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活動的文獻綜述
Ⅰ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的範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文獻綜述的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文獻綜述範例
論文題目: 溫室環境測控系統及其發展趨勢
摘要 :本文闡述了溫室環境測控系統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包括從溫室誕生起,美國、日本、荷蘭等溫室測控技術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家在各自領域內的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引進溫室技術後,各個高校及專業人員就自己擅長的方面進行探索並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其次淺談了溫室測控系統的發展前沿,即該領域的先進技術,如無線電監控系統、GPRS技術、遠程溫室大棚控制系統等。最後具體講述了溫室測控中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以及當下比較適宜的處理辦法。
關鍵詞 : 溫室環境測控;無線電監控;遠程監控
Greenhouse environment controling systems and its
development
Abstract : This paper sai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house environment control system at home and aborad , since the birth of greenhouse , United States , Japan , the Netherlands and other greenhou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more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research , and after the introction of greenhouse technology as well as domestic ,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professionals to explore their own good and have made certain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 Second ,on the forefro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house control system , such as radio control system , GPRS technology , remote control system of greenhouse and so on . Finally , Specific about the main factors of greenhou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 Including temperature, humidity , light , CO2 concentration and the more appropriate approach at present Keyword: greenhou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 radio control system ; remote control system of greenhouse.
引言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向以優質、高效、高產為目標的現代化農業轉化新階段。而溫室作為現代化設施農業的重要產物,在國內多數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溫室可以模擬成一個由人工智慧監測的半封閉生態系統,它可以避開外界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人為控[1]制或創造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氣候環境。由於溫室中各種環境因素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因此控制技術直接決定著溫室中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溫室測控系統一般包括三個模塊:環境信息採集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執行模塊。在目前的測控系統中,環境因子的採集主要包括溫度、濕度、CO2濃度、光照強度、土壤濕度等。
1溫室環境測控在國內外的發展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溫室誕生以來,各國對測控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入,逐步向著網路化、智能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2]
1.1國外溫室技術發展概況
