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責任

大學生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12 07:48:36

A. 大學生應承擔什麼責任

大學生應承擔的責任如下:

  1. 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團結。培養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甘願為祖國為人民奉獻。

  2. 勤奮學習,自強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刻苦鑽研,嚴謹求實;積極實踐,勇於創新;珍惜時間,學業有成。

  3. 遵紀守法,弘揚正氣。遵守憲法、法律法規,遵守校紀校規;正確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敬廉崇潔,公道正派;敢於並善於同各種違法違紀行為作斗爭。

  4. 誠實守信,嚴於律己。履約踐諾,知行統一;遵從學術規范,恪守學術道德,不作弊,不剽竊;自尊自愛,自省自律;文明使用互聯網;自覺抵制黃、賭、毒等不良誘惑。

  5. 明禮修身,團結友愛。弘揚傳統美德,遵守社會公德,男女交往文明;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熱心公益;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團結合作;儀表整潔,待人禮貌;豁達寬容,積極向上。

大學生(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即在大學注冊入學和接受教育的群體統稱,包括全日制和在職業余學習兩類,通常為在校生,不含自考生。

B. 大學生社會責任有哪些

1、政治方面:大學生是構成國家主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層次較高的公民,是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命力的力量,擔負著開拓未來的光榮使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政治。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時刻關注國家大事,不只是是大事,還有其他一些關於國家的事件,我們都要關注。但是我們並沒有去關注,反而有漠視的痕跡在裡面的。對於國家所發生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去主動思考當中的意義和利益所在,要時刻保持高度關注國家的政治責任意識和政治責任感的,我們要有自己的看法,對於國家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要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不管的意見是有用還是沒有用的,這都代表你時刻關注國家的時事政治,都代表你自己還有一個大學生的責任感在裡面的。

2、公益方面:社會公益實踐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務「人」的公益行動,也是培養「人」的有效方法。過促成大學生親身參與社會服務,達到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目的,從而實現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探索精神、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在這里,服務和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雙螺旋結構」,體現出「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主旨。

3、理想方面: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社會責任感是實現理想的條件。理想與責任是互相聯系的,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能激勵我們自覺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認真搞好本職工作和學習。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

4、集體主義原則: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防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現在的大學生都太自我,應該讓他們樹立起來主人翁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意識。

5、艱苦奮斗的社會責任感:長期以來,艱苦奮斗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又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個重要法寶。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讓他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有助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

C. 大學生的責任有哪些

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創業或參與各種勤工助學活動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置疑,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尤其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培養出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具有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感。 不無公允地說,其實中國歷來都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歷史責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無不蘊涵著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時至今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學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極端的後果是,近年來,大學生中各種越軌行為日益嚴重乃至對同伴、親友的生命漠然視之,連基本的出於人道的社會責任感都喪失殆盡……所有這一切決不是危言聳聽!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於實現個人理想的夢幻里。當代大學生更重視個人理想,而輕視社會理想。他們認為社會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進而強調人首先應對自身、對家庭、對現實負責。從本質上看,這些大學生是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識。 在人生的奮斗目標上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人們必須學會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和動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 . 當代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影響。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想家片面誇大了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制約的「異己」力量,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唯一標准,這種觀念正好為道德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於是,在這部分學生心目中,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為出人頭地而學習的現象。 . 根據責任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學校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感上應重視在學校生活中營造嚴格的教育責任機制。即從學習到生活,從教育到教學,從管理到服務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責任機制。有了這一全方位的教育責任機制的約束,必將使校園中一切不負責任的行為都因不可避免的「責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處於嚴格的責任機制中的人,才能時時感受到責任的情感態度體驗。這種外在的行為強化作用,其本質就是人的責任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也是有機體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形式。任何脫離這一教育責任機制的大學生都不會自動養成良好的責任感。 .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正確把握社會現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主流。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在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才能改變。社會現象是極其復雜的,有本質的、非本質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由於生活范圍和視野的局限性,一些學生容易把非本質、非主流的社會現象當做社會的本質和主流,形成一些錯誤的觀念,同時,又以這些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職責在於,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把社會主導的現象、觀念加以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主流,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認識到社會上暫時存在的一些問題產生的條件、原因,黨和國家採取怎樣的措施來限制、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前景。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D. 大學生的責任是什麼

