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經濟新常態與大學生

經濟新常態與大學生

發布時間: 2024-11-28 11:24:02

A. 經濟新常態對大學生就業有什麼影響

新常態的經濟下,每年約700萬的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無疑,大批的大學生將成為中國經濟回增長的產業後答備軍。九年義務教育為我國提供了大批合格的農民工,而今後,大學生將成為新一代的產業「農民工」,成為中國產業升級過程中最基層的人才。所以擺正心態、看懂趨勢、合理定位、科學選擇才是將來大學生就業的正確方向。
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B. 大學生可以為新常態經濟發展做什麼

要搞清楚經濟新常態對我們社會各行各業的未來影響的趨勢,以及對未來企業的要求。明白了經濟新常態的影響趨勢,可以幫助我們有目的性去選擇未來很好的創業領域或就業單位;明白了經濟新常態對行業的要求,我們才能在創業領域生存擴展,才能在就業領域獨樹一幟。
市場就業壓力不斷增大,但企業對高科技人才以及高管人才的需求反而是增加的,或者可以說是出現了「井噴」性的增長,很多企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仍然處於「飢渴」狀態。所以,我們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高科技人才或高管人才,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習。使自己成為專業人才,才能更好適應新常態社會。

C. 經濟發展新常態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系統闡述了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具體內涵,提出了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就是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日前在寧波舉辦的「中國金融論壇(加個點)第一屆青年論壇」上,眾多與會專家對新常態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 關注「三個結構」 把握底線思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落幕,會上對新常態進行了分析。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表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變化。首先,從目前的經濟形勢和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看,經濟運行的結構性很可能壓倒總量性。穩增長,將不再追求持續的高速的經濟增長,而要關注如何應對當前經濟運行當中的結構性矛盾。 陸磊指出,其中有三個結構需要積極關註:一是地域上的結構性,如「一帶一路」以及自貿區的發展問題。二是產業結構問題。中國經濟從現在開始到未來一段時間,將從「地產時代」走向「非地產時代」或者叫「後地產時代」,資源應該如何控制和分配值得關注。三是人口結構問題。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經濟長期增長意味著什麼?也許意味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貿易的提升和技術的增長。陸磊同時表示,這些新的結構性特點,為未來的金融研究提供了課題和角度。 在談到2015年經濟發展如何開局時,與會專家紛紛提到了「堅持底線思維」的觀點。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從經濟工作思路來看,根據市場對於經濟工作會議報告的解讀,我們認為2015年可能會更加強調一個經濟工作的底線思維。這個底線思維可能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於經濟增速,是要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增長。在外部條件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可能會繼續推動內部的一些結構調整,但是整體的增速仍然會努力保持在7%以上。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範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精神來看,明年可能會在增量和存量上做更加明顯的區分對待。重點是在控制新增增量的風險,包括對於地方政府債務的處置等;對於存量則可能會通過一些推進其他金融改革的方案來進行調整。 以全球視野推進 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常態,新常態包括三個角度的調整,即速度、經濟發展階段和動力調整。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經濟格局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一是中國在未來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二是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凈資本輸出國。三是人民幣可能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國際收支正在趨於平衡。」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全球視野推進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與會專家表示,全球背景下,我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需要練好內功、內外兼修:首先,要加快由全球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的轉變,培育出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大企業或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有特色的中小企業,實現中國的企業轉型升級。其次,要積極關注規則,主動參與或主導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重建,搶占未來全球競爭的重要制高點。再次,要堅持以本幣為主導的對外開放。第四,要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的全球服務能力。中國要崛起,中國要發展,就必須要有金融機構的支持,金融機構要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走出去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尋求自身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發展引關注 本次論壇上,「互聯網」成為關注度極高的一個詞。專家們總結指出,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已經走到全球前列,互聯網金融的盈利模式已超出傳統行業的想像,互聯網對金融業態的改變不容忽視。互聯網時代無論是線下的商業銀行,還是金融產業,都需要深刻理解互聯網本質和模式演變的趨勢,否則容易導致金融供給和金融深化不足。商業銀行應「跳出銀行」看互聯網金融、跳出技術看規則。 與會專家還表示,互聯網理論和互聯網實踐已經出現了脫節局面,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論探討和研究十分必要。 陸磊在論壇上還就互聯網金融相關研究課題進行了總結。「當前互聯網跨界已經不少見,互聯網在金融領域崛起值得關注。互聯網時代的青年一代,大量的掌門人是80後和90後,他們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經濟周期,但他們帶來一個全新的理念的變化。互聯網是以用戶為中心。以往客戶為中心的特點是我享受服務、我付費;而用戶為中心則是我享受服務、其他人為我付費。那麼,金融業能不能做到這樣?這是不是天方夜譚?這些問題缺乏研究。」陸磊表示。 論壇上,專家認為,互聯網金融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面也會充滿風險,並非坦途。但是作為在傳統金融體系外的新金融創新,既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成為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的有效實現形式,也在與傳統金融的競爭中得到發展,同時也促進傳統金融的創新發展和外延拓展,銀行正在由銀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銀行快速變革。未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融合發展將是一個既定的方向,相關的實踐和理論探討都需緊跟時代。

