真誠的贊美和鼓勵,不要輕易懷疑他人,甚至輕視、厭惡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見解強加於人,既樂於助人,也坦然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

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文藝和體育活動,能夠加強自己與他人的溝通能力,激發自己熱愛生活、自強、自信的熱情,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為自己減小學習生活中的壓力。

大學生要有自己合理的理想和目標。有一個明確的理想和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是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前提。大學生可以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制定出明確的、分階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奮斗目標,使自己在做出努力後,經常有達到目標後的成就感和欣慰感,從而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培養起良好的心態。 

大學生應全面正確地了解自己,正視自己。對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觀的估價,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和目標,並適當留有餘地。無論工作多忙,每天都應留出一定的時間休息一下,「喘口氣」,讓精神上綳緊的弦有鬆弛的機會。

要學會心理調節。青年人工作、生活、戀愛過程中的煩惱是難以避免的,將憂愁痛苦強行積郁在胸,這顯然不妥。心情不好時,應盡量想辦法「宣洩」或轉移,如找知心朋友聊聊,一吐為快;或出去走走,上影劇院等。遇有大的委屈或不幸時,也不妨痛哭一場。

人一生中,每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都會遭遇一系列新的問題,都會遇到一些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新矛盾。人類成長智慧啟示我們:成長中的矛盾,正是推動我們進行新的學習、獲得新的適應能力的力量。本篇將擇要介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般問題。

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健康觀、人生觀,能掌握正確理解社會、文化與自我的方法,學會有效籌劃自已的大學生活,盡快適應環境,接受新的挑戰,以清醒的認識、積極的心態、頑強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6)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擴展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1、經驗標准,即當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已的健康,研究者憑自已的經驗對當事人心理健康進行判定;

2、社會適應標准,以社會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准,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健康的判斷;

