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分析論文
Ⅰ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
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使大學生成功就業,這是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希望。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篇一
《淺談「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問題」》
【摘要】就業是每個人和家庭要面對的問題,是民生之本。隨著高校擴招,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出。針對當前大學生與工作崗位之間信息的不對稱的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 畢業 生就業信息的作用與來源;緊接著分析了造成了畢業生就業巨大壓力的原因;最後本文從國家、社會、學校、個人四個方面提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 措施 和途徑。
【關鍵字】大學生就業; 渠道 ;措施
一、就業信息的重要性
從國內外關於 教育 方法 與解決就業問題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數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養上,而忽視了對專業技能、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的培養。這種做法通常會讓剛剛邁出校園的學子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二者應當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與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通過企業提供的就業信息來了解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從而靈活地調整教育模式。這樣一來社會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輸出的人才。[1]朱繼光(2009)曾提出學校和企業應加強聯系,共同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第一,加強校企合作,讓高校了解用人單位所需要的人才類型以及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大學生及早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應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的見習和實習機會。此外,大學生自身也要明確自己的未來的發展方向,了解社會發展趨勢,關注當今就業的動態。根據企業的就業要求,發現的自己的不足,從而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彌補自己的缺陷。當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校園招聘會。校園招聘會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其中不少企業是私人企業。
2、學校校園網發布的就業信息。校園網就業信息具有參考性。
3、社會人才招聘會。社會人才招聘會所涉及的崗位多,信息廣泛,是獲取各種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
4、報紙或新聞媒體。通過這種方式所獲取的信息一般繁瑣,缺少針對性。
5、親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根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雖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教育理念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近幾年來,各大高校連年擴招,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市場逐步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此外,由於日趨激烈的競爭,企業對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國家相關政策和改革的影響
我國雖然已經由計劃經濟步入到了市場經濟,但在戶籍、社會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於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社會制度的改革存在錯位,這同樣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困難。例如:由於現在大城市的經濟相對發達,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有著良好的創業環境,所以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較發達的城市。但許多大學生由於戶口問題他們無法為自己的創業申請貸款資金,夢想也就隨之化為泡影。另外,現在很多企業,尤其是私人企業不可能像國企那樣為大學生提供很好的五險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畢業生不願意到私企或小企業工作,從而形成了供需錯位的現象。
(二)高校擴招和教育模式的影響
近幾年來,各大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造成畢業生就業市場出現嚴重失衡。傳統關於大學生是寶的說法已經退出歷史舞台,而大學生就業困難卻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自從2000年以來,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其增長率與社會可提供的工作崗位懸殊甚大。
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畢業生人數也隨之增加。根據招生人數增長率和畢業生人數增長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長率均為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均突破700萬。這遠遠超出了社會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的范圍。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規的教育機制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因素。在知識更新迅速的時代,高校應根據就業形勢靈活地轉變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識、新技能來培養社會所需求的綜合型人才。總之,[3]高校作為人才的生產者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新世紀的經濟法則已經表明,未來的 職場 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
(三)企業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學歷、高文憑
隨著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劇增,使得企業掌握了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在招聘的過程中,他們往往利用畢業生市場供大於求的特點來抬高用人標准,對一般的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學生簡歷不屑一顧。他們打著「吸收高水平人才」的 口號 ,將目光集中在少數名牌大學,而忽視了其他一般院校的畢業生。這種現象往往會使一般院校的畢業生產生自卑感,從而不願意與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去競爭同一個工作崗位。
(四)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後,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職方式
就業觀念對大學生選擇就業的行為影響很大,合理的就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一方面,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環境適宜的工作場所。同時,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部門工作抱有懷疑的態度,這種滯後的就業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結構不平衡問題。因此,社會中往往會出現「有業無人,有人無業」的現狀。另一方面,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以後由於自我約束能力差,任意放縱自己。在四年的大學時光中,能力沒有得到較高的提高。此外正確的求職方式同樣是獲取理想工作的關鍵。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往往成功的路徑不止一條,求職的方式也不是絕對的。一般來說,求職方式主要有招聘會求職、網上求職以及電話求職。但對於不同的工作性質需要不同的求職方式,不同的求職方式有著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徑。[2]三、緩解大學生就業的途徑