美國是最早發明計算機的國家,也是將計算機應用於溫室控制和管理最早、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開發的溫室計算機控制與管理系統可以根據溫室作物的特點和要求,對溫室內光照、溫度、水、氣、化肥等諸多因子進行自動調控,還可利用溫差管理技術實現對花卉、果蔬等產品的開花和成熟期進行調節及控制。
在日本,作為設施農業主要內容的設施園藝建設相當發達,比如塑料溫室和其它人工栽培設施達到普遍應用,設施栽培面積位居世界前列,蔬菜、花卉、水果等普遍實行設施溫室生產,並針對種苗生產設施的高溫、多濕等不良環境進行了若干設施項目的研究[3],主要有設施內播種裝置、苗接觸刺激裝置、苗灌水裝置和遮光裝置的開閉裝置、缺苗不良苗的檢測及去除和補栽裝置、CO2施肥裝置等方面的自動化研究[4]。
2002年,英國倫敦大學農學院利用計算機遙控技術,可以觀測50km以外溫室內的溫度、濕度等環境狀況並遠程式控制制。另外針對CO2濃度對作物的影響這一點,溫室中通常安裝通風機,攪動空氣使溫室中的CO2濃度一致[5]。
荷蘭園藝溫室發展較早,由於地處高緯度地區,日照短,全年平均氣溫較低等不利於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因此集中較大力量發展經濟價值高的鮮花和蔬菜,大規模地發展玻璃溫室和配套的工程設施並且全部採用計算機控制,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產出及品質要求。
現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國外溫室業正致力於高科技的廣泛應用。遙測技術、網路技術、控制區域網已逐漸應用於溫室的管理與控制中,近幾年各國溫度控制技術提出建立溫室行業標准並朝著網路化,大規模,無人化的方向發展[6]。
1.2國內溫室技術發展概況
國內的計算機應用開始於70年代中期,當時主要用於數據的統計分析和計算。自70年代末起,我國陸續從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引進了許多先進的現代化溫室技術,在借鑒及學習發達國家高科技溫室技術的基礎上,我國農業科研工作人員進行了溫室內部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等環境因子控制技術的綜合研究,在邊學習邊發展的道路上我國溫室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早期溫室技術引進是198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了FELIXC 512系統,並建立了全國農業系統的第一個計算機應用研究機構[7]。到了90年代初期,計算機開始用於溫室的管理和控制領域。
2000年,金鈺研究了工業控制機IPC在自動化溫室控制中的應用[8]。該研究是以工業控制機為核心採集環境信息,控制外圍設施執行控制。實現了溫室的封閉環境控制,但該系統布線復雜,維護困難且成本過高。
2005年,杜輝等研究了基於藍牙技術的分布式溫室監控系統[9]。該系統將藍牙技術和現場匯流排技術相結合運用於溫室群的監控,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降低了數據傳輸過程中干擾。但由於藍牙技術本身的不成熟,與其他技術相結合以後會導致系統的紊亂,難以調控,顧該系統的實際應用仍需要深入研究。
2007年,唐娟等研究了基於新型AVR單片機的溫室測控系統[10]。該系統把個體生產和規模化生產相結合,在單個溫室大棚生產實現智能自動化的基礎上實現連棟溫室大棚的規模化生產。
2008年,周茂雷,郭康權研究出了基於ARM7微處理器的溫室控制器系統[11]。該系統能通過AD演算法實現溫室各路模擬量、開關量實時動態採集,將採集到的數據經處理後定時保存並送出控制量。
2 溫室技術新型發展
現代化農業設施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利用不同的先進科技創造了利於作物生長的溫室環境,下面講述了五種新型溫室技術。
2.1無線電監控系統
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大棚數量的增多,有線監測系統布線復雜、維護困難、不能任意增加節點等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體化的無線收發晶元nRF905,該晶元體積小巧,外圍只需添加少量幾元件即可工作,而且編程簡單,可實現信息的無線傳輸, 以上位機為信息處理終端,構成了溫室大棚環境參數監控系統, 該系統具有無需布線、可以任意增減採集點、結構簡單、功耗低及組網方便等特點,因而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12]
2.2 GPRS技術的應用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通用分組無線業務的簡稱,是一種基於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系統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同一無線信道又可以由多個用戶共享,只有當某個用戶需要發送或接收數據的時候才會佔用信道資源,從而有效地利用了信道資源。監控中心伺服器通過GPRS 可以在移動狀態下使用各種採集到的信息數據, 在移動通信服務商提供的GPRS業務平台上構建溫室大棚環境監控信息數據傳輸系統, 實現智能化溫室控制信息採集點的無線數據傳輸,監控系統同時可以實現資料、指令的.反向傳輸,以達到遠程式控制制的目[13]。的溫室大棚環境監控中心也可以通過伺服器來瀏覽各個溫室大棚的作物生長狀況。
2.3 基於CAN和Profibus匯流排的溫室分布式監控系統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匯流排是一種分布式實時控制系統的串列通信區域網[14-15],其信號傳輸採用短幀結構,具有傳輸時間短、受干擾的概率低、實時性強、性能好和可靠性高等優點,廣泛應用於各種控制系統中的檢測和執行機構之間的數據通信。
