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本科生導師制
A.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本科培養方案
經濟學專業介紹:
經濟學專業為國家經濟學人才培養基地,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經濟工作能力,培養理論功底扎實、適應性強的開放型、創新型、綜合型經濟理論和經濟管理人才。實行以學生導師制、課外理論教學輔導基地、學生科研競賽、學生科研項目資助、學生假期學術旅行、學生社會實踐、本碩博連讀選拔(總計60%以上的升研率)、基地學術講座等為支點的培養體系,對基地本科生實施全方位教育,重點培養高水平的經濟學基礎人才。
主要課程:經濟學基礎、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金融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公司理財、政治經濟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當代中國經濟、勞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網路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公司財務、市場營銷等。
畢業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經濟學知識,適合在政府、金融機構、高等學校、大中型企業,從事政策分析、教學研究、經濟管理等工作。
經濟學-數學雙學位實驗班介紹:
經濟學院和信息學院每年從經濟學專業新生中選拔8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新生中選拔7人,組建經濟學-數學雙學位實驗班。該實驗班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培養具有較高思想和業務素質,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工具與原理,具有扎實的數學理論基礎,熟練運用外語,能分析解決中國經濟改革中實際問題的專門人才。達到規定的學分要求以後,授予經濟學和理學兩個學位,優秀學生將直接本碩連讀、碩博連讀繼續深造。
主要課程:經濟學原理、中高級微觀經濟學、中高級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政治經濟學、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動態優化、隨機過程、概率統計等。
畢業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經濟學知識,具有到國內外一流大學繼續深造的潛力,也適合在政府綜合部門從事政策分析、經濟管理等工作。
國民經濟管理專業介紹:
國民經濟管理專業主要培養掌握經濟學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熟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實踐,了解世界經濟動態,能夠獨立從事經濟政策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具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經濟學基礎、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金融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發展戰略與規劃、投入產出分析、產業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等。
畢業生主要去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及政策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大中型企業的管理部門等。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介紹 :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由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理論及相關實務所組成的綜合性學科。該專業培養學生系統掌握國際經濟及貿易的基本理論與業務知識,深入了解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國際市場運行規則,熟悉我國對外經貿方針、政策。該專業強調培養學生外語的運用能力,多門課程都採用英文授課。
主要課程:世界經濟、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工商管理、國際經濟法、國際投資理論與實務、西方公司財務、國際結算、計量經濟學等。
畢業生具有獨立從事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的能力,適合在各類涉外企業、事業單位和銀行金融機構從事國際經貿
B.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怎麼樣
很好的高校,很好的專業。
行政管理專業是屬於公共管理學院的專業,該學院學士教育採用「厚基礎、寬口徑、重方法」的培養模式,基礎課程覆蓋面廣,專業課程貼近實踐,方法課程全程引領,社會實踐豐富多彩。學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導師對本科生的學習、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指導。
學院按「公共管理類」招收本科生,第一學年按照「公共管理類」進行基礎課程教學。第二學年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分別是: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
行政管理核心課程:
政治學基礎、公共管理學、中國政府與政治、行政法、公共財政學、公共政策原理與分析、比較政府與政治、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非營利組織概論、領導學、地方政府管理、行政監察學、政府公共關系與危機公關、公共組織與管理、行政倫理學、社會學概論等。
公共管理學院於1986年建立,是全國最早開展行政管理學高等教育的機構之一。當前行政管理學系已經成為全國培養公務員和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基地。並與國內外的大學及學術組織建立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系。行政管理學系的教學特色是:強化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訓練,注重素質教育,強調智能養成,強調理論緊密結合實際。
行政管理學系行政管理專業現有張成福教授(中國政府改革)、齊明山教授(公共行政的理論與實踐)、孫柏瑛教授(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張康之教授(行政倫理學)、祁光華副教授(公共行政領導研究)、劉太剛副教授(非營利組織研究)張璋副教授(公共政策研究)等18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導師。研修班課程均由行政管理學系及相關專業資深教師講授。
C.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學科介紹
(一) 文藝學
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學科起步於1959年創辦的「文研班」,當時由周揚任名譽主任,何其芳、何洛為主要負責人。「文研班」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文藝理論學術骨幹,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體系做出了努力。本學科198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再度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評估,2001年以來還招收、培養了6屆博士後研究人員。