D. 面對經濟新常態,大學生應該怎麼辦

創新驅動的策源地在大學,大學是新常態的有力支撐和堅定引領。創新驅動的關鍵在人才、根子在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當前,隨著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以其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愈來愈加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決定著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增進民生福祉、加快生態建設同樣需要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建立國際競爭新優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需要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而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特別是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進入決定性階段的今天,一切創新思路、模式、理念、舉措的提出與落實,最終都必須依靠人,依靠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人。特別是在技術創新領域,要產出大量具有顛覆性的科學技術,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和超越,都需要大量的科技創新人才。人才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驅動、發揮最大驅動力的根本和關鍵。

支撐和引領新常態是大學始終秉承的歷史使命,也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克拉克·克爾就曾說過:大學是一種維系往昔,又擺向未來的機構。大學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正是承擔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既是高層次人才的匯聚地,又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既有實力也有能力,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培養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優秀人才,釋放更大、更新的創造潛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而從大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從中世紀教會大學到德國洪堡大學成為大學典範,從威斯康星理念到創業型大學的興起,大學在社會發展每一個關鍵時期,都能抓住歷史提供的一切有利時機,在每一次新常態到來之際,都能做到積極主動地適應發展的需求,以新的視角、新的框架、新的邏輯,參與歷史、影響歷史,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在服務、支撐、引領社會發展中,不斷獲取發展所需,重塑大學的社會形象,逐步從社會的邊緣地帶走向經濟社會的軸心,從而成為了今天知識經濟時代中跨越式創新的關鍵。

E. 形勢與政策作業:談一談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理解1000字

如何認識新常態
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由過去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我國在經歷了過去30多年將近10%的高速增長、總體上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後,不僅發展面
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資和資本擴張為主導、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物純枯勞動年齡人口和資本積累率的下降使潛在增長率降
低將成為必然趨勢和常態,而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產能過剩、財政金融風險加大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等幾個因素的疊加,都使得經濟不可能再維持此前的高速增
長。也就是說,減速或換擋是經濟發展內在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更為重要的是,與前期增長減速主要源於周期性因素不同,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減速主要源於經濟
基本條件變化帶來的結構性因素,而這種減速也不能繼續簡單地沿用過往凱恩斯主義的總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發展動力將主要來源於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在要素稟賦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勞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和經濟結構不斷轉換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
長主要是依靠低廉的生產要素驅動的,而隨著我國生產要素價格發生質的變化,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即依靠創新驅動成為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根本出路。今年以
來,產業結構發生的積極變化如服務業增加值佔比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工業平均增速以及單位GDP能耗下降,顯示了
「結構調整出效益」,也預示著技術創新背景下的結構調整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除了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結構調整外,當前還有一個更大、更為基礎
性褲鬧的催生發展動力的「結構調整」,那就是進一步激發來自民間資本和企業家的創新動能,從而整體上優化國民經濟結構,而這需要在體制上進一步改革,以最大限
度地增強和保護罩洞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可喜的是,本屆政府一直強調改革紅利,也就是說通過促進改革繼續支持經濟增長。這從這兩年深化經
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可見一斑,都是向市場放權、給企業松綁、營造更加寬松便利的環境等重要舉措,無疑都會推動民間資本、民營經濟發展和企業家精神復甦。可
以想見,依靠體制的內在激勵和保障來促進經濟內生增長也將成為今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F. 面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對於大學生應該怎樣看待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G.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對大學生有何啟示和影響

