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發布時間: 2021-01-12 09:01:41

A. 求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大學生心理抄問題綜合起來大體襲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一般性的成長心理問題,有心理障礙傾向但並不嚴重,這是大學生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另一類則是出現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礙。成長心理問題主要包括: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的問題,學習心理調試不當而出現的心理問題,情緒控制、自我認知、人格發展、意志品質鍛造能力的相對較弱而造成的人際交往、戀愛、性心理等方面出現心理與行為的偏差。

B.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這個應該是去實地調查,應該是比較好的,因為在各方面來說,大學生健康心理狀況的評價都是比較好的

C.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是什麼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大學生的普遍
年齡
一般在18-25歲之間,從
心理學

觀點
來看,正處於
青年
中期。大學生的
心理
具有青年中期的許多特點,但作為一個
特殊群體
,大學生又不能完全等同與
社會
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採用
量表
測量,其標准不是固定不變的。
心理健康標准
隨著時代變遷、文化背景變化而變化。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評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應從以下幾個標准給予著重考慮:
一是
智力
正常。智力,
是人

觀察力

注意力

記憶力

想像力

思維力

創造力
及實踐活動能力等的綜合,包括在經驗中學習或理解的能力,獲得和保持知識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對新
情境
做出反應的能力、運用推理有效地
解決問題
的能力等。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
環境
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大學生的智力是否正常,關鍵在於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
自我效能
: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是
情緒
健康。其標志是
情緒穩定
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自己的情緒,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緒表達;
情緒反應
與環境相適應。反應的強度與引起這種情境相符合。
三是
意志
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
目的
的活動時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
心理過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
自覺性
、果斷性、頑強性和
自製力
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做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
方式
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
挫折
面前
,能採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是
人格
完整。人格是
個體
比較穩定的
心理特徵
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
自我意識
,不產生
自我同一性
混亂,以積極進取的
人生觀
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是
自我評價
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在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時,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卑,面對挫折與
困境
,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製、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六是
人際關系
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
與人
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系,又有
知心朋友
;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
取人
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
態度
多於消極態度,
交往動機
端正。
七是
社會適應
正常。個體應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
秩序
,既要進行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應付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又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變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是心理
行為
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適應的心理行為特徵。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
事實
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
界限
,而是一個連續化的
過程
,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說明,對多數大學生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
心理問題
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與此同時,個體
灰色區域
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
自我保健
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是一個發展的問題,當
一個人
產生了某種
心理障礙
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沖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二是
整體協調性
。把握心理健康的標准,應以
心理活動
為本考察其內外
關系
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
客觀世界
的過程中的高度准確性和
有效性
。事實表明,認識是
健康心理
結構的起點,
意志行為
是人格面貌的歸宿,
情感
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
因素
。從
心理結構
的幾個方面看,一旦它們不能符合
規律
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
個性
角度
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的
個性心理
,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
外部
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從個體與
群體
的關系看,每個人在其
現實性
上可劃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三是
發展性
。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隨著個體的心理成長而逐漸調整而趨於健康。