經過幾代學人的長期努力,本學科立足於自己的傳統、特色和風格,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整合學術資源,以文藝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文論、文藝思潮與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四大研究方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與審美文化兩個研究方向為延伸,使整個學科通過優勢互補的學術格局達到了新的水準,並在一定程度上居於領先地位。
在基礎研究方面,本學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將最新的理論發展納入中國文藝學的學科建構。我們在海德格爾詩學、哲學解釋學文論、神學解釋學文論、精神分析文論、現象學美學與批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化理論與批評等研究領域出版了一批學術專著。同時,我們也著力於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積極介入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和文藝思潮研究,並取得了較大拓展。
在應用研究方面,本學科參與了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國文化發展綱要》的起草工作,關於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也對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學術平台的建設方面,本學科多次舉辦高規格的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頻繁。本學科還長期主辦《馬列文論研究》、《問題》、《文化研究》等三種學術集刊,並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和《文化研究》兩種學術月刊。
(二)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由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同志於20世紀50年代親手創建,並由胡明揚教授長期主持。1981年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後又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形成從本科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名學者胡明揚、瞿靄堂、郭錦桴、陶沙、林杏光等均在此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學科自創建以來,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語言學專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並與漢語言文字學學科一起主辦學術輯刊《語言論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
該學科語言學理論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語言和語言學》、《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主編)、《格辨》(譯著)、《詞典學概論》、《語法和語法體系》、《胡明揚語言學論文集》、《詞類問題考察》(主編),郭錦桴《綜合語音學》、《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瞿靄堂《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與勁松合著),賀陽《從現代漢語介詞中的歐化現象看間接語言接觸》、《現代漢語DV結構的興起及發展與印歐語言的影響》、勁松《現代漢語輕聲動態研究》,駱峰《從系統論的角度看索緒爾語言學理論的建構》等。
該學科方言與社會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北京話初探》、《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關於北京話語音、詞彙的五項調查》、《北京話研究》(主編)、《海鹽方言志》、《海鹽方言的存現句和靜態句》,謝自立《天鎮方言志》,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賀陽《北京牛街地區回民話中的借詞》、《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話調查》,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常州話前高母音的舌尖化》,吳永煥《臨沂方言志》等。
該學科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教材的編寫問題》,瞿靄堂《雙語和雙語研究》,李大忠《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基於語體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構建》,羅青松《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特點和原則》,張衛國《漢語研究基本數理統計方法》、《ICON教程》、《三種意義、三類定語和三個槽位》、《定語類型和槽關系類型的對應及其對名詞語義分析的作用》等。
該學科目前有在職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目前承擔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現代漢語單音形容詞句法語義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項(「間接語言接觸的個案調查與理論研究」),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十五」科研規劃項目1項(「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語體研究」)。
(三)漢語言文字學
漢語言文字學學科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科奠基人是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1928年,吳玉章在蘇聯和瞿秋白、蕭三、林伯渠等開始了創制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制訂了《中國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產生後,吳玉章等用新文字在蘇聯遠東中國工人中進行掃盲。不久,新文字傳入國內,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學習新文字的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吳玉章回國,在延安擔任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會長和新文字幹部學校校長,在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用新文字掃盲和提高文化。新中國成立後,吳玉章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會長、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直接領導了全國的文字改革工作。吳玉章在數十年的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論,在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60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校屬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吳玉章校長一度親任所長,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語言文字研究所,為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研究所現歸屬文學院。
