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檢測
Ⅰ 浙江大學夏晉導師怎麼樣
夏晉:浙江大學教授。
夏晉,男,1982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於浙江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關注於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結構檢測與評定、結構防護與修復、性能提升與控制等領域。
國際SCI期刊《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Corresponding Member,國際期刊《Corrosion Science》、《Engineering Structure》、《ACI Structural Journal》、《Computers and Concrete》、《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等審稿人;兼任國際材料與結構研究實驗聯合會RILEM技術委員會成員,國際土木工程全壽命周期聯合會IALCCE技術委員會成員,國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學術會議ICDCS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村鎮綠色建築綜合防災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硅酸鹽學租唯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科技專家庫專家,阿里巴巴集團工程技術部專家。
Ⅱ 浙江大學車輛工程的導師簡介
馮培恩,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工程機械專業本科,1985年獲聯邦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浙江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副校長。在國內率先開始工程機械CAD的研究。從事設計方法學、優化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的跨學科研究,開辟優化方法學的新方向。首先提出以全系統、全性能和全壽命周期優化為目標的廣義優化設計理論,方案智能生成和柔性優化方法、基於多Agent的分布式協同優化技術、基於區間分析的系列化設計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徵模型和智能概念設計目錄,提出基於基因工程的概念設計策略。開展工程機械機器人化技術的研究,首創集工況監測與故障查找、節能控制、遠程無線遙控和局部自主智能操縱於一體的液壓挖掘機器人。在國內外正式發表200餘篇論文,出版一本德文專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譯著。研究成果先後榮獲10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或榮譽。現兼任聯邦德國工程師協會會員,英國《Engineering Design》編委,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挖掘機械研究會理事長,國際機器與機構理論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現代設計法研究會CAD學會副理事長,中德合作《工程設計》主編,《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副主任等職。還兼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和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俞小莉,女,教授、博士生導師。與浙江大學分別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5.08留校任教。1995.07-1996.01日本北海道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96.04-1997.03香港理工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車輛工程中的熱、機疲勞可靠性、車輛熱管理、車用動力能源多元化等。作為負責人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軍工項目、省部級項目和重大橫向項目等近4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第2)、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發明專利20餘項,發表論文200多篇。在研項目主要包括國家安全重大基礎項目、軍品配套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企業委託技術開發項目(重大橫向項目)等。 現任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所長,浙江省內燃機學會理事長、浙江省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農機學會常務理事、能源與動力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科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內燃機學會測試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兵工學會高級會員、發動機專業委員會委員。