面對畢業生人數和就業崗位的不對稱現象,當前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迫在眉睫。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以及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國家、社會、學校和大學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努力,最終實現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政府調控為輔助、以學校推薦為媒介、以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為根本」的就業機制。
1、國家方面
首先,國家應該為大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政府要堅持為大學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對於積極響應「三支一扶」和西部計劃的大學生,政府應該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鼓勵他們到貧困和偏遠的地區磨練自己。第二,要建立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政府要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確保招聘過程公開、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國家應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為了實現大學生由崗位競爭者向崗位的開拓者的轉變,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為他們提供貸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這種做法使得創業者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調整培養結構。國家要根據社會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計劃和完善的教學模式,並將相應的指標和政策及時傳達到各個高校。
2、社會方面
社會經濟狀況的改變對大學生就業有著顯著的影響,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對就業的影響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導致了三大產業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最終使三大產業所能吸收的就業潛力也在逐年改變。因此,協調好三大產業之間的勞動力配置問題已成為緩解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每年的就業總人數在不斷增加,但第一產業每年的就業人數呈現下降趨勢,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卻在逐年增加,這說明就業崗位開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從圖2可以看到第一產業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大約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由2005年的23.8%上升到2012年的30.3%,上升了大約7個百分點,是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第三產業由2005年的31.4%上升到2012年的36.1%,上升了5個百分點,並且在2011年首次超過了第一產業的比例。
3、高校方面
剛剛走出校園邁入社會的學子們往往由於涉社不深、缺乏社會 經驗 、沒有正確的定位,所以在求職過程中往往處處碰壁。因此,高校作為人才的培養者和輸出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幫助他們做出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的一門必修課程,要讓所有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要讓他們明白開設這門課程對他們將來就業的意義以及重要性。再者、高校要採取靈活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課程當中來。課堂上老師可利用實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來激發同學們學習的動力。另外,對於不同背景和不同經歷的學生,高校可以選擇有針對性的授課方式,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更能讓學生產生對著門課程的興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採用相同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最後,當面臨社會環境和國家政策的重大變化時,學生們應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遠有效的。因此,高校應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有一個動態的把握。事實上,為了讓學生們進一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又可分為內職業生涯規劃和外職業生涯規劃,二者存在一定的區別與聯系,見下表。
職業生涯規劃概念及區別相互關系
內職業生涯規劃從事一項職業時所需具備的知識、觀念、心理素質、經驗、能力、身體健康等因素的結合及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是外職業生涯的前提,它帶動外職業生涯的發展
外職業生涯規劃從事職業時的工作單位、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職務與職稱、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結合及其變化的 故事 外職業生涯通常是別人認可和給予的,也容易被別人否認和收回。
內外職業生涯規劃有著各自的特點、范圍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導學生做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時,應讓他們了解內外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讓他們能夠靈活運用職業生涯規劃。
4、大學生方面
面對激烈的競爭形勢和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需要提前為自己的將來做好規劃。首先,要增強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現在很多大學生依賴性較強,凡事都要請教父母或詢問朋友,缺乏主見。但對於走出校門的學子們來說,正是敢於奮斗、敢於拼搏、敢於爭取的時期。他們理應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業。作為新一代的青年還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意識能提升人的內在動力。創新本質上概括了了一種新的人才標准,它蘊含著一種重要的信息:社會需要充滿活力的人、有開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質和現代科學 文化 素質的人。它能夠激發人的能動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從而極大豐富和擴展了人自身的內涵。江澤民曾講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第二點、要具備競爭意識。競爭是一種能力,它能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如果一個人缺乏競爭意識,就等於沒有了奮斗和進取的動力,那麼他終究逃不過平庸和被淘汰的命運。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勇於和善於競爭。第三點、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動機具有指導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同樣受價值觀的支配和約束,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著重要影響。[5]價值觀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抉擇,意味著一個有道德、講誠信、負責任的人,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託付的人。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僅是其成功就業的基礎,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墊腳石。
參考文獻
[1]、朱繼光:.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啟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爾森?鮑利斯:《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游一行:《狼性法則》,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年