經濟新常態基本內涵經濟新常態的提出,也就意味著中國經濟要擺脫「舊常態」。所謂舊常態,是指一段時期增長速度偏高、經濟偏熱、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的因素累積,並帶來環境污染加劇、社會矛盾增加以及國際壓力變大的嚴峻挑戰。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說,現在各行各業都不好做,經濟不景氣,這就是經濟新常態;用比較專業的話說,就是國內經濟發展減檔,老的模式已經漸漸失去增長動力,需要新的增長動力。

經濟新常態內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常態」,一是「新」。首先說常態,指國內發展換檔,經濟發展減速,這一事實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一個未來的趨勢,或許是十年八年,或許更久。所以我們要為接受經濟增長緩慢的這一個過程,為接受這個常態,做好准備。再說「新」,之所以新,是因為中國的現狀已經和過去大不一樣了。比如說,廉價勞動力市場發生變化,房產已經難於成為主要支柱,新的投資不再帶動更多經濟增長,反而造成產能過剩;外貿需求也隨著國際環境變化而遞減,規模效應已不再具有優勢,內需也不溫不火,傳統的方式已逐漸失效等等,這些方面表現了中國的「新」環境。所以,這次經濟的新常態讓很多企業感到很沮喪,找不到方向。

大學生該怎樣去努力適應新常態,還不如說是經濟新常態對我們大學生的新要求,也就是說我們要做新時代的大學生。首先,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要求企業的機會在於創新,在於變,有變化才有機會。那麼企業被要求創新,則企業要要求人創新,也就是說我們大學生無論以是創業、就業都會要求創新。因此,創新是我們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首要條件。創新能力強,更適應新常態下的社會生存。

其次,現在互聯網正在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目前幾乎所有企業都已意識到這是未來的趨勢,因此人才問題也是其共同面臨的一道難題。雖然近年來,市場就業壓力不斷增大,但企業對高科技人才以及高管人才的需求反而是增加的,或者可以說是出現了「井噴」性的增長,很多企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仍然處於「飢渴」狀態。所以,我們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高科技人才或高管人才,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習。使自己成為專業人才,才能更好適應新常態社會。

最後,雖然經濟進入新常態,大學生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但根據國家最近推出的國際經濟發展戰略,如「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亞太自由貿易區等,外語外貿類專業需求可能會有所增長。所以選好專業方向也是我們大學生適合經濟新常態之一的方法。對於我們大學生,要適應時代發展,就要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根據個人特點,抓住機遇,增強信心,多方面發展自己,做新時代的大學生。

熱點內容
大學夏令營教授推薦信 發布:2024-11-28 13:10:59 瀏覽:915
美國大學校園咖啡店內的日記 發布:2024-11-28 12:50:00 瀏覽:102
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路名單 發布:2024-11-28 12:39:31 瀏覽:317
微信里講課幽默的大學老師 發布:2024-11-28 12:38:23 瀏覽:482
武漢大學市政工程考研 發布:2024-11-28 12:34:11 瀏覽:32
石油大學放假時間2016 發布:2024-11-28 12:33:04 瀏覽:696
山東大學李玉春教授 發布:2024-11-28 12:25:27 瀏覽:560
天津工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發布:2024-11-28 12:13:09 瀏覽:108
廣西大學考研書目 發布:2024-11-28 12:13:09 瀏覽:599
大學生怎麼轉正 發布:2024-11-28 11:57:21 瀏覽:16