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郝志勇,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畢業,天津大學博士,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博士後(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資助),德國漢諾威大學訪問教授(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天津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與發動機NVH和CAE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7年最早在國內開設了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生課程,1996年在國內最早開創了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及熱力發動機雜訊控制研究博士生培養方向,已培養研究生70多人,多年一致致力於打造我國發動機自主開發品牌(ANVL)。作為課題負責人已先後完成了數十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級7項,省部級10多項,有七項研究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作為負責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內燃機氣缸壓力無孔測量系統」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動力機械裝置振動主動控制理論及其應用」先後獲得天津市發明金獎、國際發明展銀獎以及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動力軸系扭振實驗台」獲得天津市優秀發明獎和全國發明展金獎以及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內燃機聲振信號測量及其對工作過程識別的研究」獲得天津市自然科學三等獎(2003),「階梯軸系扭振彈性波主動控制的研究」和「大型汽輪發電機組軸系扭振危害及其控制的研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熱機結構動力學系統與熱力學系統的耦合性能影響研究」,「柴油機等強度輕型化設計開發」,「汽車低雜訊輕量化設計研究」以及「鎂質車體前端NVH性能設計與開發」等一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科研項目。獲得國家專利4項,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EI、SCI檢索70多篇。作為子項目負責人參加完成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個人曾榮獲光華科技獎、容閎科技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天津青年科技獎、通用汽車中國高校創新人才獎、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獎和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研究方向:汽車與發動機振動雜訊控制、汽車與發動機輕量化設計、發動機現代設計方法、發動機整機設計開發、汽車與發動機進排氣系統設計、發動機橡膠液壓懸置設計等;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消息來源:浙江大學汽車與發動機振動雜訊實驗室網站)。
周曉軍,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從事車輛工程、振沖噪控制與信號處理、機械設計與製造、無損檢測、自動化及計算機輔助測試與控制、機電一體化、機器視覺及可視化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系統開發工作。承擔或完成了與此相關的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應用項目。其間取得了包括基本理論與方法,新技術與軟、硬體應用系統在內的較為系統的成果;據國際聯機查新檢索鑒定認為部分成果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所開發的一些具有先進水平或填補空白的應用系統,已服務於國防、航空、汽車等工業領域。中國無損檢測學會理事。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浙江省無損檢測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方向:製造自動化與光機電一體化、檢測、信息處理與質量保證、車輛檢測、試驗與控制、車輛製造過程自動化、車輛虛擬儀器、虛擬測試與模擬。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製造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消息來源:浙江大學機能學院網站)
宋小文,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車輛工程專業)。1989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應用數學系計算幾何與圖形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3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繫機械製造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6年留校任教於浙江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2001.11~2003.2 美國 Brigham Yang University 計算機系,高級訪問學者。主講課程:「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圖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雙語)」、「機械產品數字化建模」。