[4]、李軍鎖、王勝榮:《大學生就業指導》,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年9月
[5]、李開復:《成功學教程》,中國商業出版社,2010年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篇二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麼,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說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後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後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於擴招政策,認為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於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2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繫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1.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擴招。我國高校招生規模連年大幅度擴大,雖然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但同時也帶來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主要表現為:高校硬體不足,圖書、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實驗條件簡陋;教學規模擴大,教師授課任務加重直接導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時間不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特別是有些地方性大學和民辦高校,辦學條件差,教師數量不足且教學水平較低,學科及專業結構矛盾突出,管理混亂,最終導致了大學生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素質達不到社會認可。
3.高校專業設置錯位。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 考公務員 ,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 考研 」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 報告 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6.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勢下,一紙文憑已經不足以成為就業的通行證。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實踐證明,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並不盡如人意。
7.就業觀念沒有迅速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由賣方市場悄然轉變為買方市場。然而,對於這一變化,大學生並沒有做出及時反應和調整。一方面是就業期望依舊,大多選擇在東南沿海地區,對於中西部地區不予考慮;另一方面要求離家近、薪水高、工作輕松。過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資,而忽略了自身和職業生涯規范與發展。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育方向應該從基本的就業理論教學轉向更加基礎的就業實用性教學,對於學生的就業觀念,工作觀念進行改變。我國現在就業指導課程包括就業的概念,就業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對於實際的就業技巧,就業方式,自身定位,就業情況等等對於大學生就業重要的課程和信息都沒有涉及,所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改革應該更加徹底,課程安排上不能把就業指導作為一門課程來教學,更應該向著實踐看齊。
(二)社會就業環境
社會就業環境來講,有必要增加我國的就業崗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增加我國就業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這樣才能將企業從對於一般人才的需求轉回對於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上,同樣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再有需要社會進行支持的是,將大學生實習工作落到實處,盡量動員企業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機會。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當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學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 出國 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將創業進行到底,國家再有能力的情況下,要更加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而且我國可以設立一些的國家性質的大學生二次培養機構或者可以鼓勵民辦專業技能學校對於大學生進行二次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後接收到更多專業性的教育。事實上我國已經存在一定的民辦職業教育學校,這些學校與傳統的技校,專科不同,都是針對於大學生這一人群,為特定的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員工,而且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也更加接近實際工作,這些學校已經想很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這些學校的覆蓋程度,專業能力不足,也不夠正規,所以國家應該進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規規范的民辦職業學校,為大學生提供轉行的機會,想冷門行業提供更多的員工,減少大學生待業情況。
(四)高校體制改革
高校體制改革可以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最重要的環節。首先,大學教育對於學生的教育必須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發展教育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放一定的大學進行實踐型技術教育,理論教育放輕。雖然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減少我國理論研究人才的數量,但是這樣的體制改革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也可以滿足社會對於技術人才的需求,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再有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接軌。學校不能再盲目的設定專業,而是應該隨時對就業崗位需求進行分析,合理的設置學校的專業情況。只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降低培養人才的結構失衡問題,減少因為專業過於集中導致的大學生競爭激烈,大量同崗位人員沒有工作的機會。最後,我國大學應當注意的是,盲目擴招問題,的確大學擴招使得我國的人口平均素質有了明顯地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但是如果繼續大學擴招歷程導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不能夠有效緩解,依然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穩定,這不是提高素質能夠解決得了的。所以大學擴招工作應該更加謹慎,在衡量實際的高考人數的情況下和國家適齡學生數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決定大學應當招錄的學生數量,這樣的才能夠有效控制,進入就業階段的大學生的數量,減輕就業壓力。(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佩玲.淺析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J].商,2014
[2]張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3]闞甜.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
Ⅱ 形勢與政策關於就業的論文