試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摘要:當今時代,大學與社會的日益緊密,大學生勤工助學現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卻常常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筆者認為,以往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范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從而事倍功半。本文基於「道德本質是實踐的」思想,始終把受教育者當做實施社會責任感的主體,重視在實踐性的德育過程中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關鍵詞:勤工助學;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一、問題的提出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於「象牙塔」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創業或參與各種勤工助學活動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置疑,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尤其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培養出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具有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年提出,未來的人都應掌握三張「教育通行證」,一張是學術的,一張是職業的,第三張通行證能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學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庸懶、推脫、違約、注重金錢、不關心他人和集體、自我中心等現象。尤其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和場經濟越來越發達,相應地對人的道德品質要求的也越來越高,要求每個公民都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人類的未來著想,並懂得如何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自己服務。以往的責任感教育常常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范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現代社會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不僅要求學生的人性的健康發展,而且還需要他們具有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觀念和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核問題等,都要求人們具有體意識甚至全球意識。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及原因

不無公允地說,其實中國歷來都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無不蘊涵著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時至今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學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極端的後果是,近年來,學生中各種越軌行為日益嚴重乃至對同伴、親友的生命漠然視之,連基本的出於人道的社會責任感都喪失殆盡……所有這一切決不是危言聳聽!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E. 大學生應負哪些責任

大學為年輕人創造機遇,大學生為大學作出了貢獻,從中也可以看出青年成才的一個重要要素:機遇。不管你多聰明,作出多大努力,如果沒有機遇,要成才很難。我們國家現在形勢大好,是一片希望的沃土,體現在為青年人提供了從來沒有過的機遇。我們的大學,一直為年輕人提供舞台,始終為青年學生創造機遇。

機遇偏愛年輕人,這是不以人的客觀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明發現都產生於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年輕時期。這是一條普遍規律。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就是年輕人的創業史。例如,布拉格父子,因為兒子在劍橋讀研究生時糾正了父親的錯誤,兩個人一起獲得諾獎。至今,小布拉格仍舊是最年輕的諾獎得主,當時只有25歲。華生與克利克在1953年發現了DNA結構,是20世紀的三大發現之一,當時克利克是物理學的博士生。前年諾獎的三位得主,在1973年做出獲獎成果時,一位是哈佛研究生,一位是普林斯頓研究生,一位則是普林斯頓的講師。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年輕人成功的另一要素是好奇心、興趣。興趣驅動我們非常努力地工作,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此外,一流大學在一個人的成功中起很大作用。上面提及的這些諾獎得主都來自一流大學。同時,大學生又反過來為大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什麼叫大學?大學是University,詞根是universus,意味著普遍性、普適性、世界性、宇宙性。一流大學正是群英匯聚的殿堂。一個大學要達到一流,必須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聚在一起,在人類知識的寶庫、而不僅僅是中國的知識寶庫里,探索奧秘、追求真理、實現夢想。

耶魯校長經常自豪地說:耶魯實行普適教育,進耶魯的學生可從1800門課程中選課。現在,我們國內的一些大學也開始行動,實行廣博教育,學生進校時不分專業。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這樣做必須有堅強後盾。耶魯有1800門課程可供選擇,幾乎包括了全部人類知識。耶魯還有極其非凡、盡心盡責的教師輔導學生。沒有這兩個條件,只是依樣畫葫蘆,就會東施效顰,貽笑大方。

我希望每個年輕學子都有一個夢,有大的夢,有小的夢;大的夢是一致的:使我們的國家真正在世界上站起來,站得直,站得穩。

要成才,三個要素非常重要:人生觀,興趣,機遇。我們國家走到今天,可以說處於一個非常艱難的境地,需要年輕人開拓貢獻。我們國家的GDP增長很快,但消耗的能源、造成的污染都很嚴重,所以中央非常及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我們正走在十字路口。

F. 大學生有哪些責任和擔當

青年大學生的責任和擔當
全國大學生造就和諧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內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正容確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奉獻青春與智慧。當代大學生應該繼續發揚「五四」精神,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大學生應當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知行統一,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融入到自身的學習生活中,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青年學子應該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為全面構建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人和諧三者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G. 大學生的責任