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加者承擔和完成國家、省部級項目、市級項目、企業橫向合作項目4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篇,EI收錄論文1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0餘名,協助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曾榮獲浙江大學獎教金、工會工作積極分子等榮譽,擔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2010-2012)、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計分會全國模具設計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與模具分會副秘書長。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核心成員 。工作研究領域——設計理論與方法: --產品建模及設計規劃; --創新設計理論; --基於模擬的分析及優化設計技術; --圖形圖像信息處理與分析。 車輛工程: --車身數字化設計與空氣動力學分析優化; --底盤系統數字化設計與性能分析優化。 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 --模具現代設計方法; --模具性能模擬及分析優化。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胡樹根,男,教授,畢業與浙江大學。先後從事與製造業信息化項目、模具設計製造技術、逆向工程技術、計算機輔助測控技術、基於數值模擬的成型工藝參數智能設計、計算機輔助排樣優化系統、計算機輔助模具報價分析、汽車零部件設計、基於虛擬樣機技術的車輪隨即側滑模擬分析及懸架參數優化、EPS數學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汽車轉向技術。車輛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數字化設計與分析、汽車模具設計分析與製造、汽車現代製造技術。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許滄粟,男,工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內容:柴油機噴霧霧化、激光點火機理研究、汽車電子等。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212室,現帶的研究生有周旋、胡洋洋、王洪濤、劉陽訓、鍾安昊。
熊樹生,工學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注冊機動車鑒定評估師,國家級能源與動力實驗教學中心常務副主任。1994年本科畢業於天津大學內燃機專業,1997年碩士畢業於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0年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研究方向為新能源的車用及多元化利用。現為中國內燃機學會、中國沼氣學會會員,國家基金委評審專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采購評標專家,杭州市汽車仲裁院仲裁員,江西省渦旋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曾到阿根廷、墨西哥進行短期合作研究。完成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基金項目,國防軍工項目以及企業的重大研究開發項目,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氫燃料發動機、CNG、LPG、沼氣、煤氣等氣體燃料發動機及汽車、柴油車的顆粒捕集再生裝置、混合動力系統、純電動汽車、渦旋機械、新型發動機等,還開發了機動車檢測測試系統。在國家一級刊物或國際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十多篇,申請專利近40項,其中發明專利三十多項,獲省部級和教育廳科技進步獎各一項。先後擔任《汽車構造》、《汽車專業英語》、《汽車電子應用》、《汽車檢測與診斷》、《汽車性能與評價》等課程的主講教師,指導《汽車認知實習》和《汽車駕駛實習》,是勞動部「二手車鑒定估價師」、「汽車碰撞估損師」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培訓講師,現為《內燃機學報》特邀編委,國際氫能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兵工學報》評委,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特聘教授。獲浙江省高校第五屆教學大賽優秀獎,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學院第三屆教學技能競賽二等獎,2008年浙江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三等獎,2010年能源系教學競賽二等獎,浙江大學優秀班主任,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曾任台州市科技局局長助理,麗水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助理,現掛職浙江省龍泉市,任龍泉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市長助理。研究領域: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新能源汽車(消息來源:浙江大學個人主頁)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朱紹鵬,女,副教授,2003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控制系,2006年3月在日本千葉大學電子機械繫統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10年3月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系統設計與管理專業獲系統工程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入選浙江省青年科學家培養計劃。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匹配及控制。 2.新能源汽車商業運營模式創新。 3.車輛系統動力學分析及控制。