D.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健康現狀

大學生群體,一個看似輕松,事實上卻承擔巨大壓力的群體,學業、生活、情感、就業多重大山的壓迫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告急。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警示我們,要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2000年,由北師大心理系團總支、學生會倡議,十多所高校響應,並經北京市團委、學聯批准,確定每年的5月25日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籲大學生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並以此掀起社會關注心理健康熱潮。
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些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不斷增多,自殺、兇殺等一些反常或惡性事件不時見諸報端,2002年初發生的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達到高潮。人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大學生怎麼了!?目前的中國大學生看起來有喜有憂。喜的是,他們已有了很強的獨立性和自我經營、學習、發展的能力。憂的是,他們的心理狀況與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風氣不斷影響著原本清純的大學校園,校園已不是一片凈土,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十分集中和突出。 據了解,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學時都要進行人格問卷調查,然後把學生分成A、B、C三類,問題比較突出的同學則歸到A類,問題不大的同學歸到B類,沒有問題的同學歸到C類。許多學校的調查結果都表明,A、B兩類學生大概佔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龍江省一所高校統計,該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詢的學生有二三十人。在學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詢中,來自高年級的學生大概佔一半左右。大學生心理問題綜合起來大體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一般性的成長心理問題,有心理障礙傾向但並不嚴重,這是大學生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另一類則是出現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礙。成長心理問題主要包括: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的問題,學習心理調試不當而出現的心理問題,情緒控制、自我認知、人格發展、意志品質鍛造能力的相對較弱而造成的人際交往、戀愛、性心理等方面出現心理與行為的偏差。 專家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存在有著諸多原因,其中人際交往排在首位,但是性與戀愛所造成的危害卻最嚴重。首先在人際交往上,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上的嬌生慣養和學習上的一帆風順,使他們很少經受挫折鍛煉,獨立的生活能力較差,大學生活與夢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學生活上的差異,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穩定。其次在性與戀愛上,開放的校園使性與戀愛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話題,一些學生難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現問題可能走向極端。第三在學習上,由於從緊張的高考中脫穎而出,許多大學生到了大學就想放鬆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學生沒有了往昔的優勢,學習壓力增大。據調查,理科生的學習壓力與文科學生相比較為突出。第四是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在校大學生帶來新的壓力。近年來大學生一次性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而據專家預測,由於擴招生將於明年開始畢業,今後大學生就業難度將進一步加大。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經步入全面發展時期,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和水平。他們開展了許多諸如心理沙龍、心理交流等活動來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一批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隊伍正在逐漸成長。同時,大學生自身也已經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許多高校學生自發地建立了學生心理社團,一些同學還自編自演心理劇來宣傳崇尚心理健康的新潮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個社會系統工程,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要密切配合起來,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能夠在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學校要營造和優化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環境,以促進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團結友愛的人際氛圍,形成一個群體心理健康的大環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也要將國外的科學理論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並與德育、傳統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全社會都要正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家長和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從小就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

