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①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區別到底有多大
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別是有,但是並不大,很多本科生是超過研究生的。但是我認為差別還是有的,不能說這種差別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還是要明確這兩類人區別。
第二區別就是本科生比研究生的適應力要強,很多時候研究生因為上了更多的學,而束縛了他的思維,他的思想很固化,或者太具有邏輯性。本科生就不一樣了,他們更能提出想出新鮮的想法和提議。
② 中國目前的本科教育存在什麼問題
我覺得,首先是家長過於寵愛學生,然後導致學生自理能力非常的欠缺,還有就是學生被社會所影響。
③ 大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一、近功急利之病造成文憑價值縮水
六、大學生普遍缺少職業規劃教育與心理輔導教育。大學生活是人生中學生生涯與職業生涯的過渡階段,對人生的轉折尤其重要,但是好多大學生認為,上了大學就等於成功,就高人一等,好多大學生不知道在大學里究竟該幹些什麼?以至於在社會上就毫無競爭力,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大學生啃老、比如說大學生搞不好同事關系.......
七、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其實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社會競爭力加強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工作崗位不足的必然結果。讓大學生畢業以後不失業,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④ 談談你對高等教育現狀的認識
在我們談到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和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我們雖然取得了成績,但是,現在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建設和諧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對這些更高的要求,我們還不適應。
(二)高等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困擾著我們。去年我國高等教育的經費總額大概是1800多個億,現在對相當多的地方院校來說,主要經費來源已經不是國家的財政性投入,而是收費。有的學校甚至收費佔到了總經費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們的收費在學校看來還是比較低的,但是,社會上對收費問題已經提出了比較強烈的疑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再進一步大幅提高收費。現在許多學校已經陷入了經費嚴重不足的困境,據了解,教育部的學校在經費問題上情況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學校去年年底貸款余額已經超過了200億,其中個別怪物般龐大的大學貸款余額超過了30億,每年光還利息就要將近兩個億,這個數字相當於國家每年給它的撥款。在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江蘇省,它的財政狀況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江蘇全省的高校貸款余額也超過了100個億,這個問題非常突出,致使我們有些大學大樓蓋起來了,但是內部的教學儀器空空盪盪,不能夠滿足需要。剛才參觀外事學院,我看到設備還是非常�好的。�
(三)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從1998年到2004年我們的本專科學生數從340.7萬增長到了1333.5萬,同期我們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師僅由40.7萬人增長到85.84萬人。顯然,擴招後我們的生師比一下就由以前的過低變成了生師比過高,生師比過高必然會影響到教育的質量。在一段時間內,有的學校甚至出現了200人的外語課堂,外語課一般公認以16到17人為佳,三四十人在一個課堂里就已經很湊合了,200人怎麼有開口的機會呢,沒有開口的機會就談不上外語教學的質量。 另一方面,在師資的提高上也存在著問題。歷來我們高等教育教師教育工作就是一個薄弱環節,我們過去培養新教師主要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進行,一個學生畢業留校當老師,先給老教師當助教,幫著批改作業,聽老教師怎樣講課,然後在老教師的指導下去備課,再然後才是獨立去講課,而且還需要老教師在旁邊聽。這樣一點一點地逐漸由上比較少的課到上比較多的課。但是,現在我發現,相當一些學校今天還是學生,明天就成為了教師,最多進行半周到一周的校紀校規等基本要求的培訓就變成了教師,這樣的教師他怎麼能夠教好學生。我們知道教師數從40.7萬增長到85.84萬人,增加了40多萬,但在這個過程中又有著10萬左右的老教師退出了現職,這就意味著我國目前50多萬高校教師是教齡不足五六年的教師。在教育界有這么一條公認的慣例:沒有五到十年的時間,是培養不出一個合格教師的。這樣的話,實事求是地講,相當一部分教師是不夠合格的。 同時,我們教師的在崗提高大多是通過一邊教學,一邊進行科學研究總結自己的經驗而進行的。在這種生師比很高的情況下,教師難以抽出時間來思考教學問題,進行教育問題研究,這樣使得教師今後的發展又遇到了障礙,這個問題相當突出。如果不能夠使這些不合格的教師變為合格的教師將會毀掉我們的高等教育。
(四)我們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變化是在跑步進程中實現的,而我們並沒有做好准備。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數量簡單的變化問題,而是一定性質上的變化。主要特點就在於它的類型和模式的多樣化,現在的學校種類五花八門,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學型的、教學研究型的、教學型的以及高專高職等各種各樣的類型。對民辦本科院校來說,現在我們經常會說培養應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現在只是這些名詞提出來了,到底什麼是應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現在為止,真正能講清楚的人並不多。同時我們適用於本科生的教材並沒有準備好,培養模式也沒有確定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五)我們出現了大批的新建院校,在五六年裡就新建了1000所高等學校,這些已經佔到學校數目的一半,這些學校無論管理水平還是教學水平還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這些學校不能夠和其他老的學校一樣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這樣的話我們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沒有保證的。
改革開放以來總結和評價 :
圍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對外開放和實現社會現代化,80年代以來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政策的調整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教育是發展大於改革,教育在數量、規模上的發展令人矚目;但在體制的更新和教育價值、教育品質的提升上乏善可陳。