教學工作: 本科生課程:《模型驅動開發與控制系統設計》、《系統論》、 《現代電動汽車技術》 獎勵榮譽:1.電動汽車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3。2. 浙江大學2011-2012學年優秀班主任,2012。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李道飛,男,副教授。1999年9月-2003年7月:於 吉林工業大學 汽車工程學院 攻讀 車輛工程專業 本科學位;2003年9月-2008年6月:於 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攻讀 車輛工程專業 工學博士學位;2008年6月-2010年7月:助理研究員,於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2010年7月-2015年12月:助理研究員;2016年1月-: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期間:2011年8月-2011年11月:訪問學者,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4年-2016年: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研究方向:1、車輛系統動力學與控制 2、智能車輛、自主/半自主駕駛 3、新能源汽車及其控制系統 - 氣動-內燃混合動力 - 電動車輛。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Ⅲ 浙大歷史上有哪些知名校友
該校名人
[編輯]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中的浙大校友
[編輯]浙大校友中的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年當選 蘇步青 竺可楨 羅宗洛 貝時璋 吳定良 馬寅初 柳詒征
1958年當選 吳健雄
1959年當選 李政道 王世中
1959年當選 顧毓琇
1968年當選 楊忠道 錢穆
1970年當選 項黼宸
1974年當選 周元燊
1978年當選 方懷時
1988年當選 郭曉嵐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貝時璋 蔡邦華 蔡昌年 蔡金濤 曹楚南 陳吉余 陳建功 陳力為 陳清如
陳述彭 陳望道 陳耀祖 陳宜張 陳蘊博 陳子元 陳左寧 程開甲 程民德
程孝剛 池志強 戴立信 丁仲禮 董石麟 杜慶華 馮純伯 馮新德 干福熹
谷超豪 顧功敘 郭可信 韓禎祥 賀賢土 洪伯潛 洪孟民 侯虞鈞 胡寧
胡海昌 胡和生 胡濟民 胡喬木 黃憲 黃秉維 黃鳴龍 黃文虎 紀育灃
金國章 金鑒明 金慶煥 金善寶 李競雄 李蘭娟 李政道 李志堅 梁希
梁守盤 林俊德 林勵吾 林祥棣 劉大鈞 劉恢先 劉盛綱 劉守仁 樓之岑
盧鶴紱 盧嘉錫 路甬祥 陸熙炎 陸學善 呂敏 羅宗洛 麻生明 馬敘倫
馬寅初 毛漢禮 潘家錚 潘鏡芙 潘雲鶴 錢令希 錢人元 錢三強 錢志道
錢鍾韓 欽俊德 任美鍔 邵象華 沈昌祥 沈家驄 沈善炯 沈寅初 沈允鋼
沈之荃 施教耐 施履吉 施雅風 石鍾慈 蘇步青 蘇元復 孫優賢 譚其驤
談家楨 唐孝威 塗長望 汪槱生 汪猷 汪胡楨 王序 王元 王葆仁
王淦昌 吳晗 吳浩青 吳健雄 吳碩賢 吳文俊 吳學藺 吳征鎧 吳中倫
吳祖塏 夏鼐 夏道行 向達 謝學錦 謝義炳 徐僖 徐承恩 徐光憲
徐世浙 徐元森 徐芝綸 薛鳴球 楊福愉 楊奇遜 楊裕生 陽含熙 姚錱
葉培建 葉篤正 袁權 章名濤 張德慶 張嗣瀛 張友尚 張肇騫 張直中
張鍾俊 趙九章 趙梓森 鄭樹森 支秉彝 周志炎 朱壬葆 朱位秋 朱祖祥
庄逢辰 鄒元爔 岑可法 闕端麟 竺可楨 裘法祖
[編輯]其他知名校友
數學家
陳建功 蘇步青 盧慶駿 程民德 夏道行 王元 胡和生 石鍾慈 沈昌祥
丘成桐 楊忠道 林芳華 汪徐家 熊全治 周元燊 勵建書 劉克峰
物理學家
李政道 胡剛復 王淦昌 何增祿 束星北
化學家
王琎 周厚復 吳征鎧 盧嘉錫 徐光憲 王葆仁
[編輯]曾於該校就讀
政治家陳儀-台灣省主席、浙江省主席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未畢業)
數學家谷超豪
[編輯]曾於該校任教
政治家黃郛-中國總理,攝行總統職務
政治家陳布雷-蔣介石侍從室主任
政治家陳獨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中央局書記
史地學家張其昀-教育部長,總統府資政,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軍事理論家蔣百里-陸軍上將
軍事家周承菼-浙江都督,浙軍總司令,國軍陸軍中將
軍事家蔣尊簋-浙江都督
軍事家史久光-民國將領
軍事家李斐然-民國將領
新文化運動先驅夏衍
著名教育家蔣夢麟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國立北平大學校長
著名教育家許壽裳
著名教育家鄭曉滄
著名教育家錢家治
一代詞宗夏承燾
著名畫家豐子愷
傑出物理學家吳健雄
中國摩爾根遺傳學家談家楨
敦煌藝術研究家常書鴻
數學史家錢寶琮
生物物理學家貝時璋
書壇泰斗沙孟海
經濟學家馬寅初
氣象學家竺可楨
國學大師馬一浮
地質學家葉良輔
心理學家陳立
蠶學家孫本忠
機械工程學家程孝剛
林學家梁希
農學家許璇
農學家丁振麟
林學家邵均
畜牧獸醫學家虞振鏞
農業昆蟲學家祝汝佐
蠶業教育家葛敬中
農業昆蟲學家周明牂
植物病理學家陳鴻逵
園藝學家吳耕民
土壤學家朱祖祥
導彈專家梁守盤
工程力學家錢令希
電工學家王國松
葯用植物學家劉寶善
農藝學家盧守耕
人類學家吳定良
化學工程學家李壽恆
傳染病學家王季午
昆蟲學家蔡邦華
教育學家孟憲承
物理學家張紹忠
法學家李浩培
航空力學家范緒箕
生物動物學家蔡堡
植物生理學家羅宗洛,國立台灣大學第一任校長
小說家查良鏞(金庸)
Ⅳ 浙江大學法學考研經驗
快!點!准!備!吧!按照這兩年考研捲成這個熊樣子,勸你一定要早點!請不要沉迷於 3-6 個月上清北復交武浙南,答主告訴你 90% 不可能,剩下 10% 要麼是學習開竅很快,要麼本科期間專業知識體系已經搭建完成。
另外,不是刻意去做難題,而是刻意去做老師想要的學生,通過分析老師的出題風格和側重點,了解他希望你知道的理論,掌握他看重的知識點,不單單是為了初試,而且還能讓老師認為:噢,這小孩對我研究的內容還挺熟悉,就選他做我的研究生吧。
希望各位在專業課復習上都走向一條正確的快車道,避免「無效努力」的踩坑,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答主說的差不多了,你的專業課復習進行到哪裡了呢?