E. 闡述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代大學生健康狀況分析
摘要: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也是家長都很擔心和關注的問題。大學生健康狀況如何,必將對社會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建設國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規律、就業壓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狀況不佳,學習、生活質量不高,直接影響到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身心健康 壓力 體育鍛煉
為了進一步很好的了解到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經翻閱一些資料,了解這個群體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其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在很多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大部分的同學表示需要改善目前的健康狀況,這表現出很多同學已經受到了自身健康狀況的困擾,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已經不得不引起重視,有失眠多夢的、有經常感冒的,有精神狀態不佳的。具體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疾病。大部分人表示平時缺乏精力、精神欠佳、疲勞獲情緒低落、有過眼科疾病、耳鼻喉疾病、口腔疾病、急性腸胃炎、慢性胃炎、流行性感冒等;接近一半的人表示平時記憶力及學習能力欠佳;還有人表示容易失眠、緊張或憂慮、抑鬱、易怒、痤瘡或皮膚油脂分泌過多、神經衰弱等。
2、飲食方面。多數人表示說現實的飲食不能提供優質和均衡的營養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部分人認為攝入食物缺乏多樣化,未按科學分量進食主要食物。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學生飲食均未能達到中國營養學會的食物適宜攝入量建議要求,攝入能量處於較低水平,長期如此,加上日常缺乏運動等因素,容易造成大學生的健康不良的狀況。
而從種種的結果來看,造成大學生健康現狀有很多原因
1、大學生自身原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一,個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因住集體宿舍,同學相互間干擾大,睡眠時間和睡眠深度都無法得到保障。第二,無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有相當部分大學生沒有主動鍛煉身體的意識。他們雖然對各類體育比賽很關心,很熱衷,但自己卻很少有主動鍛煉身體的行動。每日重復著宿舍、食堂、教室三點成一線的單調生活。有學生在學校的體育測試中,測試幾次都無法通過,甚至出現有學生找人代測的現象。第三,缺乏自我保健意識。根據調查:當代大學生對運動保健、心理保健、衛生保健和營養保健等方面懂的知識甚少,更無從談自身的保健。對如何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等更是缺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學生普遍缺乏自覺地進行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和自身調節,克服心理障礙,提高身心健康的綜合的素質與技能。 2、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一,獨生子女,一方面,孩子的前途與未來常是父母心頭之慮。父母在孩子身上寄託著無限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空前強烈。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家庭缺少對學生的引導,教育,致使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有些學生自幼缺少與兄弟姐妹生活與交流的條件,自幼生活在父母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疼愛之中,嬌生慣養,形成了任性、挑食、生活不會自理等毛病。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缺乏在多維人際關系中鍛煉的機會,缺少義務感,缺少集體觀念和協作精神,容易孤僻、獨斷等不良習性。進入大學後,遠離父母,一時間生活缺少了依靠,生活難以自理;唯我獨尊,缺少包容心理,無法與同學融洽相處,無法適應集體生活。第二,家庭經濟條件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家庭經濟條件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大多數家庭經濟條件能夠保證學生吃飽、穿暖,即經濟生活沒有問題。但有些學生家庭生活困難,學生生活十分節儉,這些學生往往一方面學習刻苦、勤奮、努力,爭分奪秒地學習,另一方面生活卻十分節儉,能湊合就湊合。這些學生在學習等方面十分勤奮、刻苦,而生活上又過度節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身體健康。家庭貧困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憂慮等不良心理。有些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花錢無節制,挑食,有時飢一餐,飽一餐,甚至抽煙、酗酒、終日泡網吧等。3、學校因素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一,學校生活環境的影響。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有些學校硬體設施嚴重不足,生活空間狹小,教室、宿舍過於擁擠。鍛煉身體實施落後、缺乏,場地狹小。飯堂、廁所的衛生設施缺乏,學校醫療衛生設施落後,缺乏起碼的服務精神。一些高校盲目擴招,學校硬軟體無以為繼,學校擁擠不堪。第二,學校教育方式的影響。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實際,不適應社會發展,且枯燥乏味,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失去學習的興趣。考核過度重視知識的死記硬背,忽視學以致用和能力的培養。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致使學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高校的教育方法簡單,教育方式隨心所欲;體育鍛煉時間過少,鍛煉場所擁擠,收費場地日益增多,大學生離普及體育鍛煉相去甚遠。