1、政治與教育、學術的關系的變化。社會現代化是一個日益倚重知識權威的過程。對教育、學術而言,需要從階級斗爭、政治至上、官本位的黨治文化,轉為建立教育的主體地位和學術本位的管理,以及實現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在制度層面的裹足不前,體制障礙成為影響中國教育和學術發展的嚴重因素。
2、新的教育方針,從為政治服務轉為為經濟建設服務,是一個有限的進步,其價值依然是國家功利主義的。但在教育體制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變中,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政府與學校的關系、國家與社會力量的消長都在發生某種變化,教育地方化、多樣化的局面開始出現,體制外的教育開始生長。
3、就教育決策而言,政府包攬過多、行政主導的弊病並未解決,國家教育資源配置的方式並未根本改變,教育管理、教育決策中行政化、長官意志主導的傾向嚴重(如高校合並、擴招)。在新的利益格局下,由於公民、其他利益集團缺乏民主參與、表達的渠道,形成「教育利益集團」為追求自身利益而損害公共政策的情況(如重點學校制度、保送生制度等)。另一方面,以爭取經濟利益為核心的教育決策,導致許多有違教育規律的行為(如標志性高中等)。
4、在發展主義、經濟主義的發展背景下,教育目標以增長和效率為追求,在總量的增長中,出現價值的失衡和扭曲,突出表現為農村教育的薄弱和邊緣化;城鄉、地區和階層之間的教育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突顯,教育品質惡化。
5、就教育自身的發展邏輯而言,超越持續50餘年的精英主義路線,基礎教育均衡化、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方針已經提出。在學校教育的現實中,仍處於國家本位與個人本位價值混合和調整的狀態。
6、就社會現代化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現代教育制度和學校制度。它意味著建立教育的公共性、全民性、人文性、民主性,建立教育公共財政制度,建立學術本位、學術內行管理的現代大學制度,等等。
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展望
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狀,並結合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了展望,以資當前我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來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借鑒。
21世紀,中國將步入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知識傳遞、知識創新的基地,大學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將由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同時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探討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無疑對當前我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來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辦學主體多元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高等學校也正在引入市場機制,以實現教育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國家、企業與個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依據經濟學上的成本分擔理論,本著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國家各級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該分擔高等教育的成本。2l世紀中國高等教育辦學主體將進一步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這也是國外高等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
(一)國家各級政府辦學
我國公立高校經費來源正在由以中央撥款為主改變為中央和地方撥款相結合的形式,並且逐步向以地方政府撥款為主(主要指省級政府)的方式轉變。據統計目前我國政府撥款只能滿足高校維持運作開支的50%左右,其餘50%的經費要靠高校自己去籌措。但這不能根本上解決公立高校的辦學經費,國家各級政府還應該繼續加大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有位西方國家的校長曾經說過「誰在最不應該節儉的地方節儉,誰就將失去未來。」我國教育經費的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要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國家首先必須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
(二)社會力量辦學
社會力量辦學主要有兩個組成部分:企業辦學和個人辦學。企業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其中的核心是人才市場的挑戰,對企業來講,能否擁有具備現代科技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將從根本上決定其在21世紀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勝負。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企業投資辦學不失為明智的舉動。有遠見的企業家,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已經開始關注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些企業已經投資於高等教育領域。但是,目前社會力量辦學還不規范。畢竟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文化活動,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並不是容易把握的事,並且需要很多資源(包括資金、場地、校舍、實驗設備、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不是僅僅有錢就可以辦學的。因此國家不能任其自由發展,還必須有相應的政策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的辦學行為。目前已有部分民辦院校由於不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被宣布停止辦學。