該學科已形成文字學研究、音韻學研究、詞彙學研究、語法學研究四個分支方向:
文字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吳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研究法》,王貴元《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漢字與歷史文化》、《<說文解字>校箋》,冀小軍《說甲骨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刑天」補釋》,李祿興《現代漢字學要略》、《試論現代漢字字素》。
音韻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陳復華《古韻通曉》(合著)、《漢語音韻學基礎》,劉廣和《音韻比較研究》,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研究》、 《藏語聲母演變的幾個問題》,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 鄭林嘯《〈篆隸萬象名義〉聲系研究》。
詞彙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說文〉與文獻詞義學》、《〈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古漢語詞義系統研究》,韓陳其《漢語羨余現象研究》、《漢語詞彙論稿》、《漢語借代義詞典》,朱冠明《漢語詞彙史研究的新視界》、《從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
語法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亞《論上古漢語人稱代詞繁復的原因》、《古代詩歌語法》,楚永安《文言復式虛詞》,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獲第七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二等獎、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上古漢語語法研究》,李林《古代漢語語法分析》(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龍國富《姚秦譯經助詞研究》等。
該學科歷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還與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一起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月刊和《語言論集》輯刊。
(四)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在1998年以後成為獨立建制,逐步開始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並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該學科包括兩個研究方向:
1、傳世語言文學文獻研究。重要成果有《<說文解字>校箋》、《<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吳梅村年譜》、校注本《歐陽修全集(1-6)》、《古籍閱讀基礎》等。
2、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內容包括文獻作者、時代、內容、傳承關系的研究;出土文獻的校勘、標點、注釋;出土文獻的語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獻字典、詞典和字形表的編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對比等。重要成果有《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出土文獻文字的整理》、《戰國楚簡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漢代簡牘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張家山漢簡與<說文>合證》、《吐魯番文書〈蒼頡篇〉研究》等。
(五)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科奠基人是老一代的著名學者謝無量、馮其庸等。謝無量先生的《中國大文學史》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史著作之一,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馮其庸先生1960年代主編的《歷代文選》本來是中文系的教材,出版後風靡一時,不斷再版,成為影響幾代人的古代文學讀本。
1980年代以後,該學科先後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馮其庸教授的《論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石頭記脂本研究》、《論紅樓夢思想》、《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等一批紅學著作享譽海內外,奠定了他作為一代紅學大師的地位。朱靖華教授則成為蘇軾研究界的重要一家,其《蘇軾新評》、《蘇軾論》、《蘇東坡寓言大全詮釋》等受到廣泛關注與好評。此外,李永祜教授點校的百回本新版《水滸傳》(中華書局出版)被學界譽為最好的整理本;其論文《水滸成書「嘉靖說」質疑》1987年獲中國《水滸》學會優秀論文獎。吳小林教授則在唐宋散文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藝術》、《王安石傳》等。
2000年以來,該學科逐漸完成了學術隊伍的新老交替,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中國古代文論」三個日趨成熟的研究方向,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7項。
該學科「中國古代文論」方向的標志性成果,有蔡鍾翔、黃葆真、成復旺歷時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國文學理論史》(該書獲得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蔡鍾翔、成復旺等主編的《中國美學范疇叢書》,成復旺的《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中國藝文理論志》、《神與物游》,袁濟喜的《六朝美學》、《六朝清音》(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兩漢精神世界》,詹杭倫的《清代賦論研究》、《方回的唐宋詩律學》,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等。