就業問題是我國一直正在努力解決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在高校普遍擴招的情況下,大學生們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形勢與政策關於就業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形勢與政策關於就業的論文篇一
《關於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探索》
摘 要: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高校要注重將大學生就業問題置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根據市場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就業指導管理機制及工作機制,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的成功率。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培養模式 就業指導
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如何促進大學生就業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難題。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大學生就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壓力。探索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開辟就業指導新途徑,將有利於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
一、學生就業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現狀:大學生總量供大於求;供求存在結構性矛盾;就業的地區差異大;就業的滿意率低。
我國的大學生入學率僅接近全世界平均水平,還不算高,從長期來看,不應該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但由於大學生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發展的速度,超過了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消化能力,從而在短期內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目前,國家的某些制度和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就業。如不同經濟成分的就業單位在身份、工資待遇上差別較大。大學生到國有企事業單位就業,工資收入相對較高,擁有所謂“幹部身份”,享受住房、醫療、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而到非國有經濟部門,特別是私營企業和個體戶等,不僅收入較低,身份、檔案無著落,而且沒有穩定的社會保障。另外,我國在戶口管理還實行“農業”與“非農業”兩種不同的管理制度,城鄉之間由於戶籍問題而導致的就業、養老、醫保、低保等不平等的現象普遍存在,城鎮福利普遍要比農村好得多。由此造成大學生不願到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就業,不願到農村就業。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還在於高校本身的教育觀和畢業生自身的擇業觀。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上滯後於市場需求,在設置專業和開設課程時沒有很好地考慮社會需求方向,致使專業人才的產出與崗位需求不成正比,某些專業的畢業生很多,社會的需求卻已飽和,而有些用人單位急需的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卻很少。此外,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就業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脫節狀態,實效性不高。再從個體層面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還在於學生自身素質較低。當前,用人單位很希望求職者有工作經驗和創新能力,綜合素質高。但不少大學畢業生並不具備以上三方面的優勢。有些畢業生在求職中注重攀比而忽略了個人條件和能力,希望畢業首次就業就能夠獲得好職位和高薪,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綜合素質,致使希望落空。
二、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探索與思考
大學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在將來的職場上具有更好的任職資格和能力做准備的。我國高校要注重將大學生就業問題置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加大市場調研的力度,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設置,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就業指導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就業指導隊伍,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的成功率。
(一)開展全程化就業指導
高校必須按照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其中的全程化就業指導。可讓學生一入校就進行職業教育,幫助學生對就業市場的狀況進行了解;第二年幫助學生發現和了解自己的特性、興趣和專長;第三年幫助學生收集用人單位資料,了解市場需求,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對選擇職業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導學生進行求職技巧訓練,舉辦各種規模就業市場活動。加強就業心理指導,強化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把個人奮斗目標與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坦然走向職業社會。
(二)進行職業目標導向
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不同的職業有成百上千種,往往很難確定哪種職業最適合自己。因此,可將眾多的職業歸為數量有限的職業群,然後從這些職業群中去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職業群,並從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他認為人可分為六大類:現實型、探索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職業環境也可分成相應的同樣名稱的六大類,人格與職業環境的匹配是形成職業滿意度、成就感的基礎。高校可根據這一理論,對學生進行人格類型測試和擇業引導,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特長,了解自身的個體特點和職業特點之間的匹配關系,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恰當的職業目標。
(三)強化職業技能培訓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企業在人才招聘上,更重視的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習得的基礎知識和專門性技能,而對學歷等因素的要求並不十分嚴格。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培訓,做到因材施教,使培訓更有針對性、目的性。可聘請大企業的工程師、設計師、項目主管等到校為學生授課,分析各種技術、知識的發展趨勢,傳授實際操作技能,使大學生所學知識、技術與市場保持同步,與崗位要求實現無縫對接。而且可通過各種渠道組織學生到企業見習,進而推薦實習,為以後的工作積累經驗。
(四)注重職場形象塑造
為提高大學畢業生首次就業的成功率,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必須特別重視學生的求職技巧訓練。要注意從心理、氣質、形象、口頭表達、人際關系、工作責任心等多個角度去訓練學生,按用人部門的選人標准去塑造學生,以保證他們在與用人單位初次見面時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為他們的受聘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必須加強學生心理素質培訓,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消除求職過程中的退縮行為和消極態度。還可通過模擬應聘面試方式,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如採用公務員、教員、各類企業的錄用考試等模擬考試的形式,來訓練學生參與各種就業考試的能力。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個系統工程,實施這一工程需要多方通力合作。高校必須樹立全員化的就業指導理念,開展全方位的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從實際出發擇業,以積極的態度就業,從而在促進學生就業中體現高等教育的功效。
參考文獻:
[1]吳祠珍.美國高校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1).24.1.