二、辦學權力自主化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本著「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的原則,全國已有612所高校合並組建為250所,原國務院部委管理的400餘所高校多數改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為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中央和省兩級政府管理的體制,國家各部委原則上不再辦學。政府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立法、規劃、撥款、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進行宏觀管理,確立和落實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地位。相應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也在進一步深化,辦學活力和主動適應社會能力不斷增強。高校辦學權力自主化突出地體現在內部財務管理、用人制度、面向社會等三個方面。
(一)高校內部財務管理
隨著社會資金進入高等教育領域,高校的經費更多地來源於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因此高校在經費的使用上向國家直接負責的方式將會發生變化,還必須向除國家外的投資主體負責。我國有部分高校已經在嘗試建立*駱永進:男,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9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駱永迸: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展望87現代大學制度,與傳統的大學制度相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成立學校董事會,負責籌集辦學經費,校長向董事會負責。學校辦學經費的使用權也由校董事會負責,不必層層上報,這樣高校財務管理的自主權將進一步擴大。
(二)高校用人制度
高校的用人制度一直在困擾著高校管理人員和廣大教職工,由於長期以來計劃體制的影響,高校沒有較大的用人自主權。但是目前各個高校都在積極開展用人制度的改革,以便建立起有利於發掘和鼓勵人才的用人機制。改變過去統得過死的用人制度,允許高校教師自由流動,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本身的潛力和才能得到更為有效的發揮,有利於教師個體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高校創造更為有利於人才成長的環境和條件,以吸引人才。從整體上來講,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可以使教師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三)高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
高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主要是指高校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間接為社會服務,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直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由於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和多變性,要求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的設計、人才培養的模式、人才的培養規格也必須多樣化,並且能夠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做及時的調整。這就從客觀上要求高校必須擁有較大的辦學自主權,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辦學形式多樣化
隨著學習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將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不但適齡人口即18—22歲的人,需要接受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已經參加工作的成人也需要接受適合其實際需要的、各種各樣形式靈活的高等教育。為了滿足各個年齡階段和不同職業的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國已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比如: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自學考試和各種短期的在職培訓等等。
(一)學歷教育與非學歷高等教育逐漸融合
以前由於辦學條件的制約,我國的非學歷高等教育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同時由於認識上的偏見,導致其辦學規模小、質量低,影響著非學歷高等教育的發展。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面向在職人員的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將成為一種必須,而不僅僅是學歷教育的一種有益的補充。我國高等學歷教育也將進一步面向社會自主辦學。這意味著,高等學歷教育也將為了滿足社會各階層對高等教育的多樣需求,而進行相應的改革,將會本著「寬進嚴出」的原則,逐步放寬招生條件;在學習年限上將打破全日制的模式,向全日制和部分時間制結合的方式轉變。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並逐步向相互融合方向發展。
(二)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將構築起我國21世紀終身教育體系2l世紀我國將步入學習化社會,學習將會成為每個人的終身需要。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將成為人們的共識,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體系,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學習者對高等教育的
需求,將是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成人高等教育是指高等學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機構為完成中等教育基礎上的成人實施的教育活動,包括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由於成人高等教育的對象不受年齡的限制,並且辦學形式比較靈活,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繼續高等教育的需求,其發展潛力是相當巨大的。成人高等教育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迫切需要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加快科技進步的速度,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社會對科技型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應用型科技人才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由於其對學習對象的年齡限制少,形式靈活,尤其是不要求參加自學考試的學生到校學習,不影響學習者個人的日常工作,給予學習者高度的學習自由,因此從一開始實施自學考試,其發展速度就比較迅速。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和時間將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人們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要求接受繼續高等教育的願望將更加強烈。將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相互融合的立體式終身教育體系是21世紀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四、管理科學化、民主化隨著我國宏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也將進一步走向深入。21世紀高校的管理將由經驗管理向科學化管理的方向發展,將由專制管理向民主化管理方向發展。