該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家與道家文學》(獲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的生命意識》、《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獲吉林省優秀社科一等獎)、《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冷成金的《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文學與文化的張力》、《隱士與解脫》、《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諸葛憶兵的《宋代文史考論》、《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徽宗詞壇研究》,王昕的《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述》、《漫說三言二拍》等。
該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方向上的重要成果,有張國風的《<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儒林外史>試論》、《<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傳統的困窘》,葉君遠的《吳梅村年譜》、《吳偉業評傳》、《清代詩壇第一家》、《中國古代文體叢書·詩》,王燕的《晚清小說期刊史論》等。該學科還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六)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創立可以一直追溯到蔡儀教授1950年出版的《新文學講話》,它是全國「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最早的一批文學史教材之一。汪金丁、林志浩兩位教授為學科奠基人。1960年,由林志浩教授主編、現當代文學教研室教師參與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初稿問世;1979年,經過修訂的同名教材再次出版,同唐弢、嚴家炎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被當時國內大學採用最多的教材。經過兩代學者的努力,至1980年代,該學科發展成為國內同專業中少數幾個專業方向齊全、梯隊整齊並具有影響力的學科群體。
1981年,該學科獲得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共招收了二十餘批碩士研究生,包括來自日本、韓國的碩士研究生。2002年後,開始招收「現代文學思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後,擴展到「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思潮」三個專業方向。
1960-1980年代,該學科較有優勢的研究領域是「魯迅研究」、「文學史研究」。其中,標志性的學術成果是林志浩的《魯迅傳》、《中國現代文學史》(主編)。另外,還有趙遐秋《中國現代小說史》、《徐志摩傳》、張慧珠的老舍研究、閻煥東的郭沫若研究、馬德俊、王清波的中國新詩史和當代詩歌研究等等。這些成果,都為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95年後,該學科開始進行新老隊伍的交替,在任教師全部擁有文學博士學位。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基礎上,該學科又增設了「海派文化與海派文學」、「中國新詩史」、「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學」和「八十年代文學史問題」等研究領域,逐漸形成囊括本學科三個專業方向、且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隊伍。
1990年代以後,該學科又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其中程光煒《艾青傳》、《文化的轉軌》、《中國當代詩歌史》,李今《海派文化與海派文學》、《三十年代俄國文學「漢譯」》等著作,是較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許多相關論文經常引用和轉述;孫民樂、姚丹和張潔宇等年輕學者的著作《清末民初文學語言的變革》、《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學活動》、《荒原上的丁香》等,也引起了學界的較多關注。另外,該學科老師聯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幾位學者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先後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為國內許多大學和多所重點大學中文系的必修課教材和考研參考書,並被日本、韓國、台灣的一些大學列為教材和參考書。王家新教授為全校學生和本系研究生開設的「中外詩歌欣賞」、「新詩的創作與研究」,成為該學科新近增加的「創造性寫作」課程中的亮點之一。
該學科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基金項目(含重點)4項。其中,獲得省部級獎勵1項,核心學術雜志「年度優秀論文獎」2項。該學科還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七)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是由繆朗山、趙澧、茅於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學者在1960年代建立,當時是國內最早培養導師制研究生的單位,並於1963年開始招收「外國文藝理論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為全國高校最早的三個「世界文學」碩士點之一。1996年以後開始招收「西方文藝理論」、「比較詩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方向或專業的博士生;2005年建立獨立的博士點;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該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比較文化與藝術批評」等三個研究方向已經日趨成熟,並逐漸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語(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臘、拉丁等語種)、學有專攻並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隊伍。
該學科在任全部教師,均有在國外長期學習或從事研究的經歷,其中3人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完成的學術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文著作1部、A&HCI檢索論文5篇。同時該學科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9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獲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6項;主辦學術輯刊《基督教文化學刊》(已出版18輯並自2005年9月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資料庫)、《對話》(已出版2輯),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文學研究》。
該學科在西方原典譯介方面的標志性成果,有章安祺編訂的《繆靈珠美學譯文集》(四卷),趙澧、徐京安、黃晉凱等主編的《唯美主義》、《象徵主義·意象派》、《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荒誕派》等「外國文學流派研究叢書」,章安祺、楊恆達翻譯的《現代文學批評史》;以及近些年楊恆達主譯的《尼采文集》,楊慧林主編的「西方文學與基督教書系」、「當代詮釋學譯叢」,王以培翻譯的《蘭波作品全集》,夏可君編譯的《德里達:解構與思想的未來》、《讓-呂克·南希:解構的共通體》等。