Ⅳ 李連達的論文造假
最近,在互聯網上搜索「浙大」,出現了很多有關浙江大學葯學院院長李連達涉嫌論文造假的帖子,甚至有網友用了很極端的詞語:「李連達院士的研究成果=剽竊+造假+一稿多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昨天,記者就此事展開了調查。 浙大校長收到兩封信 「李連達院士論文造假」
第一封信:李連達署名的三篇論文學術造假
11月18日,全歐中醫葯聯合會中葯特別專家小組的祝國光教授在芬蘭給浙江大學的楊衛校長發去了一封題為《提倡嚴謹治學,反對學術造假》的信。
信中祝國光告訴楊衛:有浙江大學葯學院院長李連達署名的三篇論文有學術造假問題。
經全歐中醫葯聯合會中葯特別專家小組認真研究認為,論文作者不僅一稿多投,而且還存在嚴重造假。曾經刊登該研究小組論文的德國《NSA葯理學雜志》、荷蘭《人種葯理學雜志》、英國《本草療法研究》、波蘭《葯理通報》等先後公開發表聲明,稱這是「科學的欺詐行為」,並將這些已發表「學術論文」刪除,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目前,國際上深入調查正在進行中。
祝國光教授在信中表示,「浙江大學一直以嚴格治學著稱於世,我們一直引以為榮,想不到會發生這論文造假之事,並出於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名下。」
第二封信:一稿多投,損害我國中醫葯在歐洲聲譽
正當浙江大學對此事展開調查之際,12月6日晚,祝國光教授又給浙大楊衛校長發去一封信。
信中說,我們又發現李連達院士以第一作者名義發表的兩篇文章,先以英文發表在國外期刊,然後隔數月或年余,又在國內以變換第一作者為李連達院士的名義發表,並且中文的論文沒有提及任何該文已經用英文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甚至在其參考文獻中也未列上。「說明作者是有意避開已經發表的相同文章!」
祝國光教授表示,李連達院士研究組的造假論文一案,已經嚴重損害我國科學技術人員在歐洲的聲譽,損壞了我們中醫葯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形象,影響了我們的中醫葯市場。 論文造假是其所帶的博士後所為
浙江大學新聞發言人以書面的形式就此事對媒體公布了學校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稱「論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連達院士所帶的博士後賀海波個人行為,其他作者並不知情。
文中說,「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學葯學院常務副院長收到某教授的郵件,投訴他已經畢業的博士生、原浙大博士後、時任浙大副教授賀海波在論文中末經他本人同意使用了他的研究組的數據,屬剽竊行為。浙江大學葯學院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十分重視,當即開始了調查。賀海波已向學院承認了自己所犯的錯誤,並向他的博士導師當面作了檢討。
「賀海波於2006年6月進入浙江大學葯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研究,2008年7月被浙江大學聘為副教授。浙江大學葯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查明:賀海波在浙大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其論文存在剽竊、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專家幫助修改英文的事實等學術不端行為。11月13日學校召開校長辦公會議,決定依據《浙江大學學術道德行為規范》,撤銷其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如發現任何與此相關的學術不道德的行為問題,都將一查到底。」
浙大方面還表示,國外的這些期刊並沒有刊登,只是錄用。
新聞發言人表示,抵禦學術腐敗,維護學術道德,是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高等學校的共同責任。浙江大學一貫十分重視學術道德規范建設。學校把此事作為學術不端行為的反面教材,加強對博士後和新進教工學術道德和學術誠信的教育,採取進一步措施嚴懲學術不端行為。 調查結果有疑點
不過,也有專家對該處理結果不滿意。有專家認為:幾篇論文中,其科研設計、思路、檢測方法及項目,實驗選擇及搭配都有一定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不像出自博士後學生一人之手。而且,一個如此多項目的葯學試驗,並非一個人所能完成。而且,論文立項必須通過層層審批,其他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所獲科研經費也不可能被某個人所用。而前三篇論文的中心課題,是李院士近幾年最核心、最重要的課題,「不知情」有點說不過去。
不少專家認為,從學術規范來說,只要論文的作者對用自己的署名沒有異議,一旦論文出問題任何人都難逃其責,而非一人承擔。 與高校教授考核體系有關
事實上,有知情人士稱,之所以造成這樣的不良後果,是高校對旗下老師的考核體系造成的,老師發表論文數量直接跟收入、晉升等有關。
在浙江某高校的考核體繫上看見,申報正教授要求的論文基數是:文科8篇以上,理工科6篇以上,其中權威核心刊物2篇以上。其中,每一類刊物的發表都被分別記分。此外,主持完成國家級科研課題、省、部級科研課題等也被分別記分。最後的總分將決定該教授在學校里的升遷。