(一)高校內部管理機制
隨著現代管理理論與決策科學的發展及其在高校管理當中的應用,我國高校將進一步由過去的以經驗管理為主的方式向運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科學管理為主的方式轉變。以往的學校教育管理只強調教育領域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育管理同一般管理的共性,過多地強調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偏重以經驗為主的管理方式。譬如說高校普遍沒有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統(Ⅷs)這一萬方數據88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1年第1期重要的現代管理工具,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高校本身卻在為政府和企業開發各種管理信息系統。是高校自身沒有意識到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性嗎?應該不是,因為他們在推銷其科研成果時,極力向用戶宣傳其使用價值。那麼原因在哪裡呢?這就是上面提到的,高校的管理者過多地強調教育領域的特殊性,而沒有充分注意和強調教育管理同一般管理的共性。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告訴我們,教育管理的本質是現代管理理論在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教育管理是管理的一個分支。因此高校的管理者應該著重強調教育管理中管理的一面,有意識地將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引入到高校的實際管理當中,促使高校管理由經驗式管理向科學化管理方向轉變,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更有效地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及其近期和長期的發展目標。
(二)管理民主化
現代大學在學術與具體事務的管理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力,尤其是有著學術自由的傳統,最早提出並實施學術自由的是德國的馮•洪堡,現代美國高校也基本上繼承了這一傳統,在大學裡面普遍設有教授委員會,其主要任務與使命是對學術方面的事務做決策。現代大學的這一特徵,表明了教授在學校事務,尤其是學術事務的管理當中享有很大的自主權力。這也是現代大學管理民主化的具體體現。隨著我國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與深入,教授在高校管理尤其是在學術事務的管理中將擁有更大的決策權力,這是現代大學管理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我國高校管理向民主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之一。現代大學在管理方面的另一個變化,就是在對學生具體事務的管理上,給予學生自己很大的自主管理的權力。制定各種政策鼓勵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包括學生成立各種社團,設立學生管理機構),大學只是在宏觀上給予方向性的指導。在這一方面,我國地方高校也在積極行動。具體就是讓學生自己參與學校學生事務的管理過程,鼓勵學生組織各種社團,成立學生會,管理具體的日常學生事務。學校設有主管學生工作的機構,負責審批學生社團,指導學生會的管理工作,但僅限於在宏觀層次上的指導。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國高校的內部管理體制正在向科學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21世紀我國高校管理仍將向這一方向發展。
五、網路化
隨著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極大地影響著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的網路化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特別是在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網路化更是發展神速。僅以美國為例,據統計到1998年,在美國以互聯網為主要手段開展遠程教育的高校占總數的60%左右,比三年前增長了3倍,其餘學校也將在3年內開始利用互聯網開展遠程教育,學生可以直接通過網上學習得到相應的學歷和學位。
(一)我國網上高等教育發展迅速
順應高等教育網路化的發展趨勢,我國教育部已經批准31所高校進行網路教育的試點,其中一些高校已經開始招生。根據教育部關於試點高校開展遠程教育的政策,獲得開展網路教育的試點高校可以進行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可以根據社會的需求,在專業設置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向修滿學分的學生發放學歷和學位證書。據中國教育報報道,中國目前網上學生已達18萬人。網路的優勢在於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和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把網路與教學直接連接起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個人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可以自由選擇上網學習的時間和地點。這將更有利於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隨著我國網上高等教育的開展,將會有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二)高校校園網路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國內已有400餘所大專院校建立了校園網,但離真正的遠程教育和網路建設還有一定差距。即便是已經開展遠程網路教育的高校也基本上還是處於起步階段,與傳統的基於電視廣播的遠程教育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網上傳輸的課件基本上是純文本式或者是可以傳輸聲音、圖像和文本的多媒體課件,還沒有實現遠程實時、互動式教學。這就限制了網上教學的形式,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不能和教師進行實時的信息溝通和交流。要使遠程網路教育更好地發展,並體現其突出的優勢,必須加強高校校園網路的建設,並且開發出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軟體;進一步完善遠程網路教育的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保證網路教育的質量,促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向著網路化的方向迅速發展,為更多的公民提供高質量的遠程網路教育。
