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啃老餓死家中
⑴ 大學生王小林為何餓死在家中
他曾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小時候非常聰明、聽話,成績優秀,年年是三好學生。但1995年畢業後因為對工作不滿而棄職,漸漸懶散到不做事、不燒飯,能將時政大事說得頭頭是道,卻又將自己活活餓死。 不是歷史,是現實。這個叫王小林的年輕人,兩天前才被發現已餓死家中。當初,為了成就他讀大學,母親十分辛苦,姐姐早早輟學,連父親病亡都怕耽誤了學習而遲遲沒有告訴他。原本該是寄託了全家人擺脫貧寒艱難生活、翻身得幸福夢想的他,最終變成了家裡人的拖累乃至噩夢。母親避走,姐姐在他身後傷痛地表達的願望,只是希望來世「他做一個勞動的人,能自食其力。」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王小林不肯自立謀生,是因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僅僅因為懶惰成性?當事人已去,未經科學研究,很難再予證實。但將其作為已成為日漸普遍社會存在的「宅男宅女」、「啃老族」現象的一個案例來觀察,或許會有些意義。「宅」到餓死,發生機會自然很小。更多「宅一族」、「啃老族」通常棲息在城市中,平滑或壓抑地過著自己的窄小日子。有人積極地尋找工作,也有人漸漸習慣了「宅」和「啃」,甚而將它當成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方式。 不久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竟有65%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這樣的數字,和它背後牽連的社會問題,已不可小覷。而人民網關於年輕人「啃老」行為的網調中,更有超過半數網友認為「就業難、生活壓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網友反對啃老,認為年輕人應該自立自強。年輕人群體對於「啃老」高認同和理解,更讓人憂心忡忡。 缺少收入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的「宅」,挾著明顯的負向能量、消極心態,「宅家裡太久了,會有生活沒有任何意義的想法」,一位年輕網友這樣說。在這個原本人際關系疏離、缺少信任的網路時代,「宅」久了,若想重新融入社會,會難上加難。 需要認真對待「宅男宅女」和「啃老」現象,絕不僅出於「坐吃山空」的物質考慮。以往30多年間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財富積累與「只生一個好」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年輕一代「啃老」提供了可行的物質基礎;大學擴招後的就業難、年輕人收入敵不過生活成本的躥升,則讓他們不得不「啃老」。除了像王小林這樣生在貧寒農家的個例,多數人並無短期內「餓死」的危機。 但一個國家有這樣大比例的「啃老族」,必須要在創造就業崗位、提供公平公開就業競爭環境等方面做出長期、持續的努力,讓盡可能多的年輕人走出校園後能夠看到自力更生乃至人生獨立、成功的希望,有發展的奔頭。同時,也要深刻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什麼有那麼多成長時「聰明」、「聽話」、「三好」的孩子,竟爾在接受了十幾二十幾年教育之後,罔顧親人、缺少負責任感和艱苦奮斗勇氣,而不能成人?
⑵ 《我的四自故事》四自:自信 自主 自立 自強 800字
獨立自主的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是每個在社會上生活的人都需要的,而且,自立對我們來說,格外重要,它從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和發展。
「14包行李要10名志願者幫他扛上去。更雷的是,他連毛巾都帶了7條,衛生紙帶夠了四年用的。」談起接送「齊全哥」的經歷,志願者李虎無奈地說。武漢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新生鄭宇在5名家人的陪同下,一進校園就引起轟動,連83歲高齡奶奶都坐著輪椅前來為他「助陣」。(摘自《重慶晚報 》9月12日)
如此事情,在當今社會上頻繁發生。大學生無自理能力,從小被父母慣著,連洗衣服都不會,還要父母陪學。現在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成為了「啃老族」,不升學,不上班,整日無所事事,明明有自理能力,卻要靠父母養著。這種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啃老,對於他們自己今後的發展,是非常有害的。
前不久報紙就報道過,河南羅山縣23歲小伙楊鎖8個月前活活餓死在家中,一名曾幫過他的村民說,「給他飯吃他都想讓你直接喂到嘴裡。」追根溯源,因父母從小嬌慣而懶惰成性,成了「天下第一懶人」,最終餓死。(摘自《大河報》8月5日)
記得曾聽說過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女人生了個懶小孩,女人十分愛他,什麼事情都不讓小孩做。過了幾年,小孩長大了,變得十分懶惰,走路都要媽媽背著。恰好有段時間媽媽要出遠門,需要留小孩一人在家,於是給他做了一個圓圈式大餅用繩子套在脖頸上,覺得這樣懶小孩肯定就不會餓死,餓了低頭啃一口就是了嘛!多日之後媽媽回來後,看見懶小孩還是餓死了。只因為那個懶小孩懶得連把脖子上的大餅轉一下的事情都不願意做,他只吃了嘴巴下面的一處大餅,而其他部分的動都沒動過!而現在這種事情卻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楊鎖成為了真實版的「懶小孩」,成為大家的笑柄。
現在,有些同學習慣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走向自立。他們從小被父母溺愛著,養成了依賴父母的思想。這種思想不僅會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還會使人缺乏生活的責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不勞而獲,貪圖享受,就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甚至危害家庭社會或他人,走上非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現在的做法,改變「小皇帝」「小公主」的想法,自立自強從現在做起!