試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摘要:當今時代,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大學生勤工助學現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卻常常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筆者認為,以往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范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從而事倍功半。本文基於「道德本質是實踐的」思想,始終把受教育者當做實施社會責任感的主體,重視在實踐性的德育過程中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關鍵詞:勤工助學;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一、問題的提出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於「象牙塔」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創業或參與各種勤工助學活動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置疑,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尤其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培養出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具有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88年提出,未來的人都應掌握三張「教育通行證」,一張是學術的,一張是職業的,第三張通行證能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學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庸懶、推脫、違約、注重金錢、不關心他人和集體、自我中心等現象。尤其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越來越發達,相應地對人的道德品質要求的也越來越高,要求每個公民都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人類的未來著想,並懂得如何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自己服務。以往的責任感教育常常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范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現代社會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不僅要求學生的人性的健康發展,而且還需要他們具有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觀念和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核問題等,都要求人們具有群體意識甚至全球意識。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不無公允地說,其實中國歷來都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無不蘊涵著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時至今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學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極端的後果是,近年來,學生中各種越軌行為日益嚴重乃至對同伴、親友的生命漠然視之,連基本的出於人道的社會責任感都喪失殆盡……所有這一切決不是危言聳聽!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調查研究表明,責任感的教育是為全球人所重視的重要的品質教育,但在我國重視責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多一點,處在世界各國墊底的位置」。相反卻把「智巧」和「計謀」看做是獲得發展機會的重要因素。某特大城市教委的一項德育調查也表明,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心和艱苦奮斗精神滿意程度較低。

經過筆者對某高校大學生進行隨意取樣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具體表現如下:

1.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於實現個人理想的夢幻里,而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起來。此次問卷調查顯示,「你為什麼要勤工助學?」76.3%的大學生回答是「為了個人的需求」,15.6%的大學生回答是「為了緩解家庭負擔」,而只有8.1%大學生回答是「為了培養能力以便將來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當你遇到個人利益與社會或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你會放棄個人利益而服從集體利益嗎?」64%的大學生回答是「不會」,23%的大學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學生回答是「會」。由此看來,當代大學生更重視個人理想,而輕視社會理想。他們認為社會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進而強調人首先應對自身、對家庭、對現實負責。從本質上看,這些大學生是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嚴肅態度。

2.在人生的奮斗目標上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人們必須學會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和動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識、進取精神和成就慾望及自我責任明顯增強。此次有關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問卷調查中,對「你畢業後為了什麼而努力?」的問題,有74.2%的大學生回答是「既為社會也為個人」,真正「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僅為9.7%,而不太明確的佔10.5%,盡管大學生兼顧社會和個人,但在兩者之間更偏重於個人。對「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問題,有3%的大學生回答沒有考慮過學習目的。但大學生的學習目的顯示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有13.8%的大學生以獲得一張文憑為主要的學習目的。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更為實際,回答為今後能自食其力,謀求理想職業而學習的為33.3%,回答為提高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而學習的為23.6%。這證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多數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從單純的一紙文憑轉向校外競爭激烈的實際生活。他們更注重真才實學,更加務實,而表現出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大學生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例如,回答為報效祖國和為報恩父母或教師的僅有9人。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功利傾向還表現在,對將來能獲得直接利益的知識能力加倍學習訓練。對不能獲得直接利益的學習則敷衍抑制。有資料顯示,大學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當前最缺乏的是社會責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脹和實際的自卑意識。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無論是對自己的知識還是動手能力都估計過高,超出了實際水平。例如對「假如某單位看中你,把一項目交給你負責,你認為自己能勝任嗎」的問題,有64.3%的大學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許」,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一旦觸及到具體問題,又轉化成抱怨環境、無所作為的自卑意識。這些大學生同樣是對自己所負的歷史責任感缺乏正確認識。

4.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在利益關繫上表現為以「我」為中心。這些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個人施展才幹、大顯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強烈地意識到個人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但同時又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無情,惟有坐上個人奮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壓力下,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當集體與個人發生沖突是,只強調個體,並以「我」為主;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並重。例如此次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在考慮擇業的因素時,有62%的大學生考慮「專業對口,能發揮特長」,60%考慮的是「經濟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輕松而穩定」,這表明大學生從個人方面考慮的較多,對社會需要方面考慮的較少,有些大學生對那些不關己的事,採取迴避、冷漠的態度。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代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影響。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想家片面誇大了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制約的「異己」力量,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唯一標准,這種觀念正好為道德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於是,在這部分學生心目中,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為出人頭地而學習的現象。