Profibus匯流排的溫濕度分布式測控系統也和CAN匯流排的功能差不多。在現有的各種現場匯流排中, Profi2bus 匯流排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 並提供了DP、PA3和FMS三種協議類型。
2.4 虛擬儀器的應用
溫室大棚測量系統的發展經過了模擬儀器、分立元件儀器、數字化儀器和智能化儀器,到現在發展到了虛擬儀器。虛擬儀器以計算機為核心組成的虛擬儀器平台,可以通過不同的虛擬儀器軟體實現多種測試功能,能由虛擬儀器代替部分傳統的儀器硬體,並利用虛擬儀器強大的數據採集和數據分析功能,進行各種信息的處理,然後將結果送出顯示或控制調節機構,調節大棚的環境參數[16]。
2.5 遠程溫室大棚控制系統
為實現農民對大棚的簡捷控制,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遠程溫室大棚控制系統顯然是一項值得研究和推廣的工程。該系統實時要求很高, 傳輸距離較遠, 對穩定性以及抗干擾性的要求也很高, CC2Link造價低廉, 能滿足現場環境的通訊要求而成為主要的新型現場通訊方式,另外乙太網實時、高速且傳輸距離較遠, 而成為主流的遠程通訊方式。兩者相結合便實現了溫室大棚遠程式控制制網[17]。
3 影響作物生長的各項因素及處理辦法
作物的生長發育,一方面取決於作物本身的遺傳特性,另一方面取決於外界環境條件。在生產上,則要通過優良的栽培技術及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來控制生長和發育。
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主要環境條件包括:溫度(空氣溫度及土壤溫度)、光照(光的強度和光周期)、水分(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溶液的反應)、空氣(大氣及土壤中空氣的特性,CO2的含量,有毒氣體的含量)、生物條件(土壤微生物及病蟲害)等。下面就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這四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
3.1 溫度
作物的生長發育環境中以溫度最為敏感,也是最重要的。自然環境下,溫度在時間上隨
四級變化而周期變化,在空間上隨緯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另外在室內的話,由於作物的茂密生長會使得溫度的空間變得比較復雜,實際上溫度的空間分布受室外氣候因子、室內調控方式、植物群體結構的綜合影響,空氣溫度不論在水平方向還是在垂直方嚮往往都不均勻。
處理辦法:
目前溫室的溫度調控主要包括增溫、保溫、降溫[18]。加溫有熱風採暖系統、熱水採暖系統、土壤加溫三種形式;保溫包括減少貫流放熱和通風換氣量、增大保溫比、增大地表熱流量;降溫最簡單的途徑是通風.
3.2 濕度
適宜的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是溫室內作物健康生長的重要條件。根據研究發現,除了陰雨天以外,室內午後過低的空氣濕度會導致作物發生光合作用的午休現象。
一般情況下,作物適宜的相對濕度是60%~80%。所以溫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的大小直接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影響作物生產的質量;另外,空氣濕度過大,作物植株也易於生病。
土壤濕度對植物的影響也很大,若溫室內排水不良,灌水不當,土壤滲水性不好,造成土壤水分過剩,使土壤中的氧氣減少,植物根部呼吸的水分減少,從而影響植物的水分代謝,阻滯植物的生長或者發生根部腐爛的情況[19]。
處理辦法:
除濕的方法有通風換氣、加溫除濕、覆蓋地膜、使用除濕機、除濕型熱交換通風裝置。 加濕的方法包括噴霧加濕、濕簾加濕、溫室內頂部安裝噴霧系統[20]。這幾種方法除了有加濕功能還可以達到降溫的功效.
3.3 光照強度
光照是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條件之一。沒有光照,就談不上植物的生長,光照不足,勢必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
光照的強度直接影響到作物光合作用的強度。與室外相比較,室內光明顯的差異表現在數量減少,光質改變及光分布不均勻等三個方面,從而形成獨特的溫室光環境[21]。
處理辦法:人工調節大棚外部設施的方法來改變溫室內的光照強度
Ⅱ 本科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
撰寫文獻綜述步驟:
1、搜索相關文獻
在開始搜索文獻之前,需要一個明確定義的主題。
如果正在寫論文或研究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搜索與之相關的研究問題和問題。
如果是以獨立作業的形式寫一篇文獻綜述,必須選擇一個要點,並提出一個中心問題來指導的搜索。
2、評價來源
可能無法完全閱讀關於這個主題的所有文章,所以必須評估哪些文章與自己的問題最相關。確保使用的來源是可靠的,並確保閱讀了自己所研究領域的任何里程碑式的研究和主要理論。
可以找到一篇關於谷歌學術的文章,查看被引用了多少次,高引用數意味著這篇文章在該領域有影響力,當然應該被包括在自己的文獻綜述中。
3、識別主題、辯論和差距
組織文獻綜述的論點和結構,需要理解所閱讀的資料之間的聯系和關系。
根據閱讀和筆記,幫助制定文獻綜述的結構,並展示自己的研究將如何對現有知識做出貢獻。
4、概述結構
有各種方法來組織文獻綜述的主體。
在開始寫作之前,應該對自己的策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根據文獻綜述的長度,可以結合這些策略。
5、寫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應該有介紹、主體和結論,每篇文章中包含什麼內容取決於文獻綜述的目標。