[2]竇寧.國外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啟示[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9.01.
[3]王麗燕.日本大學生就業援助體系探析[J].文化學刊,2010,(3).
[4]劉文偉,項中,職君利,黃婉珊,曾盛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1).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形勢與政策關於就業的論文
Ⅲ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篇1
摘要: 我國高等教育逐漸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轉變成大眾教育,使得大學生不再是稀少的資源,大學生就業難度較大這一問題不斷凸顯。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如何適應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革的策略,旨在給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 鍵詞: 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大學生就業
在當前就業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這一背景下,大學生對社會和職業的適應能力直接決定著大學生的就業率。面對激烈競爭,高校一定要站在滿足人才市場需要的角度,加強教育和教學以及管理等相關工作的變革,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下面將進一步闡述高校教育教學管理適應大學生就業的策略。
一、樹立以人為本、教學為核心的理念
當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為本,重視學生主體性,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要求教師一定要完全改變大學生過於依靠教師的固定思維,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發揮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將教學作為核心,實際上就是把提升教學水平作為最基礎的工作。首先要調整高校評價機制,由重視科學研究變成重視教學。其次,改變教師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學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職稱評定的過程中發揮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學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學經費在實際教學活動研究方面所佔的比例。最後,行政後勤部門必須要針對教學活動的內容進行配合、輔助工作。
二、以市場為導向建立新的教學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著和市場需求不符的情況,存在基礎教育不強,專業教育面不廣,教學內容陳舊,課程設置不科學等一系列的問題。學校應該不斷拓寬專業路徑,始終堅持厚基礎、寬路徑、強能力這一根本原則。不斷強化專業學科和對應的職業及崗位的關系,不斷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該本著先進性和多樣化的原則,設置課程時要充分思考其先進性,要讓學生能夠依照自身的喜好與長處選擇相應的課程。改變教學及考核的方式,徹底改變之前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採取教師和學生溝通互動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單純的筆試,變成筆試和面試以及動手能力測試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強化大學生職業技能鍛煉,鼓勵並且支持學生考取多種資格認證。將產學研三者結合起來,盡量讓更多用人單位以及科研部門參與課程設置,使用人企業的要求能及時地傳遞給學生,培養就業能力較強的人才。
三、強化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
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從根本上強化自身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人際關系,增強創新以及耐壓能力。另外,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能夠相當程度上認識真實社會的積極和消極方面,縮短畢業之後適應社會的時間。
四、組織專業及全程化就業指導
高校當前的就業指導團隊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構成,並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對於大學生的指導針對性不強。這方面應該參考一些國外的成功經驗,還應聘請就業市場以及中介部門的相關人士,因為他們具備十分豐富的相關領域工作經驗,並且深知企業用人的准則、招聘程序以及具體的需要,能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幫助。要達到就業指導全程化的目標,就要聘用人力資源專業的人員與學生進行正面溝通,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觀點,不斷豐富自身的就業知識和經驗與能力,為畢業求職作一個良好的鋪墊。
五、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要構建一套可以體現學生建議的教學評價制度,同時當作檢查教師工作的主要根據,讓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掌握學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師要端正教學的態度,調整過於重視科研而輕視教學的情況。在教學目標設置方面,應該改變注重理論知識、輕視應用能力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凸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原則,重視學生探索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的提升。在教師職考核標准中,要讓教學成效占據主導地位,基於此採取淘汰制度,確保教學成果的持續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必須要進行變革,希望通過以上的闡述,能夠給高校從教育教學管理角度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孔夏萌.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王永軍.以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為核心的教學與就業服務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3]陳昊.在線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4.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篇2
【摘要】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當前中國一個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年年增加、工作崗位數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大成為大學生揮之不去的困擾。綜合近幾年來學者們的研究發現,他們對於就業難的原因、解決措施大多從個人、國家、社會三個層面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對於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就業難;原因;措施