因此,國內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學生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刊登論文,老師會要求學生帶上自己的名字,有時候還是第一作者。「每學年論文數量這么多,教授根本無法仔細查看每篇論文,涉及一些試驗數據等更無法短時間內核實真偽。」浙江某高校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說,也正因為如此,國內高校有不成文的規定,如果論文主要是學生完成的,無論指導教授名字放在什麼位置,出了問題均只處理學生不處理教授。
Ⅵ 本科論文查重評定合格的標準是多少
每個學校的標準是不一樣的。用的查重軟體可能也是不同的。
比如浙江大學要求各院系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制定重復率要求,大部分院系小於10%,也有的定在15%、20%。
一般本科院校在30%以下,碩博等一般在10%以下,當然不同的學校要求也是不同的,也可能有些本科院校要求在10%以下,所以可以在檢測修改前,問問自己的老師,確定一下,做到心中有數。剩下的就是努力檢測並修改。
每個學校要求使用的論文檢測系統也是不同的,比如某大學使用的是知網的論文查重檢測系統,而定一個大學使用的是維普的論文檢測系統,那麼按照這樣的標准,首先是肯定不能以一個確定的結果值進行衡量的。
因為對於不同的論文檢測系統來說,演算法和收錄文獻庫的情況都不一樣,有時候檢測的差距大也是必然的,所以同學們在檢測論文的時候,最好是先確定一下學校所使用的系統,後期一直使用即可。
比如學校要求使用維普的論文檢測系統,同學們就沒有必要再使用Paperpass。不然造成了浪費而且也不會有準確的檢測結果。
(6)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檢測擴展閱讀:
人民網:畢業論文查重要求更嚴格
如果要問今年畢業生的畢業季關鍵詞,「論文查重」一定是其中之一。
社交媒體上,關於論文重復率要求降低的吐槽天天都有。據媒體報道,部分學校的畢業論文重復率要求從以前的30%以內下降到20%,有的學校甚至降到了8%。如果重復率過不了關,論文就進入不了答辯環節。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
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樓艷看來,學術規范是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近日,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學術規范是誠信底線,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生時代就應該牢牢樹立底線思維,具有「紅線」意識。
「查重的目的,也是在學生中建立紀律觀念和規則意識,教育學生要敬畏規則,遵守制度。」樓艷說。
不過,查重只是一種技術手段。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查重本身,解決不了學術不規范問題。有技術,就有規避技術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且,並不能簡單認為重復率越低,論文就一定越好。
「有些論文需要對他人文章觀點進行引用,只要標明出處,引用恰當,我們就認為它符合學術規范;如果引文內容不恰當,即便只有10%的重復率,也是不應該有的。」儲朝暉強調,人不能被技術框死,要用更加專業的方式來判斷論文質量。
浙江大學本科生院教務處副處長劉有恃認為,查重報告可以作為一種輔助判斷工具,不過,低重復率不能作為學生畢業論文的唯一檢驗標准。
「我校要求各院系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制定重復率要求,大部分院系小於10%,也有的定在15%、20%,還有學院由導師根據論文查重數據審核判斷。」
他表示,在論文質量方面,相比結果管理,更應重視科學的過程管理,建立從課程教學—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評審和論文答辯—論文評優等環節的全過程質量管理觀念和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全過程的質量管理有效促進和保障學生學位論文質量的不斷提高。
確實,提高育人質量,重點不僅在於加強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審核,還要加強對學生日常的學業管理。學風建設,也不在於畢業突擊,而在於平時的潛移默化。
「大學應該要長期常規性開展學風建設工作,建立嚴格的學術規范和學術評價體系。」儲朝暉說。樓艷也表示,學術規范訓練是常態化的,要貫穿學生培養的整個過程。
比如,在新生入學教育時,人文學院就會專門安排「堅守學術規范」的報告,對學生的學術研究提出要求;前不久,人文學院還組織了第一屆「學風特優班」暨「志學獎」評選活動。
劉有恃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相信「嚴出」將是高校長期存在的「新常態」。「要切實增強在校學生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不要在大學期間虛度光陰,錯失成長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