當寫完並修改完文獻綜述後,不要忘記在提交之前進行校對。
Ⅲ 畢業論文文獻綜述要怎麼寫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Ⅳ 電大本科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文獻綜述的形式和結構一般包括哪幾個組成部分
綜述的基本結構:
綜述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 (1) 題目; (2) 作者所在的工作單位和姓名; (3) 摘要(有的期刊要求) ,關鍵詞和分類號(便於計算機儲存和檢索) ; (4) 前言(引言、導言、緒言) ; (5)正文(主體部分或稱核心部分) ; (6) 總結(結語) ; (7) 參考文獻目錄。
(一) 題目
多用名詞片語表達,一般不超過25 個字。基本要求是能夠准確清楚地表達本綜述的中心思想或其主要內容。根據綜述「時效性」的特點,建議在文題主要內容後加上「研究現狀(近況) 」、「研究進展」、「研究現狀及進展」、「重新評估」、「再評價」等。
(二) 作者
除個別雜志的特殊規定外,一般期刊綜述的作者署名同論著類文章的要求。
(三) 前言(引言)
即綜述的首段,用200 字以內文字將綜述的內容簡明扼要地陳述,強調撰寫的目的性及必要性。在對論述專題的歷史與現狀概括的基礎上,提出綜述主要內容的「標題」,使讀者對文章內容有初步的認識,激發讀者閱讀全文的興趣。
前言中應包括: 寫作目的,有關概念的確切定義,所涉及的內容,時間范圍,扼要介紹有關問題的現狀與焦點,為撰寫正文打下基礎。作為初寫者,一定要對前言仔細推敲、句句斟酌,切不可草率平淡。
(四) 正文
正文是綜述的主體部分或稱核心部分,也是信息量最大、價值最高的部分。
1. 組成:正文包括論證和論據兩大部分,一般是先提出問題,然後圍繞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與論述。對於層次或觀點較多的內容,可根據撰寫目的,分別羅列小標題,組成若干個小部分,然後在每個小標題下論述一個觀點、一個事件或一個側面內容。不論以何種形式羅列和論述,都必須闡釋論點雙方的理論或實驗依據,說明觀點的來龍去脈,揭示問題的實質。對於縱向或橫向比較資料可以採用必要的表格。
2. 寫作方法:可因文章字數、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及作者的寫作技巧而有所不同。常用方法: (1) 按選題所屬學科的內在科學規律分層闡述,即該學科領域人們的常規思維程序及其之間的必然聯系; (2) 按目前爭論的焦點分別提出問題加以論述; (3) 按學科進展分階段論述(時間順序) ; (4) 按臨床診療工作程序分述等。
3. 基本要求:不論採用何種寫作方法,正文內容應著重論述專題的歷史與現狀,發展趨勢,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和依據,爭論的焦點,當前研究的新發現和主要問題,存在的薄弱環節,對未來發展前景的展望。其引用的資料應確切無誤,論據、論證充分有力,說理令人信服。對不同觀點、甚至相反觀點,要客觀如實反映。綜述者本人的觀點可以表明或已內涵其中,但不應佔主要地位。
(五) 結語
應將綜述內容所得結論扼要陳述,主要包括: 概括正文部分的主要內容,指明該學科領域當前國內外的主要研究成果,發展動向,應用價值,實際意義,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歧所在,今後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對已從事該項研究多年、具有豐富經驗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如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今後應注重發展什麼等。對結語的基本要求: (1) 簡明扼要地總結出綜述的主要內容,標明主要事實,使重點和要點突出; (2) 提出今後的發展方向、某一假設或新的問題,以啟示新的科研課題; (3) 一般綜述是將結語單列一項,但也可放入正文,視具體情況而定。
(六)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省略。文獻引用的多寡是衡量該綜述質量、水平的一個標志。參考文獻是撰寫綜述的重要依據,為讀者提供了尋找原始論文的線索,也是對原著作者勞動的尊重。
1. 引用文獻的基本原則: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必須堅持六項基本原則: (1) 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的最新、最有價值的原著,避免「滾雪球式」的「參照文獻」;(2) 盡量選用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獻; (3) 引用一次性文獻; (4)選用權威、知名學者發表的文獻; (5) 引用近5 年(最好是近1~3 年) 的文獻; (6) 不能選用非公開發表的文獻,避免引用或少引用教材或專科書的資料(為二次性文獻,時效性較差) 。
2. 引用格式:目前採用國際通用的「溫哥華」格式。對於期刊、析出文獻、著作、會議論文集文獻、專利文獻等的著錄格式除個別雜志有特殊要求外,一般均採用上述國際通用格式。
3. 排列方式:常見的有兩種: (1) 按文章引用先後順序編碼排列,並在正文引用文獻處的右上角,標示角碼在() 或[ ]內; (2) 按作者姓名的首字母為序排列。一般期刊均採用第一種形式。
4. 引用要求:在正文內按引用順序標出角碼,並按國家標准(GB7714287) 規范列出,外文文獻按原文書寫,不必譯成中文。引用參考文獻的數量不限,視需要而定。國內有些期刊限於篇幅對引用文獻數量有所限制,可稱其為主要參考文獻。