六、大眾化、普及化國際高等教育的發展一般都經歷三個階段,即精英教育階段、大眾化階段和普及化階段。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大眾化,正向普及化階段發展。當前我國也在積極地推行高校擴招政策,正在向大眾化的方向奮斗。
(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狀』就在人們關於高校擴招是否合理的議論當中,我國高校近年普遍開始擴大招生規模,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據統計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10.5%,萬方數據駱永進: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展望892000年已超過11%。根據樂觀的估計我國原定2010年毛入學率達到15%的目標,以現在的發展速度有可能提前實現。暫且不論高校擴招有利於拉動內需,以緩解經濟發展的壓力,單從高校擴招可以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即從受教育機會均等的角度出發,高校擴招,對逐步實現大眾化的目標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2l世紀的目標——高等教育普及化
隨著在2l世紀初葉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得到實現,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人們民主意識的提高,將會有更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說高等教育普及化是2l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任國家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數量發展與質量提高兩者之間的矛盾,尤其是我們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這一問題更為突出。如何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過程中處理好這一矛盾,應是所有關心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人士著重考慮的問題。
七、國際化關於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有各種說法,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為了本文論述的方便,在這里將其內涵歸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大學教育面向世界,以具體多樣的高等教育活動為載體,以吸收、借鑒世界先進辦學理念為核心,改造高等教育及其管理模式,進而達到提高本國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活動。是將國際的多文化的因素綜合到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中的一個過程,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是有利於各國利用國外資源,促進本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的需要。
(一)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我國從1978年開始積極推行高等教育國際化,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與國外高校的跨國交流與合作辦學的范圍在迅速擴大,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國內各個大學都很重視與國外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知名大學更是重視這一點。北京大學自從1998年百年校慶後,掀起了新一輪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熱潮。目前,北京大學已經和遍及世界47個國家和地區的174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校際交流關系。清華大學近年來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的120所大學簽訂了校際交流協議。在擴大與國際教育、學術機構交流的同時,清華大學與海外企業界也保持了良好的互利合作關系,企業合作委員會海外部成員已達28家,增強了學校的教學、科研實力,促進了學校整體水平的提高。除了知名大學的國際化行動之外,國內其它地方大學也在積極地推進自己的國際化進程。通過與國外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我國高校的國際知名度,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及社會服務能力。
(二)入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要求
目前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與中國進行雙邊市場准入談判的三十七個世貿組織成員中,已有三十六個同中國結束談判,只剩下墨西哥還沒有同中國簽協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重點已經由雙邊談判轉入多邊談判,即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和工作組報告書等多邊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如果後續談判順利的話,我國將在21世紀初葉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世將會使中國經濟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如何在對外經濟貿易中維護中國的利益,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都從客觀上要求我國高等教育能夠培養出大量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熟悉國際規則的高素質國際型人才。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的高等教育將進一步向國際開放,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將進一步加速。開放式大學和高等教育國際化將成為我國21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主題。
