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菲佣
❶ 大學生有興趣愛好是好事,怎樣培養合理的興趣愛好
大學生有興趣愛好是好事,這樣培養合理的興趣愛好。現在正是一個開學的季節,很多學生都已經跨入了校門,而且大學生在現在這個時代看來也是一個比較。輕松的學習階段是很多人都非常嚮往的。大學生活不像高中生活那樣,每天早早的起床,很晚的才能上床休息,就連午飯的時間都非常短暫,而是有空餘的時間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而且大學生活中也有各種的社團可以自己去參加,是菲佣不錯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怎樣培養合理的興趣愛好。好啦,以上就是小編個人的意見和看法了,希望大家能夠認真仔細的看一看,對於大家來說,培養興趣還是有非常大的好處。
❷ 大學新開家政課,真的有大學生會去學這門專業嗎
導言:當我們每每聊起赴美留學,都是奔著CS,EE,商科這些耳熟能詳,如雷貫耳的專業去的。因為就讀這些專業代表了不止賺了面子,更賺了「里子」。
高薪,好就業,人才這些專業的代名詞,但是卻有一個專業,卻另大家十分吃驚——家政專業。
7月5日,教育部突然表示,每個省原則上至少要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職業院校要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
家政從業人員如今也需要本科畢業了?什麼是家政科學呢?
1、教育部要設立高校家政專業
2019年7月5日,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謝俐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視家政服務人才的培養培訓,將重點做好完善專業結構,擴大培養規模工作。
引導和鼓勵院校加強人才培養。每個省份原則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職業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
❸ 中國大學生為什麼就業難
中國人口太多 待就業的人多 就業難
有副對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屆、這一屆、下一屆,屆屆失業。」橫披是「願賭服輸」。這幅對聯雖然說的有些絕對,但也是生動地概括了現階段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公務員考試人數的激增數,千人爭一職位的現象,也可以是觀照就業形勢艱辛的另一個鮮活標本。
2007年實際上有495萬的畢業生,但是還有100萬沒有就業,2008年560畢業生,還有150萬沒有畢業。到2009年,中國將有 610萬大學生,根據人力資源部的目標,力爭就業率達到70%,專家估計可能還有200萬大學生不能如期畢業。這個是比較嚴峻的問題,中國現在處在大學生畢業年年增長,但是我們的就業崗位,我們的社會經濟結構不能滿足的這么一個局面。
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也是社會上的一大現象。大學生就業有多難,看看上面的數字就知道了。為什麼會這么難,這個問題也被分析過很久了,在我看來,有多方面的原因。
有人說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已經不稀罕了。誠然,高校擴招的計劃經濟的數超過了市場經濟的增長。從2001年的145萬,一直到2008年的560萬,中國大學生增長數量呈井噴式的增長,這樣的增長速度是擴招前的6倍,而經濟規模實際上是沒有增長的,所以人才的超前增長實際上是造成目前就業難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
但在數量激增時,我國的大學生真的供過於求嗎?大學生就業難,並不意味著大學生過剩。我國的大學生占整個國家人口的比例目前只有5%到6%,而發達國家實際上佔到的比例是30%到40%,加拿大的大學生畢業生人口則佔到了國家人口的50%。對比之下,我國大學畢業生占從業人員的比例僅有發達國家的1/8。所以我國的大學生並不是過多。但是為什麼出現就業難的情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目前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單位實際上是不夠的。很多大學生都想著進國企,但僧多粥少,實際上真正吸引大學生就業,或者城鎮人口就業的70%和90%都是靠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但目前我國能夠吸納大量學生就業的第三產業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德國聯邦勞工局下屬研究機構一項調查發現,在德國失業人數超過400萬的大背景下,德國高校畢業生卻仍然就業前景良好。其重要原因是研發、管理、咨詢和教育領域等需要大學生的工作崗位不斷增多。
而目前我國第三產業佔GDP的不到 40%,在發達國家實際上佔到80%,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很多行業,包括金融、保險、電訊、醫療、衛生,更重要的包括教育行業,實際上都還處於半封閉狀態,很多壟斷行業都沒有真正放開。這些行業如果真正開放,將會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一個大大的「蓄水池」。
在過去30年裡,我們走的是低成本的中國製造模式,這種模式吸納了大量的農民工就業,但是在大學生的就業上所做的貢獻還很少。我國的製造業實際上還定位在產業鏈的最低端,雖然吸收了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剝削勞動力。真正能吸收大學生的產業鏈的高端環節,我國卻發展的遠遠不夠。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失衡,尤其是高端產業發展嚴重不足,也導致了我國千萬學子走出校門後找不到歸屬地。
另外,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分布也是很不合理。畢業生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等這些大城市。實際上我國大學生應該向更多需要人才的二三線城市和廣大城鎮發展,如溫州、珠海、煙台、青島。我去年去過一個沿海的城市,它們有一個企業每年的訂單都是好幾個億,但是這個企業裡面卻沒有一個懂外語的人才,都是國外的人拿著訂單來。實際上我國大量的二線、三線城市都很缺乏人才。但也不是說上了大學的就是人才,現在所需要的人才並不是光有學歷的大學生,真正的人才應該反應在能力上。實際上我國大學生中國際化人才還是比較少。麥肯錫的調查報告表示:我國大學生畢業中只有不到10%的人擁有為外企工作的國際化技能,而印度該比例為25%。我國每年新培養的60萬工程師裡面,只有16萬具備為跨家公司工作所需的實用技能和語言技能。今後五年,我國將需要7.5萬名具備國際化素質的經理人,但是我們目前只有5000這樣的人才。我覺得中國的國際化人才是非常緊缺的,這也是我們教育界應該重視的東西。試想一個外語流利、具備著國際化素質的學生畢業了,就業出路一定會更加寬闊,較難出現待業或啃老的尷尬局面。
所以,就業難不光有社會大環境的問題,也有自身問題。在我國發展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鏈價值,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我國的大學生也應該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具備國際化眼光和技能。2009年中國的教育市場和中國的國際化人才都會面臨一個新的轉型的時機,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更要抓住這個時機,更多地培育和壯大我們的國際化人才隊伍,同時也要更快提升各行各業來吸納大學生就業。要從根本上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找到一條理想的途徑,就需要盡早下決心在一些領域邁出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