Ⅳ 文獻綜述是什麼怎麼寫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至少有以下好處:①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醫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②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臨床科研選題及進行臨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③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由選題。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寫文獻綜述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即選題,搜集閱讀文獻資料、擬定提綱(包括歸納、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於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那麼困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疾病、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寫文獻綜述,特別是實習同學所選題目宜小些,這樣查閱文獻的數量相對較小,撰寫時易於歸納整理,否則,題目選得過大,查閱文獻花費的時間太多,影響實習,而且歸納整理困難,最後寫出的綜述大題小作或是文不對題。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於搜集文獻的有關方法,前面的有關章節已經介紹,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復。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後,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Ⅵ 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格式是什麼
應該如何撰寫文獻綜述
一,什麼是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的概念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學科,專業或專題的大量文獻進行整理篩選,分析研究和綜合提煉而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是高度濃縮的文獻產品.根據其涉及的內容範圍不同,綜述可分為綜合性綜述和專題性綜述兩種類型.所謂綜合性綜述是以一個學科或專業為對象,而專題性綜述則是以一個論題為對象的.
文獻綜述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歷史現狀,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文獻綜述是針對某一研究領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經做了哪些工作,進展到何程度,要求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動態,前沿性問題做出較詳細的綜述,並提供參考文獻.作者一般不在其中發表個人見解和建議,也不做任何評論,只是客觀概括地反映事實.
文獻綜述的作用
文獻綜述在於高度濃縮了幾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亂無序的同類文獻之成果與存在問題或爭論焦點,對其進行了歸納整理,使之達到了條理化和系統化的程度.它不僅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勞動節省了用於查閱分折文獻的大量寶貴時間,而且還非常有助於科研人員借鑒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領導者進行科學決策.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的意義
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
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科研選題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獻綜述的選題與文獻資料的搜集
選題原則
1.結合所學知識選自己專長的或有基礎的題目,否則難以寫出水平較高的綜述.
2.根據所佔有文獻資料的質和量選題.
3.選題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學科矛盾的焦點,新成果,新動向.
4.題目不宜過大,范圍不宜過寬.這樣查閱文獻的數量相對較小,撰寫時易於歸納整理,否則,題目選得過大,查閱文獻花費的時間太多,影響實習,而且歸納整理困難,最後寫出的綜述大題小作或是文不對題.
(二)文獻資料的搜集
1,文獻資料的搜集途徑
(1)利用有關的檢索工具(包括目錄,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獻資料.
(2)利用國際聯機檢索系統搜集文獻資料.
(3)利用原始文獻(包括專業期刊,科技報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專著和標准等)搜集文獻資料.
(4)利用三次文獻(包括綜述,述評,網路全書,年鑒和手冊等)搜集文獻資料.
(5)通過Interent網和光碟資料庫搜集文獻資料.
2,文獻資料的搜集方法
將文獻資料儲存在大腦中或其他載體上形成不時取用的"資料庫"的過程稱作文獻資料搜集法.它包括閱讀法,剪報法,筆記法和現代化技術存貯法(如復印,電腦存貯,光碟存貯等).