大學校園中文化活動不多,才藝活動甚少,無法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在一些高校里,夜晚上網玩游戲、看網路電影蔚然成風。第三,學校精神生活的影響。高校的精神環境是大學生健康生活的基礎,又是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與手段。但高校里的不良風氣的持續蔓延,正在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如,大學生中的消費攀比、社會上的腐化風氣都在影響著高校,致使一些大學生不注重腳踏實地、刻苦鑽研,而熱衷於投機取巧,謀取捷徑。4、社會因素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一,社會風氣的影響。當代中國社會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期,在滾滾而來的經濟大潮面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引起人們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變化,隨著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變化,作為人的基本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顯然具有鮮明的傳承性、指導性和不可動搖性。然而,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一些人卻喪失了為人之基本准則,變得唯利是圖、急功近利、投機鑽營、阿諛奉承。社會中的腐化、墮落、奢華之風的侵蝕、蔓延,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觀念,體現在一些學生的生活作風上,影響了健康成長。第二,社會傳播媒介的影響。根據調查,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違法行為,第三,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尚未營造出有利於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社會一些人為了賺錢,根本不考慮是否有利於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在各種因素的交替影響下,再加上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所背負著各方面的壓力,主要有經濟壓力。競爭壓力、就業壓力、學習與生活的壓力,還有社會各方面負面影響的壓力。反應最大的就是就業壓力。就業壓力形成的原因,一般認為,就業壓力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的群體主要集中在高年級的學生身上,但是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剛剛踏入高校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們也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農村學生,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比率明顯高於城市學生。從當前大學生的整體就業形勢來看,就業壓力已經成為大學生諸多壓力中最主要的壓力。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競爭成為時代的主題。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就已經加大了競爭就業的力度,再加上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以及城市大量下崗工人的出現,使得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尖銳。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些健康方案來解決
1、經常鍛煉。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對人體生理健康有很多的積極影響,能夠增強活力、減緩壓力。
(1)改善情緒狀態。體育鍛煉則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大學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試、相互間的競爭以及對未來工作分配的擔憂而產生持續的焦慮反應,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自己的焦慮反應降低。
(2)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關,並且加強力量訓練會使個體的自我概念顯著增強。
(3)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體育鍛煉中要不斷克服客觀困難(如氣候條件的變化、動作的難度或意外的障礙等)和主觀困難(如膽怯和畏懼心理、疲勞和運動損傷等),鍛煉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觀方面的困難,也就越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從鍛煉中培養起來的堅強意志品質能夠遷移到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4)消除疲勞。大學生持續緊張的學習壓力極易造成身心疲勞和神經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參加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則可以使他們身心得到放鬆。
2、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科學進食方法。
3、基礎健康知識。了解足夠的基礎健康知識,能讓我們正確的對待自己的健康狀況,科學合理的運用健康知識,保護自我。基礎健康包括樂觀的心態、充足的休息、適量的運動、均衡的營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凡事向積極的一面想,有利於減輕夜間睡眠和日間日常生活的緊張和壓力,並且樂觀的心態還有正面的心理效應。充足的休息有助於鬆弛神經和恢復體力,對於達到理想健康非常重要。每天的休息時間應包括6至8個小時的夜間睡眠和日間的精神放鬆。有規律的睡眠及鬆弛習慣有助於調節身體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廢物的排泄,同時,由於保證了營養和血液的供應,睡眠也有助於保持頭腦清醒,缺乏足夠的休息也會讓人難以集中精神。