⑤ 怎麼解決大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導語:怎麼解決大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呢?一間大學的辦學目的應該在於培養能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才,而不是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雖然口號大了點,但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抱著這種心態去,我們的學校,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更甚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將在我們的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怎麼解決大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網網路體系,增強他在世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及高等教育的體系化和網路化:
開展中外強強合作辦學,努力打造以一流大學和學科,加快國際認證和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開放化;加強高等教育符合國際標準的法規建設和遵循國際通行的學術規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規范化;發展職業教育和數字教育,建立終身學習觀念,及高等教育的數字化和終身化。從而是我國高等教育首先從質量上達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運作平台上,以質量求的發展的機遇。
2.追求相對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規定和內在要求,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必須堅持公平原則。
首先應完善助學保障制度,建立相對合理的獎、貸、助、減制度,盡可能保證親困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次,建立對弱勢群體的“補償利益”制度,包括對地區弱勢、經濟弱勢、身心弱勢的群體的利益補償,及高等教育向這些弱勢群體傾斜。最後,針對不同高校的發展起點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問題,可以建立對弱勢高等教育機構的資助制度,鼓勵如是高等教育的機構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要保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適應性和質量的延續性,就必須建立高等教也質量的監控機制。
具體地說,一是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多樣化,即學術上的質量觀、滿足社會需求的質量觀和整體性質量關;二是樹立牢固的質量意識,把質量與法制觀念緊密結合起來,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質;三是建立內控質量監控機制和外控質量監控機制,即內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級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外部應建立政府、社會和相對獨立的評價機構三方互動有互不幹涉的質量監控機制。四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的標准化和數字化,從而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達到世界的教育標准。
4. 教育的過度發展與“知識型勞動力過剩”的互動必然造成教育資源的配置不當和投資效率低下。
為了解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一方面要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培養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求職輔導的力度,提高畢業生核心就業競爭力——工作能力,提高就業率、薪資、社會滿意度,為宣傳高校吸引生源提供第三方公正和專業性權威依據。
5.教育者方面,應加強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養,強化法律意識,起到積極表率作用。
學生方面,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崇尚科學與法律,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
怎麼解決大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改變外部條件
xx學院是一直堅持“立足梅州, 面向基層” 的辦學宗旨, 發揚艱苦奮斗的辦學傳統, 弘揚“勤儉誠信, 立己樹人 ”的校訓, 立足地方, 依託地方, 服務地方。但是基於全國發展模式——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梅州市政府同樣也是重點發展經濟,然而盲目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益,讓政府忽略了高校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潛在能力。本人已在梅州生活一年多,據我所了解本地市政府對高校教育的投入少之又少。我校所處的地理位置相當特殊,是客家文化之都,更是梅州市唯一的高校,只是得不到地方政府的經濟的大力支持,然而,全國的重點大學所處之地都有相當多的高校,地方政府根本無法全都大力支持,這就突出了本校的優點所在。因此,本校若想在梅州立足,首先要提高本校學生對梅州的.貢獻,以此來吸引梅州市政府的重視,進而提高本校的知名度,最終可以吸收更多的優質生源,為學校注入新的力量。
(二)改革內部制度
一間大學的內部制度的中心肯定是學生,所以我們學校更應該增強領導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聯系,進而完善我校教學管理制度,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教學管理是按照教學的規律和特點, 對教學工作進行計劃、組織、控制、監督的過程。在高校的管理中, 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 要從學校的發展規劃, 專業的發展規劃到組織和引導院系各專業進行專業建設, 課程建設等方面, 根據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需要, 實現最優組合, 形成科學運行機制, 發揮整體效益, 就必須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規范化的、科學的、完整的教學管理制度。
(三)加強學生的創新力
創新力是一間學校永恆的動力,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恆的動力。縱觀我校各方面的情況,其實我校落後於國內重點大學的原因只在於創新力較弱。我校學生在省級、國家級科學創新比賽中所獲得獎項的項目,對於實際的應用起不了大作用,故我校應重視學生的創新力的實踐應用,讓本校學生對梅州市作出貢獻,引起政府重視,從而得到更多的經濟來源。獲獎情況、考上碩士研究生的人數,這些方面對一間學校的影響的卻不少,但是起不到決定性的勝利。所以我們學校應該組織各二級學院建立專業知識實踐創新隊伍,培養一批創新力較強的學生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