3、統計學標准,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

4、自身行為標准,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准。

『柒』 大學生心理論文1500字

這是我自己綜合幾篇論文寫的 ,可以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到你啊!嘿嘿 淺析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摘要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呈上升趨勢,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了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對如何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於「心理上的斷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卻面臨著高於其他同齡群體的多重壓力。近年來高校不斷出現因大學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惡性事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發揮其應有作用。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他們志向高遠,胸懷博大,能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圖偉業中,這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主流。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發生很大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使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心理問題走上極端的大學生呈上升趨勢。據教育部門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沒有緊迫感,適應困難。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沉溺於上網聊天或玩游戲,看武俠小說,學習成績不佳,進而產生厭學心理、考試焦慮。第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一些大學生尋求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找到交際的滿足,有的甚至染上網癮,迷戀於網路世界,自我封閉,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戀愛心理困惑。情緒和情感不穩定,情緒起伏大,情感變化快,戀愛不成或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第四,抑鬱心理。多呈現在特困生、學習困難與自我認知不良的學生中。第五,就業心理困惑。在擇業過程中心理准備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學生從眾心理嚴重。第六,意志不堅定。有壓力但動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恆,人生目標不明確,等等。 二、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大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有許多是在其早期成長過程中就埋下了種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部分心理問題來源於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一) 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行為發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王玉潔2004年對鄭州鐵路職業學院醫學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影響。父母的溫暖、關懷、體貼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獨立、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無助,辦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害怕被他人拒絕,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被愛的滋味的心理。父母過分干涉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父母懲罰嚴厲教養方式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和不安全感。特別是懲罰嚴厲教養方式易使子女喪失自尊,產生焦慮和強迫症狀。 (二) 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盧勤採用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09級新生進行調查表明:家庭結構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敏感、抑鬱、精神病性3個因子得分均具有顯著影響。寄居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的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鬱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更差。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鬱、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子女往往會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較,其心靈會蒙上一層陰影,很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使子女身心愉悅,心理壓力減輕,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不和諧家庭中,爭吵、溺愛、冷淡和家庭暴力都會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溺愛和暴力兩種家庭氛圍尤為突出。 (四) 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但影響有一定限度。 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經濟不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收入越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要承受更多的經濟和心理壓力,大部分貧困生由於經濟拮據、視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時又無力改變現狀,易產生敏感、自卑、抑鬱、焦慮、人際關系緊張等特點。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學生也可能與貧困生一樣出現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 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的意見及建議 常說心理素質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遭遇挫折出現心理危機時的療養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應重視大學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承擔教育義務。 家庭教育在個體成長中對個人素質的貢獻方式比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間相互交流中的潛移默化、相互浸染,這種印刻在內心深處的「素質」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家庭教育一旦出現誤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源於家庭」。因此,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地承擔起大學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義務。 (二)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大學生子女能夠敞開心扉。 家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家長需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子女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子女的訴說,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使家庭真正成為大學生避風的港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強後盾和精神支柱。 (三) 針對大學生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家庭教育。 1、 更新教育觀念,讓大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大學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僅限於對知識的積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和創新,在於全面發展。因此,家長要提升自己對大學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觀念,而不能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要積極支持子女走出課堂,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為子女今後發展目標指明方向,增強其學習目的和動力,總之,家長既要關注子女專業學習,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 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在家庭中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應鼓勵學生廣泛交良友益友,通過學習增強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並遵循真誠、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際交往原則,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積極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家長應該認真去傾聽子女傾訴,並給予開導,幫助子女化解生活問題,也可以結合自身經歷向子女傳授交往技巧。 3、 針對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創建和諧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愛情觀教育上應開門見山,不應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應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經戀愛,家長不要沖動,要善於疏導,而不是一味責難,同時要加強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事業的關系,指導子女注意戀愛的心理和生理衛生,避免因性沖動而帶來嚴重後果。再次,要加強網戀教育,提醒子女增強安全意識,不要迷戀網路,不要輕信網路信息。 4、 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就業教育。 家長在學生選報專業時就應該開展就業教育,提醒子女結合自身愛好和機會發展需要選擇專業方向。同時,家長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以減輕子女壓力,並在財力方面給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長也應接受新的就業觀念,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並不意味著工作將不再變化,而是會隨著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因此,家長不應讓子女局限於工作的穩定和專業的對口,要讓子女深入接觸社會,最終明確自身就業方向。 (四)家長、學校雙方積極主動溝通,了解身心發展狀況。 家長要主動經常瀏覽孩子所在學校的網頁或學校寄發的有關通知,及時了解孩子大學的動態,與孩子的輔導員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到學校探望孩子,在於同學和老師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學校也要與家庭保持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引導,為家庭教育發揮作用提供條件。

『捌』 【求助】求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兩千字左右。以學生的角度,謝謝了。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玖』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結業論文

選擇具體的,知識面很小的一點問題去論述,

這樣操作性更好一些,比如我校大一學生如內何適應大學宿舍生活等容等,

現象,原因,理論依據(就是聯系書本知識),解決辦法或者我的觀點看法

就這些角度,自己也好好思考一下

『拾』 求一篇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心得體會的論文 2500字 急!!!!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補充: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 2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補充: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補充: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補充: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 「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補充: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

熱點內容
山西大學研究生專業目錄 發布:2024-10-31 21:30:06 瀏覽:489
華中科技大學黃亞平教授 發布:2024-10-31 21:17:26 瀏覽:137
美國大學排名幾種 發布:2024-10-31 21:15:09 瀏覽:955
大理大學客座教授 發布:2024-10-31 21:14:56 瀏覽:278
大學重修科目沒時間去 發布:2024-10-31 21:09:34 瀏覽:270
星光大道張想大學老師 發布:2024-10-31 21:09:32 瀏覽:634
北京化工大學行政管理研究生參考書 發布:2024-10-31 21:01:27 瀏覽:977
大學生推優演講稿 發布:2024-10-31 20:56:31 瀏覽:824
大學學英語專業知乎 發布:2024-10-31 20:43:06 瀏覽:18
東北石油大學專業分數 發布:2024-10-31 20:43:02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