F. 大學生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指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說,迄今為止關於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准,一是經驗標准,即當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研究者憑借自己的經驗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判定;二是社會適應標准,以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准,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斷;三是統計學標准,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四是自身行為標准,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准。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把握標准?我們認為應掌握三個標准,即相對性、整體協調性和發展性。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也說明,對多數學生群體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與此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在於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這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沖突是非常正常的。許多發展性問題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二是整體協調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標准,應以心理活動為本考察其內外關系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准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從心理結構的幾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規律地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否則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從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看,每個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劃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三是發展性,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其症狀隨著發展而自行消失。

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大學生特定的社會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學的基本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概括為以下八條:

1.能保持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心理健康的學生都會珍惜學習機會,求知慾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成績穩定;能夠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並從學習中體驗到滿足與快樂。

2.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心胸開闊,從容樂觀,熱愛生活,樂於進取。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積極情緒總是多於消極情緒。具有理智感、責任感、幽默感,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急而不躁,喜而不狂,憂而不絕,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持續穩定地保持愉快、滿意、開朗的心境。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能隨遇而安,積極尋找事業的樂趣,發掘生活的光明面。

3.意志健全,能經受住各種挫折和磨練。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學習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敢想、敢說、敢幹,勇於開拓進取,在意志行動中有主見,有恆心,專心致志,遇到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所動。經常的盲目性和軟、懶、散狀態,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現。

4.人際關系和諧,樂於交往。
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熱愛生活,樂於交友,善於與人相處,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人之長,能正確處理互助和競爭的關系,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於助人,有較強的同情心和道德責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體所悅納和認同。相反,疑心重重、妒賢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賞、與集體格格不入的人,均屬於不健康心理。