該學科在文學史與文論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趙澧、黃晉凱等主編的《外國文學簡編》,章安祺、梁坤主編的《外國文學名著批評教程》,楊慧林、黃晉凱合著的《歐洲中世紀文學史》(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第六屆外國文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梁坤《20世紀俄語作家史論》、《末世與救贖——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主題的宗教文化闡釋》,范方俊《20世紀中外現代戲劇》,張秉真、章安祺、楊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藝理論史》(獲教育部第三屆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章安祺、黃克劍、楊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藝理論史:從柏拉圖到尼采》。在此基礎上,楊慧林、章安祺、黃克劍、耿幼壯的「西方文藝理論史課程建設」於2004年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該學科還充分發揮跨學科研究的相對優勢,分別從藝術學和宗教學的視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專題研究論著系列。如楊慧林《神學詮釋學》、《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移動的邊界》、《廢墟中的記憶》,楊恆達《詩意的叛逆》,耿幼壯《視覺·軀體·文本》、《破碎的痕跡》、《書寫的神話》,雷立柏《古希臘羅馬與基督教》、《論基督教的大與小》,夏可君《幻像與生命》等。在專題研究方面的外文成果則有楊煦生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at mit Berucksichtigung des Konfuzianismus(德國 Tub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4),楊慧林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美國 M. E. Sharpe, Inc., 2004)、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co-edited, 美國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等。
(八)電影學
為適應當代影視文化的新發展格局,文學院在原有文藝學學科基礎上重新整合影視與新媒體藝術研究力量,於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視與新媒體藝術教研室。該學科在2007年2月正式獲得電影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從2008年開始面向社會招收電影學碩士研究生。該學科擁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
該學科是文學院最具發展潛力的專業之一,擁有一批長期從事影視和新媒體教學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其中潘天強、許鵬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師陳陽博士、孫柏博士等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並出版了自己的學術專著。科研究立足於影視基礎理論和批評,在堅實的史論以及批評研究基礎上,關注並追蹤當代高科技傳媒手段對視聽藝術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關注並追蹤以視聽媒體為代表的新型藝術形式的傳播與發展對社會文化建設的影響。研究上述文化現象的癥候、特性並及時從理論的高度上給予深入的總結。
該學科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本學科教師出版專著和教材有《新編西方電影簡明教程》(教育部審定研究生教學用書,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新媒體藝術論》(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電視劇:文學與藝術間的行走——90年後電視劇問題研究》,《丑角的復活——西方戲劇文化的價值重估》等。參加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如:「電影電視批評理論與實踐」(國家社科基金),「網路文藝的傳播機制與審美特徵」(教育部「十五」規劃項目)等。
本學科有三個重點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一 電影史和電影理論
該方向涉及電影史和電影理論兩方面的知識體系,電影史包括中國電影史以及港澳台華語電影各個階段的發展歷史及當代的美學特徵,外國電影史包括西方電影史以及國別電影史的各個階段和當代電影的發展狀態,東方電影史及其日本、韓國、印度、伊朗電影的研究作為空白可以作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電影理論涉及電影自身的理論闡釋和爭論以及相關學科對電影理論的美學闡釋。
* 研究方向二 影視批評與製作研究 該方向一、從美學、文學、思潮、圖像、受眾等不同視角對電影電視批評、鑒賞作理論和方法上的研究,並探討其美學標准和審美特性。二、製作理論包括:(1)電影電視的劇作理論如文學性、原創性、敘事性、劇作構成、視像劇作的特性等。(2)影視生產的各個環節的歷史和現狀的理論研究,包括管理、法規、宣傳、策劃、生產、銷售、統計等。
* 研究方向三 影視與新媒體的文化形態
文化形態表明該方向以影視為基礎關注更高和更廣義的研究層面,如意識形態、政治學、歷史學、符號學、現象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影視與新媒體表明該方向的研究范圍著重以影視的新的傳播方式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如網路、數碼技術、動漫、游戲、語言轉換、雙向互動等。
培養一流的人才,創造一流的學術——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始終不渝的辦學目標。
以學生為本、德才並重,以學人為本、知行合一,以學術為本、教學與科研互動——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潛心持守的教育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將永遠敞開自己,迎接天下英傑、八方才俊。
D. 中國有哪些還不錯的文科大學
對於文科生來說,他們會率先考慮報考的便是文科大學,實力很不錯的文科大學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 它們都是我國重點建設的985和211大學,綜合實力排名也比較靠前。下面,小匠老師就著重給各位考生和家長介紹我國三所實力最強悍的文科大學。
第三所:復旦大學第三所為大家所推薦的文科大學就是上海地區的復旦大學,在教育部第4輪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當中,復旦大學的政治學、中國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哲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也都是A類學科,復旦大學的人文社科基礎也是相當不錯的,復旦大學也成了不少文科生的心儀大學,復旦大學除了人文社科以外,及醫學學科的實力也非常不錯,復旦大學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葯學也均是A類學科。
以上就是小匠老師推薦的我國三所綜合實力最突出的文科大學,備受文科生的青睞,這三所大學也是我國考取難度最高的文科大學,想要考上這三所文科大學,考生的成績必須要很優異,而且要在高考當中考出好的成績,考生們就必須要懂得靜下心來學習,懂得查缺補漏,把自己成績不好的科目補上來,要避免出現偏科的問題。對此,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