2.獨生子女的優勢性,使大學生對自我過分關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的優越,父母對於女的過分溺愛,使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煉。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他們意志顯得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差;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而多,對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麼,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麼,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弱。

3.中國教育歷來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而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發展的重視似嫌不足。我們過去德育工作的失誤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沒有很好地重視德育的本體功能,總是想培養從社會某一角度看來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經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歡用一些外在的社會標准來要求和評價德育活動及學生的道德面貌,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為祖國、為社會而讀書,經常要求學生要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卻很少倡導學生關心、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很少要求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責任要求過於理想化、成人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這是對學校德育的一種苛求,也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實現的。在學生應當與可能承擔的責任中,我們習慣於以成人視野中的主流價值取向為標准使強加於學生身上的責任理想化,卻不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人格,全面拒斥著、阻抑著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稱之為「調皮」、「搗亂」、「不聽話」、「別出心裁」等等的行為,結果要麼是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心靈受傷害,要麼是毫無責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責任要求往往導致學生本應承擔、也完全可能承擔的基礎性責任被忽視,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會責任感真空狀態。

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途徑

1.根據責任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學校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感上應重視在學校生活中營造嚴格的教育責任機制。即從學習到生活,從教育到教學,從管理到服務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責任機制。有了這一全方位的教育責任機制的約束,必將使校園中一切不負責任的行為都因不可避免的「責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處於嚴格的責任機制中的人,才能時時感受到責任的情感態度體驗。這種外在的行為強化作用,其本質就是人的責任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也是有機體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形式。任何脫離這一教育責任機制的大學生都不會自動養成良好的責任感。

2.要改進教育方法,增強教育效果,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作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點,權利和責任從來都是統一的,脫離權利的責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必須從賦予一定的權利人手。具體來說,教育方式要變灌輸式為啟發分析式,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想他們之所想,解決他們之所需,注意挖掘他們思想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對不正確的觀點進行幫助時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管理中,各級管理人員應具有平等意識,不要動輒訓斥,要把盡可能多的參與機會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動意識。總之,在高等學校我們應從各方面努力創造出一種與大學生社會地位相符合的環境機制,重視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真正主動地承擔起歷史使命,這樣我們的國家就一定大有希望,我們的民族一定大有希望。

3.注重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一個人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去處理各種關系和評價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時所體驗到一種情感,它是道德行為產生的重要助動或激發力量,也是維持人們自覺行為的重要力量,同時還是使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學生的情感調控直接影響他們的包括責任感在內的各種心理品質和能力的培養。責任感反映個體的內在傾向,正是個體的情感與責任感的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樣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一般而言,良好的、豐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會有與之相適應的積極的責任感。反之,社會責任感水平會大打折扣。教師要善於運用需要原則、期望理論、價值目標和激勵手段,通過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優良的人格,引導、啟發學生發現和完善自己。同時,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和輔導,以利於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

4.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正確把握社會現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主流。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是在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才能改變。社會現象是極其復雜的,有本質的、非本質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由於生活范圍和視野的局限性,一些學生容易把非本質、非主流的社會現象當做社會的本質和主流,形成一些錯誤的觀念,同時,又以這些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職責在於,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把社會主導的現象、觀念加以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主流,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認識到社會上暫時存在的一些問題產生的條件、原因,黨和國家採取怎樣的措施來限制、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前景。

作者:浙江大學 周芳 金貴興 來源:《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H.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現代大學生培養目標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目前,中國教育面臨很多問題,在高校,龐大的貧困生階層已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而且在今年作為中國現代教育的百年這樣一個特殊的關鍵點上,認識在學生的歷史責任是適當其時的。現在的大學生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各種問題,如學費昂貴,就業困難等等,而近兩年出現的劉海洋、馬加爵等個案使人們意識到中國大學生心理上的問題。直到現在,專家學者也無法對這種現象作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在當前高等教育大力發展的情況下,「什麼是好的校園,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這樣的問題層出不窮。