三,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體格式:①綜述題目;②作者單位;③摘要;④關鍵詞;⑤前言;⑥主題;⑦總結;⑧參考文獻.下面著重介紹前言,主題部分,總結部分及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前言部分要寫清:
(1)首先要說明寫作的目的.
(2)有關概念的定義.
(3)規定綜述的范圍,包括:"專題涉及的學科範圍",綜述范圍切忌過寬,過雜,"時間范圍",必須聲明引用文獻起止的年份.
(4)扼要說明有關問題的現況或爭論焦點,引出所寫綜述的核心主題,這是廣大讀者最關心而又感興趣的,也是寫作綜述的主線.
(二)主題部分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三) 總結部分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四)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四,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要圍繞主題對文獻的各種觀點作比較分析,不要教科書式地將有關的理論和學派觀點簡要地匯總陳述一遍.
文獻綜述在邏輯上要合理,即做到由遠而近先引用關系較遠的文獻,最後才是關聯最密切的文獻.
評述(特別是批評前人不足時)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對原作者論點的誤解),不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不能從二手材料來判定原作者的"錯誤".
文獻綜述結果要說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襯托出作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論價值.
採用了文獻中的觀點和內容應註明來源,模型,圖表,數據應註明出處,不要含糊不清.
文獻綜述最後要有簡要總結,表明前人為該領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礎.
所有提到的參考文獻都應和所研究問題直接相關.
文獻綜述所用的文獻,應主要選自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
所引用的文獻應是親自讀過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據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獻引用的內容而並末見到被引用的原文,因為這往往是造成誤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時可給綜述的科學價值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文獻綜述範文之一
制度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理論綜述
摘要:
關鍵詞:(略)
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與制度的起源,制度變遷與創新,國家制度供給一起被稱為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義上,制度的起源,變遷與創新,供給與需求都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相關.從結論上說,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無效率的制度會抑制甚至阻礙經濟增長和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回瞻
1.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中關於制度的論述
馬克思認為,沒有抽象的生產,也沒有離開制度(馬克思的提法是生產關系,實質上就是制度)的生產力及其發展.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組織和運行的.先進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後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一個持續一定時間跨度的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制度框架)為生產力提供了一個相應發展的制度"空間",這對許多經濟學家研究制度與經濟增長和發展關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啟示.
2.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主要流派的論述
(1)模型派
他們認為:社會經濟的增長或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配置,疊加和質變的結果.他們將各種增長要素作為自變數,把經濟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為因變數,確定函數關系,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解釋經濟現象.最著名的有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爾多,羅賓遜,帕西內蒂等人倡導的劍橋經濟增長模型.這些經濟增長模型實質上只是說明了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中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力求使得產出決定的總需求的增長要與生產產品的總生產能力匹配,逐漸強調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忽視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結構派
他們認為,經濟增長和發展既是一國經濟量(總量與均量)和能力的增長與擴張過程,也是一國經濟結構的轉換過程.主要有劉易斯等的"二元結構論";納克斯的"貧困循環論";由"投資不可分性"而產生的羅丹的"大推進論";錢納里等人主張的"發展型式"理論;以及"兩缺口理論",以及"平衡與不平衡增長"的理論等等.在這一流派中,已經隱含著制度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尤為明顯.因此,有人甚至將劉易斯劃為新制.
(3)階段派
代表人物是羅斯托,他將經濟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准備條件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不難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來越明顯.
(4)因素派或起源派
這一流派中,丹尼森將經濟增長的因素劃分成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生產率.細分為八個方面,(有人歸納為7個)即:使用的勞動者的數量及結構;工作小時;使用勞動者的教育程度;資本存量的規模;知識的狀態;分配到無效使用中的勞動的比重;市場規模;短期需求壓力的格局和強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為什麼增長率不同:戰後幾個西方的經驗》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習慣稱為丹尼森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引發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各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通過模型進行計算,但是,是什麼原因(因素)將這些因素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二個問題:將應該計算的因素計算之後,仍然存在"剩餘"或"余值",即所謂"剩餘溢出",那麼,這些"余值"應該歸入到哪個因素
而庫茲涅茨強調需求結構的高改變率對現代經濟增長中生產結構的高轉換率影響巨大.它會引起創造新產品的技術高新與發明,促進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最終促進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速度.