E. 北京大學哪些專業畢業之後不愁找工作
現就讀與北京大學一個就業相當困難的院系,但是還是硬著頭皮,以及強忍著對其他專業的羨慕回答一下這道題。(不推薦自己的專業啊,自己的專業是科研導向的,不是就業導向的,就不說了)
1、醫學院
職業發展路徑還是挺清晰的,本科→研究生→醫院,基本上只要自己對醫生這個職業沒有太大的排斥,學習努力,專業能力過得去,絕對是不愁找工作的,只是年輕的時候可能會比較累一些,但醫生社會地位真的是挺高的。
F. 中國所有大學里有哪些學校有國學院呢
廈門大學-----------------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始創於1926年10月10日,初創的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由當時的校長林文慶任院長,語言文學家林語堂任總秘書,語言學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2006年12月22日復辦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沒錢支持,暫時不招本科生。有碩博士。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擁有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已初步形成完整的學生培養體系。有2004-2007四個年級的本碩連讀本科學生和2006、2007級博士研究生、2007級碩士研究生。2005年,國學院從人民大學在校生中遴選組建了2004級(30人)和2005級(共28人)兩個年級,2006、2007年通過高考招收了2006級(35人)和2007級(35人)學生。2006年、2007年還分別招收共計15名博士生。2007年,國學院首次面向社會招生碩士研究生11名。2008年,學院將繼續招收本碩連讀的本科生,國學院2004級本科生將進入碩士生階段學習,學院正在招收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
國學院學制六年,本碩連讀,畢業授予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有志於繼續深造者,可以繼續在本院攻讀博士學位。http://guoxue.guoxuejiaoyu.com/xygk_displaynews.asp?id=74
G. 麻煩介紹一下山大和煙大的法學院情況
山東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學府之一,其前身為1901年創建的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後我國最早設立的國立大學。在百年山大的歷史上,法科曾是一門顯要的學科,1906年清政府在濟南皇華館設法政學堂,翌年再設法律學堂,時稱第一、第二法政學堂。1913年,兩所學堂合並為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是為1910年代山東大學六所專門學校之一。然而,隨著其後國運之不濟及山大之分合輾轉,法科逐漸消弭。
山東大學法科教育復辦自上世紀80年代。1980年招收首屆法律大專班,1981年開設法律本科專業。1983年,山東大學法律系成立,以著名法學家喬偉先生為代表的一代奠基者,篳路藍縷,嘔心瀝血,為法律系的初創和發展立下功勞。1994年,法律系轉制為法學院,著名法學家徐顯明先生、梁慧星先生曾先後擔任法學院院長,他們鑄就了山大法學學術的聲譽。現任院長為優秀青年法學家齊延平教授。
學院現有全職教師75人,其中教授25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8人,海外專家4人,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3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3人。學院現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法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為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學院編輯出版的CSSCI集刊《人權研究》、《山東大學法律評論》等學術刊物贏得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目前在校生1700餘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法學和法律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本科生近700人,並有部分來自世界各國及港澳台地區的留學生。學院通過學術研究、專業實踐以及學生活動塑造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學院設有多種海外留學獎學金,每年選派數十名優秀學生到國外大學學習。學院著力使其培養的人才在全球意識、世界視野與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獲得進步。
學院強調學術研究和教學的國際化視野,與美國、歐盟各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大學與研究機構保持著經常性的學術交流,學院90%以上的教師具備海外學習和研究的經歷。以交流促發展,建設一所國際化的法學院,是我們一貫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
學院現擁有獨立的法學教學樓和法學科研樓。法學教學樓建築面積10000平米,設有360座學術報告廳、國際視頻教室、模擬法庭、網路教室等先進教學設施。法律圖書館佔地近2000平米,現有藏書8萬余冊,訂有國內外知名專業雜志和報刊200餘種,共有閱讀坐席300個,設有典藏室、五十嵐清日文閱覽室、80座席的數字閱覽室等設施,購有Westlaw、HeinOnline、北大法寶、北大法意等專業資料庫。法學科研樓建築面積2000平米,每位教師均擁有獨立的研究室,另設有實驗中心、多功能會議室等。良好的硬體設施為法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山東大學在美麗的威海校區還設有一所法學院,全職教師40餘人,在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1000餘人。備受關注的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已進入施工攻堅階段,為支撐青島校區學科建設,延攬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為國家培養急需的國際法、海洋法高端人才,我們擬於青島校區設立山東大學國際法學院。
法學教育關涉一國法律制度之品質、法律職業人格之塑造以及法治文化之養成。沐浴百年山大山魂海韻的法學院,奉行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以制度為保障的辦學理念。她努力使每一個學子倍感自豪,每一個教師有足夠尊嚴,每一項制度彰顯公正。與百年山大相比,法學院是年輕的,但她充滿青春朝氣,富有創新精神。我們將一如既往,承擔責任,勵精圖治,建設一所受人尊重的法學院!
煙台大學法學院始創建於1984年,前身是由北京大學法律系直接援建的煙台大學法律系。1999年由系改院。法學院現有教職員工62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2人。
法學院設統一的法學本科專業,自198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12年增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2013年中美合作辦學法學本科專業(區域犯罪信息分析方向)開始招生。煙台大學法學院於1998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法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開始招收在職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