5.正確的自我意識。
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能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 、評價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既不是自視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輕自賤、妄自菲薄。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在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有良好的基本滿意的態度,存在著一種健康有益的差距。他們善於從客觀環境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並恰當地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6.適度的行為反應。
適度的行為反應是指個體對外界環境和事物的反應既不過敏,亦不遲鈍。在人的生命發展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在認識、情感、言行、舉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處的年齡段的要求,他們充滿青春活力,朝氣蓬勃,勤學好問,能創造性地處理問題。過於老成、過於幼稚、過於依賴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8.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有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心理健康的學生所思、所說、所做是協同一致的,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無雙重人格,不為私慾背棄信念和良心,不搞陰奉陽違、口是心非。

8.積極的社會適應力。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思想 、信念、目標和行為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社會要求相符合, 為社會所接納。一旦發現自己的願望、需要與社會的希望和需要發生矛盾和沖突時,能迅速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望和態度,以謀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或與之背道而馳。

G. 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不少於2500字啊

《2010-2011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發布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學生雜志社、中國大學生網圍繞涉及大學生心理困擾產生原因、現狀及對策等10個方面的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網路調查,近萬名大學生進行網上投票。
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就業等壓力日益增大,從而引發了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況,如何以積極、健康、正確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已經成為了擺在學校和家長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調查結果
■83%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徵是處事樂觀、熱情誠懇。
當問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徵是什麼時,處事樂觀、熱情誠懇排第一位(83%),其他依次是:是有良好的人際關系(56%),心平氣和、與世無爭(51%),吃的下、睡的香(38%)。
■九成多的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困擾。
調查結果顯示:2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擾,6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沒有心理困擾,另有3%的大學生選擇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由調查結果可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九成以上的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困擾,應引起教育部門、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們的足夠重視。
■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處理情感問題能力不強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依次是人際交往帶來的壓力問題(67%)、就業壓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強(51%)、情感問題(48%)、人生發展與職業選擇上有困難(48%)、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45%)、學習壓力(44%)、經濟困難(26%)、不適應大學生活(16%)。
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是在本次調查中反應最為突出的問題,這反應了當代大學生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對未來就業的擔心與自身素質的嚴厲要求。
人際交往:人際問題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學生自卑、孤僻、害羞等無法和別人較好的溝通或者不同性格氣質的同學處理問題的方式的差異也會引起人際交往的不融洽。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常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對方的感受,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就業壓力:隨著大學的擴招和教育產業化政策的推行,大學生人數大幅增長,高校教育與企業的需要脫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難問題。
情感問題:大學生情感問題主要是友情、愛情方面的問題。大學生情感困擾主要集中在戀愛困擾。愛情是校園里一個敏感的話題,部分同學通過愛情排解心理壓力,有的女同學或者男同學過於靦腆,和異性在一起會覺得不自在,甚至是害怕。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的關系是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38%的大學生遇到煩心事或感到壓抑時不向任何人訴說。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選擇傾訴的對象依次是知心朋友(65%)、家人(26%)、男/女朋友(14%)、老師(9%)、學長、學姐(6%)、心理咨詢員(5%),而有38%的大學生選擇不找任何人。
調查結果從積極的方面可知,大部分同學遇到心理困擾會他人傾訴,從反面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淡漠。受傳統心理觀念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諱疾忌醫,極力掩飾和不願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煩惱,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負面情緒的淤積將可能導致危機心理的出現,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學生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出現極端事件。
為什麼選擇向朋友傾訴而向父母傾訴的人少呢?大學生認為,朋友和自己的共同語言較多,父母和自己有些代溝,自己的一些事他們根本不了解,也不認同。而且大學生已經成年了,能夠獨立生活、獨立解決一些困難與問題。如果碰到一點點問題就向父母傾訴,父母不了解情況,往往干著急,也難以解決問題。
■87%的大學生會開導身邊存在心理問題的朋友。調查結果顯示:當周圍朋友存在心理問題時,87%的大學生會開導他、8%的大學生認為事不關己,無所謂、對外宣傳他有問題的佔2%、僅有1%的大學生認為為了自身安全,能躲多遠躲多遠。表現了大學生熱心、樂於助人的一面。
■85%大學生表示自己從來沒去過心理咨詢室。
在問及多長時間去一次心理咨詢室時,1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一個學期或更久才去一次,而選擇自己從來沒去過心理咨詢室的大學生達85%。3、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發揮作用不大,前來咨詢的學生人數不多。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高校設置了心理咨詢機構。
但是,由於學生對心理咨詢人員信任度低、咨詢人員專業水平不高、學校經費不足等原因,前來高校心理咨詢室咨詢的學生並不多。
■95%的大學生表示會認真對待心理問題。
在問及你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應引起重視時,95%的大學生表示要認真對待,根本不用在意的佔2%,僅有1%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調查表明: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
■68%的大學生認為最需要輔導的項目是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提供參考意見。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為最需要輔導的項目依次是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提供參考意見(68%)、解答一些思想問題(56%)、介紹一些為人處事的經驗(50%)、介紹和開放校內外資源(30%)、在我難以自我控制時給予警醒(39%)。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特殊時期,在不同的年級、性別需要輔導的內容不同,當遇到自身無法解決的心理問題時,渴求專業心理輔導員能對自己提供一些幫助。
■近六成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工作者最應該加強的工作是深入學生中多溝通。
調查中:57%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工作者應該深入同學中多與同學溝通, 23%的大學生認為應該舉行心理健康講座與咨詢,12%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工作者應該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僅有7%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工作者應該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二、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一)學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為同學們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二)高校咨詢機構工作人員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咨詢要講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深入同學中去,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現苗頭及時給予溝通與輔導。
(三)常見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
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提高認識,掌握技巧、充分實踐,改善交往措施、培養良好的交往品質。在人際交往中應盡可能地做到:肯定對方、真誠熱情。在溝通時,語言表達要清楚、准確、生動。要學會有效聆聽,做到耐心、虛心、會心,把握談話技巧,吸引和抓住對方。此外,一個人在不同場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學生,在閱覽室是讀者,在商店是顧客。在交往活動中,如果心理上能經常地把自己想像成交往對方,了解一下自己處在對方情境中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體會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會理解別人的感情和行為,從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態度,這種心理互換也是培養交往能力的好辦法。
(四)面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一方面政府要繼續深化就業體制改革,加快出台相應的政策保證大學生就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政策、財政支持,為大學生進行免費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大學生自己要轉變學習方式和就業觀念,降低自身期望值,實現多形式就業。「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下基層、到西部去、到中小企業就業。
(五)當代大學生情感問題的調適策略:引導大學生制定個人的發展計劃、用積極的態度來衡量與評價自我、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 及時疏導大學生情感問題。

H.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統計

可以自己用金數據等軟體,編輯一個問卷調查,在微信中展開調查,這類程序會自動合成圖表數據

I.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樓上的你厲害~~~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熱點內容
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當選為 發布:2024-11-27 20:22:00 瀏覽:583
大學生排面 發布:2024-11-27 20:19:25 瀏覽:450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招聘 發布:2024-11-27 20:14:31 瀏覽:402
沒上大學就沒有出路了嗎 發布:2024-11-27 20:14:23 瀏覽:391
南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名單 發布:2024-11-27 20:13:33 瀏覽:964
天津大學宿舍有衛生間 發布:2024-11-27 20:08:46 瀏覽:702
大學教授七一感恩黨 發布:2024-11-27 20:03:50 瀏覽:726
大學生5p 發布:2024-11-27 20:01:44 瀏覽:980
南師大本科生畢業論文 發布:2024-11-27 19:45:10 瀏覽:669
上海統計大學馬老師有幾個 發布:2024-11-27 19:37:12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