(5)新增長理論派
主要有羅默的"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式";盧卡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式";鮑依德的"動態聯合體資本增長模式";阿溫楊的"創新與有限度的邊干邊學模式"等等.這些理論不僅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長理論確認了制度與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並總結出了一套政策來促進經濟發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質資本的投資;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研究與開發工作;實行有利於新思想形成並在世界范圍內傳遞的國際貿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場上的大的扭曲等.
(6)勞動分工演進派
楊小凱為代表的這一學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先天不足,即,將社會的產業結構或分工狀態當作固定不變的因素,然後研究資源在其中的最優配置,然後構建了分工演進模式解釋經濟增長.他們認為,當人們經驗不多時,生產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費用,人們只有選擇自給自足.通過實踐學習,生產率提高,能夠付得起交易費用,因而,人們開始選擇高一級的分工與專業化水平.而這種通過專業化學習會加速學習速度,從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費用.這個正反饋(良性循環)將使勞動分工自發地演進.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產力正是因為專業化造成了某種信息不對稱,賣者對於自己生產的產品知之甚多,而作為買者卻知之甚少.
楊小凱等人的分工演進理論模式給我們有兩點啟示:
啟示一:促進分工與交易以及知識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發展極為重要.
啟示二:一國的制度創新,應當朝促進分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發展.
(7)"反增長"或"零增長"派
以米多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人類經濟增長和發展付出的代價太大,因此主張反增長或增長價值懷疑論;米多斯將人口增長,糧食供給,資本投資,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連接成為一個"反饋迴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為了避免世界末日來臨,就必須使主要的經濟增長因素實現"零增長",因此,該理論被稱為"增長極限論"或"零增長論".
二,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論點
1.諾斯的觀點
(1)制度和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派對制度與經濟發展有創造性貢獻的是諾斯.他關於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的核心論點簡明扼要,即,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是制度因素,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財產關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據是,在傳統經濟學中,市場的運作被假定為完備的信息,明確界定的產權條件和零成本的運行過程.人們在市場交易的過程被過濾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的操作,就連為達成交易而搜尋信息的費用也不存在了.在這一模式分析邏輯下,其它一些協調組織與組織經濟活動的"制度"和"組織"被看成無足輕重.如果用傳統經濟學分析方法無法解釋1600年到1850年海洋運輸業在技術上並無多大進步的情況下,生產率卻有較大幅度提高的現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視.制度的功效在於通過一系列的規則來界定交易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減少環境中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進而保護產權,增進生產性活動,使交易活動中的潛在收益成為現實.
諾斯指出: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確定生產,交換與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會,法律規則,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方式的規則,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規則,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用以約束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制度不同於體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訂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框架約束著人們的選擇集.既然這些規則不僅造就了引導和確定經濟活動的激勵系統,而且決定了社會福利與收入分配的基礎,那麼,制度結構在靜態上就決定了一個經濟實體及其知識技術出路的增長率.諾斯認為:許多經濟學家將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和知識進展等等歸入經濟增長的原因,其實就是經濟增長本身.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是從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過程.在各種因素使潛在的外部利潤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無法實現時,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認為,除非現行的經濟組織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增長不會簡單發生.進而,諾斯對制度的供給與需求進行了分析,當制度的供給與需求相一致時,達到制度均衡.這種制度均衡的實現條件是制度供給者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即MR=MC.據此,諾斯提出了構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標准或原則是使得新機制(制度)下個人收益率與社會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國家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
國家並非"中立"的,國家決定產權結構,而經濟增長有賴於明確的產權,但在技術和現有的組織制約下,產權的創新,裁定和行使代價都極為昂貴,因此國家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提供產權保護與強制力的制度安排應運而生,以維護經濟增長和發展,並最終對造成經濟的增長,發展,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3)意識形態理論
意識形態的特徵有三個:
第一,意識形態是節約機制,通過它,人們認識了他們所處環境,減少了"試錯"成本.