到底什麼者真正的教育呢?愛因斯坦曾說過:「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地切都忘記了以後那麼剩下的就是教育。」他還說過「一個人四分之三以上的知識都是在課堂外學到的。」哈佛大學的校門上刻著:「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這也許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的內涵。目前,中國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分化成兩個方面,因而帶來的兩種文化的沖突也越來越激烈。人文積極分子認為科技分子是粗俗的,對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漠不關心,缺少美學常識,只關心現實的功利。而科技知識分子認為人文積極分子缺乏對同胞的熱愛和關心,他們更多關心的是與民生無關的古典知識,有一種文化的優越感,窮酸迂腐,對現實社會滿懷不滿。人文學者和科技學者站在對立的兩端,互相攻擊使整個教育造就的人才只能是專才,這對社會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現在大學過於嚴格的分門別類,把學生限制在一個狹隘的專業里。雖然能使學生學到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同時也使學生喪失了對整個文化的把握,於是就造就了一批近乎無用的超級專家,白痴博士。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與西方相比,存在很多問題,這在很大一方面,也是由於歷史的緣故。西方的高等教育緣自古希臘的自由教育,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寬大的、博大的、無所不能的,立於善良的全人」,也就是培養身心盡善類的人,像歌德就是這樣一個世界性的天才,但遺憾的是在歌德經後就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天才。這種教育理念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也曾在中國得到過一定范圍的傳播。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目和就是培養「具有獨立的生產能力,具有一定的專業 技能和職業能力」的人,通俗的講,就是培養能夠養家糊口的知識分子。而我們大學生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社會教化和轉移社會風氣。在本質上講,專家和知識分子是不同的,能夠研製核武器的知識分子是專家,而能夠在反核宣言上簽名的專家者真正的知識分子。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教育一直有著非常強烈的功利主義,即非常的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普及的都是那些工程基礎教育。目前,中國的教育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太注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忽視了人文教育。,已經 給中國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關教育部門已開始制定一些方案,例如在高考制度上以前是完全的文理分科,現在是小綜合,有些地方已實行大綜合,這從某個側面也反映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通才而不是專才。

對於中國的工業化,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是組織人才,管理人才,他們所要具備的知識不僅僅局限在技術上,而且在心理,倫理哲學、道德社會等方面也要有所研究。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為次,沒有通才為基礎的專家不能算作真的專家。在技術上,是比較容易能夠達到某一個具體的水平的,但是社會管理者,應該怎樣管理是技術本身所不能回答的,所以,培養超越專業知識以外的知識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的。

當前的大學生應當觀注重大問題和社會問題,特別是自己專業外的問題,努力吸引各方面的知識,使自己盡可能成為一個通才,而不是一個專才,像近段時間發生的礦難事件屢禁不止?為什麼沒有有效的方法來維護礦工的人身安全?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經營者不顧礦工的死活去追求所謂的經濟價值?「這咱問題都是我們大學生同學應當考慮一下的。

雖然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非常令人不滿,教育腐敗也為神聖的教育抹上了一層煤灰,但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體――當代大學生還是應當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看問題要從全面的觀點出發,不要只現狀,而不看歷史和未來。學知識也同樣要這樣,不要局限於某一個專業或者某一方面,要知道,通才比專才有更大的市場,只有成為通才,才可能更好的領會專業知識。最後,希望所有的大學生都能夠朝這個方面努力,20年後改變中國教育就是你們。

熱點內容
北京大學孫麗萍教授 發布:2025-01-06 22:31:05 瀏覽:21
中央民族大學林松教授 發布:2025-01-06 22:28:46 瀏覽:818
安徽理工大學電氣考研 發布:2025-01-06 22:28:45 瀏覽:679
老師高三畢業即將走入大學寄語 發布:2025-01-06 22:26:08 瀏覽:418
美國考大學升學率 發布:2025-01-06 22:25:03 瀏覽:350
大學哪些專業比較好考 發布:2025-01-06 22:18:23 瀏覽:276
浙江大學農學考研科目 發布:2025-01-06 22:03:17 瀏覽:445
中央財經大學審計哪個教授好 發布:2025-01-06 21:52:14 瀏覽:885
2015news美國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06 21:50:55 瀏覽:149
大學生實訓總結2000字 發布:2025-01-06 21:49:43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