在汶川5•12大地震發生時,我們曾發現過一位小林浩。地震時,他同其他同學一起便被壓在了廢墟之下。但林浩沒有害怕,組織同學們唱歌來鼓舞士氣。經過兩個小時的掙扎,身材矮小而靈活的林浩終於爬出了廢墟。但此時,班上還有數十名同學被埋在廢墟之下。林浩並沒有驚慌的逃離,而是再次鑽到廢墟里展開了救援。後來,林浩將兩名同學背出了廢墟,將他們交給了校長。
我們現在的青少年並不一定要做到能像小林浩那樣,在地震時,不僅能照顧到自己,還能照顧到別人。但是我們至少要脫離襁褓,告別依賴,走向自立,能獨立地生活,遇到困難時不放棄,堅持自己解決。人必須要在逆境中學會獨立自主,才會成長。若是等到上了大學,父母很難再照顧到你,這個時候再醒悟,可就太遲了。
要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自立自強自主,也十分簡單。只需要你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洗一下衣,做一下飯;自己按時完成好作業,不要讓父母輔導和擔心你的學習;盡到自己在班上的職位的職責,讓老師和同學都為你豎起大拇指;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出行不需要父母再陪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讓我們牢記這句話,帶上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揣著一股戰勝困難的勇氣,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前進吧!
⑶ 大學生王小林餓死家中給了我們什麼警告
他曾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小時候非常聰明、聽話,成績優秀,年年是三好學生。但1995年畢業後因為對工作不滿而棄職,漸漸懶散到不做事、不燒飯,能將時政大事說得頭頭是道,卻又將自己活活餓死。 不是歷史,是現實。這個叫王小林的年輕人,兩天前才被發現已餓死家中。當初,為了成就他讀大學,母親十分辛苦,姐姐早早輟學,連父親病亡都怕耽誤了學習而遲遲沒有告訴他。原本該是寄託了全家人擺脫貧寒艱難生活、翻身得幸福夢想的他,最終變成了家裡人的拖累乃至噩夢。母親避走,姐姐在他身後傷痛地表達的願望,只是希望來世「他做一個勞動的人,能自食其力。」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王小林不肯自立謀生,是因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僅僅因為懶惰成性?當事人已去,未經科學研究,很難再予證實。但將其作為已成為日漸普遍社會存在的「宅男宅女」、「啃老族」現象的一個案例來觀察,或許會有些意義。「宅」到餓死,發生機會自然很小。更多「宅一族」、「啃老族」通常棲息在城市中,平滑或壓抑地過著自己的窄小日子。有人積極地尋找工作,也有人漸漸習慣了「宅」和「啃」,甚而將它當成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方式。 不久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竟有65%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這樣的數字,和它背後牽連的社會問題,已不可小覷。而人民網關於年輕人「啃老」行為的網調中,更有超過半數網友認為「就業難、生活壓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網友反對啃老,認為年輕人應該自立自強。年輕人群體對於「啃老」高認同和理解,更讓人憂心忡忡。 缺少收入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的「宅」,挾著明顯的負向能量、消極心態,「宅家裡太久了,會有生活沒有任何意義的想法」,一位年輕網友這樣說。在這個原本人際關系疏離、缺少信任的網路時代,「宅」久了,若想重新融入社會,會難上加難。 需要認真對待「宅男宅女」和「啃老」現象,絕不僅出於「坐吃山空」的物質考慮。以往30多年間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財富積累與「只生一個好」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年輕一代「啃老」提供了可行的物質基礎;大學擴招後的就業難、年輕人收入敵不過生活成本的躥升,則讓他們不得不「啃老」。除了像王小林這樣生在貧寒農家的個例,多數人並無短期內「餓死」的危機。 但一個國家有這樣大比例的「啃老族」,必須要在創造就業崗位、提供公平公開就業競爭環境等方面做出長期、持續的努力,讓盡可能多的年輕人走出校園後能夠看到自力更生乃至人生獨立、成功的希望,有發展的奔頭。同時,也要深刻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什麼有那麼多成長時「聰明」、「聽話」、「三好」的孩子,竟爾在接受了十幾二十幾年教育之後,罔顧親人、缺少負責任感和艱苦奮斗勇氣,而不能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