第二,意識形態會通常與個人觀察世界時對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倫理評價交織在一起,也就是說有時會在相互對立的理論和意識形態中作出選擇.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評價等.
第三,當人們原有的觀念或經驗與意識形態不符時,他們就會改變試圖其意識形態,來發展一套更加適合其觀念或經驗的新的理性選擇.
因此,意識形態是影響制度安排和經濟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2.國際經濟增長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著維持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率兩大難題,而問題的根源在於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尋租.
(2)制度安排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首先,制度通過影響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會交易的基本規劃而擴展了人類的選擇,即經濟發展的目標.其次,制度"矯正價格"的努力成效,即對經濟發展的基本的和長期貢獻.再次,盡管技術創新會推動經濟發展,但在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依賴於促進創新,界定產權和契約關系或分擔外在風險的各種制度安排.
(3)從制度的供給與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創新需求產生於經濟中無效率的增多,技術變化,市場特徵以及確立個人與集團維護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給依賴於立法秩序,制度設計成本及尋找可選擇目標的知識基礎.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確立以立法秩序為核心的制度環境,塑造市場力量以驅動創新.
(4)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根本問題是缺乏發展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穩定的道德,產權的界定,人力資本的供給,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擔風險的法規等.因此,在發展中國家,如何使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訂一套公開,透明的規則體系,防止尋租,以權謀私和欺詐行為,為市場經濟運作製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環境,才是實現市場經濟順利轉型並高效運作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簡單的評述及問題
1.諾斯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的框架,把制度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應用現代產權理論說明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制度變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對經濟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2.新制度經濟學派方法的應用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許多原來對制度不以為然的經濟學家廣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經濟學家們的分析方法,普遍認為,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不僅只關注資本積累,技術引進,資金籌集,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的改善等等純經濟方面的因素,而更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上.
3.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研究的范圍內,大大擴大了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視野,而研究對象也由以前的以資本主義發展中小國家或地區為主轉向發展中的大國.
4.幾個應當深入研討的問題
(1)在許多人看來,制度仍然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將制度因素進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變遷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怎樣才能加快制度變遷的步伐,促進經濟的發展.
(3)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獲取已經非常容易,那麼,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基石之一的交易費用的地位是否會動搖.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許多觀點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上述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新制度經濟學派及其追隨者,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陳郁,羅華平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2][美]科斯,諾斯等:《財產,產權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3]國際經濟增長中心V奧斯特羅姆和D菲尼,H皮希特編,王誠等譯:《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問題與選擇》,商務印書館,1992
[4]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對制度的經濟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林業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7]李悅:《產業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8]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商務印書館,1985
文獻綜述範文之二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
摘要:我國已加入WTO,對於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里處於弱勢的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研究經濟全球化問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綜合了18世紀以來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並簡要評價,提出我們的看法,以便為政府宏觀引導企業微觀決策以及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世界市場/國際貿易/經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200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我們可從馬恩(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簡稱,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歷史"的定義與特徵里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之所以是絕對必要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使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會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於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後,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替代."(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寓於"世界歷史"之中,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各國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緊密聯系是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恩格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的最根本內容和基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的世界性的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年,馬恩在其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與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馬恩看來,只有在各地區,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各地區,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從而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此可見,馬恩在這里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國際分工的關系,並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非經濟影響.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資本論》里較為詳細地論述了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以及它們的影響.他說:"現在,一切國外投資都已採取股份形式…",(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國際卡特爾,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的生產方面成立的卡特爾,使得英,德兩國的鐵產量飛速增長……"(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見,馬克思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主體:跨國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爾的性質與作用.後來他又指出,"資本輸出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支付手段或購買手段的輸出,另外一種是作為投資為目的的輸出."(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資本輸往國外……是因為他在國外能夠按較高的利潤率來使用."(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產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代之而起的是使用來自世界各國原料的工業……生產的'國界'因此被模糊."(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從以上論述看出,馬恩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執行主體——跨國公司,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產業資本的全球化),而且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發展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巴蘭在其《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後的根源是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剩餘,為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