高校畢業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主力軍,但隨著高等教育進程的加快,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日益凸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牽涉大學生自身和千家萬戶的利益,牽涉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年年增加、工作崗位數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眾多剛剛畢業尋求工作機會的大學生倍感困惑。當前大學生就業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排斥就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約束就業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一、關於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研究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隨著1998年大學擴招政策以來,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2013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2014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727萬。然而,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大學畢業生約有749萬人,大學畢業人數創歷史最高,堪稱「史上更難就業季」。學者顧艷霞認為,這種快速教育擴張的方式,對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和大學生就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學者趙天武認為,大學生就業現狀主要表現為,「社會需求的變化加劇,供需矛盾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結構總體上存在著不平衡,社會需求有限、大學生擇業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並存。就業難問題的解決逐漸成為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關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個人層面郭慶玲認為,部分大學生個人擇業期望值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難。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慢慢改變。學者羅興社認為,大學生就業觀念太陳舊,「精英」人才意識濃厚。學者張朋釗同樣認為,許多大學生就業觀念沒有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而與時俱進。這往往導致他們眼光只盯住工作穩定、待遇好的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國有大企業等單位,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學者王樹岩認為,就業能力不足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學生畢業以後沒有發散性思維和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觀念,他們的社會實踐缺乏職業方向性,注重量的積累而忽視了質的要求。
2、國家層面在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就業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就業難」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有學者認為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就業難的其中一個原因。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使社會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下降。我國製造業大國的基本國情和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增加,無疑會使原本依靠於中低端產業的勞動力市場需求模式與經濟產業結構增長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場供需不平衡。換言之,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就業難的一大原因。甘長來認為,國家支持性就業政策不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就業措施,但沒有達到理論上的預期效果。政府經濟調控手段的強度和力度不足,出現宏觀調控乏力的問題,從而可能導致「有工作沒人,有人沒工作」矛盾現象的出現。國家缺乏相應的就業指導與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就業機制不健全,導致就業渠道不暢,就業信息不及時、不全面,政府這方面工作的滯後,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有效服務。
3、社會層面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除了個人和國家因素以外,社會因素也有很大的影響。葛超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層次、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等諸多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存在著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擴招,重理論輕實踐,概念化的教學方法削弱了培養能力的環節,出現了教育質量下滑的現象。學科和專業設置不能與社會需求接軌,人才培養現狀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科學性,學生得不到學校全面有效的幫助。覃偉麗認為,各單位對於應聘人員的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受傳統社會心理的影響,高學歷成為眾多招聘單位的重要條件之一。在眾多的招聘現場,可以發現很多企業招聘條件中都表示對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優先考慮。唯經驗論與唯學歷論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擴大,對人才的選拔與聘用更加苛刻,門檻的設置成為一些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得其門而不入的重大阻礙。
三、關於提高大學生就業的路徑分析
1、個人層面學者丁永剛認為,大學生應摒棄非科學的就業觀,樹立科學的與市場相適應的就業觀。學者任林認為,大學生必須轉變「天之驕子」的觀念、不盲目追求學歷,轉變唯「大城市」論,合理選擇職業崗位。高等教育大眾化後大學生應將自己從「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員工身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就業競爭力,正確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大學生還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敢於去基層,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農村等基層地方去尋找工作崗位。提高就業能力是新形勢下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破解嚴峻就業形勢的關鍵。王亞娟學者認為,大學生可以通過提高自身包容、感恩、樂觀、韌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個心理資本維度來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學者趙明認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要使大學生自身認識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並加強實踐能力。
大學生要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要將所寫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成為一個具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2、國家層面學者余東華認為為了解決就業這個民生大事,國家需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製造業大國而不是製造業強國的現實背景下,國家需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並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雙輪驅動」,提升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增加大量就業崗位。國家要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縮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偏差。產業結構的調整從長遠來說對於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學者薛曉峰認為國家應該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從宏觀上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政府要在宏觀調控、深化教育體制、完善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等方面要做積極的工作。政府認真做好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規范協調工作,對大學生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監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就業機制,給大學生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國家從政策和資金上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為畢業生提供一個施展的舞台。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毫無疑問這是最穩妥的策略。
3、社會層面學者武佳文認為,高校要從入學時就引導、灌輸學生的就業春歲月知識,從個人成才與社會需求兩方面引導學生就業。在專業方面,加強對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革和調整,適時增設新專業,大力發展優勢專業。高校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重視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高校重視社會資本的積累,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社會渠道,為大學生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黃衛華認為,用人單位要按需擇人,合理冗員,才能滿足用人單位各個層次對人才的要求。現在許多企業都面臨著人員過剩的問題,要想使得企業在今後的發展中能突破創新,就需要企業深化改革,減員增效,建立人才儲備制度,調整人才結構,這樣才能使企業充滿新的生機。企業也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從培養人才入手,建立畢業生實習基地,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簡評
總體上來講,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認識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學者們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主要從個人、國家、社會三個方面,具有綜合性和客觀性。
(2)學者在研究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時對照國外情況進行比較,使得研究結果更加科學性,研究者有廣闊的學術視野。
2、研究不足
(1)跨學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從教育學來研究,很少從政治、社會、心理等其他學科進行研究,而就業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進行跨學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復,對於問題、原因、對策都有太多相似性,應該拓寬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在原來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學者在研究時會與國外情況進行比較,但只是研究沒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們對於問題採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強。
(4)學者研究將普遍現象作為重點,對於特殊情況沒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還需深入,經濟不斷發展,就業問題亟待解決,只有大學生、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才能走好就業之路。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篇3
【摘要】 自我國高校擴招以來,我國貧困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貧困大學生就業質量已經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本文主要從勞動力市場、社會資源、就業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個維度分析貧困大學生在就業中面臨的困境,並針對性的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就業困境;自主創業
1999年教育擴招,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由2000年的95萬擴展到2015年的728萬,仍有不斷擴張趨勢。我國現階段勞動力市場正處於轉型時期,畢業生數量供大於求,部分資源型、裝備製造型和壓縮產能任務較重地區失業率較高。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已然成為人們廣泛熱議的問題。據調查統計,貧困大學生占總畢業生人數的20%左右,由於自身條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貧困大學生更難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貧困大學生已經成為就業弱勢群體的一部分。
一、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困境
1、主流勞動力市場的排斥
貧困大學生出生於劣勢階層家庭,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從小接觸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人脈稀缺。這部分大學生就業更多的會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總體就業質量和滿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家庭的城鄉背景對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有顯著影響」。藍皮書中的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9月底,來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業率是87.7%,來自農村家庭的本科生就業率則只有69.5%。從就業質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進入公有制部門的比例(47.8%)遠高於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進入外資企業的比例(10.4%)也比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2.5%)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為省屬院校,招生結構較為單一,畢業生大部分為省內生源,畢業求職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莊,這些地區不缺優秀人才,競爭大,貧困大學生躋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主流勞動力市場更青睞於家庭背景好的學生,貧困大學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業資源不完全
我國大學生就業體系還不太完善,就業信息不對稱,大學生就業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偏高。貧困大學生社交網路較為局限,人脈資源不足,求職更多依賴於自身搜尋,不容易獲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觸不到優質招聘資源,求職處於劣勢。北京、天津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對全國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質人才產生了強烈的「虹吸效應」,致使能在河北省發揮作用的優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國家重點建設領域不足,河北省就業資源質量不斷下降,發展面臨巨大困境。河北省產能結構偏於重工業,產能過剩,結構調整過程中大量工作崗位減少,畢業生供應量遠高於崗位需要職工數量,就業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較弱
從自身來看,貧困大學生接觸優質教育資源較少,個性特長得不到發揮。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貧困大學生一般把學習成績看作學習的第一要義,忽視了其他方面發展,缺少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不足,領導指揮能力較差。貧困大學生社交范圍面偏窄,交際能力較弱,貧困大學生在大學往往收獲的只是一隻文憑,達不到用人單位的招聘標准,在以後的社交中也常常處於劣勢,升職空間不大。[3]從外部因素來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數量多,但是整體水平相對滯後。僅擁有1所「211」院校,占省內高校的0.99%。科研創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認證的科技園只有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河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保定國家大學科技園,占河北高校總數的2.6%。河北省只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量上遠低全國平均水平。[4]
二、破解貧困大學生困境的幾點對策
1、完善就業機制,拓寬就業渠道
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調節機制,嚴格監管用人單位,健全勞動監察機制。建立健全公開透明機制,加強企事業單位用工規范化。鼓勵開展公平競爭,為貧困大學生就業營造公開透明的環境。重點解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級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和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對於學生找工作帶來了很大便利。要加強網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業利用這個平台進行人才招聘,嚴格控制企業來源,為學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擇業環境。政府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設就業崗位。
為在校貧困大學生多提供就業實習機會,幫助學生積累工作經驗,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畢業未就業學生的實名制工作,並通過落實有針對性的培訓、見習、崗位推薦、就業幫扶等「一對一」就業服務措施,使每一位有就業意願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盡快實現就業和參加到就業准備活動中。河北省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已經在石家莊舉辦全省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工作培訓班。
2、提供貧困大學生就業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學校在學生找工作前要對學生的擇業觀進行引導,讓貧困大學生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崗位。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聘請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開設各項職業規劃課程,把就業指導落實在實處。設有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為學生開放,把中心放到學生就業質量,而不是就業數量上來。轉變貧困大學生畸形就業理念,進行職業平等教育,鼓勵貧困大學生回鄉發展,帶動地級及以下地區發展。
貧困大學生提供到大型企業參觀的機會,開闊貧困大學生視野,激發貧困大學生創業靈感,向有創業想法的貧困大學生引薦企業家,指導學生創業。河北省就業服務局為了加強我省高校就業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聯合114求職平台舉辦「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有獎知識競賽」活動,為大學生創業打下了良好基礎。河北省出台政策規定可申請最高不超過1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對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個人貸款給予全額貼息。
3、貧困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貧困大學生因為自身綜合素質問題在擇業競爭中經常處於劣勢地位。貧困大學生要充分利用社團資源和一些比賽,不斷提高自己應變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考取本專業相關資格證明,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在校期間多關注各大企業實習招聘,積累工作經驗,為自己將來就業做准備。各高校要積極引入行業專才來作為專業建設的帶頭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優勢,積極引進北京天津等地的優秀專家學者來開辦講座或授課,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推動創業項目資本對接,開辦高校人才交流互動平台,提升學生的學習科研素養。學校要注重專業設計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課程設計與實際相結合,重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場素養,為學生順利進入職場作鋪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